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清代文人马世俊著述考略*

时间:2024-07-06

宣 莉

(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马世俊,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生于江苏溧阳。清顺治十八年(1661)考中进士,历任翰林院修撰、翰林侍读、会试同考官等,因病卒于清康熙五年(1666)。目前学界对于马世俊的研究大致分为三类,一是以个人生平履历梳理和家世源流阐述为主,著述如《回族人物志》《中国回族文学史》《中国回族大辞典》等,专章对马世俊生平履历作以说明。论文多从地域及其家族视角出发,对马世俊家世源流进行概述,如多洛肯、李静妍《明清回族文学家族文学创作述略》,丁生俊《敢夸才思向人雄——回族诗人马世俊》等。二是考论马世俊族属问题的文章,如曹昕运《清代溧阳状元马世俊为回族说质疑——从〈静庵碑记〉的发现与考释谈起》,李佩伦《论马世俊家族及其他——〈马氏名贤类辑〉读后》等。三是从戏曲及美术创作风格和成就等方面研究马世俊的艺术创造,如凌明等人的《回族美术史稿》,李汉才、朱立东等人的《宋元明清时期回族知名书画家艺术探研》等。而针对马世俊个人著述及存世情况研究,多寥寥数笔,未见单篇文章论述。故笔者从文献学视角出发,试对马世俊著述的传世情况做简要查考,以求教于方家。

1 马世俊字号问题

关于马世俊的字号问题,文献记载有六。一为字章民,号甸臣。清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卷六“马世俊”条下载:“马世俊,字章民,号甸臣[1]。”《清朝经世文正续编》载:“马世俊,字章民,号甸臣[2]。”清彭蕴璨《历代画史汇传》卷四八载:“马世俊,字章民,号甸臣”。二为字章民,又字甸臣,号匡庵。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卷三一载:“马世俊,字章民,又字甸臣[3]。”高文德《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马世俊”条下载:“马世俊,字章民,又字甸臣,号匡庵[4]。”孙安邦《中国人名异称大辞典》载:“马世俊,字章民,一字甸臣,号匡庵[5]。”三为字章民,一字甸臣,号匡庵,又号士彦。见载于丁一清《回族文学史》第一编第四节内容。四为字章民,改字甸臣,一作甸丞,号匡庵。见载于王同舟、李澜校注《钦定四书文校注》、李灵年《清人别集总目》等。五为字章民,又字甸臣,号汉仙,又号匡庵。此种见载于赵禄祥《中国美术家大辞典》。六为字章民,一字甸臣,号汉仙,一号士参,别署淀湄渔隐、水湄生等,此说见于周妙中《清代戏曲史》、傅惜华《清代杂剧全目》等。

综上,马世俊的字号有多个,但存在差异的核心在于“甸臣是字还是号”“甸丞是否为马世俊的字”“士彦、士参、汉仙、水湄生等是否为马世俊的号”等几个问题。甸臣,查检其子马宥、马荣所辑《匡庵文集》,可以看到每卷卷首处皆落款“溧阳马世俊甸臣父著”[6],其下有双行小字“原字章民”四字。马遹元所辑《马氏名贤类辑》一书,亦可见“马世俊,字章民,一字甸臣”字样[7]。马遹元,字祇文,号景书,生于康熙二年(1663),卒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为马世俊之孙。马世俊后辈皆将“甸臣”记为马世俊的字,故“甸臣”为其字较为可信。《钦定四书文校注》《清人别集总目》等书将“甸丞”记作马世俊的字,考诸马世俊的诗文集,皆作“甸臣”,而无“甸丞”字样。再检《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甸丞”当为清朝湖南永顺知府金蓉镜的字,故“马世俊字甸丞”或为误记。

马世俊是诗文、书画兼能的艺文大家,且在戏曲创作领域也有涉猎。其所作杂剧《古其风留人眼》及《齐人记》两种现存于世。其中,《古其风留人眼》存清顺治间原稿本,标题云:“古其风留人眼小说”,署题云:“淀湄渔隐汉仙氏编”。旁有“士参之印”白文方章。《齐人记》存清顺治间原稿本,正目云:“沸乾坤骗老虚名利,昧良心汩没真仁义。小斋头闲翻孟子书,水湄生巧演齐人记[8]。”署题云:“马世俊”。据此可知,“士参”为马世俊的别号,“汉仙、水湄生、淀湄渔隐”等均为其创作戏剧之时的署名。“士彦”当为“士参”二字的误写。由此可见,马世俊应字章民、甸臣,号匡庵、士参,别署汉仙、淀湄渔隐、水湄生等。

