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模式、困境与路径

时间:2024-07-06

黄凌翔 , 郝建民 , 卢 静

(1.天津城建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天津 300384;2.国土资源部 不动产登记中心,北京 100034)

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模式、困境与路径

黄凌翔1, 郝建民1, 卢 静2

(1.天津城建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天津 300384;2.国土资源部 不动产登记中心,北京 100034)

通过定性分析我国部分地区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实践,梳理出现阶段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的两种主要模式:市场主导和政府主导。基于我国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的现有模式,发现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实际,构建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的相关指标体系。依托该指标体系,借助制度经济学分析方法对土地经营的规模进行剖析,继而将分析结论与土地经营规模的成本—效益曲线进行拟合,得出土地规模经营需注意的4个关键点。并根据在天津市宝坻区黄庄镇某村的实地调研情况,对该村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最佳规模和最大规模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对提出的理论进行实证检验,发现理论能够较好地与实际结合。依据分析结论及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发展路径。

土地规模化经营;模式;困境;路径

0 引言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赋予农民更多的权利,如农民对承包地享有占有、使用、收益、流转权利,对承包经营权享有抵押、担保权益,并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1]。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对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培育新型农业主体及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给出指导性意见:土地规模化经营需结合我国国情,不能脱离实际进行超大规模的土地经营。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提出要以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着重转变农业的经营与管理模式。土地规模化经营是指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为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将土地生产要素进行大面积的集中化经营和管理[2]。对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国内研究主要从土地流转方面来探究其推行的可行性[3-6],也有部分学者剖析影响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因素[7-10],但将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度”纳入到经济理论分析框架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基于我国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的现有模式及存在问题,试图将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的规模纳入经济分析框架,对不同阶段下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度”的不同要求与涵义深入探究。

1 我国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模式

1.1 市场主导土地规模化经营模式

市场主导的土地规模化经营模式主要指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平台由农民集体自发进行搭建,其目的是对土地进行规模化经营,进而提升土地的经济效益。这种模式更加注重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效率。现阶段有许多地方按市场规律开展土地规模化经营,典型的几种模式有上海农村集体土地股份合作制模式、河南省沁阳市“西万村”模式、甘肃省宁县民生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宿州市埇桥区“夏刘寨”模式等。这些地区政府对农民自发进行的土地规模化经营不进行过多政策干预,更多是进行监督和引导。且这些地区土地规模化经营的规模相对较小,比较适合其区域对农业发展模式的需求。如甘肃省宁县民生农民专业社是焦村乡任村集体的组织,负责制定相关土地流转规则[11],使村民以自身持有的土地入股合作社,由合作社对入股土地进行统一规划。

1.2 政府主导土地规模化经营模式

政府主导的土地规模经营模式主要指农村集体组织将农民散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中起来,由集体组织(乡镇、村、生产组)作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持有主体,将土地发包给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12],政府在土地流转平台的建设过程占据主导作用。目前政府主导的土地规模化经营模式主要有重庆市江津区土地规模化经营模式、四川省邛崃市“汤营”模式、浙江省绍兴“土地信托”模式、江苏省扬州市土地规模化经营模式。这些地区在进行土地流转平台搭建时,由地方政府统一协调,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使原本低收益土地产生规模效益。由于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支撑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各项政策相对完善,经营规模也相对较大。如重庆市江津区土地规模化经营模式,是在区政府积极引导下和认真规划下,遵从农民的意愿,借助农民专业合作社,搭建土地流转平台,助推农村进行土地规模化经营。

2 我国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困境

基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及有关农村改革政策施行不畅等阻碍因素,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还存在诸多问题(表1)。

表1 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模式存在的典型问题Tab.1 The problems of representative models of farmland formula management

