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中核智库《原子能情况反映》编辑部组织相关专家,对2019年国外核领域事件进行梳理,根据事件对国际形势、核安全态势以及未来对核工业发展的影响进行筛选,评选出国外核领域十大事件,供参考。
8月2日,美国正式退出《中导条约》,俄罗斯当天也随即宣布条约失效。作为国际军控与裁军领域的重要支柱之一,《中导条约》的失效意味着国际军控与裁军进程面临重大倒退,极可能引发新的军备竞赛。
美国退约的主要意图是破除发展陆基中程导弹武器羁绊,为放手发展陆基中远程精确打击能力松绑,丰富中远程精确打击手段,抵消对手的中导优势。
退约后,美国通过研改并举发展射程1000~6000千米范围的巡航导弹、中程弹道导弹、高超声速导弹等三类陆基中程导弹,理论上它们既可携带常规弹头,也可携带核弹头,尤其是低当量核弹头,主要用于海外灵活部署。2019年,美国已于8月18日和12月12日分别试射了改进的陆基“战斧”巡航导弹和反导靶弹改装的中程弹道导弹。如果发展顺利,预计美国到2025年可形成高低搭配、远中近结合、核常兼备的陆基中导武器体系,满足美军“灵活定制”的威慑战略需求,将对美国军事能力提升及国际安全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4月1日,美国防部首次发布《核威慑政策》文件,阐述了美国面临的核威胁、核武器作用及使用政策、核力量现代化与发展新型非战略核能力的重要性、核军控及防扩散政策等。此举旨在为核力量现代化寻求国会经费支持,彰显强化核力量建设的决心。
特朗普政府执政以来,强调核威慑作用,推进陆基、海基和空基核武器及其运载系统的全面现代化,还积极谋划未来25年核军工发展路线,采取切实行动进一步推进核军工基础设施现代化、扩大或重启军用核材料加工生产、扩大钚弹芯生产。为此,美国会已更新核力量建设预算报告,估计2019—2028年需投入近5000亿美元,较上一次预估增长24%。未来一段时期内,美核力量建设经费将保持在较大规模,并维持较大幅度的增长态势。
美国将大国长期战略竞争视为核心挑战,强调核威慑作用,全面升级战略核力量,发展新型非战略核能力,寻求有利于美国安全的军备控制,将对国际战略安全与稳定产生深远影响。
6月11日,美国发布新版《核作战》条令。该条令是参联会制定的美军规范核作战行动的重要文件,为核作战的计划、实施和评估提供基本原则和指导。
《核作战》主要包括核战略概述、核力量的特征与结构、核作战规划和目标、核指挥控制、核作战实施及核保证等六部分,它延续了《国家安全战略》《国防战略》《核态势评估》对核战略的表述,明确了核力量在威慑、延伸威慑、核打击和防范不确定性等四个方面的作用。与奥巴马时期的核战略与核政策相比,做出了重大调整,更加强调核武器的作用,增加了“防范未来不确定性”,并认为威慑战略不能“一刀切”,应采取定制方法有效遏制对手和威胁。
《核作战》是美军核打击任务规划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是制定核作战计划的依据之一,主要反映了美国定制的核战略及核力量的特征,将核武器的使用策略和条件更加具体化。其中以“在常规战争中感觉要失败”等作为核武器使用条件,以及突出了核环境中的作战能力,明显降低了使用门槛,引起世界高度关注。
1月18日,美国防部战略能力办公室发布小型可移动核反应堆电源的意见征询书,谋划启动名为“双锂”的研发计划,意在推动可移动核反应堆电源的军事应用。根据“双锂”计划,国防部将资助3种技术成熟原型堆的工程设计活动,并在2019年底到2020年初之前确定一个优选方案。