2 马世俊著述梳理

马世俊从小便接受良好的启蒙教育,“六岁入塾”[9],天资聪颖,“六龄识沧屿,能读孟郊诗”[10],“小文成八岁,大字书九龄”[11]。《马氏名贤类辑》中述其生平事迹极详。略记如下:“顺治十八年胪传第一,京师有昔日状元无天下福,今年状元天下才之谣。殿试策滔滔万言,皆可见之施行。论王者以天下以为家,不宜示异同于天下,以为分汉人满人之名,非盛世所宜。词意侃直,切中时弊,识者比之陈同甫[12]。”马世俊极富才名,生前著述颇丰,有《茅山记》《登燕山记》《十三经汇解》《方山记》《李杜诗汇注》《理学渊源录》《华阳游志》《匡庵诗文集》《马太史佚稿》等,惜多已佚,现拟对其著述版本流传和著录内容两方面作一梳理。

2.1 《匡庵诗文集》

现存《匡庵诗文集》由《文集》十二卷、《京署诗集》六卷及《前集》六卷组成,且《诗集》刊行于世时间当早于《文集》。陈廷敬《匡庵文集序》载:“前业所订诗文集二十四卷,其《诗集》十二卷已梓行于世,兹以《文集》乞余点定[13]。”陈廷敬(1639-1712),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山人,山西阳城人,清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嘉庆)溧阳县志》卷一五《艺文志》、《(乾隆)江南通志》卷一九四、《晚晴簃诗汇》卷三一等皆对其有简要著录。《清人别集总目》载《匡庵诗文集》版本如下:“匡庵诗集6 卷,清刻本(藏湘图),光绪二十一年排印本(藏皖图);匡庵诗前集6卷诗集6卷,康熙9年刻本(藏中科院),光绪21年排印本(藏北图、南图、南开、安徽师大、民族文化宫、常州);马太史匡庵文集12卷诗前集6卷京署诗集6 卷,康熙28年溧阳马容刻本(藏上图、中科院、山西大学、复旦);马太史匡庵集18卷,康熙刻本(藏复旦)[14]。”据进一步查检,《匡庵诗文集》所存版本除上述所提及各本外,还存《匡庵诗集六卷》铅印本,《马太史匡菴前集六卷马太史匡菴集六卷》影印本等。

2.1.1 《匡庵文集》

《匡庵文集》现存版本为清康熙28年(1689)刻本,6 册12 卷,版框24×15.5 厘米,黑格黑口,四周双边,黑鱼尾,此本现藏于上海图书馆。《清代诗文集汇编》第28册影印《匡庵文集》清木刻本,四周双边,半页11 行,每行20 字,双黑对鱼尾,版心有书名、卷次及页码。正文首页卷端顶格题明卷次,次行退九格题“溧阳马世俊甸臣父著原字章民”。“原字章民”四字为双行小字。此本正文依次有经筵日讲官高都陈廷敬序,康熙壬子(1672)岁仲冬月濑上客舍郡人张芳裓庵叙,同里同学芮城旧序,周二安先生书,马宥文集识略,康熙二十八年(1689)十月朔日马容文集识略,匡庵文集目次,即论、策、表、赋、序、记、传、募疏、像赞、墓志铭、议、祭文、哀辞、墓表、书、启、题跋、杂志、铭、说。目次终题“男宥容孙男绍祖遹元述元绳元遵元校梓”[15]。正文行文中有缺字现象,如遇“谕”“皇”“圣”“乾”等有指代皇室等表尊崇地位的字词时往往前空一个或两个字符,以示敬仰之情。卷四《越辰六诗序》开篇第四和第五个字为墨丁,卷八《自题像》倒数第十四字为墨丁。《回族典藏全书》第184 册影印《匡庵文集》版式特征与此本同,当属于影印同一版本。《回族典藏全书总目提要》记《回族典藏全书》影印本版本特点为“线状,楷体,墨书。页面23×15.7cm,版框18×13cm,四周单边,半页11行,每行28 字。单鱼尾[16]。”此说与实际情况不符,使用时应予以注意。

2.1.2 《匡庵诗集》

马世俊诗集作品分《前集》六卷,《京署诗集》六卷,其中《京署诗集》多以《匡庵诗集》命名。马宥《文集识略》载:“年来宥辈株守砚田,艰于刻费。丁未、戊申年,先梓《京署诗》六卷,传颂已久。嗣后又梓《前集诗》六卷。兹刻古文辞,前后各为序目,不能条贯,编辑之余,不胜愧恧[17]。”马宥,字千见,一作千剑,号书渊,所著有《晨镜录》《信笔所之》《读史诗二百首》等。据此可知《匡庵诗集》当有康熙丁未(1667)和戊申(1668)年刻本,惜此两种版本未得以传世。

