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全国本科院校图书馆电子资源调查研究*

时间:2024-07-06

刘建国 苏万鹏

(中国民航大学图书馆,天津 300300)

信息资源作为与物质、能源并驾齐驱的战略资源,对其进行优化配置不仅是实现国家创新体系的需要,更是实现国家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作为高校三大支柱之一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优化配置,是搞好学科建设、培养创新人才、实现我国教育发展目标的重要环节。特别是电子资源以其检索灵活、下载方便、共享容易等优势异军突起,已经成为各级别信息部门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拥有量,体现了其为学校教学、科研的支持力度。目前,各个学校都非常重视电子资源的建设,纷纷购买与本校学科建设相适应的数字资源;同时各个地区纷纷建立高校共建共享平台,发挥集团购买的优势,来缓解部分高校资金不足的压力[1]。即便如此,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很多专家学者对某地区或者某些院校的电子资源进行了调查和研究,但缺乏全国范围的调查。高等教育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应该站在全局的角度去审视目前我国高校电子资源的现状,以便在中观层面更好地对电子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本次调查的目的,是通过对全国高校电子资源现状进行盘点,发现存在的问题,为高校系统全方位地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提供科学的依据。

1 数据来源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全国本科院校,目前全国本科院校共计844所,通过互联网查询,能登录的高校图书馆697所,占总体的82.5%,因此,此次调查的数据样本足够大,具有很好的置信度,数据的分析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本次调查的时间为2012年的11月至2013年的1月,历时3个月,并对数据进行整合。对于综合性数据库采取分库计算,为了使数据接近事实,对于那些无法进入内网的图书馆,其综合型数据库按照平均数计算,对于开放获取资源,本次统计不计算在内。

2 数据分析

尽管各个高校图书馆非常重视数字资源的建设,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院校数字资源的配置仍然存在着很大差异,虽然很多地区的高校联盟在共建共享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仍然出现了资源配置上的弱势群体[2-3]。

2.1 整体分析

数据统计表明,目前全国高校图书馆平均拥有中外文数据库以及自建数据库的数量为33.78个,在所调查的高校图书馆中,超过平均水平的有278所院校,占总数的39.89%;有419所院校低于平均水平,占整体的60.11%。全国高校图书馆平均拥有电子资源超过平均数的地区为11个,占总数的35.5%。其中电子资源超过200个的有4所院校图书馆,均为“985”院校,超过 100 个的为 37 所,其中“985”、“211”院校为25所,比例为67.6%。

从地区角度来讲,全国有将近65%的地区低于平均数,出现了数字资源配置的弱势地区。就个体学校来讲,有将近61%的高校低于平均数,出现了高校图书馆的弱势群体。另外,无论从地区还是个体图书馆来讲,弱势群体的比例数字基本吻合,说明此次调查结果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由于历史原因,在数字资源配置上,地区与地区之间以及地区内部产生了很大的差异,出现了两极分化和数字鸿沟。从表1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全国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排在前7位的是4个直辖市以及江浙、广东等发达地区,这些地区的电子资源的拥有量大大超出了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天津地区异军突起,电子资源平均拥有量为95.11个,远远地超出其他省市,超出平均数的两倍之多。华中、华南、四川以及安徽等地基本与平均数持平。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西部地区的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平均拥有量极低,甚至有些地区不足平均水平的1/3。形成了发达地区以及沿海省市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丰富、中东部地区持平、西北部地区弱势的格局。

但就某个区域而言,同样存在着电子资源配置失衡的现象。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高校数量在全国首屈一指,而且“985”、“211”院校的数量在国内也是最多的,即便如此,北京地区内部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拥有量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清华大学作为全国最有影响力的学校之一,其电子资源的拥有量超过200个,排在全国首位。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拥有量超过100个的有6所院校,然而,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院校也有13个之多,云南、新疆、甘肃等地虽然平均水平较低,但其所在地的“211”院校的电子资源拥有量仍然很高,大多超出了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

广东作为沿海省份,其高校平均拥有的电子资源数量排在第7位,广东省内部同样存在着文献资源配置失衡的现象和区域共享的瓶颈[4]。分析表明,弱势群体的出现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具有普遍性。

表1 全国各地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平均拥有量

2.2 不同类型的学校分析

此次调查,针对不同层面的学校进行了分类统计,具体是按照“985”、“211”以及普通院校3个层面进行统计,数据表明,不同层次的学校在电子资源配置上产生了巨大的差异。

全国“985”院校有39所,在所调查的高校中,只有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的网站无法进入,因此,对全国38所“985”院校的电子资源进行了统计分析。

“985”院校共有中文数据库1383个、外文数据库3251个、自建数据库269个,平均每个学校拥有数据库129个,是平均水平的4倍;而且外文电子资源是中文电子资源的两倍多。这些高水平的院校,在学科建设、人才资源以及学生人数上都是国内高校的佼佼者,其教育资源占有绝对的优势也在情理之中。