近年来,美发展可移动核反应堆电源用于军事意向明确,陆续发布了《核反应堆在前沿/偏远作战基地的使用》《美国陆军可移动核反应堆电源使用研究》等研究报告,根据格陵兰岛图勒空军基地、关岛海军基地等12个偏远军事基地的现有电力需求,提出输出功率2~10兆瓦、体积小、部署快、运用灵活等需求指标。截至年底,已选出2种热管反应堆和3种高温气冷堆等5种符合国防部需求的可移动核反应堆电源方案,正处于概念设计阶段。
美认为,发展可移动核反应堆电源和相关技术,可作为有力切入点,提升美国海外军事能力的同时,拉动美国在先进反应堆方面保持世界领先优势。
10月15日—17日,俄罗斯举行了代号为“雷霆-2019”的战略核力量演习,此次演习是冷战以来参演装备和人员规模最大的一次,对“三位一体”核力量战备情况进行了全面检验。
演习装备涉及战略导弹部队的“亚尔斯”等弹道导弹发射器213具,“德尔塔”Ⅲ和“德尔塔”Ⅳ等5艘战略核潜艇,图-95MS等105架战机,共实弹(模拟弹头)发射16枚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演习场所覆盖俄境内相关机场,各军区训练场,北方舰队以及巴伦支海、波罗的海、黑海、鄂霍次克海和里海的海上训练场。来自战略火箭兵、海军和空天军约1.2万名军事人员参演。演习期间,俄军测试了“三位一体”核打击力量的所有组成部分,所有的导弹均击中目标,从而确认了装备的技战术指标。
俄认为,冷战后期建立的防扩散体系面临崩溃,尤其是美国退出《中导条约》,举行类似演习对俄国家安全尤为重要。俄此次演习参演装备和兵力是冷战以来规模最大的,向西方发出强烈核威慑信号,也体现了核武器在俄国家安全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2019年,俄罗斯在研的多款新型战略武器装备相继取得重大进展:1月,“海燕”高超声速巡航导弹核动力装置试验成功;2月,“波塞冬”核动力无人潜航器的水下测试成功,计划部署32枚;3月,“锆石”高超声速导弹列装“莫斯科”号巡洋舰;4月,首艘专用于装载“波塞冬”的09852型核潜艇下水海试,并将进行为期两年的联合试验;6月,“先锋”高超声速导弹团完成部署,并于年底前进入战斗值班;11月,“匕首”高超声速导弹在北极地区的靶场试射成功。
美国退出《反导条约》后,逐步建立了全球反导体系,反导技术日趋成熟,已具备一定的洲际弹道导弹拦截能力。为对冲美反导优势,俄采取了强有力的应对措施。一是研发先进突防系统并装配于现役和新列装的洲际弹道导弹,提升其突防能力;二是开发上述新型战略武器,增加导弹防御系统拦截难度或不可拦截。
这些新型战略武器装备或采用先进特种核动力技术或选择强突防弹头与导弹,是俄罗斯实施非对称战略、反制美国全球反导体系的重要手段,服役后可丰富战略力量结构,并极大提高俄战略核力量的有效性和威慑的可信性。
12月19日,俄罗斯“罗蒙诺索夫院士”号浮动式核电厂在俄远东地区楚科奇半岛开始并网发电,计划2020年并入佩维克市供热网络,并投入商业运营。届时,“罗蒙诺索夫”号将成为世界上首座商用海上浮动式核电厂,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罗蒙诺索夫院士”号船体长144米、宽30米、高10米、排水量2.1万吨。配装两座KLT-40S型核反应堆,其原型是技术成熟、经过了破冰船长期实践检验的KLT-40反应堆。每座电功率35兆瓦,使用丰度18.6%的二氧化铀燃料,换料周期3~4年,寿命为40年。该电厂可为近20万人供电,也可用于海水淡化,日产24万吨淡水。
俄认为,浮动式核电厂可为其海洋开发活动、偏远岛屿与海上基地的供热供电和海水淡化提供充分可靠的能源保障,对维护海洋权益、开发海洋资源和实施北极战略具有重大意义,也具备一定出口价值。
7月1日,俄罗斯一艘核潜艇发生重大火灾事故,造成14名高级军官死亡,潜艇内部损毁严重,据推测发生事故的应是项目10831“洛沙里克”号核潜艇。此次事故是俄罗斯自2008年“海豹”号潜艇事故以来发生的最严重海军事故。