《匡庵诗集》原有三十卷,《诗集识略》载:“先太史遗集计《藏稿》《京稿》凡三十卷,宥、容以家贫无资,不能尽梓,先梓《京稿》中之诗凡六卷”[18],传世《匡庵诗集》六卷为马世俊两子选其六卷而刻。现存一为清康熙九年(1670)马宥、马容刻本,四周双边,半页11 行,每行20 字,双黑对鱼尾,版心有书名、卷次及页码。此本正文依次有康熙庚戌(1670)仲春嘉禾杨应标叙,康熙庚戌(1670)仲春同学弟吴颖序,同学弟夏林彭旭序,马世俊自序等,《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五辑第29册据此影印,此本现藏于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二为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刻本,《清代诗文集汇编》第28册和《回族典藏全书》第185—186 册影印康熙二十八年(1689)本,较康熙九年(1670)本在杨应标叙后多康熙庚申年(1680)年函关年家弟裴泰芦院氏叙。正文行文部分语段中遇字前空一个字符为版刻所据原稿此处文字漫漶不清,故空之。《诗集识略》记:“集中字句偶有错落,墨迹间有模糊,不敢意为增补,宁缺之[18]。”据《回族典藏全书总目提要》,此本版框20.8 ×14.9cm,四周双栏,半页11 行,行20字,双鱼尾。诗集内容按时间顺序编排,分别选辛丑诗51 首、壬寅诗60 首、癸卯诗53 首、甲辰诗76首、乙巳诗50 首、丙午诗37 首,共327 首。除上述两种版本外,还有清光绪21年(1895)铅印本2册,现藏于南开大学;清光绪21年(1895)木活字本4册,现藏于北京大学;清光绪21年(1895)刻本,现藏于四川大学,以上3 种版本因未见到原书,具体情况不详。

2.1.3 《匡庵诗前集》

《匡庵诗前集》常与《匡庵诗集》合刊,由马世俊之子马宥、马容整理刊印,由马世俊从孙马敬培校刊。马敬培(1865—1931),字兆芹,号厚之,廪贡生,清末任溧阳劝学所所长,倡办学堂,兴修水利等,十分关注邑中民生事业。《匡庵诗前集》现存版本同上文所述《匡庵诗集》各本,其中卷一有乙酉丙戌丁亥诗选100首、卷二有戊子己丑庚寅诗选85首、卷三有辛卯壬辰癸巳诗选70首、卷四有甲午乙未诗选63 首、卷五有丙申丁酉诗选70 首,前后共338首诗。《回族典藏全书》第185册据清光绪21年(1895)铅印本影印,页面23×14.5cm,版框21.3×15.6cm,四周单边,每页11行,每行28字,版口有书题、卷数、页码及印行者。目录前有康熙庚申年(1680)年函关年家弟裴泰芦院氏叙,华阳同学弟蒋超叙,云间彭宝燕匡庵诗前集原叙等。正文首页卷端顶格题明卷次,次行退两格题“溧阳马世俊甸臣父著原字章民”,再退八格题“从孙敬培校刊”。卷尾有“刊误表”,诗集正文中存多处墨丁。

2.2 马世俊的其他著述

2.2.1 《齐人记》《古风留人眼》

马世俊是清初著名剧作家,在中国剧坛有一定地位。所作杂剧作品现存有《齐人记》和《古风留人眼》两种,收入《马世俊佚稿》。《齐人记》四折,清顺治间稿本,取材《孟子·离娄篇》,意在教化世道人心穷而有志。《古风留人眼》八折,清顺治间稿本,写贫苦读书人邵宏夫在吝啬的主人家教书的苦难经历。

2.2.2 《方山记》《登燕山记》《茅山记》

清光绪十七年(1891)上海著易堂铅印本,《中国古籍总目》著录是书,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四帙第二册影印《茅山记》,第四帙第三册影印《方山记》《登燕山记》,四周双边,单、黑鱼尾,每页18 行,每行40 字,版心中镌卷次及页码,上镌“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下镌刻“南清河王氏铸版”。王氏,即王锡祺(1855—1913),字寿萱,别号瘦髯,清同治11年(1872)秀才,自僻书室名曰“小方壶斋”。

