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财经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联盟构建策略

时间:2024-07-06

徐健晖 徐珊梅

(北京物资学院图书馆,北京 101149)

自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引入学科馆员制度以来,经过20年的探索与发展,国内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图书馆都陆续开始向用户提供学科服务,学科服务逐渐成为高校图书馆的一种“标配”服务。开展学科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在传统服务基础上的创新和深化,是高校图书馆提升服务能力和履行文献保障职能的重要体现[1]。

在学科服务开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王芳[2]指出学科服务存的问题是学科服务模式跟风、学科服务力量不足、学科馆员素质不高、学科职责不明确;万文娟[3]强调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在组织机构、管理体制、学科馆员数量、评价制度、激励机制、服务深度、服务广度等诸多方面存在着不足;沈洋[4]则认为目前学科服务存在着协同联动机制严重缺位、人才团队建设遭遇阻碍、无法提供专业高效的信息服务、学科服务内容明显局限等缺陷;徐健晖[5]经过调查发现高校馆在开展学科服务时存在着组织管理制度不科学、服务工作制度不理想、学科馆员制度不完善等缺点。这些缺点影响了学科服务向纵深及可持续性方向发展,造成学科服务效果不佳。财经高校馆在开展学科服务时必须要有所创新、有所突破,而在现有文献中鲜有关于财经高校馆学科服务联盟的研究。因此,笔者以财经高校馆学科服务面临的问题为出发点,研究建立财经高校馆学科服务联盟的必要性,提出财经高校馆学科服务联盟模式构建的对策,以期促进该学科服务的发展。

1 财经高校馆学科服务面临的问题

1.1 人力资源匮乏

从国内外开展学科服务的情况来看,开展学科服务对于馆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需要馆员具备专业知识、人际沟通技巧甚至学术研究能力。专业知识方面,既要精通图书情报专业知识,也要了解、熟悉所服务对象的专业知识,在知识结构上更强调复合型专业馆员。目前国内财经高校馆在开展学科服务时常常出现人力资源匮乏的问题。一方面表现在学科馆员知识结构不佳。由于各种原因,许多高校图书馆成为学校安排老弱及其教师家属的地方,他们之前较少接触图书情报专业知识,缺乏系统的图情知识培训,在开展学科服务时就会吃力。虽然近年来各高校图书馆在引进人员时,馆员的专业背景在逐渐多元化,但与所在学校专业数量相比仍不能做到馆员一对一、专业对口服务院系。另一方面表现在学科馆员数量偏少。受所在学校人事政策的限制,高校图书馆每年申请新进人员时,在数量和专业上无法达到结果理想化,造成对口专业馆员数量上的缺口。据统计[6],财经高校馆学科馆员数量一般有7~20人不等。这个数量面对众多的用户数量就显得捉襟见肘。学科馆员储备不足造成一个学科馆员要负责多个专业甚至多个院系的后果,势必导致学科馆员分配给不同院系教师的精力与时间大打折扣,影响了学科服务的效果,进而使得用户对于所开展学科服务的效果评价不高。

1.2 文献资源和技术水平不均衡

财经高校馆的层次较为分明,既有中央财经大学图书馆、中南财经大学图书馆、西南财经大学图书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图书馆这样的一流高校图书馆,也有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图书馆、北京工商大学图书馆、北京物资学院图书馆这样的地方财经类高校馆。近年来,各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采购经费逐年上涨,2016年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购置费的平均值约为529.5万元,延续了2008年以来的持续走高趋势[7]。但受学校财力的限制,任何一个财经高校馆都不可能购买到所有的纸质和电子文献资源,因而在为本校用户提供学科服务时就难免因本馆资源有限而无法满足用户需求。在平台建设及其技术水平上各馆也是参差不齐,甚至还有部分财经高校馆不是CALIS、CASHL成员。这就直接造成在为用户开展与学科服务相关业务(如原文传递、代查代借)时,不能做到及时满足用户需求,特别是在检索获取前沿、高端领域的文献信息资源时所受的局限就更大。这既影响用户使用学科服务的热情,也制约了学科服务的深入开展。

