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自主招生的比较研究

时间:2024-07-06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天津 河西 300222)

在中国高考具有“一分压倒几万人”的利害性,高校自主招生不仅可以制衡高考的独专性,而且可以增加考生考入大学的几率。相较于普通高等院校自主招生火爆的现象而言,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工作却进行的不那么顺利,常常出现生源数量不足、生源质量不佳等问题。通过对这两类自主招生进行比较研究,得出针对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的有效解决办法。

一、自主招生的产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要途径

我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确立以来,经历了数次改革与尝试。作为中学与高校之间的桥梁,它不仅对中学教育教学、高校人才选拔具有调节和指导作用,而且承载着整合教育系统、维系社会稳定的重任,因而历来是中国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1]

(一)社会发展的需求

改革开放之后,党的十四大首次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经济制度的变化,我国高等教育政策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建设对人才提出多样化需求;社会的人才观和教育观从单一型转变为多元型。人才观和教育观的多元化对考试评价和人才选拔的模式也提出了多元化要求。全国统考模式“唯分数至上”,以单一的文化考试成绩衡量一个人的能力,考核方式和录取标准一元化选拔出来的人才不能适应经济发展要求。世纪21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培养的是创造性人才。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好奇心,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得学生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发展并取得创造性成果。我国提出的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目标是要通过培养高创造性人才来实现的。人才选拔环节,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起始环节。创新人才培养的首要步骤就是创新人才的选拔。统一高考模式虽然对基础知识掌握牢固的人才的选拔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满足不了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我国社会需要建立、健全创新人才的选拔机制,拓宽人才选拔渠道,自主招生政策正是对此的有益探索。

(二)高校发展的需求

1.高校主体意识的觉醒。2001年我国加入WTO组织,政府在加大对其自身职能转变的力度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我国高校方面即“改革不科学的教育管理制度,依法治校、依法办教、依法使高校面向社会需要自主办学,按照以人为本的目标,推动中国高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减少政府对高校的控制和干预”[2]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当下面临的问题依然是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1998年《高等教育法》首次以国家法律形式明确规定了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高等学校自批注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7项办学自主权,即招生权、学科和专业设置与调整权、教学权、科研与社会服务权、开展对外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权、人事权、财产的管理使用权。政策的出台唤起了高校自主独立的意识,他们开始考虑高等学校--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办学主体自身的权益,而不仅仅只是作为政府的附属品。

2.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需要。统一高考制度弊端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导致基础教育应试风盛行。在高竞争性的高考指挥棒下,中学生乃至小学生都丧失了其个性,成为了会考试的“机器人”。不仅如此,为了提高竞争力,中学教师在尽全力地布置作业,中学生都在拼命地写作业,学生们学业负担过重是普遍现象。虽然,我们不能把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全都怪罪在高考身上,但优化高校招生制度对中学素质教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二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教育办学模式也出现多样化,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也随之出现多样化,使得统一高考模式出现不适应性。自主招生是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是招生制度改革的突破口。

3.高校、生源竞争的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而来的高等教育的大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唤醒了公众的教育意识,人们开始渴望受到优质的高等教育。随着家长、学生对教育质量要求的提高,高校招生变成了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无论是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还是职业性高校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生源压力。高校的教学水平、办学条件和实力都是其在与同类院校竞争中主要考评因素。随着知识经济的全球化,高等教育领域的竞争在国内外都异常激烈。高校在招生过程中必须有自己独特的应对策略,才能招收到优秀的、符合自身培养目标的学生,才能为其以后的发展获得动力。自主招生政策扩大了高校和学生的选择范围,使教育和学生的兴趣、需要与能力相匹配;回应了公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和复杂社会的压力;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多样化。[3]

(三)学生发展的需求

高校招生是高校办学的重要版块,从新中国成立之后(除去十年文革动荡时期),我国的高校招生采取的全国统一高考的模式,统一高考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选拔人才的特点,在高校招生方面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但随着年轮的更迭、时代的前进,知识、经济全球化对人才也有了多样化地需求。全国统一高考的“一考定终身”的高度利害性也使考生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为了高考而高考,具备了很高的基础知识的能力,与此同时丧失了许多其他能力,在以后的生活、就业中出现种种不适应。自主招生不仅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对其兴趣爱好、动手实践能力等都有考核,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其综合素质。

