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与创新服务:现状·问题·思考*

时间:2024-07-06

刘 妍 柴玉燕

(1.大连海事大学图书馆,辽宁 大连 116085;2.辽宁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1 引言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是学校科研、教育与文化传承的重要实践基地。随着互联网+、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图书馆空间的定位及功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这也对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再造及服务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图书馆应积极适应数字时代的变化,根据师生需求进行相应的图书馆空间再造,增强师生与图书馆间的情感交流,使图书馆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及利用。

2 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现状

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既是对图书馆已有实体空间、虚拟空间、服务模式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新式空间的建设。现阶段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在对实体空间进行再造的同时,也在推进虚拟智慧空间的建设,关注实体空间的休闲、研讨、学习、创新功能,同样注重通过虚拟空间的建设实现数字资源的普及和系统性组织,便于师生获取及利用。

2.1 实体空间再造

目前,国内不少高校图书馆在实体空间再造方面进行了很好的实践(详见表1),可概括为创客空间、多媒体服务空间、人文情怀空间3种类型,改造后的高校图书馆空间不再是简单的馆藏利用空间,而是融合了文化体验、联合办公、创客制作、专业研讨、数据资源更新等多项功能的一体化学习休闲场所[1]。

表1 代表性的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项目

(1)创客空间

图书馆创客空间是指在图书馆内开辟的一个专门为人们进行合作、设计、创造服务的空间。创客空间建设是图书馆紧跟潮流,积极开展教育活动的有力载体。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建设为大学生创客团队开展交流活动提供了平台。高校图书馆积极创立创客空间,激励师生进行文化创意产品、科技产品等创造,于过程中丰富读者的知识储备。如武汉大学图书馆响应中央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树立了“三创”教育理念,创立了工学分馆、信息分馆创客空间。工学分馆的“音乐+咖啡+创意+梦想”的模式以及双屏云桌面终端空间为小型团体研讨和聚会提供了理想场地;信息分馆的IT 创造新技术为读者创意交流、微视频学习、新技术体验、电子绘图、视频编辑和3D打印等技术体验提供了专业场所[2]。

(2)多媒体服务空间

多媒体服务空间包括视听观赏结合的多媒体观赏区和多媒体实践区,前者用于休闲欣赏学习,后者用于教学辅助。南京大学图书馆开通了歌德电子借阅机服务,电子图书与出版社纸书同步发行,每月更新200本电子图书。同时在二楼阅读经典区有“阅读经典计划”图书,在“瀑布流”电子图书借阅机上,可提供约3000 种正版电子图书的下载服务,涵盖名家经典、大众社科、历史文化、经济管理、医药保健等内容。用户通过借阅机触摸屏可浏览图书简介、阅读图书内容,也可以根据个人习惯在屏幕上上下拖动页面调整阅读位置。此外,通过微信或者学习通客户端扫描图书二维码,读者即可将电子书收藏或下载到手机,下载后的电子书无阅读时间限制,无需阅读流量,免费体验高清电子阅读,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读者提供身边的移动数字化阅读服务。除此之外,自助借还机、高清投影设备、报告厅等设施设备充分满足了读者对图书馆的多元需求[3]。

