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研究——基于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实证

时间:2024-07-06

张 婧,沈玉芳,刘曙华,2,王能洲,马仁锋

(1.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上海200062;2.广西南宁市社会科学院,南宁530028)

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研究
——基于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实证

张 婧1,沈玉芳1,刘曙华1,2,王能洲1,马仁锋1

(1.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上海200062;2.广西南宁市社会科学院,南宁530028)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区域金融协调发展则是实现金融资源在区域内优化配置的必要保障,也是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健康、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基于此,以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对象,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重点分析了长三角地区金融业发展演进的空间结构特点。研究发现,区域金融业呈现出“一心两极两轴多点”的空间结构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制约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突出问题,最后提出构建区域利益协调机制、金融信息共享机制、多层次金融合作协调机制及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等对策建议。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金融业;金融协调;机制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金融体系发展和运行往往表现出很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区域金融协调发展则是实现金融资源在区域内优化配置的必要保障,也是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健康、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在国外,关于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中,以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1969)的《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和爱德华·S·肖(1973)的《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为代表[1-2]。9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研究逐渐融合了内生增长理论,探讨内容逐渐以金融体系的发展机理及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机制为主,如John H.Boyd&Bruce D.Smith(1992,1996)、Dutta Jayasri&Kapur Sandeep (1998)、Soyoung Kim&Jong-Wha Lee&Kwanho Shin (2006)[3-6]等人的研究。在我国,关于金融协调发展的研究起步较晚,较早涉足的学者有白钦先教授和孔祥毅教授等。其中,白钦先教授于2001年提出了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7];孔祥毅教授在2002年提出了金融协调理论[8]。之后,国内关于金融协调的研究不断兴起,如窦尔翔和何炼成(2004)、李方(2006)、王伟(2006)、尹优平(2007)等人的研究[9-12]。

可见,国外金融协调发展研究起步早,理论发展比较完备,但是其大多都是从国家整体宏观层面出发,而对微观层面跨行政区的区域内部协调发展研究较少。国内金融协调发展最初研究范围视角和国外有些相似,虽然后来也出现了一些关于跨省区的金融协调发展研究,但是,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探讨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还比较少。目前,就长三角地区①一般意义上的长三角包括上海、江苏和浙江,其核心部分为“15+1”,即上海市、浙江7市(杭州、宁波、绍兴、嘉兴、台州、湖州、舟山)和江苏8市(苏州、无锡、南京、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经济一体化进程而言,区域内金融合作远远不够,金融协调发展速度缓慢、程度低浅。基于此,本文拟在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分析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内涵、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及金融协调发展现状、长三角地区金融业发展演进的空间结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制约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突出问题,最后提出促进长三角地区金融协调发展的机制及对策建议。

1 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内涵

区域金融协调发展以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系统为主要内容(图1),可以将其划分为区域金融—区域发展—区域协调、区域金融发展—区域金融协调、区域金融协调发展3个层级。(1)区域金融、区域发展、区域协调的内涵:区域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金融发展的一种客观规律,一般是指一个国家或经济区域范围内金融组织结构及运行在空间上的分布形态,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区域发展一般指区域经济社会体系的发展,包括区域经济总量的稳步增长和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区域协调源于区域发展的差异、矛盾等,具体是指通过市场调节或政府的谈判干涉,减缓或者消除地区之间的发展分歧,促进区域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2)区域金融发展、区域金融协调的内涵。区域金融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即随着区域金融功能的不断完善,区域内金融效率不断提高,金融发展程度不断提高,这里主要包括区域金融的“量”和“质”,“量”指区域金融总量、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等的数量,“质”指区域金融机构结构、金融工具结构等金融结构;区域金融协调主要包括区域金融与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之间的协调及区域金融内部金融工具、金融中介、金融制度之间的协调两个方面,其中,前者构成的是一个宏观的金融协调关系,后者主要是指在区域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之间构成的微观协调关系[13]。(3)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内涵。区域金融协调发展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区域经济主体和金融主体以区域市场经济运行规则为基础,在金融机构、金融政策以及金融运行机制等方面采取相同的步骤和措施,通过相互之间的协调与合作,达到协同干预、管理与调节金融运行并提高其运行效率的目标,最终实现区域金融运行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其要遵循公平性与效率性原则(区域经济政策的核心、首要原则)、系统性与公开性原则、动态性和时序性原则,一般包括金融机构设置协调发展、金融交易协调发展和监管协调发展等。

图1 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系统Fig.1 The system of harmon ious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finance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探讨的长三角地区金融协调发展属于典型的大都市区内的金融与经济环境之间宏观层面的金融协调发展。主要包括长三角地区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监管及其金融制度的协调发展,以最终实现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相协调的社会发展状态。

