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乡村标志性景观的叙事设计

时间:2024-07-06

吕桂菊 张志远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济南250000)

引言

乡村标志性景观是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景观设施的地方特色表达是重中之重。对山东济宁、临沂、济南、泰安、威海区域内的乡村空间进行实地调研和现有文献收集与分析,发现乡村标志性景观存在许多问题,结合叙事理论的乡村标志性景观能够以生动且丰富的表现形式,传递叙事环境和故事的多种文化内涵。

一、叙事理论与叙事设计

叙事,简而言之就是叙述故事,指在时间和因果关系上有着联系的一系列事件的符号再现。叙事学理论诞生于20世纪的法国,随着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推进,叙事学理论的影响力得以不断扩大,并且逐渐发展成为当前世界上极具价值活力且备受推崇的重要理论。国际上通常把叙事学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即经典叙事学,或结构主义叙事学阶段,致力于探讨故事的发展逻辑和结构规律。第二个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后经典叙事学阶段。后经典叙事学家认为经典叙事学并不能很好地表现作品的意义,因此他们将更多的精力运用于分析具体作品的意义,更加关注读者逻辑构建与文本结构的相互关系。

20世纪末,叙事学理论逐渐从叙述学范畴延伸到了设计领域,形成了“叙事性设计”新的设计方法,注重挖掘叙事环境和故事的多种文化内涵。设计者将设计对象的诸多因素以叙事的方式重新整合,通过叙事模式,以某一物质为载体与使用者进行生动地沟通和交流,从而向使用者传达依附于物质表象之下的深层次内涵,使使用者更容易理解设计蕴含的文化信息,从而获得心理反应与情感体验,从而向使用者讲述和宣传相关文化内涵。

二、叙事设计与乡村标志性景观

在如火如荼的乡村建设中乡村标志性景观问题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乡村景观设施的形式相对单一。设计形式大多是建筑材料与屋顶造型结合,当地材料和建造工艺表达不充分。乡村拥有丰厚且有价值的地域性乡土元素,这些元素是地域性特征的直接体现,设施的形式不应只局限于屋顶造型。

乡村景观设施的表征内涵单一。部分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缺乏对乡村文化的理解与思考,浮于表面形式,较少触及设施表面形式下更深层次的内涵,从而导致景观设施的外观形式并不恰当或无意义。

设施传递信息的方式单一。现阶段的乡村景观设施形式大多是文字或图画,形式较单一和苍白,信息传递方式的多样性决定了叙事的生动程度,信息的接收者可以通过多个层面读取并感受故事的发展情节。

叙事设计传达信息具有高效性、准确性和渗透性等特点,在进行乡村标志性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运用叙事设计的方法,更容易生动地传达具有地域性特征的文化信息。首先,乡村具有丰富的地方文化:地方材料、施工技艺、装饰图案、建筑样式、格局风貌、历史进程、民俗曲艺、传统节日等,为叙事设计提供了丰厚的地方文化基础。与此同时,叙事设计要求设计人员充分地挖掘、提炼、解析本土文化内涵。所以,将叙事设计方法运用于乡村多元文化的展现,可避免乡村景观设施形式的单一性以及缺乏深度文化内涵的问题。其次,叙事设计为信息的传达提供了更多的方式,不同的叙事方式可烘托出不同的效果,叙事方式的多样性决定了信息传递的渗透力。结合叙事设计的景观设施能够有效解决传递信息方式单一性的问题。总之,基于叙事设计理论下的乡村标志性景观设计能够给予作品丰富的设计形式和多元的文化内涵,成为乡村地域性标志,给我们带来文化层面上的体验和情感层面上的共鸣。

三、乡村标志性景观的叙事设计理论

(一)乡村标志性景观的叙事设计模式

结合叙事理论,乡村标志性景观的设计模式可以分为四大类:

其一,故事叙事。故事叙事直接对应叙事理论中的故事文本,叙事文本除了最常见的文字信息外,还经常以图画等可视化、抽象化图形展开叙事,每个图画、图形对应故事文本中的一个段落或一个故事情节,按照一定顺序排布,构成整个事件的框架结构,使用者能够高效精准地捕捉到信息。文字信息及可视化图形、图案信息来源于村落本土的人或事,故事叙事为村落人物、事件等的信息传递提供了相对直接的方法与手段。