(3)人文情怀空间

高校图书馆不仅是一栋简简单单的藏书楼,更肩负着传承知识,弘扬人文精神的使命,在发挥基础教育功能的同时,也是孕育传播红色人文情怀的摇篮。江苏大学图书馆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 周年,于2021 年6 月建成了“红色经典空间”,举办了红色空间揭幕暨经典文献分享会,特开辟打造红色阅读空间,挖掘传播“四史”中蕴含的初心之源、奋斗之魂。开展红色经典教育,激发学生爱党爱国情怀。依托于红色阅读空间,江苏大学图书馆组织了读书分享会、推介会、交流会等多种形式的红色阅读活动,让每一名读者深入学习,用心感悟。高校图书馆设置的休闲服务区和特殊服务空间也是高校图书馆人文情怀的重要体现。一些高校馆设置了影音观赏室、读者餐厅、休闲阅读区,方便读者社交与饮食。适应高校图书馆逐渐向社会大众开放的目标趋势,有些高校图书馆积极承担社会文化传播职能,有的高校图书馆设置了特殊群体服务中心等活动区域,将残障人员服务空间设置在易于到达的低楼层,并装配有盲人识字系统、盲文打印机、JAWS(将屏幕文字转化为盲文或者语音)等无障碍阅读装备。有些高校图书馆的学习空间会在特定考试前后延长开放时间,以缓解考试周高峰人流对学习空间和服务空间造成的高峰拥挤和空间不足等矛盾。以上各种空间再造形式都是高校图书馆人文情怀的象征[4]。

2.2 虚拟空间再造

虚拟智慧空间的出现,打破了实体空间的限制,进一步扩大了高校图书馆资源服务的辐射范围,延伸了读者查询资料的时间、空间维度。实体空间难以实现的功能,可以用虚拟的形式来补充,将资源和服务以任务驱动式结合,有效延伸读者利用馆藏资源的时间空间维度。

(1)数据资源建设

数据库是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高校师生进行学术研究的主要依托资源。目前,依据读者日趋多元化的需求,受经费、主流需求等影响,高校图书馆不可能购进所有的数字资源,因此一些高校图书馆结成区域性、学术性等联盟,共享数据库资源,大大提升了图书馆信息获取、资源共享的便捷性。通过资源整合,读者可以通过统一的入口获取不同来源数据库的数字资源,快速、便捷地获取利用信息资源。以辽宁师范大学图书馆电子资源为例,分为中文数据库、外文数据库、自建数据库、试用数据库、OA 数据库(同行评议过的科学论文、研究报告、学位论文等学术文献等组成的资源)5种。数据库包括本校师生常用的数据库,如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超星图书馆、国学宝典、Emerald(爱墨瑞得)期刊数据库等80余个数据库。同时,在网站底部,附上了一些常用数据资源的链接,高校图书馆与其他机构进行联动合作,读者在本馆网站就可以直接进入与其合作的网站,并免费访问高校图书馆已经购买的资源信息,方便读者汲取、利用[5]。

(2)虚拟共享平台建设

高校图书馆建设网络资源共享平台,为高校师生提供开放的网络教学培训课程,是国家优质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院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武汉大学图书馆建立了小布微课、数据库在线课程、网络开放课程、慕课(MOOC)等相关网站资源。数字课程包括信息素养课程、信息查找与应用课程、NoteExpress 网络直播培训、Westlaw 法律检索网络研讨会课程、EB⁃SCO 数据库在线培训等;网络开放课程采用的网络平台有网易公开课、爱课程、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新浪公开课、EdX、Coursera、慕课多方网站,为师生和社会公众提供国内外名校公开课,并在门户网站提供了相关资源链接,方便读者查找和使用。南京大学图书馆以NLSP 为基础进行数据收集、积累,以中央指引库为核心打通数据应用,并在分析读者浏览轨迹的基础上,对读者进行画像描绘,向读者精准推送感兴趣的服务资源。

(3)网络社交平台建设

高校图书馆构建网络社交平台,将资源和服务进行有机结合,以便于读者从不同终端平台获取信息资源,例如微信公众号、门户网站等[6]。北京大学图书馆以微信公众号为平台推出2021阅读推荐书展系列活动,结合北京大学2020 年阅读报告、北大学子2020 年度读书推荐、豆瓣2020 年度读书榜单、建党一百周年等专题榜单推荐好书,并附上书目简介以飨读者。高校图书馆还可以利用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进行本馆特色文化的线上推广和文化产品展示,如武汉大学图书馆联合1125个图书馆举行第二届“图书馆杯”主题图像创意设计征集活动,并精选其中50 件优秀作品于线上展出;以“我眼中的图书馆”为主题的“惟美是图”摄影比赛[7]。浙江大学图书馆为提升图书馆服务能力,更好更快地解决师生诉求,提升咨询效率,探索“最多找一人”的服务机制,建立图书馆总咨询服务平台,开通“图灵灵”一站式服务,专门为师生提供图书馆服务方面的咨询。受理范围涵盖资源推介、借阅服务、查收查引、专利服务、信息素养教育、数据库访问、情报服务、战略咨询等相关业务咨询,并在其门户网站上提供相应的联系方式与读者进行及时互动[8]。

