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时代中国特色新疆风格的艺术人才培养机制刍议——“艺术教育”与“教育艺术”融合提升

时间:2024-07-06

刘培俊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教育司副司长)

历史阶段转型

本刊编辑部问:2017年全国教育统计显示,普通高等学校2596所,本科院校1237所。其中,95%的综合性大学设立了艺术院系或艺术专业,加上 32所独立设置的专业艺术院校,100余所师范院校的艺术专业,我国艺术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高等院校艺术教育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拥有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美术、工艺美术(艺术设计)六大类48个专业。2010年,艺术学成为独立门类,下设艺术学理论、设计学、音乐舞蹈、美术学、戏剧影视学。

您怎样看待我国高等院校艺术教育和艺术人才培养的这种蓬勃繁荣的景象?

答:这样的景象其实是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整体态势协调一致的,也从一个侧面反映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历史阶段转型期。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高等教育取得全方位、系统性、历史性成就,发展水平与整个教育体系一道步入世界中上行列。纵观中国高等教育体系,艺术人才培养是其中一个体系完整、特色鲜明、贡献突出的重要构成。艺术人才培养在院校数量与布局、学科门类与设置、专业点数与结构、学生规模与类别、教育质量与特色等诸多方面,快速发展,不断优化,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从历史维度看,艺术人才培养站上新的历史起点,完成了阶段性任务。正如您所说的,实现了精英化向大众化的历史性跨越。随着我国建设“教育强国”新目标的确立,艺术人才培养必然发生历史阶段转型,步入由“艺术人才教育大国”向“艺术人才教育强国”转型的新时期。历史和现实要求我们建立全球视野、历史眼光和创新思维,全方位、深层次审视艺术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式、基本问题和院校改革。这些转变,又都以“内涵建设和特色建设”为抓手和着力点。

发展方式转变

本刊编辑部问:这与近来高等院校审核评估和专业认证的导向是一致的,即更加注重加强内涵建设,建立全方位的质量保障体系,教育教学导向和育人逻辑也发生转变,从传统的“重学科知识体系建构和知识点分布”转向“重学生能力培养和未来发展”上。那么,对于艺术人才培养来讲,这样的转变意味着什么?

答:这种变化,从根本上看,是体现了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总体趋势。艺术人才培养发展方式转变也包涵在其中。这一方式转变根植于艺术专业学生学习需求的重要变化,学生不再仅仅满足于“有学上”,而更加期待“上好学”,要求受到适合其自身发展需求的教育,希望获得个性化成长的机会。当前,艺术专业教育的现状难以适应日益提升的学生发展需求,需要出现一个发展方式上的转变。

以应变的思维看,要理性正视和主动回应新时代艺术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艺术专业教育与高素质多样化的艺术人才需求之间的不适应,特别是在艺术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资源、师资素质等方面,艺术专业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艺术人才培养面临发展方式的转变,正在走上由“外延规模发展”向“质量内涵提升”转变的新征程。这就要求我们将提高质量和强化内涵作为一条核心主线,贯穿于艺术专业教育的全过程,更新发展观念,转换改革动能,创新模式方式,构建艺术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为谁培养人

本刊编辑部问:当前,中国正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振兴、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高水平文艺作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越来越紧迫。人们对包括艺术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和风格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公众的审美意识、艺术情趣和欣赏角度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和分散化。面对如此多样化的市场、社会、公众需求,作为未来艺术创作人才摇篮的艺术院校,我们应该如何把握人才的培养方向?