1.3 服务效果弱化

在学科服务刚被引入内地时,大家认为这是一种新生事物,乐于尝试,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其在服务开展过程中的不足也开始显现。但多数财经高校馆受管理制度、人员、物力和财力的制约无法及时改善,因此影响了用户对于学科服务的体验。另外,学科馆员在开展服务特别是进行嵌入式学科服务时,需要熟悉教师的课题项目内容,但有些课题内容比较前沿、数据资料具有保密性,学科馆员只能接触到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使得服务效果弱化。在网络化与信息化普及的当下,用户获取信息资讯的渠道大为增加,且学科服务面对的主要用户群体是教师及研究生,由于其自身的知识层次较高,有一定的信息素养,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信息检索方法,有着自己熟悉的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对于这部分用户来说,从学科服务中获得的信息并不是他们最为看重的,这也使得用户对于学科服务的热度有所减弱。对财经高校馆来说,学科服务如何激发用户热情,重新引起用户关注,提升服务效果,从而实现高校图书馆的价值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2 组建财经高校馆学科服务联盟的必要性

2.1 有利于文献信息资源共享

近年来,尽管高校图书馆都加大了对各类文献资源购置的经费投入,但各高校图书馆在为用户提供服务时,仍会出现馆藏文献不能满足用户所需的问题。因此建立财经高校馆学科服务联盟有利于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有利于互通有无,可以更好地实现跨校学科服务。此外,许多财经高校馆还根据本校特色专业、本馆特藏和当地历史文化特色建立了一些特色数据库。如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的500强企业文献资料、东北财经大学图书馆的产业经济文献数据库、云南财经大学图书馆的云财文库、山西财经大学图书馆的山西票号文献资源数据库等[8]。类似的数据库平时只对本校或区域内高校读者服务,其他用户想要获取这些信息就要费一些周折,而信息资源共享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实现联盟内成员共享。

2.2 有利于技术与人力资源交流

在学科服务联盟的建设过程中,为了使用户充分、高效地共享各成员的文献信息资源,需要搭建学科服务联盟平台系统,为用户和学科馆员分别检索信息提供支撑。学科服务联盟平台成为各财经高校馆文献资源信息检索及用户和学科馆员之间交流的平台。在平台的搭建过程中,单个财经高校馆通过联盟可以获得技术支持与保障,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实现服务平台的高效运作。此外,作为同一类型的高校图书馆,各财经高校馆之间较为熟悉,对各馆的资源与服务也较为了解,人员交流较为密切。学科服务联盟通过线上与线下交互,虚拟与现实并存的学科馆员培训、交流也可以培养更多的学科服务人才,打造符合时代要求的学科馆员队伍。同时,学科馆员之间的互相交流,也有利于打造具有向心力、凝聚力的学科服务团队。

2.3 有利于学科服务内容精细化

学科服务的内容受信息发展与学科变化影响较大。如今学科划分得越来越细致,分支也越来越多,这给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工作带来了挑战。与此同时,用户对于所获取信息在质量上较之以往要求更高,在数量上要求更多,在时间上要求更短,这些都意味着向用户提供的学科服务内容要向精细化发展。但单一的财经高校馆仅凭自身条件难以保障学科服务内容精细化的质量,难以完全满足用户的要求。通过财经高校馆学科服务联盟的构建,在联盟框架内建立起相应的合作机制,实现人力资源、文献资源、技术能力的共建共享,从而达到不仅在传统学科领域,在新兴、交叉学科也可以凭借其对学科服务内容精细化的优势,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的目的。

3 财经高校馆学科服务联盟模式构建设想

3.1 统一思想,统筹落实合作制度

在学科服务的具体实践中,由于各财经高校馆的用户层次不同、用户需求各异,再加上各馆在管理、组织、运行上千差万别,因此在建立财经高校馆学科服务联盟时首先要对服务方针有着清晰的定位,制订统一的发展规划、阶段目标,以便今后能够循序渐进地推动学科服务联盟各项工作的开展。现在很多学科馆员做的更多的是学院联络人的角色,“学科馆员的定位是学科文献信息专家,而非学科专家”[9],这就决定了学科服务其实更多的是一种为用户提供参考意见、为其做出正确选择的工作。只有各个联盟成员馆统一认识,准确定位财经高校馆学科服务的内涵,才能有效地建立起学科服务联盟团队,使学科服务获得可持续性发展,最终才能为用户提供满意、专业的学科服务。另外,还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以明确各联盟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尤其是一些细则的制定更为重要,如对学科服务效果的评价标准、考核奖励机制。这些都是学科服务联盟顺利开展工作的前提条件。

