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开放科学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科研支持服务模式研究

时间:2024-07-06

于永丽

(山东体育学院图书馆,山东 日照 276826)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大数据与全媒体时代,社会生产和信息交流方式发生巨大变革,开放共享成为新常态。在科学研究领域,传统的封闭式学术交流模式被打破,倡导透明、自由、合作等理念的开放科学环境成为科技创新的基础模式。目前,开放科学已经成为国际学者关注的热点,并对科研机构、出版商等相关利益机构产生了深远影响。高校图书馆作为科研过程中的信息加工、组织与管理者,在开放科学环境下应及时做出反应,转变研究支持服务思路,考虑如何在定题服务、科研分析、科研评价等各个服务环节融入开放科学理念,以适应用户新的需求,提供深层次服务。

国内外一些学者已对开放科学环境下的学术图书馆在科研支持服务中的角色定位进行了探讨。K.Tibor认为Research2.0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必须要重视科研数据管理,包括数据管理规划制定、元数据标准开发与元数据服务等问题[1]。A.Miller-Nesbitt认为在科研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研究型图书馆应在科研计划、科研成果保存与整合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2]。洪跃等探讨了在开放科学环境下研究型图书馆如何拓展学科服务,认为应从宣传开放科学理念、培训开放科学素养、开放资源开发服务等方面着手[3]。刘春丽等认为,专业图书馆在开放科学环境中可以扮演知识服务、开放数据的管理与保存中心两种角色[4]。党洪莉基于三维模型的开放科学理论,探讨了图书馆在开放获取、参与开放出版等方面的信息服务拓展[5]。以上研究大都围绕开放科学环境下的图书馆职能与学科服务拓展进行分析,但对高校图书馆在现有研究支持服务下如何嵌入开放科学理念的具体服务模式与实践的研究相对缺乏。因此,笔者将深入分析开放科学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开放科研服务创新模式,为图书馆服务转型提供借鉴。

1 开放科学的内涵与发展

1.1 开放科学的内涵

开放科学一词最早出现于1998年,由美国经济学家D.Paul提出,然而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将开放科学定义为:将公共资助的研究成果的主要产出,包括出版物与研究数据,以数字格式公开访问,不设或设置极少的限制。维基百科对开放科学的界定为:开放科学是一种使得科学研究产物(包括出版物、数据、物理样本和软件)及其传播能够被专业的或业余的社会各个层面的研究者所获取的运动[6]。GemaBueno-de-la-Fuente认为,开放科学旨在消除研究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成果、资源、方法与工具共享的障碍。因此,开放获取、开放数据、开源软件、开放式协作、开放式同行评审、开放笔记本、开放教育、公民科学或研究众筹等都属于开放科学的范畴[7]。杜克大学Kevin Smith J.D.认为,开放科学应是涉及与开放有关的所有内容,整个科学过程是“透明的”,比如科学方法、科研数据访问、学术交流、科研工具等,并可以共享给所有潜在用户和合作者[8]。欧洲研究图书馆协会在2018年发布的《LIBER开放科学路线图》中指出了开放科学的三大标准,即透明度、可持续性和协作性[9]。综合关于开放科学的不同观点与看法,笔者认为开放科学是一种强调科学研究的开放、协作、自由与共享的理念,是将知识创造过程予以开放化的新范式,包括科研人员的合作、科研资源的开放获取、科研过程与数据的透明化、科研结果的可复制与可验证性等。

1.2 开放科学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国外开放科学运动早期主要是以开放获取与开放数据的形式存在。如2001年的“布达佩斯开放获取倡议”,以及“阿姆斯特丹开放科学行动”。近年来,欧美发达国家不断出台倡导开放科学的宏观政策与战略部署。2016年,德国马普学会等机构发起了OA2020倡议,呼吁全球科研机构、高校图书馆、出版商等共同努力将传统的订阅式学术期刊转变为开放获取形态。2017年,荷兰提出了开放科学国家计划,致力于在2020年实现科研出版物的全面开放获取,并将开放科学纳入科研评估的指标之一[10]。2018年,在欧洲研究理事会的支持下,来自11个欧洲国家的主要科研经费资助机构联合签署了一项开放获取计划——S计划。同年欧盟提出了“欧洲开放科学云计划”,通过搭建云计算平台,推进科研数据的开放共享。美国国家科学院发布了《开放科学规划》[11]。除了开放获取项目、开放科学基础设施项目以外,欧盟还开展了关于开放教育的战略部署,如促进欧洲研究开放科学培训(FOSTER)项目。