答:前面我们探讨的是高等教育和艺术教育历史转型和人才培养发展方式转变这两个找历史方位、定发展方式的问题,现在这个问题已经进入了实施层面的第一步骤,即为谁培养人。主动适应客观需求,是高校改革的动力所在;勇于引领文明进步,是教育发展的使命担当。但是,面对纷繁的社会、多样的需求、多元的消费、逐利的市场,正反两方面的因素和能量交织并存。从一定意义上讲,高素质的艺术人才群体和高品位的艺术作品系列,可以引领社会风尚,促成健康需求,净化消费市场。高等艺术学校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道德高尚、影响社会、适应需求、面向未来的艺术人才,促进其健康成长,努力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的艺术名家和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青年艺术创作者。

从需求的角度看,要明确回答:艺术院校为谁培养人?这事关人才培养的方向问题。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高等学校是育人的重要阵地。中国的大学要扎根中国大地,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艺术院校要牢牢把握人才培养的方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结合艺术教育特色和本校办学实际,把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作为核心点,发挥艺术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社会需要、人民喜欢的文化艺术人才。让这样的人才投身于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中,他们又通过优秀艺术作品感染人、说服人、教育人。教师要引导学生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引导学生把个人艺术理想与中国梦实现紧密结合起来。“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艺术院校,既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迷失办学航向,又不能在众多价值冲突中失去育人阵地,要立足高素质艺术人才培养,为建设文化产业强国和艺术人才强国做出重要贡献。

培养什么人

本刊编辑部问: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教育发展和学校办学的历史使命。树牢文化自信、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国,急需培养造就一大批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高素质艺术人才。结合艺术人才培养,您能否谈一下高校艺术专业学生和未来艺术人才的素质要求和能力构成?

答:一件艺术作品的评价,可以从艺术性、思想性、观赏性几个维度来审视。常言道:字如其人,画如其主,歌以咏志。相似的道理,一个艺术专业学生的素养也是复合的,是思想品德、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机统一。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培养好人才是教育的根本追求。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人品之所以“好”,就在于他品德高尚、能力突出、素质超群。

从价值的角度看,要准确界定:艺术院校培养什么人?这事关人才培养的标准问题。如果从建构教育体系和学生能力体系来细分的话,可以表述为:以培养造就新人为导向,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一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体现德艺双馨为原则,让我们的学生在道德品质和专业能力上都要过关、过硬。以具备三项基本素质为基础,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合格的身心健康素质。以增强四项关键能力为着力点:一是着力培养认知能力,引导学生具备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学会学习、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的素养,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特别是要强化审美认知能力培养。二是着力培养合作能力,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共事,学会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遵守、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特别是要培养学生在交流中提升自我,并形成集体观念和行为自觉。三是着力培养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尝试、创新创造,特别是要鼓励学生在创新中体现自己的艺术个性。四是着力培养职业能力,引导学生加强自我反思,进行自我调适,主动适应社会,实现专业、职业、敬业的素养统一,积极思考深层问题、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培养艺术专业的实践能力。为此,学校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培养他们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良好品质,培养出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传播中华文化精神、服务更多人的审美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艺术人才。

怎么培养人

本刊编辑部问:在关于“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两个问题的探讨中,您其实已经开始触及另外一个核心,即:怎么培养人?这不可避免地要谈到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在查找相关文献时,关于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成果很多,各有其分析框架。有三分法的:单科艺术院校模式、师范院校艺术系科模式、综合性大学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有四分法的:书画院、歌舞团模式,注重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美术学院、音乐学院、舞蹈学院、戏剧学院模式,以实践创作为龙头、以理论教学和技巧教学配合;纯理论研究类型;综合性大学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理论为前导,最终落在实践上。

您认可这样的培养模式划分吗?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划分和构建,有什么样的规律可偱?