3.2 细分学科服务团队

目前各财经高校馆在进行学科服务时过于“贪大求全”,不少高校图书馆致力于覆盖所有院系。这样对学科馆员团队或者学科馆员来说导致形成了“一对多”的服务局面,资源分散,影响服务效果。各财经高校虽然都属于财经类院校,但由于每个高校历史沿革及其发展脉络不同,又会有自身的优势或特色专业,因此在学科服务联盟框架下,各财经高校馆可根据自身的人力资源情况对各自的学科馆员队伍进行“整编”,先集中力量对各自学校的优势或特色专业进行服务,通过细分使得服务更加专业化;有能力的财经高校馆可建设多个专业的学科服务团队。长期来看,财经高校馆依托学科服务联盟的管理对学科服务进行深入开展,承担起更多学科专业的服务。

3.3 分层服务满足不同用户需求

分层服务对于高校图书馆服务来说有着较为现实的意义。在传统以借阅为主的高校图书馆服务中,趋于接受同质化、单一的服务内容,从图书馆的角度未必能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但随着网络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用户对于图书馆服务的需求变得多样化。与此同时,用户可利用的寻找信息资源的路径也变得丰富起来,图书馆要想在当今信息时代更好地为用户服务进而实现自身价值,就必须准确了解用户的需求,为其提供所需服务。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就是对用户进行分层,根据需求有的放矢地制定策略满足用户。

分层服务包括两方面:一是用户分层,不少财经高校馆在开展学科服务时笼统地把用户归结成一类,没有对用户加以区分。用户身份、年级、学历层次、专业背景的不同都会影响到学科服务的效果。以用户身份为例,财经高校馆可根据用户身份进行学科服务,如为教师和研究生开展嵌入式的教学学科服务、为学校管理人员开展科研管理学科服务、为科研人员开展学术研究学科服务等。二是内容分层。在面向大众进行学科服务如资源内容介绍、使用方法、检索技巧等时,学科服务联盟馆应以本校用户为主,注重对学科服务的普及培训;在一对一的用户学科服务中,则强调单独、个性,主要向一些专家或课题项目组用户进行服务,如相关资料检索、数据统计与分析。这对学科馆员的要求比较高,除了要熟悉文献检索知识外,还要了解所服务对象的专业知识背景。目前,具备这种资历的复合型学科馆员的数量较少,所以这时就要依托学科馆员联盟,通过虚拟交流平台实现跨馆、跨地区的服务。

3.4 打造协作式学科服务联盟系统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环境的变化,用户的信息行为和信息需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0]。用户对于学科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单个图书馆越来越难以满足用户需求。学科馆员在面对不同用户、提供不同内容的学科服务时,需要对用户需求的变化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并及时捕捉到这些变化。因此,财经高校馆为了适应用户不同需求,达到更好服务用户的目标,也应做出相应的变化,本着服务共享、信息共享的目标,利用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打造集用户体验与交流互动的协作式学科服务联盟平台。把不同财经高校馆的学科馆员组织起来,打破地域限制,形成线上学科服务社区。此外,随着网络化的普及,图书馆的咨询方式也在逐渐向着多元化发展。学科服务联盟不仅日常要处理大量的用户咨询,联盟各馆成员之间的交流也需要一个稳定的平台系统支撑咨询、交流工作。因此,该系统平台不仅要实现通过即时聊天工具在线交流的功能,还要起到通过对用户与馆员、馆员与馆员之间交流的信息数据的聚合、分析来研判用户需求趋势的作用。

3.5 学科服务联盟构建应注意的问题

在管理结构上,学科服务联盟的管理结构不宜采用层级过多的管理模式,而应采用“扁平化”的管理模式,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出现风险的几率,还可以降低成本费用。在实际操作中应特别注意评估环节。应打破旧有的“静态”评估模式,注重“动态”评估反馈的实现,并把评估结果与学科馆员的绩效分配挂钩;另外,学科服务联盟下的细分学科服务团队模式对于管理有着较高的要求,如果管理得当,学科服务团队的力量将会明显增强,会产生积极的效果;反之,不仅影响为本校其他专业提供学科服务,也会对整个联盟的工作造成不良后果。以上问题都应在学科服务联盟构建时统筹考虑。

4 结语

学科服务联盟作为今后高校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的发展方向,应通过联盟内各财经高校图书馆统一部署落实。在建立细分学科服务团队、开展分层服务、打造学科服务联盟平台以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学科服务联盟应避免在管理制度制订及实际操作中出现问题,以确保财经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朝着可持续、科学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