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农户调查的山区劳动力转移特征分析——以修武县西村乡为例

时间:2024-07-06

郝成元 ,王庆林 ,朱宗泽

(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河南焦作 454000)

据统计,2007年全国农民工总数已逾 1.8亿人,其中,进城务工人员超过 1.0亿,且以每年 400~500万人的数量递增;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约 8 000万人;另外,农村尚有 1亿左右富余劳动力[1]。显然,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2-3];中国“三农”中的最大问题莫过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其不仅是中国现时资源环境条件改变的直接结果,也是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必然,同时也影响着国家意义上的粮食安全战略[4-6]。

目前,国内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行了大量研究。早在 1997年周其仁就通过研究发现,农村劳动者的素质是决定他们是否抓住就业机会的关键[7];刘洪、张玉肖2003年总结了全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地域、资源、季节性、就业结构、劳动力本身素质等特征[8];宁建华于 2006年研究了农村劳动力的剩余、输出、就业与回流 4种状态[9];王晓莹、林新波分别研究了近年来全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与转移的特征及表现形式[10-11];彭连清、周文良则对中国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及其特征做了对比和分析[12]。诸如上述研究多以面上问题进行探讨,多以全国作为研究对象,且在研究方法上也多以定性分析为主。河南作为全国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显得格外突出,但研究并不是很多[13];特别是认清区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特征将有利于当地政府今后更加合理、突出重点地制订政策以利统筹城乡发展、更快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1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河南省是我国人口大省、农业大省,但人均占有资源量却很少。截至 2007年底,全省总人口 9869万人,其中,农村人口 6631万,分别占全国总人口、农村总人口的 7.47%和 9.11%;小麦产量 2007年为 297亿 kg,约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 27.76%;而全省耕地面积仅 793万hm2,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 6.51%,因此,产生农村剩余劳动力约 2771万也是必然[14-15]。面对这样一个大规模外出务工现象,对农业生产、居民生活和劳动就业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政府决策部门应充当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如何引导农民正确选择务工方向,都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和加以解决的问题。带着这样一种想法,课题组于 2009年 3月 11-18日对河南省修武县西村乡 8个行政村进行了问卷调查。

修武县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太行南麓山区,全县总面积 678km2,地形地貌是北山南川;西村乡位于修武县西北部太行山区,北与山西省交界,南与焦作市毗邻,总面积 207 km2,辖 35个行政村,总人口 1.7万人,宜林荒山总面积 1.8万 hm2,耕地面积仅 853 hm2,属省级贫困乡。气候上属于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雨量为 569.3mm,多年平均有效积温 (≥10℃)4758℃,处于农作物生长期的 6-8月份降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 55%左右,农作条件尚可[15]。

1.2 研究方法

该研究主要通过调查问卷获取数据,然后进行数据整理及分析。在进行农户问卷调查之前,首先通过与各个村的村长或村支部书记进行座谈,初步了解各个村现阶段的劳动力状况,然后随机进入农户进行问卷调查。该次问卷调查选了修武县西村乡的当阳峪村、西村、磨石坡村、西岸村、洼村、小南坡村、圪料返村和东交口村 8个村作为调查区域。问卷主要内容包括农户的家庭总人口、人均耕地、在家劳动力、外出劳动力、收入及适学儿童受教育概况等。最后剔除无效问卷 13份,最终共获得有效问卷 108份。

2 研究结果

2.1 转移劳动力务工去向与收入相关性

根据研究区内外出务工人员工作地点距离家庭所在地的远近,将其务工去向划分为 3类:焦作市内、市外省内和河南省外,其经济收入对比见表 1。在 105个外出务工劳动力中,就业在焦作市内的有 66名,占62.86%;市外省内就业人员 28名,占 26.67%;河南省外转移 11人,占 10.47%,即绝大部分外出劳动力集中在河南省内。而他们的月平均工资分别为:焦作市内为1414元、市外省内为 1568元、省外务工为 1923元,即外出务工人员的经济收入与其距离家乡的远近呈正向变化。从此数据中可以看出,焦作市经济与河南省经济以及河南省经济与全国经济的对比程度。

表 1 外出劳动力务工去向与月收入Tab.1 Month ly w ages and the direction o f transfer for m igrant labors

2.2 转移劳动力工种类型和收入差异分析

据统计,在所有的外出务工人员务工类型中,建筑、餐饮服务业、工厂务工及装修 4类从业人员最多,总数量分别为 29,29,27和 10,分别占到总外出人员的27.62%,27.62%,25.71%和 9.52%,总比例为90.48%;其他包括货车司机、废品回收以及水果贩卖等。其工种的收入状况见表 2。

表 2 外出务工人员不同工种类型的收入对比Tab.2 M onthly wages of different jobs for m igrant labors

从表 2可以看出,从业人数较少的装修及其他工种这两类工种的人员普遍收入较高,平均分别为 1 930元和 1825元;工厂务工人员和建筑人员收入相差不多,平均分别为 1562元和 1557元;只有餐饮服务从业人员收入较低,平均仅为 1162元。究其原因,从业人员较多的四大工种中,主要在当地就业的餐饮服务业因当地经济较为落后,区域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低使得工资较低,再有就是无论工厂务工人员还是建筑从业人员都因为其技术水平要求低或劳动技术含量低所使然,而装修从业人员则由于劳动强度大、劳动环境污染性强等原因使得整体收入较高;其他工种包括以上所说的货车司机、废品回收以及水果贩卖等相对来说属于技术性强或需要头脑灵活、掌握大量市场信息的工种,偏向于智力型或知识性,因此,收入相对来说较高也是情理之中。即使从事相同性质的工种,受教育水平的差异也会影响到他们的经济收入。在 27名工厂工人中,高中及技工学校毕业的人员有 10人,月均收入为 1856元;而初中以下的17人的月均收入仅约为 1381元;两者平均相差 475元。