说明:根据相关文献及国家部门资料整理。

2.1 相关土地激励、监督机制未建立

我国现行的土地法律法规没有建立起系统的激励机制,各方参与主体利益不能够凸显[13]。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需要大量资金,但目前的财税体制、金融政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定向支持力度依然不强,农业产业化与规模化经营缺乏外部有力支撑。如河南省郑州市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缺乏相关财政、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支持,经费和专业人员严重不足,不利于流转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再者,我国农村土地规模化运行的很多环节未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不能对各环节的运作提供制度约束,产生如权力泛滥、利益固化、农民利益无法得到保障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农村社会问题。如绍兴“土地信托”模式,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发性和随意性,土地承包经营权在流转时不能落实在纸面合同上,其操作程序和合同管理也存在许多问题。

2.2 土地产权需要明晰

基于制度经济学和产权经济学的理念,土地产权不明晰将加大农村土地的管理难度,增加土地产权变更的复杂性,提高土地流转的交易成本和谈判成本[14]。四川省邛崃汤营模式运行过程中,土地产权模糊的地方较多,原因是产权管理出现集体和兴农公司双重管理。虽然兴农公司在后续过程中会退出土地管理主体地位,但在双方共同持有产权的期限内,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存在形式及归属问题值得探讨。这主要源于我国特殊的土地所有制度,国家与集体二元土地所有制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放大了政府权力,导致土地产生的增值效益分配不均,农民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2.3 农民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我国农村腹地还未形成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严重阻碍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15]。社会保障机制分为2个方面,一是土地规模化经营的社会保障,即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保障;二是农民的生活保障,即农村社会的医疗、养老、教育、保险等保障。在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实践中,农民保障机制不完善使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受阻的现象频发,安徽省宿州市夏刘寨村针对保障机制进行积极探索,期冀从中发掘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动力。结合新型城镇化相关政策及农民劳动保障机制,从法理角度不难得出:我国农村发展内外部动力依然不强。主要源于农村保障机制未建立,城镇化进程短时间难以产生极大的规模经济,导致农民无法放心进入城镇进行生活。基于此,农民寻求城镇工作及定居城镇时不会放弃自己持有的土地,这是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迟迟未发力的原因所在。

2.4 土地规模化经营适度性不足

目前,我国农村在开展土地规模化经营时,土地规模化经营的规模呈现多元化趋势。虽然在国家层面,有利于各地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去探索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模式,有利于提高农民参与土地规模化经营的积极性,但适度性原则未在各地土地规模化经营实践中得以重视[16]。根据土地规模报酬规律,土地规模化经营的规模太小会增加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流转成本,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效益会受到抑制;规模过大则又会失去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原因是城镇化进程现阶段不能够转移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及现行的农村保障机制还有待完善,农民持有的土地在流转后不能拥有基本的生活保障。

3 土地规模化经营的理论分析

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关键在于其规模大小。基于此,选取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的主要指标,采用相关经济学原理对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度”进行理论分析,并沿循经济学视角探寻现阶段发展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有效途径。

3.1 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指标选取

建立分析框架并假设:在一定耕作周期、一定劳动力水平、国家对农村投入一定且其耕作环境处于正常水平的前提下,在同等规模的同质土地下进行同种作物的规模化经营和非规模化经营。根据前人研究[17-21]与实地调研,对农村土地经营涉及到的指标进行描述(表2)。

表2 农村土地经营涉及指标简化表Tab.2 The indexes of rural land management

表2指标的具体含义:粮食生产总价值是指一定规模土地在一定的耕作周期内,该规模土地产生的经济价值;规模经营生产总成本(C)=机械投入+人力投入+种子、肥料等+土地承包成本;现今经营模式生产总成本(C1)=生产总成本(C)土地承包成本;农村既有保障水平(P)=农民医疗保障+生活保障+种植补贴等;转移人口保障(Q)=解决农民在土地流转后就业成本+后继生活保障;生态保障功能是指农作物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正效益;I为土地规模化经营释放出的人口红利;I1为现今模式释放的人口红利。

