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以特色农业引领农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路径与启示——以洛阳市为例

时间:2024-07-06

周 立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郑州 450002)

以特色农业引领农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路径与启示
——以洛阳市为例

周 立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郑州 450002)

加快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经济新常态下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结构存在着农业比较效益偏低、中高端农产品供给不足、农产品结构性过剩、食品安全等突出问题,应以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为引领,加快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洛阳市培育特色农业以依托资源、面向市场、立足优势产业、瞄准增收、合作共赢、产业融合、种养结合等为突破点的经验模式值得借鉴。在以特色农业引领农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应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选准主导产业;形成规模,创建品牌,培育竞争优势;构建特色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效益;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作用。

特色农业;农业结构;优化升级;模式分析;洛阳市

0 引言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是党和各级政府在经济新常态下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推进产业链和价值链融合提升,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当前,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农业结构优化升级面临诸多矛盾挑战,尤其是农业比较效益偏低导致农业转型升级乏力、中高端农产品供给不足导致农业发展供需错配问题突出、农产品结构性过剩与结构性不足并存矛盾凸显、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等问题突出。因此,加快农业结构优化升级既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各地都在不断地实践与探索。其中,以培育特色农业引领农业结构优化成为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国内学者对有关农业结构调整和特色农业之间关系的理论研究比较丰富,如熊宁等分析了调整农业结构与构建区域特色农业的关系,并指出了区域特色农业形成发展的关键环节[1];张克俊认为发展特色农业是西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并阐述了发展特色农业应遵循的基本规律[2];石红梅以安溪茶产业发展为例对特色农业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的具体方式进行了探讨[3];刘荣章等从特色农业视角分析了福建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实现路径和成效等[4]。虽然已有研究成果在理论和实证方面对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特色农业的角色定位、作用路径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但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拓展特色农业在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发展空间和成长路径,尚未见有专门的研究文献。本研究选取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中特色农业培育成效较为突出的河南省洛阳市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调研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剖析了河南省洛阳市充分挖掘农业潜力、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探索走出一条农业结构调整优化新路径和新模式的经验做法,以期为特色农业引领农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有益借鉴。

1 研究区域概况

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现辖一市八县六区(图1),总面积1.52万km2,2015年末户籍总人口700.28万,常住总人口674.30万,城镇常住人口355.02万,城镇化率52.65%。2015年洛阳市第一产业增加值236.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6.7∶49.6∶43.7,粮食播种面积752.03万hm2,蔬菜种植面积6.87万hm2,油料种植面积4.36万hm2,棉花种植面积0.39万hm2。2015年全市粮食产量245.1万t,肉类总产量27.33万t,禽蛋总产量15.18万t,奶类总产量44.31万t,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 667元。从地理地貌方面来看,洛阳市地处豫西山区,山区面积占45.51%,丘陵面积占40.73%,平原面积占13.8%,“五山、四陵、一分川”的地形特征以及常年降雨量偏少“十年九旱”的气候特征,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洛阳全境86%的面积为丘陵、山地,2014年全市耕地面积为43.33万hm2,水浇地仅有8.67万hm2,有效灌溉率很低,这也直接导致全市在粮食生产上比较效益低,农民靠粮食生产增收乏力[5]。尽管在新时期全市农业农村发展持续向好,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增加,但随着国内外环境条件深刻变化和长期粗放式经营积累,使洛阳农业发展更面临着资源环境的硬性约束,以及农产品品质结构与居民消费需求不相匹配等问题,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6]。

图1 洛阳市区位及其所辖县、市、区Fig.1 Location of Luoyang City and its counties, cities and districts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方法

通过实地调研考察,与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访谈及农业主管部门座谈等方式,深入了解洛阳市特色农业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的探索实践,重点对洛阳市从事优势特色农业,如花卉产业、中药材产业、草食型畜牧业、水果等产业经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了案例剖析。在调研过程中通过对具体个案的全面分析和深入思考,得出洛阳市以特色农业引领农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路径及启示。

