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王孟媛
(山东省图书馆,山东 济南 250100)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达到了历史高点,对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公共图书馆存在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社会合作运营模式不清、合作方式粗放的现象,制约了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距人们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近年来,“城市书房”建设在多地落地开花,以形式灵活,内容丰富、贴近生活,解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向纵深发展,成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一环。但也应看到,目前城市书房的运行仍存在着建设标准不统一、利用率不高等现象,影响其职能的充分发挥。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立足当前我国国家战略发展目标,通过顶层设计,为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意见》中首次指出,要创新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鼓励在都市商圈、文化园区等区域,引入社会力量,按照规模适当、布局科学、业态多元、特色鲜明的要求,创新打造一批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服务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文化业态,营造小而美的公共阅读和艺术空间[1]。笔者以济南市城市书房——“泉城书房”建设模式为例进行研究分析,以期为公共文化服务体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山东省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济南市作为山东省的省会城市,对文化的需求和重视更为突出。济南市地域东西狭长,南依泰山,北跨黄河,背山面水,老城区主要位于城市中心地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型公共图书馆资源相对集中、区域分布不均衡等问题,特别是新建社区市民“看书难、借书难”的问题日益凸显。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大市民精神文化需求,济南市不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从济南市2019年至2021 年“两会”,济南市政府连续三年将城市书房建设纳入“为民办实事”重点工程,采用网格化的空间布局模式,结合城市风貌和群众需求,推进泉城书房建设。
截至2020 年底,济南市已建成泉城书房26家,共接待到馆读者110余万人,借还图书30余万册,举办各类读者活动900 余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并探索了具有济南城市特色的书房发展路径,助力济南荣获“中国十大最爱阅读城市、全国十大数字阅读城市”等荣誉称号。与温州、扬州等起步较早的地区相比,济南市的泉城书房在数量上不占优势,但是通过科学规划、标准建设,在位置选取、空间打造、设备配置、文献保障、管理运行、服务效能等方面均走在了全国前列。通过借鉴、创新、试点分步走的方式,走出了具有济南市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之路,让泉城书房的建设真正从民生工程变成民心工程。
城市书房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载体,是在文旅融合发展、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加的大背景下,通过网格化空间布局模式,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方式,也是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度模式创新和服务范围的有效延伸。济南市泉城书房建设一方面考虑“山泉湖河城”城市背景和景观特色,突出泉城特有魅力,一方面兼顾其服务半径、服务人群、交通便利性、环境舒适度等因素及市民意见建议,通过标准化引领,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
“城市书房”建设的效果与政府的支持和规划密不可分。济南市委、市政府将“泉城书房”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事项,打通各级政府间联系,与下辖各有关区政府签订建设目标责任书,各申报单位负责房产落实、设计装修等具体事宜。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负责泉城书房建设的统筹、协调、监督、审核等工作,负责泉城书房整体规划。济南市图书馆负责城市书房的标准制定、业务指导、书刊设备的采购配备,并将“泉城书房”纳入全市总分馆服务体系之中,实现全市公共图书馆与“泉城书房”间的文献通借通还,增加公共文化资源供给,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借阅到图书,极大提升了公共服务效能。2019 年,济南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市文旅局印发了《关于建设济南“泉城书房”的实施方案》《济南市“泉城书房”运营管理绩效考核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泉城书房建设全面启动提供了政策保障。
