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农民生态文明教育助推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与实施路向

时间:2024-07-06

姬君彩,刘 晨

(1.南京林业大学 生物与环境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2.合肥财经职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一、引 言

党的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出新要求、做出新部署,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生态文明作为人类社会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它源于人们对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日益升级的环境风险、生态困境、文化危机和文明灾难的道德反思[2]。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指导,取得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性伟大成就,开拓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3]。

开展农民生态文明教育是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是以维护农民切身利益为宗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之源。农民生态文明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农民常怀尊重自然、感激自然和敬畏自然之心,自觉承担起保护好农村自然环境的生态责任。农民生态文明教育涉及“人、自然、社会”三者间协调发展,既强调保护好“青山、绿水”的自然生态,又关注农民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4]。教育引导农民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农村生态环境,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5]。

农民生态文明教育是以***生态文明思想为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依据生态学基本原理,按照生态文明教育内生规律,向农民宣传生态文明思想,提高农民生态文明素养,培养农民拥有生态智慧、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

二、农民生态文明教育助推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

农民生态文明教育,是基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际需要,对农民进行以“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宜居农村、培育生态文化农民”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农民生态文明教育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内在机理阐释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农民生态文明教育助推乡村振兴内在机理阐释框架

(一)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是农民生态文明教育的基点,也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它涉及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大计。乡村产业振兴层面的农民生态文明教育,是引导农民关注绿色低碳农业、积极参与乡村生态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衡量农业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及农民生活幸福指数的重要参数[6]。近年来,我国乡村发展迅猛,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是也存在区域内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因此,农民生态文明教育要关注理论层面的生态文明思想认知和实践层面的生态实践行为培育,引导农民参与绿色生态农业生产,提高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认知水平,培养农民生态思维,完善乡村绿色农业产业体系,积极推动各项涉农法律制度贯彻落实,保护好乡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二)建设生态宜居农村,助推乡村生态振兴

优化乡村生态环境是乡村生态振兴的着力点,乡村生态振兴层面的农民生态文明教育,同样坚持以绿色、可持续发展为基调,倡导农民绿色低碳生活,加强农村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注重农民生态实践技能以及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培育,这些不但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农村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7]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促成农民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习惯养成。这不仅有利于规范农民的日常行为,还能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绿色消费观,营造乡风文明的良好氛围,为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重要支撑[8],最终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因此,乡村生态振兴,既要强调保护好农村自然环境,也要重视社会生态系统平衡,为农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空间,提供赏心悦目的优美环境。

(三)培育生态文化农民,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培育生态文化农民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一环。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开展农村伦理道德培育和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注重传播***生态文明思想、传授乡村生态文化知识,培育乡风文明的美好乡村;改善农民精神风貌,使之拥有现代生态思维能力和生态文明价值观,培养农民养成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习惯。农民生态文明教育,既重视改变现阶段农民自身存在的生态观念与环保意识淡薄现状,也关注农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既着眼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也重视农村生产关系协调。保护农村自然环境,关注农村社会和谐,引导农民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9]连同农民生态文明价值观融入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实践。将乡村生态安全融入农业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日常,推动实现农业生产模式、农民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以乡村产业振兴为基础,实施农业生产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让生态绿色农业真正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点。以生态振兴为着力点,建立健全村“两委”协同、农民参与,具有“自我教育、自我规范、自我服务”功能的乡村社会生态治理体制。以文化振兴为精神动力源,加强农村生态伦理道德和乡村生态文化建设,培育具有乡风文明、家风良好、民风纯正,又体现浓郁时代特色的乡村文化。

三、农民生态文明教育助推乡村振兴的逻辑思路

农民生态文明教育以***生态文明思想的“六项原则”(1)为指导,遵循“生态文明思想认知教育——生态伦理道德情怀培育——乡村生态振兴实践活动”的逻辑思路(见图2),提高农民对***生态文明思想的认知,培育农民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情怀,提升现阶段农民生态责任意识,推动农民积极参与乡村生态振兴实践,实现“农民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图2 农民生态文明教育助推乡村振兴的逻辑思路

(一)生态文明思想认知教育:助推农村乡风文明之源

农民生态文明思想认知教育是农民自我生态道德情怀升华的前提,也是生态行为和生态责任担当的前奏,它包括农民对***生态文明思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方面的认知。现阶段,农民生态文明教育是从包括农业、农村和农民在内的乡村生态系统出发,关注的对象不仅涉及自然环境,还包括乡村社会生态格局的构建。事实上,乡村社会生态系统中,农民均等地享有自然环境赋予的相应权益,这种平等公正的自然权益体现在当代农民与子孙后代之间的利益关系上。现阶段依然存在有些农民过度消耗和滥用自然资源现象,导致农村存在以土地利用为核心的生态安全隐患,在损害当代人利益的同时,也损害了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权。农民生态文明教育的目的在于不危害他人以及后代人生存权益的前提下,充分发展自我,以高度的道德情怀和公平意识,协调各方关系、化解各种矛盾,为解决好“三农”问题、助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强国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做好铺垫。

