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公共图书馆法》的全民阅读保障机制构建

时间:2024-07-06

侯 琳

(广州图书馆,广东 广州 510623)

深入推广全民阅读,是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以下简称《公共图书馆法》)是国家促进全民阅读,培养公众阅读兴趣与习惯,提升公众阅读水平与社会文明素质的重要保障。如何依托《公共图书馆法》,结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统筹协调,构建全民阅读保障机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1 《公共图书馆法》力促全民阅读

近年来全民阅读在我国蓬勃兴起,全民阅读社会化联合机制也正在形成。时下我国所有省份都已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并有超过400 个城市已常设读书月、读书节等活动;许多地区成立全民阅读促进会,汇集相关部门、群团组织、出版发行单位以及阅读推广机构等,共推全民阅读活动。例如深圳市2017年出台《深圳市阅读推广人管理办法》,对阅读推广人展开科学管理与专业培训,为全民阅读推广活动提供人才保障;北京市成立中小学校阅读联盟,助力全民阅读与义务教育的全面融合。与此同时,全民阅读工作开展也面临诸多困境:当前我国公共阅读资源不足与配置不均衡的现象仍较为明显,从文化均等化角度来看,部分群体基本阅读权利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其次,专业组织缺乏。阅读推广如今已经成为公共图书馆的核心业务,但就现状来看,一些图书馆并未设立阅读推广机构,缺乏具有推广技能与专业素质的馆员,且许多图书馆以购买服务模式开展阅读活动,导致阅读推广形式单一,内容缺乏深度。此外,机制缺乏创新,普遍追求短期效应,缺乏行之有效的长效保障机制,阅读推广成为任务型、临时性活动。一些基层图书馆全民阅读活动缺乏针对性与创新性,多以培训、讲座、展览等方式进行,尚未形成创新机制;活动内容没有公众文化需求出发,通常由图书馆单方面发起,缺乏统一组织与明确的主题策划,导致全民阅读活动流于形式。

《公共图书馆法》作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法律体系的重要成果,其将推动全民阅读的经验总结上升为法律制度,并明确规定公共图书馆应将推动、引导与服务全民阅读作为法定义务。具体来看,为满足公民阅读需求,推动全民阅读,《公共图书馆法》第36条明确规定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将引导、推动、服务全民阅读作为重要任务;公共图书馆应通过开展阅读指导、演讲诵读、读书交流以及图书互换共享等活动,推广全民阅读。并为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公共图书馆及工作人员、公共图书馆行业组织等明确了相应义务。其次,《公共图书馆法》明确规定: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图书馆数字服务网络,支持数字阅读产品开发和数字资源保存技术研究,推动公共图书馆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向社会公众提供便捷服务。此外,《公共图书馆法》着眼于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明确提出扶持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等公共图书馆事业;推进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创新服务方式与手段,打通图书馆服务“最后一公里”。[1]总而言之,《公共图书馆法》最大的亮点在于注重实践性,在推动、引导与服务全民阅读上有着系统、全面的谋划。

2 全民阅读现状分析

我国全民阅读氛围日渐浓厚,全民阅读服务也趋向专业化、日常化。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8年发布的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成年国民图书综合阅读率为80.3%,比上年增长0.3%,其中数字化阅读率达到73%,保持较高增长态势。

2.1 人均阅读量保持平稳

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阅读量4.66本,较上年仅增长0.01,人均电子书阅读量达到3.12 本,较上年的人均3.21 本有所降低;年均阅读量超过10 本的成年国民比例仅有5.4%,且有超过60%的国民认为自身阅读量较少或者一般。整体来看,与一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全民阅读历史悠久的西方国家相比,我国人均图书阅读量尚存在一定差距。

2.2 数字化阅读增长成亮点

调查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国民互联网在线阅读率、电子阅读器阅读率、手机阅读接触率均有一定程度上升。我国成年国民互联网在线阅读率达59.7%,手机阅读率达71%,电子阅读器阅读率达14.3%,微信阅读率达63.4%,其中互联网在线阅读率比例较上年增长4 个百分点,手机阅读率较上年增长4.9 个百分点,电子阅读器阅读率较上年增长6.5 个百分点,微信阅读率增长1 个百分点。同时,有声阅读成为国民阅读新增长点,各类互联网有声APP 平台成为国民听书主流选择。有数据显示,2017年成年国民听书率达22.8%,较上年17%提升了5.8%,增长显著,且0-17岁未成年群体听书率达到22.7%,与成年国民比例基本持平。

2.3 未成年人阅读量保持增长

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未成年群体图书阅读率达84.8%,人均图书阅读量达8.8 本,较上年增长0.47 本;且在0-8 岁的儿童家庭中,占71.3%的家庭有陪孩子读书的习惯;0-8 岁儿童的家长每年带孩子逛书店3.07次,比上年略有增长。

