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

时间:2024-07-06

戴克林,罗奋涛

(三明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

“双师型”教师概念最早源于职业教育领域,主要是针对我国职业教育中出现的“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提出来的,目的在于加强实践教学,使理论教学能够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适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执教理念。[1](P83-84)关于“双师型”教师这一概念的内涵,学者们已经提出诸多见解,本文认同“双融合论”观点,“双师型”教师不仅要有从事教师职业的资格证,同时又要持有相应的职业技能证;既有专业素质能胜任理论与实践教学和科研工作,又有专业技能与应用水平能指导大学生专业实践;既能引导大学生人生观价值取向,又能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复合型教师。[2](P106-108)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存在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笔者以为,“双师型”教师培养要与转型发展背景相适应。

一、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背景

2010年,国务院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4年,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立并举办了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2014年春季论坛)。自此,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问题成为高等教育界重大教育改革问题,掀起社会广泛讨论。根据教育部工作部署,1999年及以后新建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将逐步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学院),着力开展现代职业教育。[3](P1-8)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决定》中特别强调“双师型”教师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基础,同时也强调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与转型发展背景相适应。国家经济转型发展促高等教育结构性调整,同时也促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应用型本科高校特点是地方性、应用型、实践性,其办学定位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而人才培养的关键就是教师,如果教师自己都不具备专业技能与应用水平,就无法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就无法实现,所以建设一支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不仅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础保障,也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真正实现转型发展的必然条件。否则,应用型本科高校无法突破转型发展瓶颈。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不仅要与转型发展背景相适应,而且还要进行比较合理的顶层设计,目标才能更加明确。

二、“双师型”教师培养顶层设计

首先,做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合理可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为确保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不断发展需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以社会产业链为纽带,构建适应高校专业群与地方产业群有效对接的融教学、实训、职业技能鉴定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校中厂)以及若干校外大型的实践教学基地;提升从企业行业聘任高技能兼职教师比例;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按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的逐步达到50%的要求,力争向70%的目标推进,努力建设一支学识水平高、教学能力强、专业技能与应用水平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其次,制定“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依据学校教师的实践经历与科研水平,借鉴相关院校经验,制定“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引领学校教师向“标准”发展。最后,创新“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做好校内培训各环节工作,采取传帮带、以老带新、参与科研课题等方式;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实践、顶岗实践等;为丰富“双师型”教师结构,可聘请企业行业高管、专家、骨干技术人员,政府的管理专家,社会的人工巧匠来校兼课(参与指导学生实习、专业实践、毕业设计等)或作为青年教师的“师傅”。“双师型”教师培养顶层设计一出炉,要着手完善相关合理的培训制度,做到制度在先,有理有据,不偏不倚。

三、健全“双师型”教师培训制度

健全“双师型”教师培训制度,应把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作为首要任务。第一,通过国家、地方政府与高校协同合作,建立“双师型”教师实践培训基地,制定提升年轻教师专业素质培养方案,聘请企业工作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定期对已经参加工作但实践经验尚且不足的年轻教师再进行实践培训,为教师专业素质培训提供条件与技术支撑。第二,定期开展一系列教学交流工作,教师之间相互分享教学经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工程技术人员、民间大师走进高校课堂,开展学术演讲活动,传授宝贵经验;也可以聘请本校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传授给年轻教师。第三,专业教研组要定期组织公开课活动,搭建网络实践教学交流平台,把实践教学精华分享到平台上,方便年轻教师交流和参考。年轻的教师通过向前辈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改善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知识点不够明确、课堂教学内容过于单一枯燥,课堂学习氛围不够良好等常见的教学困境。这样就可以保证年轻教师在具备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专业实践教学能力,以消除“光有理论,不懂实践”的尴尬境地,方便学生科学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点,避免出现教学盲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四,加强境内(外)和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各高校间应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组织教师到同类高校进行考察学习;选送优秀教师赴海外名校进修,积极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国际性学术论文研讨会,借鉴境内(外)和国际的先进教学模式,取长补短;定期联合有相同专业的各大高校举办专业赛事,举办优秀作品展、模拟实践训练等活动,开展教学合作,以便优化教师专业素质。第五,组织教师参加职业工种培训与鉴定。积极引导青年教师参与,可有效提高本校教师持有“双证”比例。“双师型”教师培养不仅要健全培训制度,还必须建立考核机制及保障制度,方能保障目标实施的有效性。

