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生态文明思想中的人民情怀*

时间:2024-07-06

李家玉

(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兰州 730050)

长期以来,中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集中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所包含的人民情怀鲜有研究。近几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于民生、法治、公平正义、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这些标准旨在确保人民在各个领域获得高质量的生活体验。为了解决影响群众幸福感的生态环境问题,***坚持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从全面深化改革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不断深化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突出的人民情怀特质,本文试图深入分析和阐释这一理论特质的产生逻辑、基本表现及其时代价值,为加快我国美丽中国建设和推进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合作提供参考。

一、***生态文明思想中人民情怀的产生逻辑

***生态文明思想中的人民情怀深化了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同时融入了***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的工作经验以及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

(一)理论逻辑:***生态文明思想中的人民情怀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总书记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1]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2]马克思毕生关注的是从事物质生产劳动实践的劳动者,关切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试图将他们从被剥削、被压迫的社会环境中解放出来。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以人民为中心”不再是生硬的文字,而是真真切切地走进了现实世界。

历史与实践已经证明,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不可或缺的生产力。生态文明,顾名思义,离不开“生态”与“文明”,使建设物质文明的活动成为改造自然与保护自然的双向运动。历史地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在历史演变与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优劣对于人类文明兴衰有着直接影响。世界历史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后,资本家们为了获得货币财富,客观上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但与此同时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打破了生态平衡,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显现。据历史记载,黄土高原、太行山脉都曾山明水秀,草木葱茏,但由于不合理的采伐,这里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古今中外这些教训值得我们反思:人类归根到底源于自然,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当人类合理地利用并保护自然时,大自然也会慷慨地回报人类;而当人们无休止地开发、破坏自然时,大自然对于人类的惩罚必然是严酷的。

***在新时代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将“以人民中心”的理论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践相结合,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为民性。立足于大有可为历史机遇期,***生态文明思想致力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解决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推进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深化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引导人类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为推进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提供全新思路。

(二)实践逻辑:***生态文明思想中的人民情怀彰显了人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桥梁,体现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形成了科学完备、系统规范、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为解决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指明了前进方向。

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强调每个人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直接参与者,更是优美生态环境的享有者。要求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坚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大力推进公众生活绿色转型,引导公众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保护生态环境是每个公众的责任、要做到人人有责、人人尽责,发挥人民群众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关键作用。这充分彰显了***生态文明思想中的人民情怀。

(三)历史逻辑:***生态文明思想中的人民情怀继承了人类优秀文明成果

中华民族的民本思想(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安民、恤民、爱民等)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荀子有言:“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强调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4],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人民情怀。

我们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础上,注重对理论的继承与发展。进入新时代,***站在历史全局的角度进行理论创新,发扬战略家思维,指出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5]等重要科学论断,统筹自然的生态价值与资源价值,推动现代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发展的良性互动,实现青山永驻,绿水长存。

十八大以来,在***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进入到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由量到质的飞跃。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党始终保持着战略定力,稳步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出发点,满足人民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的需求,引领时代和世界的发展。

二、***生态文明思想中人民情怀的基本表现

近年来,人民对于生活产生了多样化的需求,对于美好生活环境的需要已经成为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民生问题,同时也是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突破口。因此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既是人民群众之需,又是生态建设之需,补齐民生短板刻不容缓。

(一)***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为人民,增进人民福祉

1.***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富民

***生态文明思想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社会是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共生共存的。伴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化,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过去,我国经济建设出现了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错误倾向。当前,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于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自然规律有了更多的认识,也从多个方面拓展了利用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发展的方法路径。

首先,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场所。当失去生态基础,人的生命存在就会失去自然载体,人类社会就会陷入生存与发展的危机。生态民生既是具体的,也是现实的,它不是一种空洞的口号或形式,而是人们能得到的真真切切的实惠。其次,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为经济带来真正意义上的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思想强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推动绿色发展,主要是指通过对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效循环和利用、有效保护和替代,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是实现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双赢的重要途径。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增长双赢,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切实保障民众的生态权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2.***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健民

良好生态环境与人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没有环境,就不会有人和人类社会。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迅速提高,在短期内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这种推动力量无疑对广大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但这种不考虑自身国情的“拿来主义”,不仅没有帮助后发国家摆脱贫困,反而造成了环境日益恶化的后果,并导致各种健康问题频发。

