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社会转型期农村的养老保障问题研究——以安徽省上窑村为例

时间:2024-07-06

田佳茹

(华侨大学,福建 厦门361021)

一、新农保政策应时而生,实施状况有待调查

新中国成立不久,我国政府就为城乡居民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发展,旧的社会保障制度已无法适应社会转型的新变化。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性和不确定性给社会保障制度带来新的挑战。改变计划经济下形成的旧的社会保障制度,使之与新的社会结构相适应,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走到穷途末路的尽头,新的社会保障型养老模式的建立迫在眉睫。

2009年起,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各省市地方相继开展新农保试点。新农保试点以“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为原则。体现当前社会环境下政府积极承担起农村养老的责任,通过政策来保障农村居民的养老。并且结合当前我国的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低水平起步,试图先建立起一个有弹性的政策。

经过五年的时间,新农保应当取得初步成效,对新农保政策的实地调查研究可以了解该政策的具体执行情况,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的原因,以推动新农保政策的完善,以及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同时对于我国社会保障理论研究也提供了有关政策实践情况的重要参考。本研究采取个案研究的方法,以安徽省淮南市大通区上窑镇上窑村为例,对当地村民以及政府相关人员进行访谈,共访谈了17位农村老人,2位农村青年人,2位政府相关工作人员以考察社会转型期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因,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二、新农保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新农保并没有保障农村老人基本生活

根据新农保的相关政策规定,按照当地老人大多数选择缴纳200元养老保险金的标准,政府每年补贴80元,假设从45岁开始缴纳养老金,到60岁满15年,个人账户有(200+80)×15=4200元。60岁时开始领取养老保险金,每月为60+4200÷139=90元。而这90元对于农村老人究竟有多大的帮助,是否能够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呢。

结合当前物价,一个月90元,每天3元,无论在哪里都是没有办法生存的。特别是农村老人,几乎已经没有劳动能力的农村老人,如果不依靠子女,那么就没有其他任何经济来源,每天3块钱是连吃饭都不够的。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无疑还是要依赖儿子为其养老的。同时,根据农村的情况,青年人结婚较早,许多农村青年不满二十岁就结婚,在结婚时,盖新房,付聘礼都是父母出的钱。这种条件在前,老人就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为儿子娶了媳妇,儿子就得为自己养老送终,跟着儿子过,儿子赡养自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这样一来,当地的养老模式依然是家庭养老为主。主观上老人们并没有自己为自己养老的观念,客观上他们也没有多余的钱可以积攒下来。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养老状况完全依赖于儿子的经济状况以及儿子的孝顺程度。不得不说这是存在一定的风险的,如果儿子的经济状况不好,或者同儿子的关系不好,这都可能导致老人丧失经济来源。新农保的建立就是希望农村老人除了指望儿子,还可以依靠国家,有更坚实稳定的保障,同时也推动我国的养老模式由传统的家庭养老向现代型转变。

2、农村居民并没有依靠养老保险金养老的观念

新农保已经在当地试行了两年,当地的新农保参保率达到95%,大部分村民都按时交钱,一些村民开始每月领取养老保险金,那么村民究竟是否了解新农保,具有依靠养老保险金养老的意识呢。

根据对当地村民的访谈,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于他们参加的保险项目并不十分了解,对于他们来说,什么时候交钱,什么时候领钱更值得关心,但对于这个新农保的基本构成和原理了解甚少。对于农村居民来说,他们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我交了钱,国家会更我更多的钱。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农村老人该怎么交钱,交哪种档次的钱,他们又是怎么决策的呢。事实上他们的决策,要不是听从儿女的意见,要不是跟从邻居的行为。但是这其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一些儿女进程务工,大部分时间并不在村里,他们对村里情况和新农保政策并不是真正深刻的了解。他们仅仅是从生活经验出发,城市里有保险,生活就有保障,为此他们很是羡慕,因此就笼统地认为保险是好事情。另一方面,村民跟随邻居的行为也是欠妥当的。虽然是在同一个村子里,但是每家每户的状况不同,诉求也不同。一些人家经济条件好一些,一些人家儿女更孝顺一些。盲目地跟从别人的选择,并不能够做出最适合每个村民,最有利于每个村民的选择。村民参保就成了一种被动的,略显盲目的行为。

同时,由于不了解,由于被动,由于心中存疑,村民在选择参保时就不会选择较高的缴费档次。缴费少,他们最终拿到的钱也少,这也在事实上阻碍了新农保政策发挥保障农村老人基本生活的目的的实现。设想一下,如果以为农村居民有良好的参保意识,按照平均的收入水平和参保能力,从30岁开始参保,选择每年1000元的缴费档次,这样到60岁他的个人账户就有(1000+80)×30=32400元,每月可领(2×15)+60+32400÷139=323元。这样一来,323元的保险金虽然依旧不多,但是平均每天10元,至少可以保障农村老人的基本生活。

而对于当地村里关于新农保的宣传工作,当地政府相关人员介绍说在两年前新农保推行时有发放宣传手册,在乡镇设置展板,张贴宣传海报,每个村委会都召开专门的宣讲会。结合当地村民的实际文化水平来看,大部分6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并不识字,这种情况下,宣传手册,展板以及海报并不能真正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而宣讲会也只在政策推行的最初进行过少数几次,当地村民,特别是老人并没有得到充分了解政策的机会。

3、养老金集体补助部分缺失

依照现在的情况,每个月90块的养老金不足以保障农村老人的基本生活,这也制约了新农保的进一步推行。从上述政策以及实际情况可以发现,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以及其他省市区级文件,新农保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三部分组成,但是在实际执行中,并没有集体补助。参考当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个人每月缴纳工资的12%作为养老保险金,同时企业补贴12%。如果参照这个标准,集体可以补贴与个人缴纳相同的金额,那么按照上述例子,缴满15年个人账户将有4200+200*15=7200元,那么每月将有60+7200/139=112元。虽然112元要满足农村老人生活的基本需要依然困难,但是,各级文件明确规定的集体补助部分不应该缺失。在政策刚刚开始试行的现阶段,更应该严格执行,才能保障制度的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性。

三、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的构想

由上述分析可以知道,新农保在实践过程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试行五年来并没有为农村老人的生活带来太大的改变,那么不禁要问,这种社会保险型的养老模式是否真的适合我国国情?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是否被彻底淘汰?还有哪些群体可以为养老贡献力量?

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的新形势下,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由国家和社会作为责任主体承担的养老保障体系必将发挥越来越大,也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结合新农保的现行状况,可以知道目前这个保障农村老人养老的体系并未真正建立起来,养老金少,老人没有转变养老观念,政策执行不到位等诸多问题都有待于完善。但是逐步健全的新农保将来作为农村老人基本生活的保障,应成为能够真正保证老人的基本生活的保险体系。但在此基础上,老人生活质量的提高更多的还是应该依靠子女。在有了生存保障的条件下,子女予以老人经济上的帮助,精神上的抚慰,生活上的照顾,这都是人们老年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时,应发展各类非政府组织,各类社会团体发挥积极作用,关爱“空巢老人”,“失独老人”等特殊群体。

养老保险保生存,生活提高靠子女,社会组织作为有益补充。这样的一个综合运用各种手段,结合我国传统与现实,发挥各方面力量的养老保障模式可能才是真正适合我国国情的。也才是真正能保障老人可以安享晚年的。

[1] 仕保平. 中国社会保障模式[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4.

[2] 公维才.中国农民养老保障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4.

[3] 郑功成. 社会保障学[M].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5:23.

[4] 仇立平.社会研究方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76.

[5] 费孝通. 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再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3(3):6-1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