四、建立“双师型”教师考核机制及保障制度

(一)考核机制

首先,要把好新教师入职关口。新教师招聘时,应用型本科高校往往更加注重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重视程度不够。学校不仅缺乏专业实践能力考核标准,也不具备成熟的专业技能考核条件。一是受到所选择的考核内容限制;二是受到场所空间及其他条件限制。专业技能考核空间非常有限,难以保证其专业技能与应用水平是否达到一定的标准。如此招聘考试导致新教师的专业技能要求难以落实。传统的教师招考模式无非是单纯的笔试加上技能考核,由于学校自身的原因,只能以笔试作为主体,占新教师招考总分的大部分。所以必须对传统的新教师资格考核科目加以补充与完善,招考科目中应加强专业技能的考核,确保新招聘教师的文化素养与操作技能的专业性,避免造成新教师实践能力欠缺而影响整体教学质量。

其次,要建立相对完善的“双师型”教师教学评估考核机制,必须加大“双师型”教师专业技能及应用水平的考核力度。“双师型”教师不仅要设置准入门槛,还应实行优胜劣汰的退出机制。校、院两级分别组建由专业人员组成的教学评估考核小组,按年度对“双师型”教师的教学、科研、指导学生实践及服务社会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评估考核,不符合考核标准的“双师型”教师应及时清退,否则,“双师型”教师的可信度会受到质疑,同时也避免滥竽充数。同时,学校应出台较为完善的向“双师型”教师倾斜的相关政策,如:出国考察、参加国际性会议、晋升、职称评聘、评先评优等等。传统“大锅饭”式平均主义,不论教学成绩如何都享受同等待遇,容易产生负面影响。绩效奖励是现代化企业管理的重大举措,它能够有效地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借鉴企业绩效奖励管理方案,与学校教学评估考核机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能有效地激发“双师型”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此同时,改革教师职称评聘机制,激发教师参与实践能力培训的主动性,建立“双师型”教师评聘考核激励机制。

(二)保障制度

1.待遇保障

“双师型”教师是推动高校发展的中流砥柱,不容忽视。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出台行之有效的对策,在原有薪资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绩效奖励,激发他们的工作热忱;同时丰厚的薪资待遇能够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积极创造条件融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可以及时补充不可避免的人才流动,保障“双师型”教师的数量与质量。

2.经费保障

其一,在学校年度预算中设置“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保障专项经费,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合理设定待遇、考核奖励、培养培训、参加会议等各阶段、各环节经费,做到专款专用,不得挪用。其二,改变传统的经费保障渠道,争取向各级部门申报科研课题、项目经费;或与地方企业联合创办实验实训中心或基地,争取更多更好的科研经费及条件。“双师型”教师有了科研课题或项目经费就能够较好地带动学生创新创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就能得到较好的训练。但在寻求经费来源的同时应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双师型”教师培养有了顶层设计、培训制度、考核机制等,重点寻求最佳培养策略。

五、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质量、学科建设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是高等院校之间竞争的主要内容,而一支高素质和具有特色的教师队伍是这些竞争形式的核心。”[4](P197-198)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刻不容缓。

(一)校企携手,促实践教学平台搭建

当前,校企合作还没有很好地站在供给侧改革这样的高度来审视。传统的合作模式过于浅劣,真正做到深入合作的校企屈指可数。“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不高的根本原因在于,校企合作权责系统匹配失衡。 ”[5](P74-82)倘若校企能达成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企业、行业精英也能介入到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及实施全过程,就能很好地解决合作模式过于浅劣的尴尬局面。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校企双方缺乏深入研究,未能形成一致的培养方案,所以许多所谓的校企合作在本质上仍然很大程度地以学校自主设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为主,或者是片面地参考一些名校的教学模式作为本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很少或者没有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当中,只是单纯地向应届毕业生提供必要的实习条件,使得校企合作这一模式并没有真正发挥其实质性作用。学生仍然接受以理论教学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该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多数只具备较为系统的理论知识,缺乏专业操作能力。“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在外部环境上,必须要打破当前教育部门为主导的校企合作模式,打破企业简单服务于学校的合作关系,整合并创造一种新的制度环境,搭建一种新的平台来实现新型校企合作关系。 ”[6](P16-18)校企合作模式不能单纯地要求企业接受高校学生相应的实习实训任务,需要有个互利共赢机制,达成校企双方意愿。作为授业解惑的高校教师,更应该接受实践训练,积极主动去学习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有能力的企业可以在校园里建立具备实际运作功能的实训基地(校中厂),方便学生在校园完成所学专业的实践训练,还可以对外承接一定的业务或项目。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兴趣,也可以考察学生专业学习情况,教师与学生的专业技能都会相应地得到提高。

