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刘 相
(云南医药健康职业学院,云南·昆明 650106)
石刻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按金石学一般的分类,石刻大致包括墓碑、墓志、刻经(石经、释道经幢)、造象(画象)、题名、题字(诗词、杂刻)、砖瓦、法帖等。古代石刻的价值在于:
“金石之文…而其书体之美,变化之多,尤为特色。自汉魏以来,文臣学士,研习岁滋,摹拓日广,亦早成专门之学。虽古人临摹,惟重真迹;然世代绵邈,缣素莫传,惟有留于金石,得其永存。故自研究斯学,无不垂意于兹。”①朱剑心著:《金石学》,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年,第13页。
在众多的石刻中,墓志所占的比例极大。按叶昌炽所引王永昶《金石萃编》,有墓志铭的历史开始于西汉。②(清)叶昌炽撰;柯昌泗评;陈公柔、张明善点校:《语石语石异同评》,中华书局1994年,第227页。墓碑有碑额,墓志有盖,“盖”、“额”均是此类石刻的标题。叶昌炽说“夫碑之有额,犹书之题籤,画之引首,所以标目也。”③(清)叶昌炽撰;柯昌泗评;陈公柔、张明善点校:《语石语石异同评》,中华书局1994年,第153页。就碑额和墓志盖而言,篆书居多,篆书中以小篆为最。这也符合小篆从实用的舞台退出后,主要发挥其“处篇籍之首目,粲斌斌其可观”④[清]孙岳颁等编:《佩文斋书画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年,第40页。的美学装饰效果。
明代的墓志形制,按明制:
“志石二片,品官皆用之。其一为盖,书某官之墓。其一为底,书姓名、乡里、三代、生年、卒葬月日及子孙、葬地。妇人则随夫与子孙封赠。二石相向,铁束埋墓中。”⑤[清]张廷玉等撰:《明史》(72卷,第5册),中华书局1974年,第1486页。
也就是说明代的墓志盖,分上下两层,上层为盖,下层为底,盖上有篆文标题或其它书体的标题,下层刻墓志正文,另有标题。盖上的标题不一定与正文的标题一致。⑥刘金亭:《明代石刻书法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年6月。
张志淳⑦张志淳(1458-1538):字进之,号南园,永昌(今保山)人,明成化甲辰(1484)年进士,历任吏部文选司主事、太常寺少卿、南京户部右侍郎等职。著有《南园漫录》《西铭通》《南园集》《永昌二芳记》等,见陶应昌编著:《云南历代各族作家》,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第53页。字进之,号南园,永昌(今保山)人,明成化甲辰(1484)年进士,官至南京部右侍郎。历史上保山长期为永昌郡、永昌府①《滇志》载“古哀牢国,汉武帝时内附,置不韦县,属益州郡。后叛。建武中,其长贤栗请降,因封为酋长。永平初复叛,太守张翕平之,立兰沧郡,寻改永昌郡。后柳貌求内附。置哀牢博南二县,割益州郡西都尉所领六县隶焉。蜀汉仍为永昌郡。晋因之。唐属姚州都督府。后为蒙氏所据。历段氏、高氏,皆为永昌府。元宪宗七年于永昌立三千户所,隶大理万户府。至元十一年置永昌州,十五年复为府,隶大理路及金齿等处宣抚开发中心。本朝仍置府,立金齿卫。洪武二十三年省府改卫,为军民指挥使司。景泰中设镇。嘉靖中罢镇,复置军民府,领州一、县二,安抚司一、长官司二。”[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点校:《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57页。辖地,明代亦系永昌府治地②李春龙、牛鸿斌点校:《新纂云南通志(卷二)》,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2页。。本文所考察张志淳家族有关的墓志碑额、墓志盖按立制时间排列依次为:《张志淳撰书舅父韦谦墓表》③《张志淳撰书舅父韦谦墓表》原在保山城北黄纸房韦姓家族墓地,现存于保山市博物馆。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刻立,墓主外甥张志淳撰并书,碑文记述墓主家世源流、教事父母、赒济贫病、低调处士的高士风范。赐进士第观都察院政昆明李宗儒篆额。碑为青石质,碑首为冠盖形,高174厘米,宽65.5厘米。额篆“处士韦公墓表”6字,正文直书阴刻1128字,部分文字稍有渤漫。书体为楷体,是张志淳早期的作品,字形结体修长,笔画清瘦,劲挺,隐约有褚书风格。详见保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保山石刻》,云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第107-108页。(图一)、《张志淳墓志铭》④《张志淳墓志铭》原在保山城南汉营村张家山张志淳夫妇墓内,现存于保山市博物馆。明嘉靖十七年(1538)立。赐进士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知制诰经筵官国史会典总裁河间李时撰文,赐进士资德大夫太子少保刑部尚书侍经筵官前奉敕总制陕西三边军务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使古婺唐龙书,赐进士中宪大夫都察院右佥都御使奉敕巡抚云南等处地方前云南等处提刑按察司按察使上隽汪文盛篆额。碑为青石质,正方形,由上下两盖组成一合,边长105厘米。上盖篆文“明故通议大夫南京户部右侍郎张公墓”16字,下盖直书阴刻1580字,主要内容为张志淳的家世渊源和平生业绩。该碑选料精良,刻艺精湛,装饰华美。碑文书体为楷书,是典型的柳体书风,平正宽博。集三大朝臣的文辞书法为一体。无论文献史料价值和书法价值均有重要意义。详见保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保山石刻》,云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第109-112页。