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互联网+”模式下现代音乐的发展与变革

时间:2024-07-06

刘洋君

(新疆艺术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9)

二十世纪末,卡带式录音机还是人们欣赏音乐的常用设备,为了一首心怡的歌曲,人们购买录音带小心保存,翻录备份。怎么也想不到如今借助掌上智能设备,轻触屏幕,海量的音乐便可以随意试听。十几年前,人们为了听一场大师课,搭乘飞机、火车也要赶过去,怎么也想不到现在有如此众多的在线课程可以任意浏览,甚至中央音乐学院、美国曼哈顿音乐学院、丹麦皇家音乐学院等顶尖学府都开设了免费音乐公开课,更不用说流行歌手胡彦斌携手圈内音乐人推出的在线音乐教育A P P平台《牛班》……

不得不承认,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们欣赏音乐、学习音乐的方式。

一、传统音乐传播方式的变革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科技的发展,1877年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从此音乐在教堂、贵族沙龙和专业演出场所被记录下来,出现在唱片店中进行售卖。留声机的出现改变了音乐传播速度慢、传播范围小的局限,使人们可以对声音进行管理。广播的发明,又进一步使音乐随着无线电波传播到千家万户,音乐传播的便利性变革使得艺术作品的传播更快、更容易。1979年,日本索尼公司生产出第一台便携磁带播放设备(walkman),引领十多年随身听市场的繁荣,随声听使欣赏音乐的形式从固定化走向便携化。不同演绎方式、不同风格的音乐走进人们的私人空间。音乐传播学认为,录音技术影响和改变了音乐的传播方式。

20世纪80年代,数字化技术的出现揭开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序幕。数字化技术具有高性价比、高通用性的特点,对全球社会、经济和文化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音乐也必然要走上数字化制作与数字化传播的发展轨道。“现代音乐”这个词越来越多地与“数字化”联系在一起。

2007年美国人乔布斯(苹果公司CEO)推出一款手机iphone,开启了掌上触摸智能设备的魔盒,自此以后各类掌上智能终端(手机、PAD)爆发性地席卷全球。智能终端的普及使音乐成为大众创造、大众娱乐的一项普通产品。

基于MIDI技术的音乐制作和音乐合成是音乐的数字化实现手段;基于MPEG标准的MP2、MP3、MP4音视频压缩技术是音乐的数字化传输基础;基于TCP/IP协议的Internet网络是音乐的数字化传输平台;基于2G、3G、4G的移动通讯网络是音乐的数字化传输移动端平台,等等,所有这些新技术核心都是数字化变革。可以说,这种颠覆性的变化是由科学技术的变革带来的,它带动了创作方式的改变,进而影响到音乐自身的发展与传播。

二、现代音乐网络化的特征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音乐作品的载体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在唱片工业时代,音乐的载体是黑胶唱片、钢丝录音,而后发展到磁带、CD,再后来发展到数字化的MP3。正是互联网颠覆了一切,使得音乐变成了纯数字化传播的信号,音乐的载体变成了免费的资源下载网站、视听平台网站和适配智能终端的各类APP。

(一)音乐传播、制作的数字化

普通的音乐爱好者接触数字化音乐大概都是从MP3开始的,同样一张CD的容量,可以装下几百首流行歌曲,数字化的音乐作品带来了海量传播。

数字化正版音乐的技术实现是从苹果公司的iTunes Store开始的,如今QQ音乐拥有1500万首音乐版权,网易云音乐、酷狗音乐等专业的互联网音乐平台的版权曲库也都在百万首以上。2014年12月,周杰伦在QQ音乐平台上出版发行首张数字化专辑《哎呦,不错哦》,随后张学友的《醒着做梦》、周笔畅的《翻白眼》……接踵而来。据统计,2015年QQ音乐平台数字专辑总计销售张数突破700万,销售额累计达4000万。歌手鹿晗的首张数字专辑《Reloaded(重启)》从2015年9月上市至2016年3月,销售量突破375万张。数字化音乐的出版发行,已经被音乐人和受众者所接受,成为行业发展的趋势。与此相反,实体唱片却越来越少。唱片店逐步退出了一线门店,进入书店、超市成为小众产品。

(二)受众的平民化和娱乐化

2010年,两个赤膊的打工者演唱的《春天里》迅速走红,登上各大音乐榜单。“旭日阳刚”组合质朴且沧桑的声音打动了千千万万的听众。他们不是专业歌手,但他们是“屌丝”文化在音乐领域的渗透,是音乐向平民化发展的代表。