2.2.3 《李杜诗汇注》

是书《(乾隆)江南通志·艺文志》著录。已佚。蒋超《马太史匡庵前集叙》云:“甸臣之诗,……诸体无所不备,而得力尤在少陵、太白。所注李、杜二集,凡数易稿,其书憾未梓也[20]。”可见该书为稿本,并未曾付梓。

3 马世俊存世著述思想内容及研究价值

3.1 思想内容

马世俊自幼博览群书,能诗善文,笔触社会现实,并常借古人为题讽喻达官贵人的荒淫生活。善画山水,好作巨幛,不专师法而自出杼轴,耸拔夺目,有声于时。书法宗颜真卿,刚健浑厚。《国朝诗人征略》云:“先生工书画,有‘二右’之目,谓右军、右丞也[21]。”沈德潜《清诗别裁集》云:“何义云门:我朝状元,前刘后韩,公居其间,鼎足而三[22]。”

世俊传世著述主要以诗文和戏剧作品为主,其中戏剧内容已在前文提及,故此处不作赘述。诗文作品以《匡庵诗文集》为代表,文集收录内容数量众多,体裁多样。经统计,《匡庵诗文集》中,策文、表文、祭文、古诗、律诗等各类文体诗文共计950 篇。马世俊的诗文能够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情况,这与马世俊的人生际遇有很大关系,其幼时家贫,历经坎坷,对底层人民生活自会有很多感触。陈廷敬《匡庵文集序》载:“今观《匡庵前集》,大抵多为布衣时所著述,及第之后,仅一转官,据有修文之召。迹其文章遇合,何其酷似龙川也[23]。”龙川,即陈龙川(1143—1194),原名汝能,后改名陈亮,字同甫,号龙川,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绍熙四年(1193)光宗策进士第一,状元。授签书建康府判官公事,未行而卒,谥号文毅。关注民生疾苦诗作,如《泰山妇人行》一诗:“去年五夫作虎脯,今年吾子葬虎腹。便欲辞家择乐土,趟趄未行心畏缩。君不见商君论囚渭水赤,宁成一怒诛三族。杀身岂肯全寡妻,破家无复存茆屋。妇人犹在泰山下,终身辛苦守茕独。吁嗟乎!食夫食子留我身,翻射猛虎何其仁[24]。”诗人借泰山妇人之口,将清廷暴政喻为食人的猛虎,以此斥责清廷的暴行,其中,“宁成一怒诛三族”也强烈讽刺了封建社会的诛连制度。

此外,在马世俊的诗作中,表现劳动生活,赞美祖国河山和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作品也占有很大比例。歌颂祖国河山的诗文,如《摄山最高峰》诗:“孤峰兀峙俯村郊,绝顶钟声带瞑敲。香径微蒙苍树合,神州浩荡大江包。万家烟市平天堑,一气齐州补地坳。我愿摩空如鹳鹤,好从云际构飞巢[25]。”此诗为马世俊游览凤翔峰后所作,境界宏大,视野开阔。尾联与杜甫《望岳》“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进一步升华了诗歌赞美栖霞山诗文宗旨。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作品,如《相彼硗确》一诗,马世俊将自己比作“良硗”和“良骥”,感叹“世无和氏”和伯乐,自己只能“老此穷岳”“驱以盐车,垂首恐坠”。他深为自己人生道路上奔波了半生而感到遗憾。

3.2 研究价值

第一,马世俊传世著述为笔者研究马世俊诗文的艺术成就提供了第一手的文献资料。世俊文学功底深厚,蒋超序文中曾评其“诗文并富,尤长于古文[19]。”其诗作一洗诗人之习性,有感于身世而多发不平之语。其诗品清正不凡,“潜思隽旨,声戛金石。”颇有盛誉。通过对马世俊传世著述的研究,也可以使我们对马世俊的文学素养与写作手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第二,对研究马世俊生平及补充其家世资料具有重要意义。马世俊《玉兰斋遗稿序》载:“大父与伯祖素寰公才学相等,凤观虎视,顾盼无人[24]。”又《谟宪弟诗序》记:“余大父仰湖公及叔祖玄白公皆工于诗[25]。”由此可知马世俊的祖辈在诗学上皆很有造诣。马世俊伯祖马一龙,字负图,号玉华子,又号孟河,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马一龙从十二岁开始写作,一生著述颇丰,著有《玉华子游艺集》等。世俊祖父马有駹,号仰湖,有《玉兰斋遗稿》,惜未得以传世。除此之外,《匡庵诗文集》收录有《自题像》《祭母文》《祭申母文》《哭定女文》等文章,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马世俊的生平研究资料,亦可作为研究马世俊家世源流的补充史料。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