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欧美高等教育自我评价发展历程研究*

时间:2024-07-06

刘 鎏,何伟黎

(1.华侨大学 体育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2.厦门大学 教育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5;3.中南大学 体育教研部,湖南 长沙 410000)

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在不同层面被反复提及。[1]高等教育质量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化和国际化的问题,各主体都在开展相关的工作以确保高等学校内部和外部的质量保障顺利进行,并努力促进质量文化建设。[2]高等教育自我评价是欧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我评价过程始终围绕学校的发展使命,以识别学校的强项与弱项、促进组织持续改进为主要目的,旨在关注现有的管理运行过程是否与组织的使命相一致。

欧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自我评价的核心内容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受到高等教育质量不断下降的刺激,基于新公共管理运动思潮以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以下简称TQM)理论为基础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目前,高等教育自我评价已经被国外发达国家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等学校普遍重视,成为保证教学质量和促进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3]建立在TQM理论下以持续改进为目的的自我评价最大优点在于它赋予了评价管理的职能,并把评价当做自我学习工具(Self-study),以促进不断改进质量。[4]另外,分析和查找绩效差距的原因,并制定有效措施也是其重要的特点。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也成为政府、社会和学校普遍关注的问题,建立和健全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2003年开始的本科教学评估工作虽然为我国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的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但第三方机构评价的缺失和由学校组织的自我评价所存在的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的发展。回顾欧美高等学校自我评价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有利于帮助我国高等院校发展有关以促进组织持续发展为目的的自我评价实践,有利于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学校自我评价理论的建设。

一、高等教育自我评价概念界定

“自我评价”从个体层面来讲是指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欧美高等教育自我评价所关注的“自我评价”是组织层面的概念,是TQM理念下的自我评价,是促进组织持续发展的方法论,它是组织为进行TQM管理活动并做出相对独立的发展策略而开发的。[5]

目前,有大量学者和组织基于TQM理念对“自我评价”进行了解释(见表1)[6-10],但是这些概念和解释都是基于企业(Private Sector Organization)的情景所提出,而对于高等教育组织尚未有针对性的叙述。因此,本研究结合各学者和组织基于企业的相关定义以高等教育组织的显著特点为基础从以下四个方面理解“自我评价”:一是以高等学校的使命为核心;二是由高等学校内部所组织的全面而系统的评价;三是在评价过程中主要关注高等学校目前所存在的优点与缺点;四是组织自我评价的主要任务是围绕高等学校组织使命为促进其持续的改进服务。综合这四方面,本研究认为,高等教育自我评价是指为了促进高等学校的持续改进,围绕学校使命所建立起来的由高等学校内部所组织的全面而系统的评价过程,该评价过程主要关注和识别高等学校目前的优劣势。

表1 已有研究对于自我评价的解释

二、高等教育自我评价发展的社会背景和理论基础

(一)社会背景

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期,欧洲高等教育经历了一段数量快速增长的时期,数量上的快速增长而导致培养质量下降的问题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暴露并开始被广泛重视,[5]其成为欧洲各国高等学校、公共组织和政府部门关注的焦点。同时,英国撒切尔政府抛弃了对教育多年来的“宽容”,开始把市场规则引入教育,打开了封闭多年的高等教育质量的大门。[11-12]在这样双重背景之下并受到新公共管理运动思潮的推动,大量企业管理的理论、思想和实践经验开始进入高等学校,TQM理论便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以TQM为理论基础的高等教育自我评价正是在这段时期为了维护并促进高等教育质量而在众多高校中发展起来。

(二)理论基础

高等教育自我评价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基础是新公共管理理论和TQM。新公共管理理论孕育在20世纪80年代以英美两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公共部门的管理改革中,90年代初期在改革实践中该理论逐渐形成并得以发展,[13]从狭义上理解新公共管理理论可以认为其是对一系列当代政府改革思想和活动的描述,其核心内容是将私营部门和工商企业管理的方法用于公共管理部门的管理活动中。[14]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解释为我们将企业管理思想和方法引入高等教育领域提供了强力的理论支撑。正是在这种理论的推动下发达国家开始了一系列高等教育改革,通过颁布教育改革政策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公共教育重建[15],同时,欧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也在这个时期兴起。