2.4 阅读需求呼声较高

针对倾向阅读形式的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45%的成年国民更倾向于“纸质图书阅读”,12.2%的国民倾向于“网络阅读”,35%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针对个人阅读量评价调查显示,认为自身阅读量多的仅占1.7%,认为阅读量很少或者比较少的人数比例达39.5%,可见公众对阅读有较大需求。针对个人阅读情况满意度的调查显示,表示对个人阅读情况满意的国民仅占23.7%,有超过60%的国民认为不满意或者表示一般。针对国民对开展阅读活动的呼声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国民尤其是成年国民对当地举办全民阅读活动的呼声非常高。数据显示超过64%的成年国民认为地方相关部门应当举办读书节等活动,这也间接反映出当前全民阅读活动推广尚未完全满足公众阅读需求。[2]

2.5 城乡阅读率差异明显

调查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城镇居民图书阅读率达到67.5%,比上年提升1.4 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图书阅读率则为49.3%,与城镇居民阅读率相比,差距显著。同时,就纸质图书阅读量比较来看,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5.8 本,比上年高出0.23 本,而农村居民人均纸质阅读量为3.35本,与2016年的3.61 本相比有所下降,城乡纸质阅读率的差异正在逐渐增大。其次,从阅读介质比较来看,城乡居民不同介质阅读率也存在明显差异。2017年城镇居民期刊阅读率达30%,较农村居民高11 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数字化阅读率为81%,较农村居民高17.6个百分点。[3]

3 全民阅读保障机制的构建

基于当前全民阅读调查和图书馆全民阅读推广现状,依托《公共图书馆法》构建全民阅读保障机制成为当务之急。

PDCA管理是一种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管理方案,其主要是重视过程管理,通过小组管理的方式从而获得更为良好的管理质量。PDCA管理在应用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持续性探讨的方式来对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从而获得更为有效且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案,来提高管理质量,从而满足更高的需求[9]。

3.1 强化组织体系建设

全民阅读推广保障机制构建,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与支持,需要顶层设计与软硬件条件支撑。首先,加强顶层设计,构建起以省图书馆为龙头,以地方图书馆为枢纽,以区(县)图书馆为主体,乡镇图书馆与农家书屋等为支撑的全民阅读保障体系,形成融合共享、线上线下与集中分散的公共文化服务格局;注重完善服务平台、整合阅读资源,创新推广模式,持续向机关企业、学校、街道社区、科研院所提供文化阅读服务。

图书馆应成立阅读推广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并将全民阅读作为核心业务,实施统一组织领导与系统部署。基于阅读推广委员会的领导,图书馆进一步立足实际,加强组织管理、协调合作,构建行之有效的阅读推广工作体系。同时逐步结合全民阅读活动实际,建立起全民阅读推广制度,完善阅读推进制度、读者反馈制度、全民阅读推广效果评价制度等。[4]

此外,加强组织领导与统筹协调,构建协商推进机制,推进形成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落实体系。《公共图书馆法》提出支持公共图书馆加强与学校图书馆、科研机构图书馆和其他类型图书馆的交流,开展联合服务。这也给全民阅读推广带来新的方向。图书馆应积极发动企事业单位、高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等机构组织,广泛参与全民阅读活动,引入志愿者,为全民阅读服务提供人才保障;鼓励与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全民阅读推广活动,充分发挥文化名家、社会名人的阅读引领作用;鼓励和支持教育机构、文化团体等社会组织协助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并提供相关阅读服务,形成全民阅读工作合力。[5]

3.2 健全平台保障体系

全民阅读的推广,既要充分发挥政府作用,也需有效调动社会参与,构建起多元立体、多方共赢的公共阅读平台,打造开放共享、由点及面的全民阅读新生态。《公共图书馆法》中也明确提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如何引导社会参与,构建立体化全民阅读推广平台保障体系,需从以下几点入手:

首先,基于总分馆模式,构建多元化、立体化图书馆服务平台。在完善全民阅读设施体系建设上,积极推进城市书房、职工书屋、社区书屋等新型文化空间建设,同时大力推动实体书店发展,加快促进公共数字化阅读平台建设;针对特殊群体、弱势群体搭建“爱心图书室”等平台,拓展服务范围;实现全民阅读服务内容全覆盖,有效缩小城乡全民阅读差距。如广东省东莞市图书馆,其以市图书馆为核心,构建起市、镇(街)、村三级构架的图书馆系统,形成52个分馆、100余个文化服务站的图书馆服务网群,同时设立24小时自助图书馆、城市书房、图书ATM 机等各类图书馆布局,使图书馆服务空间、时间均得到有效延伸,充分利用总分馆网络集群作用,促进形成城市全民阅读新风尚。[6]其模式值得参考与借鉴。