3.2 土地规模化经营“度”的分析

由于分析指标之间存在交互性,在分析时考虑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所带来的边际效益,如果规模经营效益≥现今经营模式效益,即[V-C-(P+Q)+E+I]≥[V1-C1-P+E1+I1],则认为土地规模化经营是可行的,否则土地规模化经营不可行。在这个前提与上述假定条件的双重约束下,根据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实际情况,上式中E=E1,所以只要保证土地规模化经营时粮食的增加值与人口红利的增加值能弥补增加的土地生产成本和解决转移人口的社会保障成本,就能使以上等式保持成立。但此时制度的红利并没有完全释放出来,土地规模的收益处在可行区间的最小值,最小值对应的是生产的平均成本与平均效益的第一次交汇点。

随着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土地平均效益与平均成本之差出现最大值,此时土地生产的净效益达到最大值。但由于土地生产边际成本、解决转移人口保障边际成本以及粮食生产的边际增加值、人口红利边际增加值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那么根据帕累托最优原理,各项土地规模化经营制度设计上会存在这样一个状态,土地规模化经营的边际效益会由于政策的安排与制约,存在一个最优值,即各项政策改进和生产条件改善对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带来的边际收益不会增加。此时土地生产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益等同,土地生产的社会总效益处于最大值。但由于土地生产的边际效益仍然存在,土地经营的规模仍有扩大的潜力,当土地生产的平均效益与平均成本处于第二次交汇点时,土地经营规模处于最大值,超出此规模土地经营将处于规模不经济状态。

3.3 分析结果

基于上述分析,可建立土地经营规模、成本、效益之间的对应关系(图1)。MC代表土地经营的边际成本;AC为土地经营的平均成本;AB为土地经营的平均效益;MB为土地经营的边际效益。P1点为土地生产的平均成本和平均效益第一次交汇点,土地经营的规模小于P1点,土地经营将会缺乏生产动力,此点也是土地经营的初始点;P2点是土地生产的净效益最大阶段,但此时土地的经营规模处于非稳定状态,原因是土地生产的边际效益大于边际成本;P3点是土地生产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益相等同点,此时土地生产的社会总效益处于最大阶段;P4点为土地生产的平均成本与平均效益第二次交汇点,是土地经营的最大规模,超出此点,土地经营将会处于规模不经济阶段。

图1 土地经营规模、成本、效益关系Fig.1 The relations of scale, cost and benefit of land formula management

4 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实证研究

4.1 调研对象概况

调研区域位于天津市宝坻区黄庄镇某村,对该村3个不同规模的家庭农场进行详细调查,并获取一定的研究数据。调研选取该区域的原因是:调研区域隶属高标准农田一期项目,在2013年已经建成。在2013年之后,该村的种植作物全部改为水稻。由于调研区域种植作物种类单一,降低了对上述土地规模化经营理论的检验难度。黄庄镇该村用于流转的农地主要是高标准农田项目整理后增加的耕地,这部分土地由该村村委进行统一管理。并且该村委会对这部分土地进行一年一次的竞拍承包,由出价高的村民获得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土地收益租金需用现金一次交清,资金属于该村的共有资金,用于该村基础设施建设及水电费用支出等事宜,该村土地规模经营模式为市场主导模式。

4.2 调研数据说明

由于调研限制,在该村选取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分别为2,20,33.33 hm2。粮食的生产成本以及生产总价值均按照2014年末经营的实际情况统计。根据调研情况,不同规模家庭农场的生产收益及成本如下:经营规模为2 hm2的家庭农场2014年的水稻产量为10 500 kg/hm2,水稻市场销售价格为3元/kg;20 hm2与33.33 hm2家庭农场2014年的水稻产量为9 750 kg/hm2,市场价格均为3元/kg。由于不同规模的土地出价不同,3个不同规模农场土地承包费分别为18 750,18 600,18 450元/hm2。种植粮食成本按照人力投入、机械使用、种子、化肥、农药及其他费用进行统计。其中机械费用主要包含机械播种费用、机械耕种费用、机械收割费用、排灌费用。为便于对家庭农场的效益进行直接分析,农民生活保障费用选取种粮补贴指标进行统计(表3)。生态保障功能及释放人口红利指标难以进行量化,暂不分析。