近年来,国内相关机构也纷纷加入到全球开放科学运动的浪潮中。2014年,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了关于科研论文开放获取的相关政策,要求受公共资金资助的项目需向社会开放。同年,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参与了高能物理开放出版计划SCOAP3。2018年初,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发起了“OSID开放科学计划”,以推动期刊的数字化与轻量化转型,促进学术交流与协作,这是我国在开放科学运动中的创新实践[12]。2018年12月,在第14届柏林开放获取2020会议上,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表示,中国支持OA2020和S计划。国内高校图书馆,如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也纷纷与OA2020推进工作组签署了开放获取2020意向书。这表明,我国从国家层面到科研单位都逐渐开始重视开放科学的建设问题。然而,目前我国还处于出版物的开放获取探索阶段,对于开放数据、开放教育等全面的开放科学建设还有一定距离。

2 开放科学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拓展科研支持服务的必要性

开放科学正在构筑新的科研基础形态,这也决定了高校图书馆必须要拓展科研支持服务功能。首先,开放科学为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转型带来了新的机遇。2018年,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所发布的《Global Vision Report》中指出,图书馆的核心价值是平等、自由地获取信息和知识[13]。这与开放科学的理念相一致,也决定了图书馆作为开放数据、开放获取、开放科学的传播者与推动者的角色。开放科学运动将重构高校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格局,数据研究及其方法、开放出版、学术社交媒体的层出不穷会不断革新图书馆的服务方式,提升图书馆的影响力与核心价值。其次,高校科研群体对开放知识服务的需求愈发强烈和多样化。就目前来看,国外高校图书馆提供的科研支持服务主要包括科研数据管理、研究咨询、科研工具推荐、开放存取以及学术出版。国内高校图书馆较多地提供文献传递、定题服务、查收查引、科技查新和机构知识库等服务。然而在开放科学运动的大环境下,科研人员迫切地需要开放共享的研究空间、开放获取的资源与数据、透明的学术交流氛围、开源的科研工具与产品,以及关于学术开放的政策指导与支撑。为有效对接用户需求,高校图书馆必须转变角色,帮助用户打破科学研究、学术出版、科研协作的壁垒,成为开放的知识服务平台。此外,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参与了科研评价工作中的成果统计分析以及科研奖励政策的制定等环节,开放科学环境下正在形成新的科研评价体系,替代计量指标和网络影响力被纳入考量范围,需要高校图书馆分别面向科研人员与学校管理层,创新关于学术影响力的分析范式,提供顺应开放科学理念的科研评价决策支撑服务。

3 开放科学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科研支持服务模式

3.1 开放科学环境中面向科研全流程的知识服务模式

在开放科学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扮演着知识服务中心的角色,应嵌入科学研究的全流程,针对不同阶段的科研需求提供精准服务,具体如表1所示。

3.1.1 选题阶段

表1 开放科学环境中高校图书馆面向科研全流程的知识服务

在选题阶段,目前的研究支持服务主要包括文献检索、科技查新。因此,学科馆员可以在现有服务的基础上,提供开放研究的咨询服务、开放资源集成服务、开放数据与知识挖掘服务、科研合作者发掘服务等。其中,开放科学的咨询服务包括原有的文献咨询和开放科学政策咨询,需要馆员定期收集并向校内科研工作者发布、解读国内外相关的政策与声明。开放资源集成服务即对现有的开放获取资源进行遴选、整合,形成资源列表或自建一站式知识发现平台,为研究者提供开放获取资源导航。开放数据与知识挖掘服务包括发现开放科研数据(包括实验数据、仿真数据等)并进行数据推送,可以依托的服务平台,如European Union Open Data Portal、国家人口与健康数据共享平台等。其次,针对科研团队现有研究领域,利用Scopus&Scival、Histcite等工具进行热点、前沿分析,为选题提供参考。开放科学理念强调协作、共享,开放学术交流是促进科技创新的关键,在选题阶段馆员可以根据高被引科学家、作者合作网络分析,通过科研社区寻找科研协作者。