其次,图书馆可加强与书店等合作,有效借助社会资本力量推动服务体系建设。具体可在活动、文化产品、文化业务推广等方面展开系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让书店成为图书馆文化服务的延伸。同时可有效挖掘民间全民阅读推广力量,搭建阅读联盟,基于联盟平台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全民阅读活动。同时,长期以来民间读书会存在专业人才缺乏、资金短缺等问题,图书馆可协同相关部门,支持与引导各类民间读书会成立与发展,通过业务指导培训、资金扶持等形式,充分发挥民间读书会的作用。

3.3 筑牢硬件保障基础

缺乏完备的基础设施,没有舒适的环境,图书馆全民阅读活动的吸引力也会大大降低。考虑到这些因素,地方公共图书馆应下大力气改善公共图书馆的硬件设施。首先可通过改扩建图书馆与新建图书馆,配合馆舍内部硬件设施升级改造,打造特色鲜明的“网红”图书馆;同时可配备24小时自助借还书机、全景图书馆、自助阅报机等设备,提升服务便捷度。[7]

其次,实现全民阅读城乡并举,有效缩小城乡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差距。具体应深入实施农家书屋提升工程,加快实现农村书屋与区(县)级图书馆通借通还,优化农家书屋资源配置;加大对实体书店的扶持力度,推动基层阅读场所的转型升级,打造新型阅读空间;充分发挥互联网功能,丰富农村书屋馆藏,为乡村中小学打造电子图书馆,利用技术消除城乡儿童阅读鸿沟;另外,图书馆可通过与相关机构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利用相关公益性项目,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等捐赠爱心阅读室。总之,要用硬件基础的完善填补全民阅读城乡差异,让城乡在“全民阅读”背景下共同飘散“书香”。

3.4 完善活动保障体系

全民阅读是全民参与的活动,既要机制推动,也需活动保障,促进公众广泛参与。全民阅读应凸显丰富性、互动性、广泛性等特征。首先,图书馆需结合全民阅读推广实践经验,融合公众需求特征与社会发展实际,科学规划全民阅读推广活动,做到从内容到形式满足公众文化需求。例如在暑期开展“暑期文化活动月”,邀请家长与孩子们走入图书馆,通过观看戏曲、体验传统非遗文化等方式,感受文化魅力;举办换书大集、朗诵大赛等,激发青少年对阅读的兴趣。

其次,提供便利化、多样化、针对性的阅读文化服务。图书馆充分发挥辐射带动功能,提升图书资源利用率与便民水平。例如在全民阅读推广活动开展之前,图书馆可通过问卷调查或者访谈等形式,对学生、教师等阅读服务群体展开针对性调研,进而结合具体需求开展针对性更强的阅读推广活动。例如开展图书漂流、音乐欣赏等活动,吸引公众参与;充分利用校园图书馆、社区书屋、职工书屋等场所,引导与帮助青少年群体参与校外阅读活动,推进少年儿童阅读,保障特殊群体、困难群体的基本阅读需求。[8]

此外,基于公众数字化阅读发展趋势,图书馆需大力推广数字化阅读,实施公共数字文化工程:推动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实现基层图书馆、书屋等联网介入,实现资源信息共享;搭建公共电子阅览工程,实现远程访问国家、省、市级图书馆数字资源;打造数字图书馆,使公众通过微信等互联网平台,便捷下载网络读物、培训视频、互联网公开课等数字资源。同时,积极建设数字图书馆平台,以打通读者服务“最后一公里”为目标,有效整合图书馆资源与城市文化资源,通过数字化加工处理向公众推送文化信息与产品,展示地方性文化,并提供数字资源阅览、下载等便民化数字服务;同时构建移动APP、全媒体应用等公共图书馆数字阅读平台,构建起协同共享、立体互联的智慧型图书馆。

3.5 营造强大的阅读文化氛围

地方图书馆应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作用,加强舆论营造,促进提升全民阅读影响力。首先,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提供图书资讯、活动信息等服务推广内容,营造阅读文化氛围,提升阅读推广项目社会影响力。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主阵地作用,做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大力开展读书演讲、主题读书、学习论坛、文献研讨等阅读活动,推进阅读活动常态化、大众化、潮流化。

其次,加强阅读品牌建设,结合阅读推广主题,打造出彰显城市特色、契合公众文化需求的现代全民阅读服务品牌。如四川成都市图书馆为推广全民阅读,满足公众多样化阅读需求,提升影响力,联合成都20余家书店协力打造“城市阅读空间”,将公共图书馆与实体书店相融合,建设城市阅读空间。[9]这一模式让全城书店均参与到全民阅读活动当中,既增强了公共文化内容供给,也彰显了城市特色,形成阅读推广品牌效应。

4 结语

《公共图书馆法》以立法形式推动全民阅读,为书香社会建设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公共图书馆法》实施为契机,图书馆应立足实际,结合公众文化需求,协调统筹图书馆资源,以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为目标,构建起全民阅读保障机制。同时,随着全民阅读工作机制的完善发展,今后可在构建全民阅读评价体系、引入更多社会资本投入以及推动全民阅读市场化运作等方面下功夫,推动形成全民阅读新常态。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