答: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a question.这是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中的一句经典台词。“对还是不对,这是个问题。”教育方式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常言道:水无常形,教无定法。适合的就是好的。但是,在实践中,艺术创作有其规律性: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校而异。就艺术专业教育而言,它具备“学习指向的职业性、学生素养的技能性、学习过程的养成性、教学行为的实践性、思维活动的创新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为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提供了前提性参照。

以辩证的思维看,艺术院校怎样培养人关系到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模式选择。现实的情况是,艺术院校类型多样、艺术专业门类多元,这就催生出丰富多彩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的专家见仁见智,相映成趣,各领风骚。随着学界的争鸣和学校的探索,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与划分更加趋于合理。似乎大家都在试图建构一种马克思﹒韦伯笔下的“理想典型”,或者尝试提出一种合理的分析框架,这些努力对于学术研究、制度设计和实践探索,都很有意义。

总的来说,培养模式的选择与划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身禀赋、未来职业定向、学校办学风格、教师职业能力及其排列组合。具体来讲,有两个依据。首先,在实践中,培养模式的选择,要有现实依据,要从学生及其发展需求出发,培养什么人一定意义上就决定了怎么培养人的模式选择,各院校培养模式的选择以此为鉴,才不至于偏离人的发展需求和学生这个中心,从而达到培育人才的根本目的。其次,在学理上,培养模式的划分,要有“逻辑依据”,培养模式分类要建立在特定标准的基础上,以便形成自己的分类范式和学理价值。

高水平

本刊编辑部问:一份中国32所艺术类大学的排行榜,把艺术类大学区分了6个星级,分为8个办学层次,分别为:世界高水平、中国顶尖、世界知名、中国一流、中国高水平大学、中国知名大学、区域一流大学、区域高水平大学、区域知名大学。您认为这样的划分有合理性吗?不同层次间区分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艺术院校的质量水平体现在哪里?

答:“剑桥,是一个地方、一个社区、一个机构”。这是剑桥大学一位前任校长发表演讲时提到的,那个演讲的标题是“走向世界的剑桥大学”,副标题为“在那遥远的沼泽地”。仔细分析,这个演讲生动地诠释了剑桥大学作为一所高水平大学的理论逻辑、实践路径:纳入世界格局,发挥区域优势,办出本校质量。在纷繁多样的世界大学排行榜层出不穷的今天,什么是高水的大学?

从发展的思维看,怎么评价高水平的艺术院校?高水平大学不能一概而论,不一定是“一大(规模大)二综(综合性)”,也不一定是雄踞人才、信息、技术等优势资源集中的大城市。例如:位于美国波士顿的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以及波士顿学院,就像早年初创于沼泽地的剑桥大学一样,就是在一个偏居一隅的一般城市。

新疆艺术学院站上新起点,准备再出发,只要在正确的道路上知道坚守、善于扬弃和勇于创新,一定可以成为高水平的大学,要有这样的办学自信和责任担当,不一定非要在“高水平”上前置一个“区域”限定词,因为有社会需求期待,坚信有实践标准检验。像大家所熟知的,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所大学的水平高低评判依据,关键是内涵质量和成果导向。如果想勾勒出一个大学水平评价思路和若干关键要素的话,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要坚定一个基本追求。具有坚定正确的办学方向,要有自己的大学精神,要有面向世界的全球视野,走向未来的历史眼光,破解难题的问题意识,追求卓越的时代志向。既能在改革中知道坚守,又能在定力中因时而变。艺术院校要志存高远,树立艺术理想,不断超越。二是要优化两个核心要素。在整个教育体系的各要素中,距离学生这个中心最近的要素有两个:“天天站在学生面前的老师”和“天天捧在学生手上的教材”。可以说,教师和课程资源是大学立德树人、育人成才的看家本领,是评价大学水平的核心要素。教师,应该是高尚的、职业的、结构合理的,拥有这样的教师团队,是一所大学优秀的起点。资源,应该是健康的、立体的、形式多样的,这样的资源才是优质的基础。三是要树牢三个检验依据:学生的高素质、社会的吸引力、文明的贡献率。如果有的人或机构愿意设立一个大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话,我想,上述几类要素应该要占相当大的比例和分量。

有特色

本刊编辑部问:在高等学校质量信誉网络排名中,我们新疆艺术学院和广西艺术学院、内蒙古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并列在“区域高水平大学”行列,这些艺术学院都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您认可这种组合吗?