其二,元素叙事。这类叙事模式借鉴修辞叙事学中明喻的修辞方法,元素叙事即提取村落地域文化元素,例如:村中的农耕用具、民俗文化等,对其进行提炼、抽象化处理,运用于设施的形态或细部装饰,直接明了地传递乡土信息。

其三,材料叙事。材料叙事运用了修辞叙事学中的暗喻修辞方法,具有多层面的信息传递方式的特点,其利用使用者的感官属性进行信息传递、情感共鸣,传递信息的方式相对委婉、含蓄。村落中常出现的材料有:毛石、夯土、木材、砖、瓦等。运用材料叙事模式应与村落的地域性材料紧密结合。材料运用的方法如下:选取一到两种材料为基底材质,其奠定了整个设施的情感基调及色彩氛围。具有独特属性的、或能够表达特殊情感的材料可运用在设施的关键部位,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除此之外,设施的材料也可结合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材料,如玻璃、金属等,新旧材料的结合与对比能够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深入人心。

其四,行为叙事。行为叙事结合了叙事理论中读者视角的设计与切换。首先,使用者可以采用旁观者的视角去观赏设施并且进行信息读取,其次,通过叙事者(设计人员)赋予乡村景观设施可互动性,使用者(信息接受者)将视角由旁观者转向故事中的人物。如此一来,信息的传递更加淋漓尽致。景观设施的可互动性需基于具有乡土内涵的实用功能,这里提到的实用功能指的是村民发生的乡村社会活动,例如耕种粮食、磨盘研磨谷子等,功能具有实际意义,能够刺激观赏者产生类似于乡村社会活动的行为,引导其主动地进行信息读取传输。

(二)乡村标志性景观的叙事设计原则

具体叙事设计模式的应用要依据以下原则:

其一,增加村民使用的参与性,提高公共空间的品质。

乡村景观发展倡导以村民为主体的建设思路,以村民的休闲、健身、娱乐、文化等方面的使用需求为设计目标,以村民参与乡村景观设计全过程为设计方法。村民参与设计过程有助于为设计师提供当地的文化特色和传统工艺,帮助设计师收集地方材料,全面了解乡村现状,从而为设计降低成本,创造地方特色的标志物以及拓展乡村的附属功能和合理的规划布局,融入乡村特色和需求的乡村标志性景观能够强化乡村特色和标识性、加强村民的互动与交流,提高村民的自信。

其二,富有乡愁文化的代表性,突显乡村的地方特色。

乡愁文化是村庄特有的一种地方性文化系统,乡愁文化中乡村景观标志物设计是表现村落文化最主要的要素之一。物质文化层面,乡土材料的使用,传统建构的样式,都可继承应用在乡村标志性景观设计中,更好地突出乡村文化特色;文化制度层面,乡村标志性景观是宣传地方文化、国家的政策、村落地方特色与规定的良好载体;文化行为层面,乡村标志性景观设计将地方民俗进行抽离与截取,转变为抽象的艺术形式,运用文化与图形来表达丰富的乡土内涵和乡村行为等;心理文化层面,乡村标志性景观设计深入村落文脉,契合村民情感。

其三,突出乡村意象的独特性,传承乡村的美好记忆。

乡村标志性景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创造视觉中心,多设置在道路的交叉口与起点或终点处、主要空间中的核心位置、主要建筑的入口位置等,由此形成乡村标识系统的“记忆点”。为了凸显独特的标志性,乡村标志性景观选址需要通过了解村民对于村庄布局的理解,采用“认知地图”的方法,确定乡村空间的标志性节点道路和面域。设计构思需要尊重乡土记忆的历史与延续,材料上多利用地方资源,以自然生态为核心,尺度上延续村庄原有的布局形式,构图中展现乡村的生活节奏和文化底蕴,造景上突出乡野环境中的动态特征。

四、乡村标志性景观的叙事设计实践

以叙述设计模式为切入点,通过阐释笔者团队设计的实践案例,分析基于叙事设计理论下乡村标志性景观的设计方法。

(一)故事叙事

故事叙事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叙事方式,呈现方式也相对直白,表现形式多样,容易被观赏者理解,例如我们在博物馆中时常见到的展板很多属于故事叙事的范畴。这类叙事方式要求设计人员针对项目地点以实地调研、查阅资料等手段,掌握村落基本的文化民俗信息,通过设计方式手段呈现出来。