在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推动下企业界盛行的TQM的理念和模式在教育界运用起来,[14]基于TQM理论的高等学校自我评价活动开始出现在高等学校管理实践中[16-18]。TQM运动始于20世纪早期,由质量改进哲学演进而来[19],因此它是一个建立在质量准则(Quality Criteria)应用基础上的管理哲学,被用于管理组织所有的行为(Activities)、过程(Processes)、系统(Systems)和资源(Resources)。这样做的目的是不仅要让顾客满意,也要让组织利益相关者满意,包括雇员、供应商、经销商、股东和社会等。[20]因此,在欧美高等教育自我评价实践活动中,对于学生等主要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调查成为自我评价的核心组成部分。

其实,相较于新公共管理理论和TQM理论而言,质量奖与自我评价的关系更加直接,因为企业总是以质量奖的要求作为企业自我评价的标准。1987年,美国波多里奇质量奖建立,其中包含7个方面的内容被组织利用到了自我评价中。1992年,欧洲质量奖的建立为组织自我评价提供了更多的可参考内容。[21]这些质量奖都是以“卓越绩效标准”(Excellence Performance)来要求参与评奖的组织,这些卓越的绩效标准不仅可以用于质量奖的评审,更可以用于组织的自我评价。[22]因此,成熟的组织自我评价过程诞生于美国波多里奇质量奖产生之后,随着欧洲质量奖的建立,自我评价过程变得更加成熟。

三、高等教育自我评价发展阶段及特点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至今,欧美高等学校自我评价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实践探索阶段、理论萌芽阶段和制度化阶段。

(一)高等教育自我评价实践探索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早期)

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早期是欧美高等教育自我评价诞生的阶段,这个阶段的显著特点是自我评价在高等教育市场化不断推进和新公共管理理论思想的孕育与发展下,各高等学校开始关注质量问题并推进定期的正式评价,[23]基于TQM思想的高等教育的评价过程(Assessment Processes)在高等学校被正式运用。[24]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较为成熟的自我评价过程是随着美国的波多里奇质量奖(Malcolm Baldrige National Quality Award,MBNQA)一起诞生于1987年的,[21]自我评价被认为是质量奖(特别是美国的波多里奇质量奖和欧洲的欧洲质量奖(European Quality Award, EQA))的副产物。[22]其实,质量奖的评奖程序就是各企业用于自我评价的程序,企业总是以质量奖的要求作为企业自我评价的标准。根据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资料显示,平均每年获得美国的波多里奇质量奖的企业只有3家,而参与评选的企业约100家,但是运用该质量奖标准展开自我评估的企业却达到了20多万家。[25]欧美高等学校在企业普遍采用质量奖作为自我评价标准的过程中也加入到了这个行列中,它们开始了基于质量奖的评奖程序,根据学校自身的情况确定自我评价的具体过程和内容,并开展自我评价实践活动。

(二)高等教育理论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早期至90年代末)

1977年美国纽约15所大学在“高等院校自我评价罗格斯项目”(the Regents’ Project on Self-Assessment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的支持下开始了有关高校自我评价相关理论的探讨。1979年美国纽约相关机构出版了名为《自我评价手册:高等院校的自我评价》(A Handbook for Self-Assessment:Self-Assessment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针对纽约地区大学自我评价的指导手册,这样一本大学自我评价手册的基本思想和理论基础也借用了企业管理的一些理论和方法(Harold Orlans:机构自我评价;Marvin W. Peterson:自我评估-平衡角度改善机构生存能力;Ernest G. Palola :程序有效性-超出成本效益分析;Gordon W. Blackwell:自我评估制度规划的范围:一个案例研究;Bruce Dearing:快速增长中的自我评价)为高等学校的自我评价服务。但是,这个时期的大学自我评价和相关理论还并不是现当代高等学校普遍采用的建立在TQM理论上的自我评价,其自我评价的形式、方法论指导和理论依据等与目前大学所采用的自我评价存在很大的区别。