表3 外出务工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及适学儿童受教育状况表 人Tab.3 Educationallevelsofmigrantlabors andeducationalsituationsofschool-agechildren

从表 3得出,在外务工劳动力的 105个人中,小学教育程度有 6人,占在外务工劳动力的 5.7%;初中教育程度 84人,占在外务工劳动力的 80%;高中或技工以上仅15人,占在外务工劳动力的 14.3%。从这里可以看出大部分劳动力教育程度都是初中程度,劳动力素质偏低。从表中也可以看出样本家庭中上大学或技工的人数是 53,占总人口的 10.3%;适学儿童人数是 70,占总人口的 13.5%,而且全部都是正在上学受教育。据此也可以得出,调查样本家庭较为重视教育,在将来的就业竞争中竞争力定会比现在有较大程度地提升。

2.3 转移劳动力年龄和性别特征

劳动力的数量特征主要体现在年龄和性别 2个方面,下面就对外出务工劳动力和在家务农劳动力进行对比,分析其年龄和性别结构(表4)。分析表 4得知,在家务农劳动力平均年龄为 44.4岁,而外出务工的平均年龄为 25.9岁;在 105个外出劳动力中男性有 59个,女性有 46个,男性所占比例稍高于女性。说明研究区劳动力实现转移的大多数是青壮年劳动力,在家务农劳动力则以年龄较大者居多。显然,这种转移劳动力的年龄结构从长期来看,不利于将现代先进农业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更不利于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外出务工劳动力在年龄分布上的性别差异也较有特点(图 1)。

图 1给出了不同性别外出务工劳动力在不同年龄段的分布状况。显然,外出务工的男性劳动力在各个年龄段分布较为均匀,但以 16~20,21~25,26~30岁这 3个年龄段的人员为主,共占比重为 70.69%。女性外出务工的年龄则更年轻,主要集中在 16~20岁和 21~25岁,这 2个年龄段占外出务工女性总人数的 82.61%,而小于30岁人员比例基本为 100%(仅有 1人年龄为 31岁)。

表 4 外出务工劳动力和在家务农劳动力年龄、性别结构对比Tab.4 Comparisonofagriculturallabors andmigrantlaborsinageandsexstructures

图 1 不同性别劳动力在各年龄段分布状况Fig.1 Numberofmaleand femalelaborsindifferentagebrackets

2.4 劳动力转移外出时间特征

由于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的特点,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主要是农闲季节;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退出农业生产,常年在外务工、经商。若把外出时间在 10个月以上视为常年在外,4~10个月视为季节性外出,那么,样本区劳动力 105名外出务工人员中仅有当阳峪村 2名、小南坡村 1名为季节性外出,其他均为常年在外务工人员;更有甚者,共有 23人在外连续打工在 12月以上(包括春节)。

3 结论

该研究基于河南省修武县西村乡8个行政村 108份有效调查问卷,结合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概况,分析了山区劳动力转移的工种类型特征、年龄性别特征、外出时间特征以及经济收入差距等方面。其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向以焦作市内务工为主,约占62.86%。(2)研究区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性质主要集中于对技能要求较低的建筑、餐饮服务和工厂务工,约占总外出务工人员的 90.48%。(3)相对于在家务工的劳动力,研究区内外出务工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且工资收入与其文化程度呈正相关关系。(4)由于研究区经济发展程度水平较低,务工人员经济收入与其外出距离成正向变化,即市内、市外省内、省外的工资收入呈升高趋势。(5)性别、年龄特征上,男女总数量大体相当,男性稍稍多于女性;但女性务工人员的年龄基本都在 16~30岁的年龄段上,尤其是 16~25岁的年龄段上的人员总数约占其总数的 82.61%,而男性务工人员则没有此明显特征,但在 21~30岁的年龄段上人数稍多。(6)研究区外出务工人员基本均为常年在外,年均时间长度大于 10个月。

[1] 马晓河,马建蕾.中国农村劳动力到底剩余多少?[J].中国农村经济,2007,23(12):4-9,34.

[2] 刘怀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6-10.

[3] 彭国川,田洪.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济行为分析——以万州龙宝区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20(1):83-86.

[4] 谢培秀.关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估计[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1):50-53.

[5] 赵春雨,方觉曙.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以芜湖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22(6):59-61.

[6] 杨春悦,鲁奇,张超阳,等.新时期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的贡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28(5):557-559.

[7] 周其仁.机会与能力——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和流动[J].管理世界,1997,13(5):81-100.

[8] 刘洪,张玉肖.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分析[J].当代财经,2003,24(7):18-20.

[9] 宁建华.农村劳动力转移“状态”的实例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6,27(1):37-42.

[10] 王晓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特征与对策分析[J].长沙大学学报,2008,22(1):50-51.

[11] 林新法.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与转移特征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8,20(3):79-80.

[12] 彭连清,周文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与特征[J].农村经济,2008,26(7):11-14.

[13] 聂飞.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08,25(3):19-21.

[14] 王华峰.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影响的调查[J].金融发展研究,2008,27(7):33-35.

[15] 国家统计局.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9-1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