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杨晓红
(延安干部培训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论红色经典音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杨晓红
(延安干部培训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经典音乐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其独特的感性情感维度和人文内涵与人文价值,红色经典音乐更是因其特殊性而具有独特的思想教育功能。笔者认为,红色经典音乐可以提升其审美性和艺术性,让受教者在审美的愉悦中产生心灵共鸣,唤醒其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和历史使命感,激发其敢于担当的热情,提高其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的理解和自信,坚定信念,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身于祖国未来的建设事业,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音乐;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是高校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和使命。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笔者认为,红色经典音乐作为人类社会文明成果之一,其独特的感性情感维度和人文内涵与人文价值,具有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挖掘经典音乐的思想教育功能,创新教育的方法,不断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会激发人们主动去探索,去感悟,并在探索与感悟中触动心灵。红色经典音乐以其饱满的艺术性、思想性、娱乐性被大家广为传唱,耳熟能详,将红色经典音乐引入思想教育工作中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和探索的兴趣。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红色经典音乐响彻大江南北,无论走到哪儿,不管是年轻人还是中老年人,大家嘴里哼的经典,听的是经典!经典歌曲唱得大家工作干劲十足,精神抖擞,当中华民族处于危急关头,一本书(即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和一首歌(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深深地唤起了青年学子们追求真理、追求光明,寻求救国救民之道路的激情与勇气,当一大批青年学子和有志之士,一路高唱“我们不怕走烂脚底板,也不怕路遇‘九妖十八怪’,只怕吃不上延安的小米,不能到前方抗战;只怕取不上延安的经典,不能变成最革命的青年……”的歌曲,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去延安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他们历经磨难而信念弥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成长为胸怀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脚踏实地、肯于吃苦,勇于创新,无私奉献,敢担大任的栋梁之材,为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探索者和践行者。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各类高校要确保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青年,不断提高青年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首先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理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适当地引入《大生产》、《长征组歌》、《春天的故事》、《长城谣》、《走进新时代》等这些独具特色的红色经典音乐,寓教于乐,使学生从枯燥的政治说教中解放出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歌曲所反映的时代特色、历史事件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背景、历史进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自觉地走进历史,了解历史,提高其理论学习的自觉性。
经典音乐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让学生在学唱与传唱的过程中,叩击心灵,产生共鸣。当教师巧借经典音乐,一边引导学生欣赏经典音乐,一边讲述经典音乐中反映的时代背景,比起枯燥的历史讲述,更能让学生接受历史,走近历史,使学生深刻地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并且从简洁朴素的歌词中感受鲜明、强烈的爱国热情,在豪迈、高亢、激昂的旋律中,领略战斗的激情,感受中华民族无比强大的凝聚力。当教室里响起抗战歌曲:“暴日凭陵,破坏远东和平,连天炮火,遍地血腥!我劳苦民众士兵,莫不愤恨填膺!来,时机已逼,精诚团结死里求生。奋起!奋起!共作猛烈斗争,民众士兵一致奋起斗争!宁死不为奴隶忍辱偷生。民众士兵一致奋起斗争!大家团结努力争取自由光明”的怒吼,当远处传来:“前进!前进!中华的国民!要前途光明,快走上来革命!要在枪林弹雨中,夺回我们前途的光明,用我们鲜洁的热血,换我们的光明”之呐喊;当国歌在耳畔高奏的时候,学生会和着音乐,踩着鼓点,随之走进那个年代、那块土地,学生的心随历史一起沸腾。经典音乐可以让学生直观的理解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重温经典音乐,让学生在激烈的情感共鸣中进一步了解和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如何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领导中国革命不断由胜利走向辉煌,在情感共鸣中唤起同学们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自觉性,调动学生观察社会生活、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唤醒其潜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学生报效祖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冼星海说过:“歌曲对于革命,犹之盐之对于人类,是有同样的作用。盐能增加人类的体力,歌曲也能增加革命的力量。在历史上我们没有见过没有歌曲的革命运动……”他还说,当歌声与时代结合在一起的时候,这歌声的内涵就被丰富了,它就不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而是一个时代“生活形态及内涵的缩影”。30年代的《大刀进行曲》,40年代的《解放区的天》,50年代的《志愿军战歌》,60年代的《谁不说俺家乡好》,70年代的《北京颂歌》,80年代的《祝酒歌》……每一首经典歌曲都像历史的一面旗帜——引导当时的人,触摸后来的人。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将《东方红》《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等歌曲引入课堂,通过这样三首歌,历史被连在了一起;同时,歌曲也琥珀般地凝固在了历史中。