2 区域经济一体化及金融协调发展

2.1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金融合作

长三角是目前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和最发达的区域之一,是国际公认的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近十几年来,随着长三角地区企业间及政府间合作联动的不断展开,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明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顺应全球范围内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在市场、企业、政府的合力推动下,区域经济一体化逐渐呈现出合作机制多元化、合作方式多样化、合作领域广泛化等新的联动发展特点。合作机制由过去单一的企业间合作联动向政府搭台、企业(民营、国有)唱戏、市场运作的方向发展;合作方式由过去主要以上海要素流向各地向双向流动的格局发展,一体化趋势逐渐加强;合作领域由过去单一的生产加工销售逐渐向交通基础设施、科研、商贸、信息服务、人才交流等方面发展。具体表现在: (1)企业相互交叉跨地区投资逐年快速增加。据不完全统计,上海对外省市投资总额中江浙两地占63%,而在上海资金流向长三角的同时,长三角的资金也在不断涌进上海,江浙两省对上海的投资总额占外省市对沪投资总额的31%[14]。(2)跨国公司区域一体化经营战略普遍实施以及企业总部与生产主体分离的跨区域集团化发展迅猛。例如,许多国内外大企业实行“伞形”发展战略[10]。(3)区域各种交通基础设施以及信息高速公路在不断完善,两省一市的沟通更加便捷。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为了实现区域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以促进区域资源共享、利益共享、联动发展等,形成一种合理的区域分工与协作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随着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快,其对区域内的金融服务和体系配置、金融要素流动的制度和机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进长三角地区的金融合作、实现长三角金融协调发展逐渐成为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2.2 区域金融协调发展

随着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来自市场的金融自发合作早已悄悄萌芽,且区域金融合作不断加强,突出表现为:(1)金融机构跨行政区划及跨城市的资金流动不断增加。区域内异地贷款、跨地区票据交换、跨地区外汇资金清算、货币市场来往、证券市场融资等业务发展迅速[15]。(2)商业银行跨区域布局不断加快,跨区域经营、合作和互动不断深入(表1)。(3)商业银行跨区域联动战略不断推进。如中国银行建立了上海华东信息中心(2002),华夏银行建立了苏浙沪三地6家分支行整体联动模式(2003),光大银行在上海开设了华东区审贷中心(2004)。区域内经济主体(企业)跨地区投资、经营行为的频繁化滋生了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需求,可以说,长三角地区金融协调发展源于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区域内企业推动下的金融协调发展的市场行为。与此同时,江浙沪政府、中央有关部门的合作与宏观调控也不断展开(表2)。

表1 长三角地区商业银行跨区域布局与合作现状[16]Tab.1 The trans-regional distribution and cooperation of the commercial bank in the Yangtze delta

表2 长三角地区金融协调发展的政策Tab.2 The policy of harmon ious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finance in the Yangtze delta

就目前长三角地区金融协调发展的现状来看,区域内银行行动一直走在前列,金融市场和银行改革的合力将不断推进长三角地区的金融合作,而地方政府需要做的就是通过政策引导等来打破阻碍这一趋势的行政障碍。

3 区域金融业发展演进的空间结构特点

3.1 金融实力不断增强,且两省一市差距不断减小

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血液,在经济一体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只有高质量、稳定的金融发展才能维持经济的快速、健康增长。2000年以来,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的金融业产值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图2),长三角金融业总产值增长十分迅速,尤其是自2003年以来,金融业产值保持着25.87%的年平均增长速度。江浙沪两省一市的区域金融业产值稳步增长,且差距不断减小,其中,江浙地区由于金融业产值基数较小,所以增长十分迅速,且浙江增速胜过江苏。

图2 长三角地区金融业产值(2000—2008年)Fig.2 The output value of financial industry i n the Yangtze Delta(2000—2008)

3.2 城市金融规模扩大,但城市间差踞拉大

金融规模可以用金融机构数量或金融存贷款余额来衡量。2000—2008年,长三角16个核心城市的金融规模都不同程度有所扩大,尤以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绍兴、舟山扩大最为迅速(图3),2008年金融存贷款余额均超过其2000年的5倍。城市内部金融规模扩速不同,必然导致长三角16个核心城市之间的金融规模差异①这里用标准差来衡量。计算公式:S=<30),其中,S为标准差,Xi为第i个城市的存贷款余额,X为16个核心城市存贷款余额的平均值,n为16。S越大,代表大部分的数值和其平均值之间差异越大,反之,差异越小。也不尽相同,2000—2008年,长三角16个核心城市的金融规模差异不断变大,2008年的金融规模标准差分别是2004年和2000年的1.7和3.7倍(表3)。