音乐的平民化发展是音乐娱乐化浪潮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在KTV自娱自乐,而更愿意在《唱吧》《全民K歌》等互联网平台上把歌曲唱给全世界人听,连专业人士也在尝试用更娱乐、更平民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艺术的态度,比如2010年的龚琳娜演唱了一曲《忐忑》,震惊了歌坛。

大量的电视广播和众多的网络平台为音乐表演的平民化提供了机会,MIDI技术使音乐制作也得以平民化,互联网更实现了音乐传播的平民化。通过手机APP或其他互联网终端设备制作和发表一首音乐作品的便利性,决定了音乐真正进入了平民化、娱乐化的时代。

(三)媒体的视听结合性

21世纪初,中国内地乐坛经历了一次困顿衰退期,音乐人在艰难中摸索前进,这段经历让全行业都充分认识到单打独斗绝不是出路,而通过嫁接电视和电影媒体的方式才使音乐人看到了新希望。

近年来,在互联网超级传播力的助推下,音乐选秀节目迅速走红。《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现改名为《中国新歌声》)等一度成为全国收视率最高的节目,李宇春、吴莫愁、吉克隽逸成为“偶像”,也是最红的“网红”。收视率和互联网搜索率帮助一些音乐作品广泛传播开来。民谣歌曲《南山南》通过《中国好声音》第四季的播出被人们所熟悉,而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徘徊在热搜榜前列。传统民谣再次走到大众面前,翻唱者张磊取得当年总冠军。2016年《中国新歌声》冠军蒋敦豪又是一位民谣歌者。这都是音乐与电视传媒成功结合的典范。

在传统意义上,电影中的主题曲是绝对的配角,电影大热才能沾上光,才会被传唱。但近年来,互联网先期传播的作用使音乐真正成为电影中的重要元素。筷子兄弟的《小苹果》,以轻松的歌词、明快的节奏和简单的唱法被男女老幼传唱,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它是电影《老男孩之猛龙过江》的主题曲。台湾著名导演九把刀的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中主题曲《那些年》也是该影片中不可缺少的有机部分。

(四)创作者与听众的互动性

音乐的数字化特点,决定了互联网中音乐信息可以轻易被复制和传播。人们选择购买音乐的形式已经发生了变化,足不出户便可以在数字化平台商店里挑选和购买高品质的无损音乐,还能在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传播,同时也分享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正是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分享性,音乐商品在生产、交换、消费的每个环节都能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听众的反馈,在一定程度上也引导着音乐创作的发展方向和流行趋势。

互动既是音乐与互联网结合的结果,同时又反作用于音乐本身,为音乐的发展指出了方向。

二、互联网+模式下现代音乐的发展方向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业态。通俗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两者简单的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出新的发展生态。

中国传媒大学项目组完成的《2015年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报告》,对国内的音乐行业做了全面梳理。“从核心层音乐行业市场结构来看,数字音乐产业独占鳌头,规模约占核心层的75.50%。”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副教授张谦介绍说:“2014年中国数字音乐的市场规模达491.2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呈稳步上升趋势。而伴随着数字音乐逆势增长的是实体唱片行业的式微。由于互联网正持续改变着大众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2015年内地实体唱片产值规模约为6.15亿元,较2013年约下降5.4%。唱片的商业价值更多体现在粉丝经济上,并有从大众传播向小众收藏功能转变的趋势。”

“互联网+”是我国新时期产业升级转型的方向,也是音乐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有不少音乐人凭借“互联网+”的东风横空出世,一鸣惊人,这个行业已形成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华景象。但是为了实现音乐产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我们还需要冷静地探索,寻求更好的发展模式。

(一)音乐创作的互联网+模式

互联网高度开放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和便捷的个人发布空间,从真正意义上为音乐的创作和传播实现了“零”门槛。音乐作品的传播突破了传统的发行渠道,脱离以人为本的束缚,“歌红人不红”成为常态化现象。音乐创作再也不是音乐家的专属领地,专业与业余之间的界限也消失了。

过去音乐家进行创作的时候,由于无法实现所见即所得的音乐音响效果,往往需要对一首作品进行反复修改、反复抄谱、反复排练,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如今,数字化的技术变革,深刻地改变了音乐的制作方式,MIDI技术给音乐创作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仅仅靠一台电脑就可以实现音乐创作,修改并记录、打印出音乐作品,一个人就可以完成从创作到演奏和录制的全过程。创作者通过MIDI软件可以反复编辑、修改音乐元素,配器音效,并直接转化成声音,大大提高了创作的时效性。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一般意义上的音乐传播再也不需要高昂的费用,音乐制作从来没有如此简单过,音乐产品从来没有如此海量过。