2.2 数据来源

数据主要来源于《河南统计年鉴(2015)》以及《洛阳市2015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公开出版的统计资料、洛阳市相关部门提供的年度工作总结以及其他文件资料中的统计数据、与洛阳市农业部门专家座谈调研所获取的数据资料。

3 农业结构调整实证分析

3.1 推进农业结构升级的成效

近年来,洛阳市按照国家和河南省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新要求,立足当地农业生产实际,顺应国际国内市场需求,以增强农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着力点,以发展特色农业为抓手,积极探索,主动作为,抓特色促调整促优化,大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发展挖潜力、提质量、增效益,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3.1.1 特色农业取得较快发展。一方面洛阳市加快种植结构调整步伐,全面调整不适宜种粮地块,变对抗性种植为适应性种植,由传统的粮食生产向杂粮、油料作物、蔬菜、中药材等方向调整,2014年全市特色农业种植已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51.3%;另一方面,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积极推进特色养殖,优化畜禽结构,调整区域布局,大力发展奶牛、优质家禽、水产等特色养殖。2014年全市奶牛饲养量13.8万头,居全省首位,特色高效农业总产值达17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5.8%。

3.1.2 农业产业化得到较快提升。通过大力培育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使农业产业化水平得到较快提升。2014年洛阳市共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60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40家,年销售收入达138.6亿元;农业合作社3 498家,家庭农场449家,农产品加工企业598家;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形式,带动农户72万户,超过全市农户总数的一半,农业产业化产值占一产总产值的60%,来自产业化经营的收入占农户总收入的63%。

3.1.3 农产品品牌效应日益显现。通过强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和培育农产品品牌,农产品影响力得到较大提升。截至2014年底,全市已创出河南省名牌产品5个,省著名商标34个,全市获得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总数101家,面积12万hm2,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产品共有146个;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209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46个,绿色食品41个,有机食品14个。偃师银条、孟津贡梨、红提葡萄、伊川平菇等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总数8个。偃师特产银条、栾川柿子醋、宜阳韭菜、上戈苹果等成为“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洛阳牡丹”“汝阳红薯”“伊川小米”“宜阳黑杂粮”等成为地方名优品牌,洛宁上戈苹果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3.1.4 农民收入取得较快增长。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加速了土地流转,带动了农民就业,促进了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2014年洛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 669元,实际增长8.7%,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2.1百分点。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15.27万hm2,占耕地面积的35.2%,林地流转面积15.29万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19.3%。土地的规模经营一方面提升了农业的产出效益,另一方面农民在获取稳定的土地收益之外,可以获得就业机会和务工收入。

3.2 以特色农业引领农业结构升级模式

3.2.1 依托特色资源发展特色农业。面对传统粮食生产不占优势的自然资源条件,洛阳市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紧密结合山区丘陵型农业的实际,积极主动调整发展思路,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竞争优势,立足独特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如面对山区丘陵地带灌溉条件有限的实际,压缩旱地玉米种植面积用于发展谷子、红薯、高粱、土豆等特色杂粮作物;依托境内河流较多、淡水资源丰富的实际,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形成沿黄河一带和南部山区两大水产养殖基地;结合各县山区林地特征及气候特点,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等[7]。

3.2.2 面向市场需求发展特色农业。在依托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农业结构调整中注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农业生产向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特色品种、高品质方向调整。洛阳在水果生产方面具备传统优势,但在品牌和市场竞争力上与国内其他水果优势产区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因此,在水果种植结构调整过程中突出优质品种,主要发展高档的优质鲜食品种和加工品种,力争培育有洛阳特色的水果品牌和差异化竞争力。水产养殖方面,面对居民日益提高的消费能力和不断扩大的高端消费市场,结合洛阳南部山区独特地理环境优势,大力发展高山冷水鱼、大鲵等品种。