(二)校企合作,促教师专业技能提升

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普遍存在动手能力不足的问题,“单靠引进兼职教师还不足以解决所有问题,有必要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生产第一线实践挂职,以积累实际工程经验,提高实践操作技能”[7](P70-73)。 校企合作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校企合作必须得到国家、地方和学校的支持,政府、地方要制定财政、税收等相关政策,学校要制定教师顶岗挂职的相关制度,分别促进企业参与学校教师培养培训的积极性和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的主动性。”[8](P5-8)企业每年可以选送一批工程技术人员到高校作为技术顾问,指导和解决专业实践问题;学校每年也选送部分教师到企业挂职实践、顶岗实践,以他们的学识协助企业做好发展规划,参与企业新兴技术的革新与研究,实现企业新技术与高校科研项目的完美结合。因此,学校应在政策上给予鼓励与支持,适当调整教师的课时,让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到与自身专业相符的企业实践学习。专业技术要求较高的专业,仅仅通过短时间的培训仍然是无法具备娴熟的操作技能,还需要一定时间的沉淀和一定次数的反复操作与演练。教师进入企业进修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到企业最新技术与设备、最新科研成果以及企业高效的运行管理方法。此举,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还可以熟悉当前社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对专业未来发展的把控更加精准。既可以促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又可以避免学校专业人才的流失。这样不但能够帮助企业又快又好地发展壮大,还能有效地为学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提供大量的人才储备。

(三)产教融合,促校企人才合理流动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 ”[9](P106-110)构建校企人才双向流动合作交流平台,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体现。“建立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模式,首先得从体制上突破,要允许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向高校流动,高校教师也应允许以合同的形式在企业干3~5年(算教龄或工龄)考核合格回学校,也可继续留在企业;其次,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10](P142-145)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应有较强的主人翁意识,要发挥积极作用,统筹兼顾,认真制定科学的校企人才流动方案,进一步构建校企之间的高端人才流动交流互换使用机制,同时也为教师进入企业进修、挂职锻炼提供平台。校企高端人才交流的根本目的在于优化学校的师资结构,提升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水平与能力,同时对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也能起到很好的助力作用。正确的产教融合应该在加强校企合作的同时围绕共同培养地方和行业亟需的应用型人才这一核心,进一步深化合作机制、创新合作项目以及探讨新型的校企战略性合作伙伴等问题,从而促进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发展壮大。在强调校企高尖端人才双向流动的同时,高校还要加强社会优秀人才引进力度。可以考虑吸收部分企业的高级工程师、技师、民间优秀的能工巧匠等,他们或许不具备高学历,但长期的工作经历让他们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所具备的动手能力、操作技能、专业技能正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不可或缺的。可以把这些能人聘请到学校作为专业技术顾问,解决实践教学中遇到的疑难杂症,做到不求所有,但为所用。他们的加入将进一步带动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氛围。

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不仅要与转型发展背景相适应,还需要有顶层设计、培训制度、保障制度、管理措施配合以及合理的考核机制相匹配。科学合理的“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还需要行家里手、能人来负责实施。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深化内涵建设,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教育教学理念及由此而产生的自身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达成应用型人才培养及实现转型发展目标。只有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应用型本科高校才能建设一支强有力的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才能有效突破转型发展瓶颈。

[1]周卫东.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索[J].教育探索,2013(3).

[2]关颖婧,邹林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路径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

[3]张应强,蒋华林.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14(6).

[4]吴方鹏.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自我发展探讨[J].武汉商学报,2015(6).

[5]胡劲松,欧阳恩剑.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法律制度构建[J].教育研究,2018(1).

[6]王慧英,黄元维.建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的逻辑选择与实施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

[7]左健民.论校企合作视角下高校“卓越计划”的实施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4(2).

[8]朱光俊,杨治立,杨艳华.教师队伍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冶金教育,2015(1).

[9]刘斌,邹吉权,刘晓梅.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逻辑点与应然之态[J].中国高教研究,2017(11).

[10]李红.“双师型”教师在地方高校实施“卓越计划”中的作用及其培养[J].学术探索,2014(1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