3 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存在的问题

3.1 实体空间再造存在的问题

3.1.1 资金、资源支持力度有限

我国部分高校图书馆因原始馆舍实体空间不足,且绝大部分资金用于文献资源的购入,不足以支撑建造新馆或为图书馆增添设施,图书馆空间再造之路步履艰难。因此,如何在时间、空间、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对本馆已有的实体空间进行建设再造,是大多高校图书馆面临的空间再造的重点问题。

3.1.2 空间利用率低,功能单一

国内高校图书馆传统的空间建设,表现出功能较为单一、空间利用率较低等问题,部分高校图书馆仅提供阅览、外借与自习功能。有调查显示,有63%的研究生、64%的本科生和75%的教学型研究生都在图书馆自学[9]。图书馆在设计规划学习空间时,馆舍以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为主,空间设计较为固化,无法满足高校图书馆为读者提供学术研究、创新创业、活动交流等多元化的服务功能,与时代发展要求脱节。而现代图书馆的功能需求早已经大大扩展,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将空间再造早日提上日程,通过图书馆空间再造,拓展空间服务的广度及深度。

3.2 虚拟空间再造存在的问题

3.2.1 服务范围不够广泛

受服务范围的限制,大多数高校图书馆虚拟空间用户以专家学者、本校师生为主。因高校内部数据库登录使用需要学校内部人员账号,这就大大限制了校外用户对高校图书馆数据资源的利用。2018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第48 条与55 条分别规定,国家支持学校图书馆、科研机构图书馆以及其他类型图书馆向社会公众开放。高校有依法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义务,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相比,具有更专业性、学术性的资源,随着社会的发展,市民的读书需求也日益增长,高校科研院所图书馆藏书丰富、门类齐全,可以弥补公共图书馆专业图书类型较少的缺憾。通过虚拟空间建设,实现服务社会用户的功能,有利于盘活高校图书馆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资料的科研、史料、知识价值。

3.2.2 数字资源效用性有待提升

随着信息化的普及,用户对数字资源的需求增加,获取资源的方式也在发生改变。高校图书馆在进行资源建设时,重心逐渐由纸质资源转向电子资源。高校图书馆虽然每年都会将大部分资金用于数字资源建设,但是由于资金不足、每年新增资源种类多样、资源质量参差不齐等原因,如何购进高质量的能满足用户需求的数字资源成为如今困扰高校图书馆的一大难题。因此,如何辨别和引进“有效有用”的相关资源,并将数据资源进行整合,为读者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资源服务,满足高校或者研究机构学科发展的实际需要,是如今高校图书馆虚拟智慧空间建设应关注的重点。只有全面扫描用户使用图书馆数字资源的行为数据,对相关数据进行系统深入分析,立足实际制定资源建设策略,才能让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得到更高的投资回报[10]。