3.2.3 立足基础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注重对已有优势产业继续深挖,谋划提升、做足做强,这在洛阳花卉苗木产业以及中药材产业发展中体现得尤为突出。洛阳牡丹是洛阳农业中的一张王牌,在结构调整中,一方面继续深挖牡丹产业优势,延长产业链条,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玫瑰、薰衣草、蝴蝶兰等花卉产业,以求在花卉产业方面形成集聚和协同效应;洛阳素有“豫西天然药库”之称,中药材也是洛阳的一大传统优势产业,在推进产业发展时,注重引导中药材种植的适度集中,以形成规模和优势区域。

3.2.4 瞄准增收增效发展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民就业,提高农民种植养殖收益,是洛阳市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中的着力点。如在2004年蔬菜种植结构调整中,引导组织农户以增收为目标,种植适销对路高效品种,将20多个传统菜品种植调整为100多个品种;在水果产业发展中,以同品种适度集中形成规模,并同时发展多品种生产,现已形成具有分区域、规模化生产的优质苹果、葡萄、大粒樱桃、孟津梨、无籽石榴等特色水果30多种,避免出现严重的同质化现象。

3.2.5 坚持合作共赢发展特色农业。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注重生产经营模式创新,协作生产或销售,实现互惠共赢。地处孟津县的洛阳洋丰果业有限公司在自身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的同时,以统一提供生产、技术和销售服务为纽带,带动周边6个水果专业合作社300多个农户,形成较为紧密的合作联合经营模式;地处栾川县的洛阳深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主营生产销售保健食品的同时,与国内市场上的知名品牌厂商合作,承接药用保健食品来料加工、来样加工、OEM代工等专业生产代加工业务,这一方面带动了本地资源的市场化,扩大了原料需求,另一方面也得以参与国内知名品牌的产业链生产,为自身后续发展壮大创造机会和累积经验。

3.2.6 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特色农业。以注重三产融合,三产联动,积极拓展和延伸农业的休闲、体验和度假功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如在玫瑰产业发展中,同时注重玫瑰生产、加工和旅游文化建设,开发玫瑰精油、玫瑰露、玫瑰香水、花茶、面膜等30多种产品,实现生产、加工、观光之间的连接;洋丰果业有限公司在水果生产、销售的同时,利用互联网销售采摘服务,努力打造一年四季有果摘的服务品牌;栾川县结合自身的旅游资源优势,实施特种养殖狩猎项目,建立大鲵观光园,开展科普教育,高山冷水鱼生产则集特色生产、特色观光、特色餐饮于一体,把栾川特色农产品开发成旅游产品。

3.2.7 推进种养结合发展特色农业。重视生产、生态、生活的“三生”结合,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培育优势产业,优化农业结构。如依托嵩县丰富的荒山荒滩林地资源,河南益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大力发展种羊生产和繁育,在带动农户养羊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注重发展循环经济,有效解决了当地的秸秆资源化难题,羊粪加工出售也带动了当地有机蔬菜和食用菌生产,并且羊产业发展也间接引致了当地种植业的结构调整,不适宜种植粮食作物的山区耕地逐渐改种苜蓿,推动了当地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三元结构调整。

4 结论及启示

4.1 结论

农业结构调整是我国农业进入转型升级关键阶段的必然要求, 农业现代化建设要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模式和新途径。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需要更加注重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升农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洛阳市依托特色资源、面向市场需求、立足基础优势、瞄准增收增效、坚持合作共赢、推动产业融合、推进种养结合等发展特色农业,引领农业结构升级。在推进农业结构升级中成效显著,特色农业取得较快发展,农业产业化得到较快提升,农产品品牌效应日益显现,农民收入取得较快增长。

4.2 启示

洛阳市在农业结构调整实践中坚持以发展特色农业为突破,并积累了有益经验,这对其他地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1)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必须科学规划和合理引导,因地制宜,突出区域特色,将区域比较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品优势、竞争优势,防止盲目跟风,避免产业同构、同质竞争[8-9]。推进特色农业发展应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统筹考虑市场条件、区位优势等因素,优先发展比较优势突出的产业或产品,培育壮大区域主导产业,形成较强的产业竞争力。