***强调要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确保生态环境安全。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并非易事。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因此应全面提高社会防灾治灾水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身心健康提供坚实的保障,同时主张在建设生态环境中维护人民身心健康。建设健康中国要求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自然美、增加生物多样性和维系生态功能。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全局性、复杂性等问题,在制度建设上不能有些许差池。制度是行动的先导,生态文明建设是理念、制度和行动的综合,通过理念引领行动,通过制度规范行动。一方面,法律是治国之重器,保护生态环境要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严格环境监管,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的法治化。另一方面,公民应增强环保意识,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环保意识。每个人都是良好生态环境的参与者、建设者、享有者。在治理的过程中增强主人翁意识,努力做到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创新基层社区治理,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健康中国建设目标。

3.***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育民

***生态文明思想是科学的理论和文明的结晶,是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伟大思想旗帜,在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发挥其理论作用。一方面,将生态文明思想的培育与繁荣落实到学校、社会育人的全过程;另一方面,在家庭教育方面,需从孩子抓起,从日常生活的小事情做起,提高孩子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2005年,***在浙江安吉调研中阐述两山理论,驳斥了为发展经济而忽略环境保护的错误观点。近几十年来,传统粗放式发展导致生态环境问题频发,为社会和谐稳定埋下了诸多隐患。当前,对于我国所面临的生态问题,***主张在发展经济中推动绿色发展,为人民生活提供根本保障,实现城市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同时,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健康的生存环境,将环境优势转化为农业、旅游业的优势;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不断丰富生态文化内涵;提高生态文化水平,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珍惜自然资源,为人们提供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建设风景如画的美好家园。

4.***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聚民

面对西方发达国家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转嫁国内资源危机,掠夺发展中国家生态资源,高层次人才流向发达国家等现状,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作用,把人才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以此作为培养生态人才的沃土。***生态文明思想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截然不同的生态人才培育理念,强调“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主动的战略资源,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6]。其次,生态人才作为生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主体,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为了更好地汇聚生态人才资源,***生态文明思想从文化、政治等方面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传播中国生态价值观,在文化方面摒弃西方意识形态,在生态领域采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念,不断提高中国生态文化影响力;在政治方面,***生态文明思想为生态保护提供顶层设计,用最严格制度和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为生态人才培养提供制度支撑。

(二)***生态文明思想凝聚人民智慧,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第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凝聚人民智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因此应当坚持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当前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面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所存在的复杂性、持久性、艰巨性等特点,在政治上不能有任何偏离,要用政策去引导,用法律去规范,不断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生态文明思想主张发挥高层次人才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高层次人才层出不穷,为社会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增强了社会活力。当前,推动“双碳”工作是顺应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要大力鼓励创新人才培养,鼓励高等学校加强学科建设,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生态文明科研队伍,推动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强国。

第二,***生态文明思想主张发动人民,依靠人民坚定不移推动“双碳”工作不断取得新成就。我国争取在 2030 年之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之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经过慎重考虑,作出的一项战略性决定,是我们向全世界作出的一项郑重承诺,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努力的。因此,需要借助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才能取得这项工作决定性的胜利。要用理论动员群众,首先必须使群众掌握理论。在理论方面,既要做到科学,又要做到通俗。***生态文明思想洞悉生态文明的发展规律,比如“绿色发展,就是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问题”[7]“绿水青山即金山银山”,这些都为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生态文明思想强调理论、思想大众化。一方面,大众化既要求理论符合广大人民的需求,运用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阐述深刻的道理,便于群众更好地了解理论;另一方面,理论大众化是指***生态文明思想与人民群众生活相结合的过程,将理论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更大范围地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理论在人民群众中的宣传与掌握。***生态文明思想的表达简洁明了,容易被人们理解掌握。从“每个人都有生态环境的保护责任,青少年应该在这方面发挥作用”[8],再到“从点滴做起,建设每一片绿地”,***总书记的讲话既风趣又深刻,既关照了不同的人群,又具有一定的教育性和感染力。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在国内外会议上宣传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思想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再如,基层干部积极行动,将***生态文明思想深入社区村庄和工厂学校进行宣传,不但有生动有趣的文艺表演和声情并茂的专题报告,还有无声的榜样引导和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生态文明思想在广大人民群众生活中的运用,实现理论深入人心。将实现碳中和与碳达峰变成全民的自觉行动,将有助于我们赢得这场“攻坚战”。