4 相关思考

4.1 结合自身特色,打造多元共享空间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文化内涵和知识文明的象征,是师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交流、分享的重要场所。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图书馆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在空间再造中提供一个供学术交流和分享、兴趣培养的多元化学习区域,为满足师生不同的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成为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内求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必须紧密结合自身特色,因地制宜,不能随波逐流、流于形式,而是开展有特色的空间服务。如安徽大学图书馆、安徽农业大学图书馆在空间建设过程中以古籍文化资源为文献收藏的重点,开展以古籍修复体验、地方特色文化学习和馆藏历史为主题的文化体验式活动,满足读者的精神文化需求。读者置身其中,可以近距离接触古籍文化,加深对馆内古籍的认知,以达到宣传、普及地方特色文化的目的。安徽师范大学被评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是安徽省高校图书馆中古籍藏书最多的图书馆,为传播学术思想、传承敬文精神,连续十年举行品牌活动“敬文讲坛”,打造敬文苑、敬文展厅等学习共享空间,开展120 余次专题活动,并在学校官网、微信公众上进行宣传,扩大影响范围。

4.2 做好整体布局,预见性规划空间功能

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可能受到资金、空间等限制,没有多余的精力新建馆舍或者扩增空间,因此,充分挖掘现有空间,对原有空间馆舍的改造至关重要。图书馆空间布局再造,首先要对其原有空间构造和驱动机制进行调研,获得一定程度的认识之后再进行空间再造实践。空间布局应该采用空间互嵌模式,做好统筹安排,无论空间大小,只有真正被读者利用才能体现空间的价值。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不仅是对原有必备空间的改造,也是对空间的重新划分,使每部分空间都能充分利用,发挥最大的作用,这就需要各高校图书馆对空间进行总体规划,协调好每个空间的布局设计,确保再造后的空间布局能够支撑未来五至十年的服务需求。

4.3 丰富资源类型,完善馆藏发展体系

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既要重视纸质资源建设,同样要重视电子资源的建设。由于电子资源不受时间、地点、空间、获取方式、馆藏数量等的限制,便于读者利用,因此,电子资源的购入至关重要。资源选择是其生命,关联整个数据库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水平。首先,高校图书馆要根据本校的学科发展需求、藏书需求、科研需求,坚持以用户需求为本的资源建设原则,优先购进所需的电子资源,改善高校图书馆的馆藏结构。其次,要重视中外文资源数据库建设,外文文献资源是了解全球学科行业发展的重要依据。最后,注重本馆特色数据库资源建设,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资源建设是图书馆业务开展的基础,也是图书馆持续发展的关键。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是具有地方特性的专题性资源,特色数据库建设水平需要反映教学科研水平和历代专家学者的历史传承。如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图书馆建设了李政道数字资源中心(Tsung Dao(T.D.)Lee Archives Online),为读者提供科艺、授业、史记、物理、实事等相关数字资源,并提供虚拟参观、讲解预约、科艺活动等服务。

4.4 构建图书馆联盟,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高校图书馆在学科建设、信息资源建设等方面存在共性,为了避免资源重复,在资源建设时可通过建立图书馆联盟的形式,采用一定的规则,对海量的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分析处理、聚合重构并借助语义网络技术,对各类资源进行语义描述和组织,形成“规范有序的知识网络”,做到资源共建共享,合理分配、联合互助,充分发挥共建共享数据库的优势,实现多方共赢[11]。上海高校图书馆跨校借阅服务平台——慧源跨阅,以图书借阅为基础,以服务共享为支撑,推动各校学术交流和信息互通以及知识共享,实现思想与思维方式的共享,逐步形成跨校学习社区,为联盟图书馆的师生提供优质资源和学术服务。武汉大学图书馆、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湖北大学图书馆、江汉大学图书馆5 家高校发起成立“武汉地区图书馆联盟”,向武汉地区各级各类图书馆发出倡议,共同推进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实现地区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图书馆服务,为推进武汉“读书之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12]。

5 结语

时代发展赋予高校图书馆空间新的功能内涵。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注重图书馆的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综合构建,对于高校图书馆功能的改造与服务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从实体空间、虚拟空间两方面规划空间布局和功能,发挥高校图书馆的空间价值、资源价值、智力价值,以促进高校图书馆的转型发展,为高校教学科研活动提供高质量的信息知识服务,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是图书馆人应肩负起的责任与使命。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