(2)形成规模,创建品牌。抓特色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优化升级,最终要通过特色产业或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来实现,竞争优势的培育有赖于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的发挥。因此,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中,需要采取切实措施扶持特色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在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建设、品牌创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10-11]。尤其要十分注重优势产业的合理调整布局,实现产业集中连片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推进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品牌化销售,做大规模、叫响品牌。

(3)构建特色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效益[12]。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增强带动农民增收能力,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环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就需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群化发展,依托龙头企业将产业链、价值链与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和组织方式引入农业,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形成全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融合互动。特别要充分发挥农业产业集群的引领作用,构建以特色农业优势资源为基础、涉农经营组织为主体、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支撑、加工集聚地为核心的产业体系,形成上下游协作紧密、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规模较大的生产经营群体,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4)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作用。优化调整农业结构,需要切实尊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依法保护农民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权,同时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和服务作用[13-14],优化政策扶持,发挥生产经营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防止强迫命令、搞一刀切。特别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好政府在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打造销售平台、提供市场服务等方面的能动作用,推进农业生产和市场信息对接,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

[1] 熊宁,曾尊固.试论调整农业结构与构建区域特色农业[J].经济地理,2001,21(5):564-568.

[2] 张克俊.论特色农业的理论与发展思路——兼及四川特色农业的发展[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6-11.

[3] 石红梅.农业产业化与特色农业的发展——以安溪茶产业发展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07(4):30-33.

[4] 刘荣章,吕姗,李建华,等.特色农业视角下福建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33(5):544-546.

[5] 卢方元,王茹.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综合评价[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4):34-37.

[6] 蔡胜勋.多功能农业视角下的河南农业演变轨迹(1949—2012)[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33(1):13-17.

[7] 曹俊杰,高峰.黄河三角洲多种生态和循环农业模式的形成及其经验总结[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6):42-45.

[8] 张兵,刘丹.当前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需要关注的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2013(8):32-35.

[9] 孔祥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地位和顶层设计[J].改革,2014(5):22-24.

[10] 杨培,张楠,王磊,等.中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比及发展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5):246-249.

[11] 王慧敏,龙文军.贫困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15(4):53-54.

[12] 郁义鸿.产业链类型与产业链效率基准[J].中国工业经济,2005(11):61-62.

[13] 章新国.让市场经济的甘霖播撒到田野上——评《中国农业市场发育与产业化》[J].农业经济问题,2011(5):20-21.

[14] 郝大江,黎映宸.我国农业市场体系建设若干问题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14(43):32-33.

Path and Enlightenment of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Agricultural Structure by the Leading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Taking Luoyang City as An Example

Zhou Li

(HenanAcademyofSocialSciences,Zhengzhou450002,China)

Accelerating the adjustment,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agricultural structure is a major strategic plan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mode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under the New Economic Norm. At present, the comparative benefit of agriculture is low, middle and high end agricultural products supply is inadequate,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s are structural surplus and the food safety is an outstanding problem, so we should develop the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as the lead, and to accelerate the agricultural structure adjustment,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The empirical mode of developing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by relying on resources, facing to the market,basing on the advantages of industry, aiming to increase income, doing win-win cooperation, making industry convergence, combinating the planting and breeding and so on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s in Luoyang City is worth learning. We should 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choose leading industries correctly, make scale, create the brand, cultivate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construct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industry chain, improve agricultural efficiency, respect the wishes of farmers, let the market play a leading role and the government play a leading role in the process of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agricultural structure by the leading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path analysis; Luoyang City

2016-06-06;

2016-09-12

周立(1959-),男,河南邓州市人,副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研究,(E-mail)65908215zl@163.com。

F127

A

1003-2363(2016)05-0149-0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