答:文艺工作者,以自己的艺术个性进行创作;艺术类院校,以自己的办学特色进行育人。

培养艺术人才,几乎是每一所艺术院校共有的基本功能。但是,以什么样的风格特色来育人,因校而异。新疆艺术学院,多年来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从学生、学校和区域实际出发,主动作为,探索创新,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有品德学养、艺术个性和学校气质的高素质毕业生,为本地区和全国的人才培养、教育创新和文艺繁荣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一个大学办学过程中,高水平与有特色相互渗透,形影不离,二者存在内在的逻辑统一,也有着实践上的和操作上的要素融通。新疆艺术学院等不少高校的特色办学,成就了其高水平的美誉度和吸引力,即为例证。

以创新的思维看,如何成为有特色的艺术院校?在确立正确办学方向的前提下,一个大学的特色就是与众不同的校本个性、独特魅力和内涵特质,包括人们常说的学风、教风和校风,这是贯穿于学校静态、动态的各个环节和整个环境之中的。当我们不经意进入一个大学校园时,会感到这个大学与他校不同。尤其是特色鲜明的学校,让人感到扑面而来、浸润其中、涵养之间的“味道”。具体到可以评鉴的维度上,这些特色主要体现在学生素质、教师风格、课程内涵、培养模式、校园文化之上,也就是谁教、教谁、教啥、咋教和哪儿教,这些都是育人的基本要素。这样一来,看似摸不着的特色和味道,就可以物化、细化和具体化了。有了这个“四梁八柱”,就可以进行特色、内涵和文化的精美装修了。一个大学的特色,融入式地彰显在具体的、生动的、无处不在的关键细节上,办出特色就要在这些细节上做足文章、花大功夫,方见实力。比如,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就是具体而生动的,可以是校园里熟人见面致意的方式、文具小店装修的风格、告示橱窗设计的样式、操场日常运动的类型、男女学生走路的姿态、教师讲台谈吐的风度,或者是现代与历史、人文与生态、草坪与建筑等这些看似平常的基本元素,有了独具匠心的排列组合……这样的校园文化,使校园本身成为艺术品,如同有特色的音乐、美术或者舞蹈艺术作品……正像***总书记所说的:“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好的大学, 就是因为有了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色,才能产生传承的力量、育人的水平,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就像一个好的文艺作品。

一件世界公认的艺术作品,经得起用不同国家、文化、民族、组织的美学标准去检验;一个公认“有特色的大学”,只要方向正确、匠心打造和初心为人,就会引人注目、不同凡响。另外还因为,有特色与高水平相生相伴。艺术院校,这个本来就围着艺术——这个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轴心旋转起舞的大学,为着育人的初心,扛着教育的使命,其办学特色会因此而更有特色并因此而备受敬重。

成体系

本刊编辑部问:新疆艺术学院的定位是从办学类型、发展目标、办学层次、学科专业和服务面向五个方面做出的。办学类型定位在教学、研究并重的应用型艺术大学;发展目标定位在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国内知名、面向世界的综合性艺术大学;办学层次定位在以本科生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大力发展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稳步发展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留学生教育;学科专业定位在以艺术学学科为主,艺术学、教育学、管理学、文学等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服务面向定位在立足新疆,面向全国,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艺术繁荣兴盛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从这样的定位出发,我们在艺术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方面应注意哪些关键问题呢?

