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周青云
(福建医科大学图书馆,福建 福州 350108)
随着我国高校科研实力的逐步增强,以协同合作的方式开展科研项目已成为区域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单一的高校图书馆已无法全方位满足科研合作项目的学科服务需求,通过联盟的组织方式来构建综合化的学科服务体系成为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1]。尽管现阶段我国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以及珠三角地区等国内科技较为发达的区域,都在不同程度上对科研合作导向下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区域联盟进行了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其运行的机制体制却与现实学科服务的需求相差甚远[2]。因此,有必要对科研合作导向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区域联盟的构建理论进行研究,以期促进联盟运转模式逐步走向成熟,并推广使用。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联盟是指多个高校图书馆,以共同开展学科服务为基本方向,通过一定的协议或组织形式开展工作,最终实现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目标的高校图书馆联合体[3]。从当前国内外学科服务的发展趋势来看,在知识泛在化的总体环境下,采用联盟的形式为区域内的用户提供协同化、精细化的学科服务,是未来图书馆学科服务逐步深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联盟作为一种有效的工作组织形式,其中所蕴含的学科服务内在要素,如人才、数字资源、技术手段等都可以通过多种模式面向区域内用户的个性化、多元化信息诉求进行供给和服务。这种共享合作式的联合体不仅能够推动区域内高校图书馆发挥自身的优势、降低工作运行成本,更重要的是通过共同合作进一步拓展其联合进行学科服务的能力。
1.2.1 地域性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联盟都是以地理位置因素为纽带来组织和开展工作的,具有典型的地域性特征,如大学城图书馆联盟。区域内的高校图书馆所面向的学科服务对象基本上都有相似的地缘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以及文化环境,其诉求学科服务的内容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区域内的高校图书馆在地缘背景下的合作具备协同一致性,更容易通过合作交流而达成工作共识。它们可以通过多样化的组织模式,以用户诉求为导向,共同推动区域内学科服务的可持续发展[4]。
1.2.2 互补性
通常区域内的高校图书馆都具有自身特色化的学科服务方向和组织能力。通过学科服务联盟这一组织形式,不同高校图书馆就可以在信息资源、技术手段以及人力资源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互通有无。同时,联盟作为一种科学化的工作组织形式,可以通过内部学科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不同隶属关系的资源在联盟内部的合理流转和使用,最终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差异互补。如此不仅能够大幅提升用户获取各类资源的效率,还有助于提高联盟体系内部的协同意识,进而推动联盟整体获得创新发展。
1.2.3 松散性
纵观国内运行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联盟,尽管大部分有着较为成熟的合作模式以及严格的运行程序,但从机构性质的角度看,这类联盟并不属于法人性质,因此呈现出了松散性的特点。一方面,非法人性质的组织方式,可以打破现阶段我国高校图书馆作为事业单位内部机构进行管理的体制僵局,使得联盟的工作机制更为开放,合作的方式也更加灵活;另一方面,联盟非法人的松散性质决定了其管理层无法严格地对组成单位进行约束和管制,这将不利于解决成员之间合作中出现的利益分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共享共赢目标的实现。
1.2.4 契约性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联盟松散性的特征决定,要想实现联盟工作的总体协同一致,就必须以契约协议的形式来促使各成员馆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开展规范性工作。强化联盟的契约属性,就必须构建科学合理、合法依规的制度体系。现阶段,我国各类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联盟主要以章程、协议以及合同等形式来推动制度体系的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联盟成员馆的合法权益,明确了各方的责任以及义务[5]。
随着数字化图书馆在高校图书馆间共享化程度的加深,学科服务资源共享化也逐步成为科研合作导向下高校图书馆联合开展学科服务的新方向。从发展形势来看,学科服务资源的共享化不再单纯地限定于数字文献资源共享共用这一项内容,与学科服务相关联的馆员团队、技术手段、设施设备等也通过多种形式实现了共享化。例如北京市高校图书馆联盟通过设立北京市高校网络图书馆在线平台,进一步推动了馆员联合资讯项目的实践,联盟内的高校科研工作者可以以栏目导航在线完成参考咨询,各类知识发现工具也通过在线使用或委托办理的方式实现共享共用[6]。
图书馆学科服务作为一项系统性工作,主要由知识检索、归纳总结、研究成果形成以及成果运用等多个环节构成,各类原始信息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深层次的加工,并有序形成创新性科研成果。尤其在当前知识泛在化的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不断推动创新性科研成果的产生与运用,以服务于生产实践活动。从科研合作的角度来讲,只有更为全面地汇集各合作方的优势资源,才能使得研究基础性信息产生“从无序到有序再到实践应用”的效果,从而使科研一线工作人员摆脱研究信息不全面、不对称的劣势,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创新性科研成果的创造当中[7]。
21世纪是知识引领时代进步的世纪,由学科发展所产生的科研成果对于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图书馆不仅汇集了各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信息,也汇集高校科研成果,从而促使科研成果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信息的有效对接,实现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最终实现高校科研团队与社会生产服务部门的双向受益。尤其是在高校图书馆联盟的合作框架下,更大规模的、涉及更多学科的科研成果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信息得以汇集和对接,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的范围和效率都得到了更为有力的保障。