公共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公共财政的持续投入。济南市泉城书房建设中,济南市政府为每个泉城书房一次性提供配套建设资金80万元用于书房的硬件建设,同时每年拨付运行补助10 至15 万元,用于泉城书房的运维工作。为了更好地推进济南市泉城书房建设,保证财政资金投入与效益产出的平衡,通过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城市书房管理,提升管理效能。济南市文旅局研究制定了《关于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泉城书房建设的实施意见》,政府给予泉城书房冠名权使用、适当的运维经费补贴、文创产品展销、有偿便民服务活动等权益。泉城书房自2019年启动建设以来,共吸引社会资本近2198.9万元[2]。目前已经建成的银丰玖玺城分馆、莱钢分馆、浙商银行分馆都是由企业出资建设运行,已成为社会力量参与泉城书房建设的经典案例。部分城市书房通过开展增值服务,如图书经营、文创开发、主题讲座、提供休闲饮品等,提升了泉城书房的服务理念,满足更多群体的需求,改变了传统图书馆相对保守、封闭的形象。
城市书房具有投入少、运行成本低、布局灵活、用户体验感强等优势,实现了与传统图书馆的有效互补。但因为馆舍相对分散,对运营和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济南市泉城书房建设通过制定统一的标准,以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的管理手段,保障书房的长期高效运转。济南市创新推出“5141”管理模式,即“五个统一”规范建设标准,14 项运营管理标准以及1 套可复制推广的量化考核和综合指标评价体系,使各泉城书房建设有章可依,形成标准化、规范化管理[3],经过两年多的运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泉城书房在硬件配备上有着明确的标准,房屋面积不小于200 平方米,配置图书不少于8000册,在logo 设计、文献采选配送、技术支撑、服务标准、绩效管理等方面均有一套通行统一的标准和要求,提升品牌效应。在建设中主要有设备新、技术新、灵活性高的特点,如配置人脸识别门禁系统、RFID 业务管理系统、自助借还设备、图书杀菌机、监控报警系统等。市民只需携带有效证件,即可进入书房借还图书,实现自助借阅管理。泉城书房在服务功能布局上更加合理,内部空间设有相对集中独立的少儿借阅区、展览展示区、读者活动区等,呈现出温馨、舒适、明快、简捷的风格,给读者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城市书房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高质量的运维管理是保证其发挥效能的必备条件。济南市泉城书房,通过积极探索新型多元化城市公共阅读服务供给模式,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生态,提升市民阅读体验,助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在政府提质增效的背景下,仅依靠图书馆自身力量是难以维持城市书房的建设运营的,需要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4],济南市泉城书房采用PPP模式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健康发展。
PPP 模式,是指政府公共部门与社会力量合作,让非公共部门所掌握的资源参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从而使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5]。2017 年,国家财政部对一些PPP 入库项目进行了清理,缘于很多项目政府举债,没有将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权责分清。但却在后期城市书房建设中,导致有人对PPP 模式过于敏感和紧张。实际上PPP 模式是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创新,是政府为鼓励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推出的创新之举。通过合理使用,规范运作,PPP模式可以很好地助推城市书房建设。
银丰玖玺城分馆是济南市首家运用PPP 模式成功建成的泉城书房,也是目前面积最大的泉城书房,面积达到1600㎡。该书房由银丰地产免费提供空间,并负责装修和购置相应借阅设备,济南市图书馆提供图书、自助借还机等与业务相关的软硬件设备,并对日常运维提供指导。该书房位于新建大型社区,周边缺少公共文化场馆,书房建成后为周围市民提供了丰富的公共文化资源,也提升了该地产项目的影响力。同时银丰集团作为社会力量的加入,有效减轻了政府资金压力,项目的建成惠及了周围居民,实现了三方共赢的效果。
泉城书房建设打破了传统公共图书馆行政体制属性,实现了资源的共建共享,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通过全域文献资源体系化建设,按照每年书刊30%比例更新,定期进行馆际间流通,实现泉城书房文献资源的高效流通和利用。济南市建立的“泉城图书馆联盟”,由济南市内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联合发起,共300多个成员馆,打破了不同行政体制下图书馆间文献流通的壁垒,在国内首创实现了异构系统下文献资源的通借通还。为更好地整合公共文化资源,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制定的《济南市泉城书房众筹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在全国创新建设众筹泉城书房,面向社会各单位、个人进行众筹,包含资金、文献、场地、设备等资源。济南市济阳区的世茂摩天城分馆成为济南市首家公益众筹泉城书房,通过资源整合丰富了基层公共文化资源。