黑格尔说“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没有触及内心,就不能有音乐”。经典音乐饱含着激情,富有深刻的思想教育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改革发展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的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赋予其中国气派、中国特质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当它与新的时代特征和新的革命任务相结合时,同样能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学生战胜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歌八百壮士》、《在太行山上》、《大生产》、《团结就是力量》、《南泥湾》、《黄河大合唱》、《长征组歌》、《长城谣》、《旗正飘飘》等众多的红色经典音乐或充满着战天斗地的豪情,或洋溢着远大的革命理想,或充满着昂扬的战斗精神,或展现着忧国忧民的情怀,这些音乐在革命战争年代,鼓舞着中华儿女浴血奋战,英勇杀敌,创造了战争史上的一个又一个奇迹。若巧借此经典音乐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欣赏和学唱的过程中,领悟其中蕴含着独有的民族气质、乐观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的精神、英雄主义的气概、坚定不移的信念、百折不挠的意志、拼搏抗争的品格。学生在赏析和学唱的过程中经典音乐所蕴含的精神因子逐渐地与学生的精神气质融为一体,达到震撼心灵,增添力量,重塑自信的目的,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勇气、挖掘其不断前行的动力。匈牙利著名钢琴家兼作曲家李斯特说:“音乐是不假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的火焰。它是从口吸入的空气,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通着的血液。”巧借红色经典音乐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既要分析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审美分析,让其感悟歌曲中表现出来的无穷无尽的音乐语言美、栩栩如生的音乐形式美、赏心悦目的音乐旋律美和情景交融的音乐意境美,使学生在审美欣赏中产生情感共鸣。
孔子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荀子也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是对青年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但大多数思政课堂总是被认为是枯燥乏味,收效甚微的,一些高校的思政课堂上总是会出现睡倒一片的现象,将经典音乐引入高校思政课堂,有利于营造和谐快乐的育人氛围,提升高校思政课的魅力,增添高校思政课的趣味性和实效性。为了充分发挥经典音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学校宣传部、团委及学工部通过举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歌咏比赛、卡拉O K大赛、秧歌剧欣赏等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或是利用专栏、板报、校园广播等媒介解析经典音乐,播放经典歌曲,挖掘经典音乐背后的故事,让经典音乐响彻校园的每个角落,茶余饭后,学生都能在歌曲中重温革命的理想,回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感悟以毛泽东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满怀激情的豪迈斗志,体会与祖国同甘苦、共命运的责任意识,感受革命者的乐观主义精神。
党的十八大报告突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巧妙借助经典音乐,充分发挥其在思想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让学生经常沉浸在经典音乐的熏陶和感染之中,沉浸在唱歌、诵词、欣赏音乐、熟记歌词的过程中,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所蕴含的中国气派、责任意识、理想之美、思想之美、奋斗之美,创造之美。经典音乐在给学生带来高峰体验的同时,也使学生得到一种触动,一种启示,一种觉醒,让学生在审美的愉悦中产生心灵共鸣,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唤醒其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和历史使命感,激发其敢于担当的热情,增强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解能力、领悟能力以及践行能力,使其坚定信念,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身于祖国未来的建设事业,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1]安亚琴.谈群众革命歌曲在《毛泽东思想概论》教学中的运用[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6(3)
[2]殷瑰姣.论音乐教育与德育渗透的几个问题[J].湖北社会科学,2007(11)
[3]祖振声.时代的心声永恒的旋律——评抗日歌曲[J].音乐研究,1995(4)
[4]岳英放.音乐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作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7)
[5]梁晓娟.革命歌曲在红军长征时期的作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8)
[6]焉树芬.论音乐的德育功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 (5)
[7]陈泓茹.抗战歌曲的特点及其给我们的启示[J].安徽师大学报,1995(3)
[8]张红颖.浅谈影视音乐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积极作用[J].电影评介,2008(17)
[9]王玉苓.浅论中国现代史上的革命战争和革命音乐[J].文化学刊,2009(1)
[10]曾遂今.论革命音乐[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1)
[11]尹晨曦.论抗战歌曲的民族性[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12)
[12]武丽娜.抗日战争时期的音乐在我军政治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D].南京艺术学院,2007(5)
G 63
A
1674-6198(2015)05-0078-02
2015-07-27
杨晓红(1973—),女,陕西横山人,延安干部培训学院教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