世界范围内的科技竞争日趋白热化,科研资源的有效配置也逐步成为提升科研工作能效的重要手段。现阶段,高校图书馆在科研资源配置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中对电子资源的配置和整合是其职能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在联盟合作框架下,科研资源服务机制的优化和创新必须建立在完善的共建共享体系基础之上。通过体系的运转,各成员馆可有效串联馆内外资源,并按照一定逻辑进行整合,一线科研人员借助于导航平台可快速对相关资源进行检索和下载。同时,创新联盟资源网站的信息展示机制和形式也可以促使相关信息要素如其他分布、影响因子以及出版渠道等更加全方位地展示给用户。此外,高校图书馆根据平台发展规划打造开放存取平台,可以有效地提升电子资源的综合使用率[8]。
不同高校图书馆之间学科服务团队的协同合作水平直接决定了联盟的总体运行效率。各成员馆发展不均衡的突出表现之一就是专业人才缺乏、学科服务馆员专业素养较低。因此在人才合作层面,可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突破:第一,学科馆员与科研人员构建全方位的沟通机制,通过加强与科研人员的沟通和交流,挖掘双方合作深度,并详细记录科研人员的相关需求,针对不同科研项目匹配差异化的科研服务,并及时总结沟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第二,强化嵌入式协作机制,学科服务馆员嵌入科研团队之中,并为科研人员搭建协作平台,使科研信息能够及时、快速以及高效地流通,并借助于信息发布平台对外公布,提升信息传递的时效性[9]。
随着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对象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层出不穷,学科服务的方式和方法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如何能够使不同的学科服务内容有效进行汇集已成为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发展的新方向。从实践情况来看,国内各高校图书馆联盟通过搭建综合化学科服务平台的方式,使得区域内学科服务对象的需求得到了有效满足,学科服务的效率也通过综合化服务平台得以提升。例如昌北高校图书馆联盟在科技查新服务中所应用的DIALOG平台,不仅使各高校所建立的特色化数字资源库得以共享,而且用户可以自主筛选相应的学科服务团队进行查新服务,同时查新结果所构建的专门数据库也能够面向所有成员馆实现共享。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研究的方式也悄然发生了变化。这就意味着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也必须遵循现代化科研发展规律来而开展。目前,现代化技术与传统学科服务模式融合发展而形成新型学科服务模式正逐步为高校图书馆所广泛采用,因此,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联盟应当致力于现代化技术服务手段的集约化管理与应用,并以此来克服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小”“偏”“散”的劣势,提高学科服务内容的全面性以及覆盖度。目前,以云技术为主体的“云”服务模式在国内各大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联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有力推动了区域内科研的协同合作,如京津冀高校图书馆联盟云服务平台等。
科研合作导向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区域联盟作为一种组织形式,需要结合联盟发展规划以及成员馆现状建立起相应的组织管理规范,以提升联盟的管理效率。组织管理学认为,运用扁平化组织结构能够明显降低出现组织失误的风险,并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不必要的管理费用,同时拓展管理幅度。在扁平化管理框架下,各成员馆均相互独立,并不存在所属关系,因此此种组织形式能够加强成员之间的配合度和协作深度。除此之外,扁平化管理同样适用于联盟人员的组织管理,联盟可结合实际业务的发展需求,临时组建馆员团队参与科研项目管理。这样一来,不论是在管理层面还是服务层面,都可以深化各成员馆馆员对于科研合作导向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认知程度,从而提升自身协调服务能力[10]。
集约型联盟资源共享机制可以保障联盟面向科研团队进行有效的文献资源供给,并致力于帮助科研团队获得更加及时、全面的文献供给延展性服务。集约型资源共享机制促使联盟管理机构对文献资源的配置以及优化更具针对性,既可以通过行政手段对资源配置进行干预,也可利用呈缴制度对核心资源进行集中管理,并将其分享给其他科研人员。同时由于部分文献资源受到版权保护,其流通范围受到限制,因此可在联盟的协调下将相关文献资源进行传递,有效落实馆际互借服务。另外,集约型共享机制背景下,联盟可采取统一规范开展咨询服务,并对馆员进行职业培训,集中统一开发相关服务类型,无论对外还是对内均实现了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在上述共享机制影响下,联盟内部的电子资源可以实现快速流转,从而满足用户差异化使用的需求,实现数字化资源的共享和传播。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联盟是一种能够有效节约总体运作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避免同质化建设的组织形式。形成科学合理的资金投入与分配机制是推动联盟实现可继续发展的基本动力。在机制形成的过程中,联盟的管理部门应设立专项建设资金,在广泛征求各成员馆意见后,形成资金统筹使用方案。方案中应明确资金的预算管理制度、监管制度以及审计制度等基本内容,以保证资金使用的规范性与合理性。此外,在对建设成果进行利益分摊时,应尽可能按照“贡献梯度”的分配方法,形成成员馆普遍认同的利益分配方案,并在规定的期限内统一执行。只有按照各成员学科服务的效率与质量、用户服务的能力与数量等进行合理的利益分配,才能有效调动联盟内部各成员馆参与联盟建设的积极性[11]。
科研团队是科研合作导向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区域联盟的最终服务对象。联盟运行的统一性要求必须构建服务科研团队的评价机制,才能保障联合开展学科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评价机制的构建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资源获取满意度的评价,主要是服务的科研团队能否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便捷地获取联盟所提供的文献资源,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的速度是否适应科研项目的进度;二是关于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的满意度评价,主要是服务的科研团队咨询的内容能否被按时、满意地进行解答;三是服务定制的满意度评价,主要是服务的科研团队其个性化学科定制服务是否得到了系统化的解决。此外,还要注重评价结果的及时反馈和运用,要逐步打破长期以来静态定时评价的方式,注重动态即时评价方式的实现,并致力于将评价结果运用到利益分配、馆员绩效考核的过程当中,从而达到以评促改、以改促优的效果[12]。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联盟作为支持区域内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我国高校协同发展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但从现实发展状况来看,还需要着力加强对联盟运行模式的研究与探讨,以促进联盟在区域内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