城市书房是一个城市文化建设、服务的点,使其融入整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发展,形成点线面的立体交汇,是城市书房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网格化合理分布,结合区域主题特色,打造具有吸引力的公共文化空间,创新多元化特色服务。济南市打造了多个特色主题书房,如以李清照和辛弃疾为背景的“二安文化”主题书房,展示了泉水和宋词的美,将城市的美与文明更好地展现于读者眼前。大明湖景区超然楼书房,以大明湖畔古朴典雅的布局,使读者感受一城山色、波光潋滟的自然之美,也为泉城旅游增加了厚重文化的底蕴。地处九如山风景区内依山而建、绿树环绕的泉城书房,周围旅游资源丰富,而公共文化资源相对薄弱,该书房的成功运行,成为旅游度假者的精神家园,更为周围居民提供借阅服务,实现了公共文化的均等化发展,同时解决了乡村居民精神文化需求。
泉城书房以自助服务的模式为主,传统意义的工作人员无法兼顾整个书房的日常运行。随着人们对公益事业的热爱和重视,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参与到社会服务之中。泉城书房的公益性与志愿服务的公益性相得益彰,吸引了众多志愿者的参与,上至退休老人,下至小学生。泉城书房通过对文化志愿者进行培训、考核,充分发挥广大志愿者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到泉城书房日常图书整理、活动组织、卫生打扫、秩序维护等工作中,让泉城书房成为传递温暖、弘扬奉献精神的践行之地。城市书房的建设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央视《朝闻天下》、中国文化报等媒体对泉城书房进行了专题报道。
泉城书房坚持均等、就近服务原则建设推进,充分考虑每个书房的功能辐射范围和覆盖人群,有效缓解了部分区域文化供给不足的缺憾。目前泉城书房多建于街道、商圈、社区周边,已经成为周围社区市民进行文化休闲、学习交流、讲座培训的重要空间。泉城书房的建设与辖区政府部门的推动、支持密不可分,通过嵌入式的服务已经成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活动平台和重要阵地。例如,依托城市书房,为环卫工人提供歇脚的场所,公安部门可建立失踪儿童追索联络处,为街道部门提供书房内部小型会议室或活动室;政府有关部门可就市民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对书房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在书房内设置咨询窗口,方便市民获取政府公示的资讯等。
济南市泉城书房为解决快递小哥阅读需求,开设快捷通道,为快递小哥提供阅读驿站,每天接待“快递小哥”读者近百人次,截至2021年6月,累计接待“快递小哥”读者7 万人次。该项服务获2021 年国际图联营销奖第二名,在世界图书馆届引起强烈反响,更好地展现了泉城书房均等、包容的内涵[6]。
泉城书房作为济南市城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载体,关乎整个城市公共文化发展的效果和水平,当前很多城市都在开启城市书房的建设,社会普遍的关注点在于城市书房的设立情况,笔者认为,作为从业人员更应该关注其运行效果、服务效能及可持续发展问题,避免出现不切实际跟风建设,追求数量,宣传概念而忽略服务质量与创新发展。笔者通过对济南市泉城书房今年来的高质量发展经验进行研究,总结出如下经验。
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阵地,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中,公共图书馆的作用无可替代。如何适应社会发展,满足人民需求,取决于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成效。如今社会上也有一些传统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冷清的现象,如同一城市内一些民营书店门庭若市,一些基层公共图书馆却门可罗雀。本质上说是一些公共图书馆没有抓住人民的需求核心。济南市泉城书房坚持以人民需求为核心,从泉城书房的资源配置、环境建设、服务升级、效能提升四大核心出发,通过分类施策,开展亲子共读、阅读沙龙、老友读书会、名家进书房等公益活动;各泉城书房、公共图书馆实现通借通还、资源共享,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便利;提供菜单式、订单式个性服务,如济南市图书馆提供的网上借书邮寄到家服务,如在新华书店开展读者选书、图书馆结算服务这些多层次、立体化、高效便捷的特色服务,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称赞和认可。
如今高度发达的社会体系下“无网不通”,网络是联系内外、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泉城书房的分布建设,打破传统图书馆建制模式;通过与社会力量合作,共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济南市泉城书房在保留传统借阅服务功能的同时,通过创新融合发展,举办丰富多彩的读者活动,实现阅读推广、非遗传承、国学讲堂、文艺普及等多行业、多门类融合发展,使泉城书房从单纯的文献借阅场馆,发展为综合的公共文化空间,满足了广大人民的需求。
公共图书馆的公益属性为广大市民带来了丰厚实惠,但在发展过程中我们清晰地看到,城市书房的需求和财政支出的压力是并行存在的。这两年因新冠疫情的原因,各地公共文化支出经费增幅有限,一些地方出现了缩减经费的现象。如果保障经费得不到满足,“城市书房”的运行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城市书房建设必须加大与社会力量合作力度,在运行发展中给予政策支持,如给与税收优惠,提供图书售卖、文创产品销售,提供冷餐、饮品等服务,丰富城市书房服务方式,减少政府与社会压力,实现合作共赢的局面。
济南市泉城书房模式的应用推广,延伸了公共文化服务半径,有效解决了广大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和支持。特别是在部分文化资源匮乏的基层,通过借助城市书房的运行模式,结合当地农家书屋、公共文化大院、美丽乡村文化空间建设,加强多平台间的合作共享,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