(图二)、张志淳元配沈氏墓志铭》⑤《张志淳元配沈氏墓志铭》原在保山城南汉营村张家山张志淳夫妇墓内,现存于保山市博物馆。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刻立。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张潮撰文,兵部尚书都察院咸都御使毛伯温书丹,礼部尚书詹事府张邦奇篆额。碑为青石质,正方形,由上下两盖组为合一,边长98厘米。上盖篆“明故制封淑人沈氏墓”9字,铭文直书阴刻1052字,内容为沈氏的家世渊源和嫁入张家后的德行风范。书体为楷体,也是典型的柳体书风,集平正与险绝为一体。详见保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保山石刻》,云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第113-115页。(图三)、《张志淳侧室狄氏墓志铭》⑥《张志淳侧室狄氏墓志铭》原在保山城南汉营村张家山张志淳夫妇墓内,现存于保山市博物馆。明嘉靖十五年(1536)刻立。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国史总裁李时撰文,户部尚书侍经筵许赞书丹,贵州等处承宣布政司右参议尹尚宾篆额,碑为青石质,正方形,由上下两盖组为一合,边长70厘米,上篆“大明故张母儒人狄氏墓志名”12字。铭文直书阴刻,1075字。内容讲墓主家世和嫁入张家后如何相夫教子的事迹,书体为楷书,有较明显的虞体风格。详见保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保山石刻》,云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第116-118页。(图四)等四种。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根据明代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书法史家将明代的书法分为三个时期,前期从明初洪武到成化(1368-1487)年间,中期从弘治到隆庆朝代(1488-1572),后期从万历到明末(1573-1644)。①黄惇著:《中国书法史(元明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73页。根据上述四块墓志盖刻立的时间,它们的风格应处在明代书法的前期到中期,不超过中期。这个时期,明人的篆书整体风格还是追随元人的旧迹,这一时期主要的篆书书家所师法的仍然是以“二李”为宗。明代各个时期的书家,多数均工篆书,前期、中期书家代表有周伯琦、滕用亨、李东阳、文征明、杨慎、文彭、王谷祥、丰坊、徐元懋②吴清辉著:《中国篆书学》,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159-159页。等,这些书家引领了明代中、前期篆书的风格,而且有相应的篆书理论著作问世,如周伯琦的《论篆书》、李东阳的《篆书题耑》、丰坊的《各体书诀册》等。这个时期,“台阁体”在文学和书法艺术领域已逐步开始形成,这是明代政治方略在文化领域里的集中反映。推及到篆书领域,篆书除了继承前代的风格,总体表现出整饬、流美、娴静的风格。
地处滇西的保山张氏家族的墓志碑额便是在明代宏大的书法史背景下发生的。《韦谦墓表》的碑额由李宗儒③李宗儒:字希雍,昆明人。成化甲辰(1484)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擢刑部员外郎。李宗儒和张志淳是同年的进士,系云南同乡且同朝为官。所作,《张志淳墓志铭》的墓志盖由汪文盛④汪文盛,字希周,崇阳人。正德六年(1511)进士,授饶州推官嘉靖初,历福州知府,迁浙江、陕西副使,皆督学校。擢云南按察使。见[清]张廷玉等撰:《明史》(198卷,第17册),中华书局1974年,第5242页。所作,《张志淳元配沈氏墓志铭》墓志盖由张邦奇⑤张邦奇,字常甫,鄞人,弘治末年(1505)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见[清]张廷玉等撰:《明史》(201卷,第17册),中华书局1974年,第5316页。所作,《张志淳侧室狄氏墓志铭》墓志盖由尹尚宾⑥尹尚宾:湖南茶陵人,字斗庵。嘉靖五年(1526)进士。授户部主事,升郎中。著有《斗庵集》。湖南历代名人词典编委会:《湖南历代名人词典》,湖南出版社1993年,第101页。所作。据《明史选举志》载“选人自进士、举人、贡生外,有官生、恩生、功生、监生、儒士,又有吏员、承差、知印、书算、篆书、译字、通事诸杂流。”⑦[清]张廷玉等撰:《明史》(71卷,第6册),中华书局1974年,第1715页。由此我们知道此篆书的书写水平和能力是明代官员入仕被考核的条件之一。张氏家族墓志碑额、墓志盖的四人均与张志淳同朝为官,虽然四人在明代书法史上没有享誉盛名,但所具备的篆书能力和水平也无须置疑。
下面逐一进行分析。
先对墓志碑额、墓志盖中“墓、公、明、故、人、大、张”等字进行对比分析,如图(小篆墓志篆额文字对比图)。
其一,就字法而言,上述重复的字中,字法是统一的。总体的形式与法则遵循“纵势长形”⑧吴清辉著:《中国篆书学》,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69页。,比之秦代峄石刻石,纵向长度略有缩减,字形宽高比例接近0.8:1。字形结体,都均衡对称,“墓”字为异体上中下对称结字,经比较最大的区别是“日”部中的“一”画是否拉通成为区别的明显特点;“公”字为异体左中右对称结字;“明”字、“故”字为异体左右对称结字;“人”字、“大”字为独体左右对称结字;“张”字为异体左中右对称。同时,在上述的图表对比中可以直观地显示转折和变体。构形总体继承《峄山碑》的风格,兼收了李阳冰篆书圆形弧线的变化,省减了曲线盘绕度。其中,“故”字的变体尤为突出,“攵”呈现出了两种不同的变体。“大”字中的横画在一般的书写中稍有圆曲,而在明代墓志盖中变成转折并形成对称。在小篆一般结字规律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适当的特殊变化,以体现韵味和个性。