第三,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要求领导干部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和评判,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判断标准,就是生态文明建设是否推动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否推动了环境改善,是否有效地满足了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当我们在评价生态文明建设科学性时,要坚持人民性的观点,人民群众才是最具权威的审判官。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主要矛盾进行了准确判断,抓住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在进行生态治理时,不会因为一些人的物质利益受到了暂时的损失,就畏首畏尾。也不会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而是因地制宜地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认为,只有广大人民参与其中,才能形成有效的监督力量,推动政府和企业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具体来说:一是加强环境信息公开。政府和企业应当主动公开生态环境相关信息,让人民了解问题和进展,以激发公众监督。二是鼓励公众参与。通过多种渠道,如咨询、听证、投诉等,让人民参与生态环境决策和监督。只有公众参与,才能更好地反映社会需求和问题。三是建立评价机制。提高应对突发环境问题的能力,全面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完善分类补偿制度,加强补偿政策协同联动,实行综合补偿,形成舆论监督。只有受到公众监督和评价,企业和政府才会提高自身水平。四是完善法律法规。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公众知情权和参与权。

三、***生态文明思想中人民情怀的时代价值

“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9]***强调,人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性因素。今后五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坚持在实践中以问题为导向,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发挥人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伟大作用。

(一)***生态文明思想有利于增强人民的理论自信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人口众多,面临着环境资源供给的压力,资本主义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沉痛教训,能够减少我们在现代化建设中的试错成本。当前,我国面临着生态环境复杂性的问题,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状况如何,取决于人民群众对于***生态文明思想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刻理解。***生态文明思想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注重人民福祉和社会公平,将人民情怀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因而人们对***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解程度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的建设与推进,因此必须始终坚持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加深人们对于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解,提高人们的理论自信。

***生态文明思想增强了人民群众的理论自信。首先,***生态文明思想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只有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才能实现社会可持续性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当前,我们应当把握机遇,积极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提升民众的福祉,改善民众的健康状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生态文明思想不仅是理论,更是实践。这一思想的实践性和指导性,使人们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看到了理论的力量,从而增强了人民的理论自信。其次,***生态文明思想为全体党员和公众提供了一种坚定的理论基础。一方面,它深刻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立场;另一方面,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创新成果,使人民在实践中获得了深刻的启示,增强了人民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创新成果的理论自信。作为新时代新青年,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和理解***生态文明思想,将其转化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行动,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贡献。

(二)***生态文明思想有助于推动生态文明发展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需要摆脱竭泽而渔式的粗放型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进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任务艰巨而伟大,在***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将会取得一系列的胜利,不断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生态文明思想是一种“以人民为中心”的新理念,是对生态文明价值的回应,是对“人”与“自然”的回应。***生态文明思想深化了人们对于生态文明的认识,既注重顶层设计,又注重群众主动性,指导人民群众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提供了新的路径和选择。生态文明建设是在党的领导下所进行的实践创新,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都存在着联系,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道路,将加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生态文明思想有助于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生态文明思想将人民福祉置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地位,主张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来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之间并不是割裂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的幸福和美好生活,推动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因此只有通过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为社会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生态环境和健康条件。只有***生态文明思想被广大民众所熟知、所运用,才能增强民众对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创新成果的理论信心,推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四)***生态文明思想有助于推动国际社会环境治理合作

***生态文明思想对于推动国际社会环境治理、绿色发展等方面的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也无法单打独斗,必须开展全球合作、全球行动。***生态文明思想将“人民情怀”拓展到生态环境治理领域,“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生命共同体。”[10]面对生态环境挑战,我们必须携手应对更多全球性的问题,为了世界的共同未来,国际社会应该秉承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追求绿色繁荣发展,携手并进,探索适合不同国家、不同国情的生态文明治理道路,加速全球环境治理进程,推动国际绿色发展领域的合作,建设最宜居最和谐的人类家园。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