二、两大类自主招生模式比较研究

我国于2001年在江苏省的三所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首次推行自主招生试点,于2003年正式推行,2005年上海市的三所民办高职院校也首次推行自主招生试点。

(一)培养目标比较

普通高等院校自主招生制度创建的初衷是希望招收那些仅凭高考成绩无法获得去高层次院校学习资格的有特殊才能的学生,通过参加自主招生考试之后,被入选的考生可在高考录取时享有优惠政策,从而获得进入高层次大学学习的资格;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的初衷是希望招收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知识、动手实践能力强、对高职开设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专业感兴趣,适合读高职的学生。

(二)招生模式比较

普通高等院校自主招生分两种形式:一是联考,清华、北大等名校就是代表院校,参加这一类自主招生考试的学生,不仅要参加这些院校的笔试、面试,而且考生的高考成绩在最终录取中占决定性的作用,只有高考成绩达到录取院校的分数线才会最终被录取;二是实行的单独试点,代表院校有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对某些特定区域的考生、组织专门的水平测试和面试。当考生通过水平测试和面试之后,就会被告知录取与否,但被自主招生录取的考生还需参加高考,考生的高考成绩只作参考,只要考生成绩达到当地一本分数线,一般而言,就能被最终录取。

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则是学生在参加自主考试时测试合格并公示后即被录取。高职院校的自主招生考试,由试点高校根据本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科专业要求,自主决定考试具体方案,组织考生参加文化课和综合素质测试,文化课考试应不低于3门,综合素质测试原则上不采取笔试形式。被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考试录取了的考生不得在参加6月份的全国统一高考。

(三)生源比较

参加普通高等院校自主招生考试的学生大多是各个省、市的重点高中的优秀的高三学生。这些学生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高中学习阶段成绩优秀、品学兼优、综合素质较高或获得过优秀荣誉称号;二是在一定学科领域有特长,在各类比赛及竞赛中取得过优异成绩;三是高中阶段在科技创新与发展方面有突出表现。综合近12年来普通高等院校自主招生录取考生情况可知:自主招生最终录取上的学生都是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排名是分靠前的学生。

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的初衷是希望招收一些文化成绩相对可以且符合高职院校培养目标,适合读高职的学生。但是,因为通过高职院校自主招生且被录取之后就不再具备参加全国统考的资格。因此,选择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的考生有以下特点:一是文化基础知识掌握能力不足,不具有通过参加全国统一高考获得进入普通高等院校学习的实力;二是思想比较活跃,动手能力强,对某一专业知识有特殊爱好;三是中职院校对口专业的毕业生。

(四)公众认可度及发展历程比较

2003年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随着教育部一纸公告,“高校自主招生(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成为当年的热门词语。在经历了22所高校“试水”之后,自主招生改革试点高校的数量逐年扩大[4]随着自主招生院校规模越来越大,国家也从各个方面对自主招生政策进行规定,促使其规范化、科学化、公正化。截止到2015年,参加自主招生的高等院校达89所。教师、家长和考生都将普通高校自主招生当作是进入高层次水平大学的首选途径,对其关注度、投入度之大,非常人所能想。参加普通高等院校考试的众多考生将其当成是自己进入高层次水平大学的“保险”之路,一类认为如果高考考好了在另择他校,如果没考好就上这所学校;另一类是打擦边球的学生,万一高考成绩出来加20分就可以上这所学校。家长们把“自主招生”当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是通往大学的另一“捷径”,为给孩子争得机会不惜花大把财力、物力。教师也为参加自主考的学生出谋划策。

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上海市有3所高职院校实行自主招生改革试点,由高职院校自主进行入学测试、自主确定入学标准、自主实施招生录取。经过这3所院校的“试水”,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工作在全国各地区如火如荼地展开来。由于高职院校自主招生都归各省或直辖市自主管理,无法用总的、详尽的数字来加以概括,举上海为例:2005年上海3所民办高职院校(上海杉达学院、上海建桥职业技术学院、上海新侨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上海市高职院校自自主招生达到32所。虽然,高职自主招生院校规模发展速度快于普通高等院校,但是社会认可度不高,许多学生是在上普通高等院校无望的结果下才会去选择高职院校,但由于选择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考试通过之后不能参加当年的高考,所以很多学生不会选择参加自主招生考试,而且家长、教师对其关注度也不高。