因此,农民生态文明思想认知教育,是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促进农民与农村自然环境、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基本前提。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乡村土地利用为核心的生态安全问题日益显现。在开展农民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强调建立系统科学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使农民认识到农村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发展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乡村生态振兴不仅要关注农村自然环境,更要重视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技术和生态环境统筹发展。

(二)生态伦理道德情怀培育:助推农村治理有效之要

农民生态伦理道德情怀培育是联结生态文明思想认知与乡村振兴实践的纽带,教育农民“在处理代内、代际和农村自然物种关系中对善的自觉选择和对恶的自觉摒弃”[10]。唤醒农民与农村自然环境、社会生态以及农民之间和谐共生的道德情怀,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进行生态文明实践,使生态文明思想内化为农民的一种自觉行为。为此,农民生态文明教育需要唤起乡村基层政府和社会各单位、各部门、各成员的生态责任意识,引导农民正确认识和纠正自己思想观点中的错误,摆正自我位置,以生态道德情怀激发自身生态智慧和乡村振兴中的生态责任意识。

比如,在乡村基层政府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宣传中,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者意识到生产经营过程中不能为了提高企业利润而污染农村自然环境、侵害农民公共安全利益、超限度消耗农村自然资源,这些皆属于生态情境的道德情怀。这种生态情境的责任感无疑需要进一步强化,不仅要在感性上实现情感整合,还需在农业农村生产实践中运用生态思维来解读情境或行为的意义,这是对农民生态文明思想认知教育的有益补充,由此产生的生态道德情怀将更加持久、更为深刻,最终形成稳定的生态责任意识,并成为农民心中强大的力量源泉。

(三)乡村生态振兴实践行动:助推农村生态宜居之策

农民乡村生态振兴实践行动是对***生态文明思想认知和生态伦理道德情怀的具体表现,自觉的乡村生态振兴实践是促进农民与农村自然环境、农民之间、农民与乡村社会和谐共生的有效途径。在农村生产生活中,农民的生态文明思想认知、生态伦理道德情怀与乡村生态振兴实践并不总是同步的,农民对生态文明思想认知和生态伦理道德情怀可以引导和激发农民参与乡村生态振兴实践的积极性,但并不一定能转化为生态实践的动力。农民生态文明教育,必须重视农民乡村振兴实践行动。

农民乡村生态振兴实践行动是基于生态文明思想认知和生态伦理道德情怀形成的处理与农村自然环境、农村生态社会关系的行为方式,能体现农民绿色发展的生态意识。农民的乡村生态振兴实践表现为盲目和自觉两种形式,前者具有偶然性、被动性、盲目性,后者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11]。现阶段乡村生态振兴中,为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政府倡导农村推动“厕所革命”(2)和“垃圾分类”(见表1)等,农民进行旱厕改水厕、垃圾分类等就属于由外在刺激所引发的生态实践行为。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种植绿色无公害的粮食、生活垃圾分类、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等,均属于农民生态振兴实践行动的自觉行为。

表1 南京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

续表1

总之,广泛开展农民生态文明教育,进行乡村生态振兴实践不是农民生态文明教育的终点,必须贯穿始终。一方面,农民生态文明教育是在农业农村生产、农民生活实践中进行的。通过农业农村生产生活实践,使农民在与农村自然环境、社会生态系统互动中深化生态文明思想认知、强化生态伦理道德情怀、增强乡村生态振兴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农民乡村生态振兴实践成果是衡量教育效果的重要标杆。

四、农民生态文明教育助推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向

面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积极寻求凝聚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教育的合力,注重农民生态伦理道德情怀体验,建构乡村生态文明价值体系,探索出一条农民生态文明教育助推乡村振兴的奋进之路,见表2所列。

表2 生态文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比较

(一)凝聚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教育合力

农民对***生态文明思想的认知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前提,生态文明相关知识获取、相关技能培训和生态文明价值观确立应同步展开。建立起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教育体系,是农民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举措。借助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各自优势,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形成协同育人合力。在家庭道德教育、学校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中融入生态文明知识,不断优化教育内容,让农民能够全方位、全过程学习领悟***生态文明思想,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内涵、主要内容和时代价值的理解。同时,促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生态文明教育互联互通,辅以校内生态文明知识的系统学习和校外宣传引导、校园生态文化传授与校外社会实践感悟,普及生态文化常识、宣传生态政策法规,树立农民生态文明价值观,培养农民生态智慧。