真正有关基于质量奖(基于TQM理论)开展高等院校自我评价理论的研究是从20世纪90年代早期开始,一批研究者从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角度开始分析高等学校的自我评价(Craft,1992,1994;Cave. M, Hanney. W, Kogan. M, 1993; Van. Vaght, Westerheijden. D, 1993;Westerheijden. D, Frederiks. M, Weustof. P, 1994)。美国Rutgers大学的教授凯尔斯(Kells,H.R)是这些研究者中的代表人物,其从1992年到1999年间发表了系列的研究,系统化地从各个角度对高等学校的自我评价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其分析了在不同文化背景影响下的美国、欧洲和英国不同的自我评价机制,又基于TQM理论提出了在高等院校中创建评价和自我评价文化的观点。他认为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学校开始开展自我评价的时候仅仅是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而非国家利益,但是当较高水平的评价活动或者评价机构存在和建立并发展5-10年后则会形成一种让国家满意的评价文化,同时这种评价文化也是对国家主流文化意向的深切反映,至此,高等学校的自我评价活动将被作为一种国家的政策和制度被规范化。

(三)高等教育自我评价制度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

欧洲高等教育自我评价是基于欧洲质量管理基金会(European Foundation for Quality Management, EFQM)的欧洲卓越绩效模型发展起来的。欧洲质量管理基金会卓越绩效模型是一个非规范化的框架,其中包含了9个标准,任何一个组织都可以用其来评价自身发展进程以及与卓越绩效之间的差距。[26]在基于欧洲质量管理基金会卓越绩效模型的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进程和高等学校自我评价不断发展的过程中,1999年29个欧洲国家通过了著名的博洛尼亚进程(the Bologna Process),该协议旨在推动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促进高等教育质量。[27]在博洛尼亚进程的推动下,2007年《欧洲高校联合报告》(European University Association Report)指出几乎有95%的欧洲高等学校组织都将内部自我评价纳入了其教育发展规划中,也就是说基于欧洲质量管理基金会卓越绩效模型的高等教育自我评价体系几乎遍布了整个欧洲的高等学校,并已经成为欧洲高等学校普遍采用的自我评价方法论。至此,高等学校自我评价制度化地存在于欧洲各高等院校的管理活动中,并在这些学校的管理活动中常态化地运行起来。

美国波多里奇质量奖是由美国国会通过建立的一项质量奖,目的在于保障企业质量,促进国家经济发展,该奖的评奖过程由美国标准与技术研究院(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NIST)全程监督。[28]1995年,美国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和波多里奇质量奖委员会将波多里奇质量奖作为试点项目引入了教育和医疗健康行业,该项目强调对于最佳实践经验的分享,项目实施后得到了极大的反响,受到了广泛的好评。1999年波多里奇质量奖正式被引入教育行业,其奖项在教育行业被称为《教育卓越绩效标准》(Education Criteria for Performance Excellence),其标准适用于美国各级和各类型学校。[29]据波多里奇质量奖办公室2006年提供的数据,自从教育行业波多里奇质量奖推出以来,已经有99个高等学校或者机构向该部门提出了评奖申请,其中有3所大学(威斯康辛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的Monfort商学院和达拉斯Richland学院)分别于2001年、2004年和2005年获得了波多里奇质量奖。

其实,在官方正式将波多里奇奖引入教育领域之前,Rutgers大学于1994年以波多里奇质量奖框架为蓝本设计了适用于4年制学院和大学进行自我评价的工具,其第一个版本被称为“卓越的传统”(Tradition of Excellence),后来被改为“高等教育卓越表现”(Excellence in Higher Education,EHE)并沿用至今。EHE被认为其设计适用范围很广,不仅符合各类型的高等教育组织需要,而且对于各个高等学校内部的独立服务和学术机构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0]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美国这样一个多元化程度极高的国家里,基于质量奖的高等学校自我评价制度化地成为了很多美国高等教育机构开展自我评价的重要方法论指导,且基于此的自我评价过程已经完全融入了美国很多高等学校的日常管理中。