图3 长三角城市存贷款余额Fig.3 The balance of savings deposits and loans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the Yangtze delta

表3 长三角地区不同年份金融规模标准差Tab.3 The standard devi ation of financi al scale in the Yangtze delta

3.3 城市金融发展水平提高,但城市间差距拉大

金融相关比率(FIR)②是衡量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一项基本指标,可用于衡量金融发展水平相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即金融发达程度。2000—2008年,长三角核心城市FIR都不同程度有所增加(图4),区域金融发展水平相对于经济发展水平都有所提高,经济与金融的协调发展比较理想,尤以杭州、宁波、绍兴、台州的FIR增加最为迅速,2008年FIR均超过其2000年的1.5倍。但是2004—2008年间,南京、南通、扬州的FIR出现减小的情况,尤以南京减小最为明显,减小了22. 04%,即近几年来,这3个城市金融发展水平相对于经济发展水平偏低。横向比较2008年长三角城市的FIR,可以发现上海、杭州、南京3个城市的FIR远远高于其他长三角城市,金融业最为发达,经济金融化程度最高,可以说政府力量在长三角地区金融体系建设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其次是处在杭甬发展轴上的宁波、绍兴和舟山。可见,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是区域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图4 长三角城市金融相关比率(FIR)Fig.4 The FIR i n the Yangtze Delta

3.4 呈现“一心两极两轴多点”的空间结构特点

长三角地区核心城市的金融规模及金融发展水平可以看出:(1)2000—2008年,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南京、杭州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地位也都有所提升,其中,长三角南翼的浙江金融业发展速度快于长三角北翼的江苏,且整体发展水平超越了江苏。(2)“沪宁”沿线的苏州、无锡、常州等城市金融规模相对非省会的其他城市增加迅速。(3)处在“杭甬”沿线的宁波、绍兴等城市金融业发展迅速。因此,可以将2008年长三角地区金融业空间结构特点概括为“一心两极两轴多点”,即一个金融中心(上海)、两个金融增长极(南京、杭州)、两个金融增长轴(“沪宁”沿线的苏州、无锡、常州及“杭甬”沿线的宁波、绍兴、舟山)、多个金融支点(其他长三角核心城市)。

4 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4.1 制约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突出问题

目前,制约长三角地区金融协调发展的问题主要有:(1)区域内城市之间金融规模及金融发达程度差距不断拉大,导致金融业难以形成高层次的合作关系,增加了金融协调发展的难度。(2)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信息沟通不畅,区域资金运转效率低。特别是目前长三角地区“信用长三角”建设较缓,据相关银行从业人员反映金融数据信息准确性比较低,系统操作方面手续繁琐,问题较多,增加了金融机构开展异地业务时的管理难度等。(3)受行政分割、金融机构管理体制等因素制约,区域内金融联动有限、金融资本配置效率不高。长期以来,金融机构采用“条块管理”的资金管理办法,地方政府和金融部门为了追求和保护自身利益,往往对金融活动进行不合理的干预,阻碍了金融机构的跨区域合作,不能为跨区域发展的企业提供便捷的“一站式”金融服务。如2007年6月底,浙江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比高达85.66%,而江苏和上海地区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比为72.54%和72.66%,存贷比相差13个百分点,造成浙江企业在资金相对紧张的情况下,江苏和上海的银行不能为其提供有效支持[17]。金融机构的垂直管理体制导致其横向联系不足,就连集聚效应明显的陆家嘴金融城金融机构横向联系也很少[18]。(4)区域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监管协调机制。2004年中国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通过签署《金融监管方面分工合作备忘录》建立“三方协调监管合作机制”,但其作为一种对监管各方没有直接管辖权、不具备强制力的非制度安排,对解决金融监管体制中存在的职权混杂、监管手段和方式狭隘等问题的贡献甚微。