三、高职自主招生局限性的原因分析

(一)录取方式上不具备优势

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规定了“凡通过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录取的考生,不具备参加本年度全国统一高考的资格”。这一规定显示出高职院校在自主招生这一政策上的被动性,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在招生上不自信的一种表现。这一规定打消了那些成绩处于高职和普通高等院校之间的考生尝试的念头,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一政策也会导致一定的生源的流失。

(二)招收的生源上不具备优势

调查显示,高职院校自主招收的考生的整体素质水平低于通过参加全国统一高考进入高职院校的考生的素质水平。[5]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以及高职院校的发展等产生了不利影响。而且,高职院校整个自主招生过程中具有绝对的自主权力,在评价手段、录取标准缺少科学性的保障。

(三)资金、人力投入不具备优势

由于社会认可度低,高职院校的自主招生并未取得良好的成效。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的政策支持仅仅是地区市下发的各种文件,尽管它的规模发展速度快于普通高等院校,但是,由于它带来的影响不够大,所以没有引起过多重视,国家的资金投资力度不大。高职院校通过自主招生招收的学生的平均费用,是通过高考招收学生的平均费用的很多倍。多数开展自主招生的高职院校表示,自主招生成本过高(包括器材设备投入成本、宣传的人力、物力,聘请专家等),学校基本都处于倒贴钱的状态。由于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并未获得很好的结果,对于一些经济实力并不过强的高职院校会产生极大的资源损耗及浪费。

四、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发展对策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精英化”。取消一些生源质量欠佳、办学特色不突出的高职院校的自主招生的资格,对有能力招收良好生源、且办学效果明显的高职院校加大扶持力度,着重培养出能代表本省或本直辖市特色的高职院校,是解决高职自主招生困境的有效途径。

(一)“精英化”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的优势:

“精英化”的高职院校可以相对提高高职院校在于普通高校的生源竞争中地位,有利于招收到符合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人才,也对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保障;有利于划分各省、直辖市对高职院校资金投入的分配比重,减少资源浪费,使资源得到更好地利用;高职院校层次化清晰,更能使高职院校认清自身所处层次,从而更好地做好特色办学工作,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二)“精英化”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的要求

1.在对高职院校是否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考核时要注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一定要制订严格评价高职院校是否具备自主招生资格的标准,并且严格按照标准对各个高职院校进行考察,实事求是,对不具备资格的院校要严格按照标准取消其资格;各个具备自主招生资格的高职院校要明确其办学特色、实力专业,制定完善的招收的学生的标准,而且要细化到各个考试科目中去;笔试试卷命题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命题经验,而且要具备丰富的高中、中专、中职、技校的知识。

2.在自主招生宣传工作的时候:首先要邀请各个中学校长、教育界优秀人士代表到学校参观其特色专业、考察其办学实力,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宣传作用;印发资料宣讲学校特色专业、发展前景;对有兴趣的前来咨询的家长、学生等要认真、细心讲解各个专业,使得他们对某个专业产生共鸣。

3.在自主招生实施过程中:重“量”的同时也要重“质”,考察学生基础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应对学生专业特长进行考核,发掘学生的专业潜能;对整个考试过程应加强监督与管理,确保考试的公正、公平。

4.在自主招生录取工作中:录取考生时,文化课成绩占得比重不应高于综合素质,要选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而不是文化课成绩高的考生;加强对录取工作的管理,确保其科学性、规范性;要考虑到生源地的实际情况(大部分考生都是来自偏远地区、山区等一些信息交通不太发达的地区),要确保考生能收到录取通知书。

[1]刘海峰.“高考改革研究丛书”总序[Z].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4]樊本富.中国高校自主研究[D].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3] 吴向明.完善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4(06).

[5]姜进.高职自主招生与统考统招生生源素质比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2).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edu.cn/.

[7]上海招考热线http://www.021xueli.com/.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