(四)欧美高等教育自我评价发展特点

欧美高等教育自我评价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至今只有30余年的时间,通过30余年的发展其已经成为保障欧美高等教育质量的最重要评价手段之一。在其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如下特点。

1.发展迅速。短短30年时间里,欧美高等教育自我评价(基于TQM的自我评价)几乎从零迅速发展成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形成了相关的理论和固定的方法。这主要是受到了高等教育招生数量扩张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的影响,高等教育质量下降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因此相关主管部门迅速作出了回应。其发展顺序是从实践到理论,即首先通过自我评价实践来改变现状,然后相关学者开始关注此问题,并很快在实践和理论上都形成了规模。

2.大胆引入企业管理思想。企业管理理论、方式和手段的引入是高等教育自我评价在高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尝试和突破。从外界条件来看,企业管理思想的引入和发展主要是受到了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影响;从内部条件来看,欧美国家私立高等教育相对发达以及社会对于高等教育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为高等教育引入企业管理思想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事实也证明,企业管理思想的引入为高等教育组织提高管理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质量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求同存异。为了使开展自我评价的政策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与监督,欧美高等教育主管机构为所有其管辖范围内的高等学校制定了一套自我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指南,以用于从宏观层面指导高等院校开展自我评价。同时,由于各个学校办学使命和层次等方面有着区别,因此各个学校会根据学校自身的发展现状选择不同的评价指标组合及评价方式和操作流程进行适合自身特点的评价活动。这样的政府宏观指导,极大激发了相关学校的评价热情,也极大发挥了自我评价在提高管理和教学质量上的作用。

4.常态化。通过30余年的发展,欧美高等学校自我评价已经成为了高校规范化和规律化的管理手段,实现了自我评价活动在学校管理中的常态化运行,各个高等学校始终运用自我评价来查找自身的优缺点,促进学校的持续改进。自我评价常态化主要表现为固定化或非固定化的自我评价组织在各个学校以不同形式一直存在;自我评价活动以“评价—改进—再评价”的形式在学校管理活动中不断循环;自我评价的结果被管理部门普遍采用。

四、 结语

欧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将组织自我评价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他们一致认为自我评价在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绩效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美国高校普遍认为“大学须靠自己的手不断进行自我评价”,“没有自我评价,提高大学水平和进一步充实大学的努力,也就失去了具体性和实践性”。[31]

基于质量奖模型的自我评价对于应对来源于学校利益相关者的压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并且有助于在高等教育机构中形成顾客导向的文化。[21]同时,高等教育中的自我评价可以鉴别出组织的优点与需要改进之处,在高等教育主要部门中促进了员工组织承诺的变化,并导致了一系列有利的实质性发展。[30]高等学校自我评价在欧美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历了自我评价实践探索阶段、理论萌芽阶段和制度化阶段后,已经充分证明质量奖虽然是基于企业建立发展起来的质量理论,但是其在高等教育组织中仍然适用[5]。同时,不能忽视的是每所学校都有着其自身不同的使命、现状和目标,且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因此每所学校甚至是学校中的不同部门会在基本评价框架的基础上设计出适合自身的评价方案,而且这些评价方案还会根据实践的变化不断调整以适应环境的要求。

目前,欧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自我评价已经发展成熟,已经成为高等学校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且其在高等教育评价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已经成为保障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校不断改进和不断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手段。欧美的经验也证明:在新公共管理理论思潮下,高等教育组织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中已经与其他企业管理的区别越来越模糊,许多企业管理的理论和经验完全可以有选择性地运用到高等学校的管理中来,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服务,这也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发展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ADAMU, A., Addamu, A. Quality assurance in Ethiopian higher education: Procedures and practices [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2,(69):838-846.