同时,互联网还赋予消费者自由选择音乐作品的权利。互联网将用大浪淘沙的态度选择音乐工作者,并终将造就更符合市场的运营模式。

(二)演出方式的互联网+模式

2014年8月2日,乐视与汪峰合作巨额投入打造了堪称中国史上最高制作标准的鸟巢演唱会,它开创线下演出,线上直播的全新商业模式,当天有超过75万的场外观众参与创造了225万元的线上票房。随后,互联网+演唱会的模式被迅速复制,腾讯、优酷等视频平台都推出了各自的演出,进一步完善提升了这种商业模式。

互联网线上收费演唱会的模式是音乐工作者的创新,它改变了听众与音乐之间的关系,让单一的、被动的“听”,变成了多元的弹幕、微博、微信交流等互动关系。对线上用户来说,参与感和体验绝不低于现场,弹幕交流、虚拟献花等互联网的玩法,让线上用户一样可以玩的很嗨。

互联网线上演唱会的全新模式,为明星、新生代、原生态歌手、小众化音乐提供同等的展示机会。随着各种各样的演唱会在互联网平台举办,音乐产业迅速拓展新领域,再次获得新生。

(三)音乐教育的互联网+模式

随着“互联网+”深入到各民生领域,传统音乐教育也插上互联网的翅膀焕发新能力,迎来了突破。它有望解决教学关系单一、教学资源难以整合、名气攀比、方法单一、学派隔阂、学费昂贵等多项顽疾。

如火如荼的“互联网+音乐”很快进入音乐教育的领域。一批热爱音乐教育、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在互联网文化的推动下,对传统教育模式开始了颠覆和革新。罗友的“霸王课”以线上组织召集,线下免费课程为特色,以音乐分享为发力点,迅速占领全国各大中城市,短期内集聚了超过500万的粉丝。《牛班》APP,以现代流行音乐教学为入口,从教会一首歌,到自弹自唱一首歌,把流行音乐教育明星化、形象化和具体化;《为艺》APP,从事古典音乐教学;《学音悦》APP,推出O2O社区音乐教育;新疆本地的《Music Class音乐课》的微信公众号以本地流行唱法、原创音乐发布为卖点,开展音乐教育活动。

互联网是开放性的平台,分享是互联网的重要特点,互联网上拥有空前丰富的共享音乐资源。无论是流行音乐还是经典歌曲,无论是原生态音乐还是欧美音乐,都有大量的免费资源可以方便采用。音乐资源的多样化和充分性使个性化教育成为一种可能,同时使不同环境、不同语言、不同乐感的人群获得大量有效的学习信息,走出艺术思想的禁锢。老师也可以根据受教者的个性特点、爱好和自身的条件,量身定制个人专门的音乐教学课程。

音乐教育的“互联网+”模式,从线下到线上,从传统到革新,该领域对互联网从业者和音乐教育者都是蓝海a蓝海,经济学名词,指的是未知的市场空间,是突破性增长业务(旧市场新产品或新模式),也指代从事不同于常规的职业。。传统教育工作者教育理念将发生转变,教学不能再封闭在象牙塔里人云亦云,学生有权利发现问题、选择学习方法。而老师的价值更多体现在方向的引领、资源的提供、方法的支持和答疑解惑上,更加尊重学习者本体的能力和需求,有效果、有创造地开展教学,教育成果将表现得不拘一格。

结语

回顾我国音乐艺术的教育史,过去艺术家的培养基本是通过科班学习的方式进行,培训、考核和淘汰都在统一的体系内完成,科班外的人才很少能获得机会。然而,科班内的学习又能成就几个才俊的艺术之梦呢?人才凋零,必然的结果就是行业的萎缩。随着艺术创作手段的数字化、简单化和互联网推广渠道的多样化、便利化,越来越多的音乐教育家开始走出讲堂,在互联网、电视上直面受众,教学终生化的趋势明显,教育理念和教学能力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互联网改变了音乐创作和保存的形式,改变了音乐传播的渠道和欣赏方式,改变了音乐教育的模式。“互联网+”音乐模式的发展潮流,给我们带来了空前的艺术多样化局面,同时也对现代音乐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带来了新的机遇。面对这个万众创新的时代,音乐教育者应当以终生学习的教育理念敞开自己,面向大众,降低学习门槛,更有效、更广泛地传播音乐知识,服务社会。在专业的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体系中,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要利用好现代技术,以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视野,丰富教学内容,完成艺术传承的使命。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