其二,中锋用笔,起笔收笔藏锋,有收展、有曲直、有转折,圆起圆收,全部笔画粗细一致,圆润劲挺,爽劲有力。横画平,竖画直,体现“玉筋篆”圆润和绵里藏针的特点。圆环画处理自然适当,婉转通畅。转折处加大了圆形的弧度。明代墓碑篆额、墓志盖小篆笔力柔中带刚、笔势呼应连贯有动感,笔意富含韵味,整体的笔法展示出了“立体感、力量感、节奏感、生命感”⑨吴清辉著:《中国篆书学》,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159-159页。。
(小篆墓志篆额文字对比图)
其三,章法形式。《张志淳墓志铭》《张志淳元配沈氏墓志铭》的章法形式是无纵行无横列,《韦谦墓表》的碑额、《张志淳侧室狄氏墓志铭》的章法形式是有纵行有横列。前者显得天然机趣,有艺术性,后者显得庄重整齐有装饰感。
其四,明代保山张氏墓志碑额的篆书所呈现出来的“空间”和“时间”形式的美,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视的书法对过程运动的逆向回溯,以及其以基于创作时间序列的展开为线索,几乎是书法在视觉艺术王国中令人无比艳羡的特权”①陈振濂著:《书法美学》,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第28页。。明代保山墓志碑额、志盖所展现出来的书法空间视觉图像包括本身的装饰,以及结字、笔法、章法所综合表现出来的变化,从“表层的内容”到“深层内容”②陈振濂著:《书法美学》,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第29页。共同构成了书法时空交叉,并且还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孙过庭“篆尚婉而通”③[宋]陈思编撰,崔尔平校注:《书苑菁华》,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第119页。篆书风格的特点。
类似明代保山张氏墓志碑额、志盖的小篆书风格在明代其他地方也可见到,如萧平墓志④萧平墓志: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十一月二十五日葬。北京宣武区西便门内大街出土。拓片墓志长57厘米,宽56厘米;盖长宽均57厘米。郭凤撰,张明师正书并篆盖。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53)》,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96页。(图五)、荆端墓志⑤荆端墓志:明正德元年(1506)十一月二十七日葬。北京出土。拓片志与盖长宽均为62厘米。濮韶撰,王哲正书,程玉篆盖。见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53)》,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25页。(图六)、董让墓志⑥董让墓志:明正德元年(1506)十月二十五日葬。北京海淀区万寿路出土。拓片志与盖长、宽均五十九厘米。李旻撰,闵珪正书,朱晖篆盖。见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53)》,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24-125页。(图七)等,这些墓志篆盖均是明代书法史中、前期的作品。
图五
图六
图七
在书法史上,明代的篆书往往被认为是清朝篆书复兴到来的准备。以明代中前期为代表的保山张氏墓志碑额、墓志盖所展示出来的小篆书风反映了当时明代篆书家群体在继承前代小篆基础上力图做出创新和变化的努力。
就文化传播而言,张志淳家族墓碑石刻,不论诗文还是书法,与明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是紧密关联的。明代的科举制度充分考虑到云南作为明王朝西南版图的长治久安,从教育政策根本出发,增加了录取额数,激发士子向学的热情,进而推动了当地文化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根据史志所载,由于元政权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元代云南科举入仕的人数很少,《元文进士表》①李春龙、牛鸿斌点校《新纂云南通志(卷二)》,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27页。上载仅有苏隆等五人,而《明文进士表》②李春龙、牛鸿斌点校《新纂云南通志(卷二)》,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27-330页。载有李忠、张志淳、李宗儒等261人,其中保山就有23人。伴随着科举教育的发展,明朝政府治理西南边疆的政策,促进了当时云南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在明代的铨选制度下,地处西南边远地区的保山张氏因明朝政府开发西南边疆的国策得以入仕为官,人际交往范围扩展到全国,进而张氏家族墓志碑额、墓志盖均由当朝中高层官吏或撰文或篆额或书丹。张志淳及其后人请文人高官为其祖上书碑刻文,主观上是彰显张家的声名和业绩,但客观上把明朝这种小篆书风传播到了边疆,使边疆地区人民能够学习到中原地区先进的书法文化,这个意义的影响是深远的。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