3日后,俄罗斯官方披露,发生火灾的潜艇是一艘核动力“科学实验深水装备,用于研究自然环境与海底”,火灾起源于潜艇电池舱,随后蔓延到整艘潜艇。火灾发生时,潜艇正在巴伦支海域进行“深海测量”作业;事故发生后,潜艇返回北冰洋岸北摩尔斯克港口,俄已组织设计人员和行业代表对潜艇待维修的部件和进度进行评估,潜艇反应堆已“完全隔离”,可确保安全。
俄罗斯潜艇事故时有发生,引发对潜艇安全问题的关切。据不完全统计,俄罗斯自1957年第一艘核潜艇下水至今,共发生过138起核潜艇事故,其中反应堆事故49次,主要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碰撞事故41起;火灾事故23起;其他事故25起。本世纪以来的严重核潜艇事故包括2000年“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事故,造成118人死亡;2008年“海豹”号核潜艇火灾事故,造成20人死亡。此次核潜艇事故造成14名高级别专业技术人员死亡,或将严重影响俄深海秘密军事任务的顺利开展。
自2月朝、美首脑河内会谈失败以来,双方相继于6月底和10月初在板门店及斯德哥尔摩进行了短暂的首脑会晤和工作组磋商,但均未取得任何成果,朝鲜半岛无核化问题谈判进程一直处于僵局状态。伊朗核问题方面,伊朗于5月8日起着手采取逐步升级的反制措施,暂停履行“伊核协议”部分条款,回击美国单方退出协议及其对伊朗的制裁,截止年底,伊朗已采取四个阶段的措施,主要涉及突破浓缩铀和重水储量限制、提高浓缩铀丰度、重启福尔多浓缩厂、研制新型离心机等。
朝鲜希望尽快与美国在无核化谈判上取得进展,以缓解国际对其经济制裁,为此,朝鲜宣称给美国设定了期限(2019年年底以前),否则将全面恢复核与导弹试验,而美国拒不承认“期限”,朝美核谈判仍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双方的敌对情绪却趋于激烈;伊朗威胁退出“伊核协议”并暂停履行部分协议条款,同时宣称“这些措施都是可逆的”,旨在迫使俄、法、英等协议各方重视其诉求,2019年协议各方也重申了将完整、有效地履行协议。
未来朝鲜核问题与伊朗核问题矛盾均将长期存在,后续局势将如何发展和演变,引发国际社会持续关注。
12月23日,日本经济产业省就福岛放射性污水处置提出草案,建议将放射性污水稀释到国家排放标准以下后,排放到太平洋或(蒸发到)大气或两种方案并举。草案将广泛征求福岛等地区各方意见,并由日本政府作出最终决定。草案提出的方案具有引发海洋和大气放射性污染与热污染的隐患,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与争议。
当前,放射性污水处置是福岛退役迫切需要解决的最棘手问题之一。截至2019年年底,福岛贮存着近120万吨放射性污水。由于地下水和雨水等不断流入,污水数量仍以每天约170吨(2018年平均值)的速度增加。由于可供建设水箱的土地有限,福岛最多仅能建设总容量约137万吨的水箱。因此,到2022年,福岛污水将无处可存。对此,日本经济产业省先后提出了地圈注入、海洋排放、蒸汽排放、氢释放、固化处理后地下埋藏以及场外长期贮存等6种处置方案,并组织专家从技术可行性、处置时间和费用等方面对前5种方案进行了评价,认为这些方案均能安全处置污水,但成本差异巨大:稀释后海洋排放方案的成本最低,不超过34亿日元,约合2.2亿人民币;其他方案的成本需十倍乃至百倍。
由于福岛退役将持续约30至40年时间,因此日本一旦启动污水排放,必将是一个长期过程。这一排放规模及其持续时间均将是空前的,无前例可循。鉴于放射性污染和损害的潜伏性、累积性、长期性和迟滞性,最终损害是不可预测的。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