生态文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基础和实践平台,也是助力农民生态意识和生态文明观念提升的重要途径,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能更具体更生动地引领农民对诸如乡村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等问题的认识,推动农村自然生态和以农民为中心的乡村生态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并把这种观念融入到农民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家庭教育是农民的自我生态文明教育,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比如,农村的“厕所革命”“垃圾分类”等实践,不但能帮助农民养成绿色生活方式,还可以巩固和强化农民子女生态文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效果。同时,生态文明社会教育也起到催化助推作用,通过乡村基层政府、企事业单位、公众传媒等共同参与,充分利用好广播电视、大数据互联网络、报纸传媒等多种形式来宣传、引导乡村振兴,对农村典型生态环保案例宣传报道,在潜移默化中助推农民生态文明价值观形成,从而助推乡村振兴。

(二)注重农民生态伦理道德情怀体验

农民生态文明教育是一种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伦理道德情怀教育,旨在培育农民理解生态伦理道德情怀,注重农民生态伦理道德情怀体验,强化农民对生态责任的情怀认同。情怀体验源于农民的生活感悟和农村现实境况。将***生态文明思想与乡村振兴实践相结合,可以帮助农民深化对***生态文明思想认知和生态文明价值观认同,做新时代生态公民,充分尊重现代人或当代人的权利、尊重后代人或未来人和其他自然物种权利,给予其他生物和自然环境充分的道德关怀[12]。

农民生态文明教育,还可以通过开展农村户外生态实践体验活动,创作教育与娱乐相结合的生态文明作品、生态文化产品等,帮助农民在生态实践中树立崇尚农村自然、热爱农业生态的道德情操,满足农民生态文明教育目标向自身发展需要转变,形成稳定的农村生态文明价值体系。在当前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乡村振兴的情怀体验应进一步拓展思路,在更广泛的生态安全问题上,对农民与农业农村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充分利用能引起广泛关注的农业农村生态安全实例,教育农民形成“尊重自然、善待生命”的生态责任感[13]。比如对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等问题的思考,对农村土地规划利用不当引起生态安全问题的关注等,由此形成丰富而又真切的生态伦理道德情怀体验。通过道德情怀与生态伦理相结合的生态文明教育,促使农民拥有生态责任感,避免为了自身利益而损害他人利益、公共利益以及任意破坏农村自然环境来获取自我满足。

(三)建构乡村生态文明价值体系

农民生态文明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引导农民掌握生态文明知识,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生态思维能力,外化为稳定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实现生态文明理念的认知与行为统一。对农民生态文明教育而言,乡村生态振兴实践本身就是一种有益的生态文明体验,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也是一个追求生态文明知识与乡村振兴实践相统一的过程。农民个体只有通过乡村生态振兴实践和参与绿色生产生活体验,才能获得对乡村生态振兴最直观的感受。

农民生态文明教育必须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方法,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辅以大众传媒宣传,培养农民节俭生活、合理消费的习惯,提高农民群众的绿色意识。此外,乡村基层政府、企事业单位也要积极参与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为主题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彻底扭转以“经济为中心”的传统发展模式,努力探索和创新农业农村生产生活中低能耗、高环保的技术和产业,形成“以生态为中心”的绿色发展模式,提高农业农村资源利用率,降低农村地区的自然环境污染和社会生态破坏程度。因此,开展农民生态文明教育,提供更多的乡村振兴实践机会,通过积极引导和行动规范,引领农民参与到丰富多彩的乡村振兴实践中去,在实践中获得乡村振兴的真情实感,从而加强生态文明价值体系建设,推动乡村社会高质量发展。

五、结 语

农民生态文明教育以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旨归,积极营造生态宜居环境和乡村生态振兴氛围。一方面,将***生态文明思想与农村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遵循新时代乡村振兴和绿色发展路径,倡导人民群众养成绿色生产、生活习惯[15],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引导农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活动,满足他们对改善农村生活的渴望和追求。坚持从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出发,积极推动生态振兴的各项工作开展,扎扎实实将农业农村农民生态主题实践活动落到实处。积极开展农村基层党员绿化林、生态田园建设,以及扶贫扶智工程、社会生态调查、绿色环保宣讲等各种有益的生态实践活动,帮助农民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形成生态思维、培养生态责任,拥有参与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将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推向前进。

注 释:

(1)“六项原则”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2)“厕所革命”是指对发展中国家的厕所进行改造的一项举措,最早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出。厕所是衡量文明的重要标志,改善厕所卫生状况直接关系到这些国家人民的健康和环境状况。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