表3 黄庄镇某村家庭农场投入产出情况 元/hm2

Tab.3 The input-output situation of the family farms in Huangzhuang Town

说明:根据实地调研数据整理。下表同。

4.3 家庭农场经营效益及问题分析

根据不同规模家庭农场的投入产出情况,计算得出3个农场单位面积农田的平均收益、平均成本与净收益;在此基础上,剖析20与33.33 hm2经营规模农场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表4)。3个家庭农场的平均收益均高于其平均成本。由于33.33 hm2经营规模的家庭农场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其位于土地规模化经营理论分析框架的P3点。由于3个家庭农场经营土地的热情很大,较易得出2与20 hm2家庭农场经营规模位于土地规模化经营理论分析框架的P1点与P3点之间。因此,在追求土地规模化经营社会总效益最大的前提下,家庭农场最适度的土地经营规模为33.33 hm2,此时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处于相等处。当家庭农场追求规模利润最大化时,其规模会超过33.33 hm2,原因在于家庭农场在33.33 hm2处的边际收益仍为正值。对于该村追求利润最大化时的土地规模,限于样本的有限性,把该村土地经营规模自33.33 hm2后的平均成本增加与净收益减少的趋势按照线性进行拟合,并且假定土地经营的平均收益维持在29 250元/hm2不变。发现168.87 hm2的土地经营规模为平均收益与平均成本的相等点,按照理论假设,超出此点,土地规模化经营将处于规模不经济阶段。因此,该村适合经营的最大土地规模为168.87 hm2。通过对黄庄镇某村的实地调研,发现该村村民有经营更大规模土地的意愿。原因是土地经营的平均收益大于其平均成本,土地规模化经营仍处在规模经济阶段。另外,该村家庭农场经营土地规模的扩大,会导致单位成本上升,但由于现在农业经营难度大大降低,自己可在大规模经营基础上获得规模性的经营效益,这是其愿意进行大规模土地经营的动力。同时也说明该村家庭农场经营土地意愿主要是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非社会总效益最大化。但该村家庭农场对其经营现状也存在诸多顾虑,如由于土地承包费用偏高、土地承包期限较短、土地经营的风险较大、国家给予其种植补贴较少、种植技术指导不足等。这些问题成为制约这些家庭农场进一步扩大经营的主要因素。

表4 黄庄镇某村家庭农场经济效益分析 元/hm2

Tab.4 The economic benefit of the family farms in Huangzhuang Town

5 土地规模化经营发展的路径

农村土地经营的规模应根据各地现实条件及生产过程存在的问题来判定,对具有不同层次生产条件的区 域应当采取动态的视角进行差别化的路径设计:① 明晰土地产权。土地产权未明晰区域,应着重建立起明晰的产权体系,充分释放政策红利,使这些区域的土地经营依靠政策力量逐步向规模化阶段迈进,从而提升土地的生产效益。② 完善保障机制。土地规模化经营成功与否取决于该地区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保障机制的完善能够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降低土地流转成本,为土地规模化经营增添发展动力,从而提升土地生产的经济效益。这些保障包括农民医疗保障、种植风险防控、种植补贴保障等。③ 实事求是开展土地规模化经营。基于我国农村各地资源禀赋不同、土地规模化具备条件有所差异这一现状,土地经营规模的规模要根据各地的实际状况,充分依托上述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度”的经济分析框架,以保证土地经营的规模处于规模经济阶段。

[1] 童彬.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的理论构建与制度创新研究——以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和制度构建为例[J].理论月刊,2014(8):129-133.

[2] 王琦.推进我国农业规模化经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经济纵横,2011(8):82-85.

[3] 马晓河,崔红志.建立土地流转制度,促进区域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J].管理世界,2002(11):63-77.