答:一般意义上讲,外在“人才需求结构”实践地、逻辑地催生与之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具体来说,文化艺术发展步入多样化、高端化的新阶段,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高等艺术职业教育,以及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留学生教育都在规律地回应着外界的客观需求和学习者的内在要求,进而构成一个相互融通的教育体系。一个艺术院校举办着多样类型的艺术教育,体现着这个学院艺术人才培养的办学实力、治理能力和统筹功力。

以系统的思维看,怎样做到成体系的艺术院校?新疆艺术学院,适应社会文化发展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着力构建培养高素质有品格艺术人才的完整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光明前景的正道,值得赞誉和借鉴。展望未来的发展,艺术学院在艺术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方面,还有着创新空间和发展前景。一是更加注重“成长路径的贯通性”,围绕各类学生这个中心,构建学生在大、中、小、幼各学段成长的立交桥,并有利于学习者从校园走向社会从业和从业者从社会回归校园学习的角色转换。二是更加注重“课程供给的多样性”,围绕学习需求这个中心,学院要创新课程,推进课程多样化、精品化和个性化建设的进程,满足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三是注重“教育资源的共享性”,资源稀缺不仅是经济学的法则,也是教育领域一个永恒的话题,要在体系框架内找到各机构、各类型、各学段教育资源需求的同心圆和交集,推动相互之间的课程、师资、条件等资源的共建与共享,实现教育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四是注重“类型构成的系统性”,各机构、各类型、各学段教育的结构、比例可因需而变,稳中求进,提高其现实与未来的适应性。同时,一个艺术学院的艺术人才培养体系不仅要自成体系,而且要勇于和善于交流与合作,积极融入城市、融入区域、融入全国乃至世界的艺术人才培养大体系之中,保证方向,保持定力,保持特色,在更大的范围内、更高的层面上实现高质量发展。

敢担当

本刊编辑部问: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给予新疆艺术学院乃至新疆文化艺术事业的机遇有哪些?我们需要做怎样的准备、调整到怎样的状态来把握这些历史和现实机遇,获得发展呢?

答:中国倡导发起和主导推进,世界各国群起响应的“一带一路”建设合作计划,连接着东方和西方的文明,贯通了历史、今天和未来,是一项造福各国人民的世纪工程。目前,全球100多个国家、区域性组织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也纳入“一带一路”建设内容。“一带一路”建设逐渐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建设成果丰硕。回望来路,“一带一路”建设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发挥着特殊作用。各个国家和地区在教育、文化、民间交往等各领域深入合作,广泛交流。各类丝绸之路文化年、旅游年、艺术节、影视桥、研讨会、智库对话等人文合作项目全面展开,人们往来频繁,各方交流甚密,特别是通过文化艺术这一沟通心灵的桥梁,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展望前景,“一带一路”建设将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中国将致力于建立多层次人文合作机制,搭建更多合作平台,开辟更多合作渠道。将建设丝绸之路沿线民间组织合作网络,打造音乐教育联盟以及其他人文合作新平台。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推进,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新疆战略地位日益凸显,艺术交流交往交融也迎来发展机遇期。

新疆的艺术院校要主动担当作为,发挥自身专业、人才、技术、信息、工艺优势,和其他相关院校一道,汇聚社会资源力量,共同发挥积极作用。艺术院校的对外交流与合作要树立正确导向,坚定“四个自信”,特别是要增强“文化自信”,因为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基础。学院参与“一带一路”要坚持一个基本方向:扎根中国大地,依据新疆区情,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适应两个基本需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这里包含着“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产业需求和人才需求;把握三个基本问题,在“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上不含糊、不动摇;培养四个基本素养,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发挥五个基本功能,大学要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合作交流领域增强功能,发挥作用,彰显中国文化自信,拉近各国人民心与心的距离,担当大任,做出新贡献。

本刊编辑部:9个问题,3个层次,1个分析框架。您结合艺术人才培养,为我们描述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两大变革背景,解答了教育的三个基本问题,并从四个关键维度为新疆艺术学院的未来发展勾勒出了改革路径和建设图景。言谈中,您体现出的思维系统性、逻辑严谨性和实践针对性,对艺术教育认识的高度、广度和深度,让访谈不仅仅具有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更是一堂生动的课程,一堂关于艺术教育和教育艺术的课程。

感谢您接受我们的访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