王道口村位于聊城市东阿县铜城街道,村子的入口文化广场采用故事叙事的设计模式(图1),景观结构由一个村标和三个景墙构成。村标为空间中的主体构筑物,其主要通过文字为叙事载体传达村落的主体信息,建造方便快捷,并且使观赏者能够精准地捕捉到信息。其余的三个景墙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则结合了故事叙事模式中的图像叙事,在每个景墙上都配置制作精美的图画来展现孔子生平的不同场景,并且加以少量文字进行说明,讲述历史故事、传递文化,教化民众。除此之外,各景观设施的形态借鉴了传统民居的造型特征,平面构成中的正负图形的设计手法运用在村标的形体上,使得其形体出现空间上的变化,能够强有力地调动观赏者的积极性。民居形态的景墙结合传统漏窗的处理手法,为素雅的景墙增添了透气感,虚实结合的手法将自然景观渗透到入口广场的内部空间中,丰富了空间的景观层次。村标与景墙的材质和造型虽然略有差别,但是通过相同文化内容展现为线索,可将村标与景墙联系起来,形成统一且主次分明的有机体。

图1 王道口村文化广场标志性景观设计

(二)元素叙事

元素叙事需要叙事者(设计人员)充分了解村落的历史、自然、人文等信息,并以此为基础,对信息抽丝剥茧,提取出能够精确表达乡村多元文化的元素,再加以艺术加工,以较为优雅的姿态呈现出来。这种方式应用于乡村标志性景观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设施结构形态和表面装饰。基于设施的结构形态而言,生动的乡土元素如同墨汁滴入水中一样,由景观设施本体结构逐渐延伸到设施的外部形态,直接、精准地传达信息,信息接收者自然而然地捕捉到相关信息。相对的,表面装饰探讨的是细节层面的信息传递方式,精致的装饰除了表达内容外,还可以烘托主题氛围和渲染场景气氛。

后寨子村位于山东省滕州市张汪镇,张汪镇境内是薛国故城所在地,远古时期形成了完整的史前文明体系,其也是东夷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元宝枫是当地著名的树木。入口空间的标志性景观设计主要运用了元素叙事的叙事设计模式(图2)。针对所得到的信息资料提取出能够代表当地文化内涵的元素,即枫叶、传统古建和马车车轮。首先,设施的整体结构形态源自中国古建,是对传统建筑形制进行元素提炼、重组,高低错落的屋檐不仅丰富了村标的结构层次,同时简洁的线条也是对古建文化内涵简练的概括与诠释。其次,村标的表面装饰结合的元素是枫叶与马车车轮,其运用了尺寸大小不一的车轮进行排列与再现,组合出丰富的装饰结构层次,部分车轮埋藏于植物种植池的土壤之中,传达厚重且悠久的历史文化信息。尺寸较小的车轮悬挂于村标本体之上,并且可随着空气流动产生转动效果,寓意为优秀的历史文化内涵久经不衰,将永久流传。同时,其能够与观赏者产生视觉互动,提升兴趣,为设施增添一丝轻盈的动感,在观赏者内心留下深刻印象。对枫叶的运用更加含蓄一些,提取枫叶的叶脉纹路作为装饰元素,将叶脉纹路溶于村标表面的图形装饰,通过正负图形的虚实结合,产生强烈的视觉对比,提升元素传达信息的渗透性,下半部分的叶脉纹路装饰依附于灯箱表面。在夜晚,柔和的光线营造出温馨迷人的枫情氛围,使观赏者都能完全融入灯光所渲染的主题气氛之中,触发其内心的感动。除此之外,在材质上,采用新旧材质相结合的手法。老旧的木材质和锈钢板材质体现历史的厚重感以及乡土的朴素感,新材质散发时代气息。色彩上采用了鲜明强烈的对比关系。以白色的墙面为基底,干净整洁,凸显村标所要传达的信息,素雅的配色迎合乡土文化气息,奠定形体温文尔雅的总体基调,收放有致的色彩节奏也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观赏情趣。