4.2 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对策

区域金融协调发展是一个关系复杂的动态过程。为了改善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金融短腿”现象,目前两省一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1)构建强有力的利益协调机制,确立区域金融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区域金融协调工作的高效开展。建议长三角地区成立由地方政府、人民银行、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长三角地区金融协调发展机构及专家顾问委员会,作为一个实体组织,对区域金融合作中的利益进行高效、准确的协调,并在审时《长三角地区城市合作协议》、《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共同宣言》、《江浙沪信用体系建设合作备忘录》等协作协议及《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2008》的基础上,尝试制定区域金融协调发展战略,逐渐破除长三角地区的“银政壁垒”。(2)构建金融信息共享机制,完善区域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区域金融协调发展进程。金融信息共享机制是技术层面破除“银政壁垒”的重要举措。目前,长三角地区要加快“信用长三角”体系的建设和区域统一的资金结算系统的建设。其中,“信用长三角”体系的推进需要区域地方政府积极配合收集本地个人、企业信息;区域统一的资金结算系统的建设需要长三角各省市的银行、证券、保险同业协会牵头及区域内主要金融机构的参与。(3)构建多层次金融合作协调机制,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长三角地区目前已经凸显了“一心两极两轴多点”的金融业空间结构特点,在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地区金融协调发展过程中,要站在区域金融一体化发展的高度,根据这种空间结构特点,加强以上海为龙头、苏浙为两翼的长三角金融市场合作、金融机构合作等,加速长三角地区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常州和宁波—绍兴、其他9个核心城市的4个层次金融合作协调机制的建设,从而在区域内形成分工不同、各有侧重、优势互补的多层次金融合作格局,优化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组织框架,促进区域的金融协调发展。(4)构建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提高区域金融监管的水平,确保长三角地区金融协调发展。这里主要是加强监管机构的独立性及法律保障。金融监管机构是政府系列或政府授权的机构,所以,为了避免监管过程和目标受各种利益集团的干扰以及摆脱政治上的干预和压力,长三角地区必须改进现有的法定监管主体的权利和责任制度,塑造真正具有独立和自主执法权的监管主体。

[1] 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 爱德华·S·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

[3] John H Boyd,Bruce D Smith.Intermediation and the E-quilibrium Allocation of Investment Capital:I mplications for Economic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Press,1992,30(3):409-432.

[4] Boyd,John&Smith,Bruce.The Coevolution of the Real and Financial Sectors in the Growth Process[J].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1996,10(2):371-96.

[5] Dutta,Jayasri,Kapur,et al.Liquidity Preference and Financial Inter mediation[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98,65(3):551-72.

[6] Soyoung Kim,Jong-Wha Lee,Kwanho Shin.Regional and Global Financial Integration in East Asia[M].Discussion Paper Series 0602,Institute of Economic Research,Korea University,2006.

[7] 白钦先,等.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导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8] 侯广庆.金融协调发展理论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 2003.

[9] 窦尔翔,何炼成.论西部经济发展的金融协调[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4,16(4):96-101.

[10] 李方.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与金融资源配置优化[J].社会科学,2006,28(8):48-51.

[11] 王伟.中国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12] 尹优平.中国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7.

[13] 孔祥毅.金融协调理论:认识金融发展的新视角[N].金融时报,2001-02-10.

[14] 沈玉芳.长江三角洲一体化进展态势和产业发展的前景预测[J].上海综合经济,2003,17(11):43-46.

[15]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课题组.长三角金融合作研究[J].上海金融,2005,26(3):8-10.

[16] 章永哲,王睿.长三角金融一体化开启新旅程[N].上海金融报,2008-04-18.

[17] 王恒利.长三角启动金融大融合,两大因素制约进程[N].东方早报,2007-12-20.

[18] 曾刚,司月芳.上海陆家嘴金融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27(3):39-43.

Research on the Harmon iousDevelopment of Regional Finance:Taking the Yangtze Delta as An Example

Zhang Jing1,Shen Yufang1,Liu Shuhua1,2,Wang Nengzhou1,Ma Renfeng1
(1.The Yangtze B asin Developm ent Institute,East China N o rm al University, Shanghai200062,China;2.Social Sciences Academ y of Nanning,N anning530028,China)

Finance is the core of the modern economy,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finance is necessary guarantee of opti mizing the allocation of financial resources,and of promoting the healthy and fast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Based on this,taking the Yangtze Delta as an example,it centers on the spatial evolution of regional financial industry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economic integration.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the spatial evolution of regional financial industry is“one-core,two-growth-poles,two-development-axis, multi-pivots”.And then,it analyzes the problems restricting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finance.Finally,it puts for ward some mechanis ms and suggestionswhich can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finance,such as regional interest coordination mechanism,regional finance information sharingmechanism,financial cooperation mechanism at different levels,and aswell as regional financial regulation mechanis m.

the Yangtze Delta;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financial industry;har monizing of finance; mechanis m

book=0,ebook=92

F127.41

:A

:1003-2363(2010)05-0033-06

2009-12-25;

:2010-07-2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9YJA790071)

张婧(1985-),女,陕西省眉县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投资环境与产业布局研究,(E-mail)happynew2009@163. com。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