3.1.2 课题进展阶段

课题进展阶段又可以细分为科研实验与论文写作两个环节。在科研实验或调研阶段,图书馆员可以为研究者提供开放实验室发现与推介、科学数据管理服务。当研究者对实体仪器的要求不高时,可以为其搜索提供虚拟设备、交互式显示屏的在线开放实验室,比如Theopen science laboratory。科学数据管理服务的对象是实验、模拟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数据,具体包括制定数据管理计划、描述数据集、创建元数据、数据的筛选和组织、数据描述统计分析和数据解释、数据保存等。在此项服务中,馆员可以征求研究者同意,借助开放的数据管理平台,比如Zenode、DataCite搜索、识别、引用、上传、分享研究数据。在论文写作环节,馆员可以为研究者整理、推荐免费的引文管理工具、写作排版软件、全文发现工具,比如Mendeley、LaTex、Sci-Hub,并提供使用方法的培训服务,帮助研究人员规范写作习惯。

3.1.3 成果发表与推广阶段

在科研成果发表阶段,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参与期刊开放存取出版,通过开发在线出版平台方式或为作者提供文章管理费鼓励其在OA期刊进行成果发表。比如麻省理工学院图书馆与惠普公司实验室联合开发了DSpace在线出版平台,提供知识库建设、内容管理和图书、期刊、数据集在线出版功能[14]。目前,我国的部分期刊纷纷加入“OSID开放科学计划”,它提供了开放科学数据与内容、开放的学术交流圈。图书馆员可以向科研人员普及OSID计划,并鼓励其优选加入OSID的期刊进行成果发表。在科研成果的保存和推广阶段,高校图书馆应建立机构知识库,用于保存并展示科研人员的学术成果,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宣传推广研究者的学术成果,提高学术论文的曝光度与关注度。在最后的科研评估阶段,图书馆员应积极引入补充计量指标Altmetric进行科研评价,测量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力。

3.2 依托新媒体的开放学术交流服务模式

开放科学强调研究过程的透明化,鼓励科研交流与合作。在开放科学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可以依托新媒体平台丰富科研服务方式,促进学术交流与科技创新。一方面可以借助现有的学术社交媒体,比如Research Gate、小木虫、科学网,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可以在机构知识库中建立学术交流社区,或开发桌面小程序、申请微信公众号,形成开放的科研交流圈。通过这些平台,图书馆可以提供的服务包括:(1)宣传、个性化推荐学术交流平台,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在线研讨,比如将Research Gate、小木虫等平台地址连接到机构知识库主页或图书馆主页进行推广。(2)通过对学术社交媒体中科研人员的行为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如院系机构科研成果被浏览、评论、引用的情况,以及通过学术交流挖掘的学科动态与研究热点,将这些信息推送至机构知识库或自媒体平台,为本校师生提供科研参考。(3)图书馆可以通过机构知识库中的学术交流社区跟踪用户科研进展和动态需求,从而优化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和馆藏发展策略。该模式下的图书馆科研支持服务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图书馆依托新媒体的开放学术交流服务模式

3.3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开放科学素养培训服务模式

图2 高校图书馆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开放科学素养培训服务

开放科学环境下,关于开放获取、开放数据、科学2.0的相关概念、政策、声明层出不穷,科研社交平台、新媒体分享平台被不断推出,使得科研人员不能很快适应环境的变化。高校图书馆的研究支持服务一直包括信息素养教育模块,为了更好地推进开放科学建设,此项服务应延伸至开放科学素养培训方面,具体可以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如图2所示。线上一方面可以利用现有的MOOC平台,提供开放科学政策解读、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以及知识产权解读等在线课程,供研究人员远程学习;另一方面可以自主开发科研助手小程序,以动画、视频等形式推送关于作者唯一标识码(比如ORCID、OSID)的注册教程,或者开放获取出版物的投稿指南。线下的培训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一小时讲座,图书馆可以每周开展一次关于开放科研的主题讲座,内容涵盖开放获取资源介绍、机构知识库的使用、科研工具助力论文写作、新型文献计量指标的介绍等。另一种是嵌入研究生课堂的信息素养教育,针对不同专业的研究生提供个性化服务。比如提供特定学科领域开放学术资源获取途径与使用方法的讲解,或者在学生的实验课程中嵌入数据管理方法、数据可视化工具(BDP)、数据挖掘与分析的内容讲解。除此之外,高校图书馆员还可以在定题服务、参考咨询、学科服务等日常工作中随时开展开放科学素养的培训,比如宣传推广开放科学理念、指导科研人员如何在开放获取期刊上投稿等。

4 结语

开放科学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开放共享理念的普及而受到广泛关注的,实质是对科学核心价值的回归。在开放科学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面临着服务转型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扮演好开放科学的推广者与评价者、科学研究的协作者等角色成为高校图书馆亟待思考的问题。因此,笔者提出了嵌入开放科学理念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助力开放科研与学术交流,同时完善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与服务体系,提升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