图2 后寨子村入口空间标志性景观设计

(三)材料叙事

材料叙事属于相对委婉的叙事方式,这种叙事方式利用接受者的感官属性传递信息。通常情况下,材料的肌理与质感能够较为容易地被信息接收者捕捉到,这些信息与其在生活中了解、感受到的此类材料的属性信息产生重叠,从而引发情感碰撞。从感受的层面上来讲,通过材料传递信息这种叙事方式,相比较其他方式而言更加具有渗透力,更容易触发信息接收者的情感感受。不同的材料传达不同信息,例如:金属的硬朗、强反射的材质属性传达现代、科技等信息,而木材散发朴素雅致的气息。

鲁中山区的传统民居主要由石木结构构建而成,部分由石材作为基础,墙体使用夯土材质。泰安东门村入口空间标志性景观设计结合了材料叙事的设计方法(图3)。首先,设施的构筑手法吸收了鲁中山区传统民居的建造手法,其主体以村落中随处可见的毛石材料作为基座,搭配夯土材料作为墙面与顶部,底部的台阶及座椅由木格栅构建而成。毛石材料传达稳重、自然的信息,夯土和木材质传递素雅的乡土信息,这些材料具有强烈的乡土属性,观赏者通过视觉、触觉引发脑海记忆中材料的属性信息,通过信息重叠产生共鸣。其次,少面积金属材质的使用与乡土材料产生强烈对比,丰富观赏者的视觉感受。除此之外,从造型上来讲,毛石的基座配合夯土的墙面与顶面简洁地概括出乡村民居的建筑特征,素雅的材料搭配简约的造型,赋予景观设施时代感。金属装饰的造型延续了整体的形态特征,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削弱了大尺度与厚重材料产生的压抑感,增加空间的通透性。设计中摒弃了刻意配置台阶与座椅的手法,而是通过木格栅高低错落的体块关系进行构造,不仅增加了立面层次,同时又使设施形成高度统一且富有空间变化的整体。

图3 东门村入口空间标志性景观设计

(四)行为叙事

单纯地利用感官属性传递信息的方式在展示空间中被经常使用,但这种方式传递信息的力量略显单薄,若叙事载体与信息接收者之间能够发生行为互动,信息接收者能够很大程度参与事件的发生过程,那么传递信息的效果会更加具有渗透性。行为叙事手法以引导、刺激使用者产生行为互动的方式运用于乡村景观设施设计。

张家埠村位于威海市文登区埠口镇,紧邻内海,当地具有丰硕的渔文化。村子文化广场的景观设施设计结合了行为叙事的设计模式(图4)。行为互动是基于功能而存在的,此设施的功能定位为可供村民或游客休息交流的装置,顶部渔网充当整个构筑物的遮阳构件,底部的渔网结合支撑结构和散落的渔笼形态坐凳形成休憩空间。站在欣赏者的视角观察装置,设施的体态造型犹如渔民晾晒渔网的构架,其构成晾晒渔网的故事文本,观赏者能够直观地捕捉到信息。当观赏者与装置之间产生行为互动,即根据功能定位使用设施,其能够通过多层面的感官接收信息,亲身感受装置的材料、造型、功能等属性,从而自然而然地融入故事场景。这种使用者从观赏设施到近距离地接触、使用设施的过程就是读者切换视角的过程,也是从旁观者到故事人物的身份转换过程,产生交流,拉近读者与叙事者的距离,使得信息传递更加具有渗透力。此外,顶部具有动感的渔网造型模拟渔民捕鱼,渔网脱离渔民手中的姿态,起到渲染场景氛围的作用。几何造型渔网从顶部延伸到底部,增强设施的整体性。

图4 张家埠村文化广场标志性景观设计

五、结语

乡村景观标志物设计是乡村景观塑造与风貌提升的重点内容,基于叙事理论下的乡村标志性景观设计,探讨了故事的讲述者与信息接收者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这些方式决定着使用者接收信息的深度层级,反映两者之间关系的疏密程度。通过强化信息重叠或情感共鸣的部分,将传达的信息渗透到使用者的内心深处,同时信息的接收者或参与者也可能成为故事中的一部分,共同演绎、修饰甚至创作,在体验的过程中赋予景观设施情感,提升趣味性,拉近景观设施与使用者的距离,构建起叙事者与读者之间沟通的桥梁。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