[4] 曹利平.农村劳动力流动、土地流转与农业规模化经营研究——以河南固始县为例[J].经济经纬,2009(4):84-87.

[5] 郝丽丽,吴箐,王昭,等.基于产权视角的快速城镇化地区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及其效益研究——以湖北省熊口镇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1):55-63.

[6] 武峰,陶志刚.对天水市麦积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35(2):138-141.

[7] 倪国华,蔡昉.农户究竟需要多大的农地经营规模?——农地决策图谱研究[J].经济研究,2015(3):159-171.

[8] 蒋满元.农村土地流转的障碍因素及其解决途径探析[J].农村经济,2007(3):23-25.

[9] 黄延延.论导致农地规模化的几种因素——兼谈我国农地规模化的对策[J].经济体制改革,2010(4):99-103.

[10] 宋朝晖.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制度的缺陷及完善[J].农村经济,2009(9):104-106.

[11] 王卫红,马丁丑,刘勇,等.甘肃省农村土地流转中若干不良现象分析与建议[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3,34(6):132-138.

[12] 张备.论我国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法律保障[J].农业经济,2012(5):24-25.

[13] 黄延延.农地流转、规模化进程中的农地制度创新研究[J].社会科学,2012(1):58-64.

[14] 曲福田,田光明.城乡统筹与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J].管理世界,2011(6):34-45.

[15] 付凯,杨朝现,信桂新,等.农户土地转出行为调查与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34(3):162-166.

[16] 孙林,傅康生.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阻碍因素与转型路径[J].中央中共党校学报,2015,19(1):81-84.

[17] 杨世建.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冷思考[J].调研世界,2011(5):41-44.

[18] 刘金蕾,祝新亚,李敬锁,等.山东省土地流转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35(6):32-37.

[19] 宁爱凤.农村土地流转的制度障碍与对策研究——以农村劳动力转移为视角[J].理论探讨,2010(1):92-95.

[20] 张海鹏,曲婷婷.我国农地经营模式选择与现代农业发展[J].南开经济研究,2012(4):113-114.

[21] 钱文荣,张忠明.农民土地意愿经营规模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长江中下游区域的调查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7(5):28-34.

Model, Dilemma and Path of Rural Farmland Formula Management

Huang Lingxiang1, Hao Jianmin1, Lu Jing2

(1.SchoolofEconomicandManagement,TianjinChengjianUniversity,Tianjin300384,China; 2.RealEstateRegistrationCenter,MinistryofLandandResources,Beijing100034,China)

In this paper,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the model of the rural farmland formula management in our country was adopted. In term of the analysis, two patterns of the rural farmland formula management were summarized, which are dominated by government and market. On basis of what have described above and the practice of the rural farmland formula management of some regions in our country, some problems which appeared in the rural farmland formula management were discovered, and which require us to notice. Then some indices of the farmland formula management were collected, which rely on the conclusion that made about the farmland formula management and the practice of farmland formula management, as well as some related articles. According to the indices that established in this paper, adopting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to analyze the scale of the farmland formula management, found the way we adopted is a feasible approach. Then we try to describe the theoretical result with the help of the economic analysis model. A chart that can reflect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farmland formula management and the cost-effectiveness was designed. By analyzing the chart , discovering four key points of the scale of the farmland formula management. Then through making use of the situation of a village which is located in Baodi District to test our theory, found that the analysis theory can be applied to practical situation. Finally, some paths about the farmland formula management by adopting a dynamic perspective in this paper were put forward.

farmland formula management; model; dilemma; path

2015-05-21;

2016-07-25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3BAJ13B0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3YJC790051);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4JZD009);天津市教委社会科学重大项目(2014 ZD32);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TJGL15-021)

黄凌翔(1979-),男,湖北监利县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土地资源管理与区域经济研究,(E-mail)hllxiang@126.com。

卢静(1976-),男,湖北当阳县人,硕士,主要从事土地资源管理研究,(E-mail)hao042266@163.com。

F301.2

A

1003-2363(2016)05-0138-0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