[2]VOREIJENSTIJN, T.. The culture status of regional networks for quality assurance in higher education[C]. Bonn:International DIES conference on “Enhancing quality across borders-regional cooperation in quality assurance in higher eucation ”,2008:14-20.

[3]PETER A. M.. Quality in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Recent Trend and Their Historical Roots[J]. Paris: 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997,(2):111.

[4]沈玉顺,陈玉琨. 运用评价手段保障高校教学质量[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50-53.

[5]TARI, J.Self-assessment exercise: A comparison between a private sector organiza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8,(114):105-118.

[6]RITCHIE, L., Dale, B.. An Analysis of Self-assessment Practices Using the Business Excellence Model[C]. Proceeding of the Institute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2000 ,(Part B):10.

[7]王明春.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实务研究[J].财政监督,2008,(2):57-59.

[8]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国家标准:质量管理体系标准[M].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45.

[9]FORD, M., Evans, J., Matthews, C.. Linking Self-assessment to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 2004, (11) :13.

[10]BECKMERHAGEN, I., Berg, H., Karapetrovic, S.. Self-assessment for Improving Performance in Unclear Industry[J]. Quality Assurance Journal, 2003,(7):11.

[11]ENDERS, J., Westerheijden, D.F.. The Dutch and New Public Management A Critical Perspective on Quality Assurance in Higher Education[J]. Policy and Scoiety, 2014(7):184-193.

[12]李雪飞,高等教育质量话语权变迁——从内部到外部的历史路径探析[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4):89-94.

[13]高耀丽. 英国高等教育管理机制改革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2006:14.

[14]许杰. 对西方国家加强高等教育质量监控的政策分析——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研究视角[J]. 教育科学,2007,(3):79.

[15]田凌晖.新教育管理:渊源与内涵——新公共管理影响下的教育管理范式转换述评[J].教育发展研究,2004,(7/8):27.

[16]刘萍.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 科技与管理,2009,(4):143-145,148.

[17]兰鸿涛.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在高校教育管理的应用探讨[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6):213.

[18]杨林鹏. 质量管理理论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几点启示[J]. 太原大学学报,2009,(2):96-98,114.

[19]博恩,刘向晖译. IT管理构架[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

[20]MIGUEL, A., Francisco, B., Teresa, M.. Self-assess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Degrees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 Exploratory Stud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y and Standards, 2007:1-36.

[21]RAYMOND, J. R.. On percep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self-assessment process in the nuclear power industry[D].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2009:9.

[22]李江蛟,韩玉启.自我评估的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1):42-46.

[23]HIDES, M. T., Davies, J., Jackson. S.. Implementation of EFQM excellence model self-assessment in the UK higher education sector-lesson learned from other sectors[J]. The TQM Magazine, 2004,(3):194-201.

[24]ROSA, M., Saraiva, M., Diz, H.. The development of an excellence model for Portugues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J].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2001,(12):1010-1017.

[25]金国强. 国家质量奖,ISO 9000与企业“自我评价”[J]. 福建质量管理,2002,(4):18-19.

[26]ARTURO, C.M., Antonio, L. and Roldan, J. L.. Using enablers of EFQM model to manage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J]. Quality Assurance in Education, 2006,(2):99-122.

[27]TODORESCU, L.. Greculescu, A.. Lampa, I..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assurance in Romanian technical higher education-objective set by the Bologna Process[J]. 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 2014,(122):443-447.

[28]SHERGOLD, K., Reed, D.M..Striving for excellence: how self-assessment using the business excellence model can result in step improvement in all area of business activities[J]. The TQM Magazine, 1996,(8):5.

[29]石恒真,刘湘玉,陈文涛等. 高等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的理论与实践[M].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35.

[30]RUBEN, B. D., Russ, T., Smulowitz, S. M. etc. Evaluating the impact of organizational self-assess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Malcolm Baldrige/Excellence in higher education framework [J].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Journal, 2007,(28):230-250.

[31]林飞宇,李晓轩.中美高校学生满意度测量方法的比较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115-11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