“211”院校是我国高校中的骨干力量。全国现有“211”院校108所,其中中文数据库总数为3036个、外文数据库为5722个、自建数据库为620个,每所学校平均拥有数据库为86.33个,是平均水平的2.56倍,且中文电子资源的数量大大少于外文电子资源的数量,说明其数字资源具有较高的质量。

本次调查普通院校593所,中文数据库共计8963个、外文数据库6345、自建数据库1878个,平均每个学校拥有28.98个数据库,低于平均水平 15%,且与“985”、“211”院校恰恰相反,中文电子资源的数量超过外文电子资源的数量。而且,在普通高校中有101所院校图书馆的数据库拥有量不足10个,占总体的14.5%。这充分说明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普通院校的电子资源都与“985”、“211”院校无法相比。

2.3 强弱原因分析

数据表明,目前全国高校电子资源配置上存在着极大的失衡,基本形成“985”院校是塔尖、“211”院校是塔身、普通院校是基座的格局。这样的格局看似合理,其实是与信息资源配置理论相背离的。信息资源配置理论要求资源配置有效(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且均衡性发展。现实和理论产生了极大的背离,不仅表现在数量上,就电子资源的质量而言,在所调查的院校中,大多数院校的外文电子资源少于中文电子资源,有88所院校没有外文电子资源。这样的现实同时违背教育公平化的理念,受教育者在教育资源面前出现了新的不平等,普通院校的很多师生无缘外文电子资源,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教育的失衡。

造成电子信息资源配置失衡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3.1 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的阐释

依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理,弱势群体在生产中的弱势最终由社会生产力状况决定。一方面,社会生产力具有层次性,决定了社会生产力分层底部群体的弱势。另一方面,现实社会生产力不仅不能消灭分工,而且要求分工继续分化,由此决定现实的所有制状况和人们在生产组织中的地位不可平等。另外,由于生产分工,交换成为必然。自由交换过程中,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商品中凝结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交换中量的比较尺度,所以弱势群体之弱势还在于其为交换而提供的一般人类劳动量低下[5]。

“985”、“211”和普通院校其生产力主要体现在人才、学科建设等方面。“985”、“211”院校无论在师资结构、学科建设上都是其他类院校无法比拟的,这就决定了其生产力的层次性,决定了“985”、“211”院校的人才结构,决定了绝大多数院士、博士点、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必将汇集于此类院校。同时也决定了普通院校在资源配置上处于弱势,从而体现在其教育资源配置、产品科研能力以及毕业生(学生产品)处于弱势,因而造成了其整体的弱势,其中包括文献资源。

2.3.2 政策因素

很多政策性的投入具有倾向性。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对一部分院校进行了大量的资金投入,另外还有中央高校基金等,而这些工程或者项目是普通院校无法获得的。目前国家对于高校弱势群体还没有相应的政策出台,弱势群体之间还是松散型的,没有形成联盟,他们的诉求未能得到有关政府和领导的关注,因此高校图书馆弱势群体无法获得政府政策性的支持。

2.3.3 学校内部资金分配的问题

学校内部在经费分配上依然存在着强弱之分,学校的经费主要用于学科建设上,无可厚非。但在图书馆的经费问题上,很多院校的文献购置费根本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据不完全统计,普通院校图书馆的经费能够达到学校总经费5%的实属凤毛麟角。另外图书馆本身的综合信息能力欠缺,对学校学科建设支持力度不强,这也是得不到学校各个层面广泛重视和支持的重要原因,普通高校图书馆人举步维艰。

2.3.4 图书馆领导对资源认识度

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的馆长是搞其他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他们对信息资源的认知有时存在一定偏颇。另外,很多普通院校由于教学评估等因素,导致很多图书馆的领导只注重完成学校的任务,忽视电子资源建设,很多高校图书馆年度电子资源经费不足10万元,这样的经费力度,很难在电子资源建设上有所作为。

2.3.5 共享共建存在的问题

此次调查发现,全国有80%以上的地区都建立了高校图书馆联盟,甚至某些发达地区不同的区域之间也建立了某些区域联盟(如广东的珠江三角洲数字图书馆联盟、浙江的长江三角洲地区高校图书馆联盟等)。这些联盟在资源共建共享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依然存在着问题。广西、河北、河南等地都建立了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但这些地区高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拥有量还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是由于联盟是自由组织的,缺乏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支持。另外,合作也是松散性的,因此合作力度不够,导致资源上的重复性以及一些稀缺资源无法共建共享的局面。很多地区的“985”、“211”院校很难起到地区的资源中心的作用,从而导致整体建设水平不高。另外在资源共享上,由于体制、法律等方面的因素,高校图书馆联盟之间很难实现全方位的资源共享。

2.3.6 图书馆自身开发的不足

资源建设是高校图书馆永恒的话题。资源建设除了购买以外,更要加强自身的开发力度,开发和整合现有的资源。在自建特色数据资源上,全国高校图书馆整体水平偏低。目前,全国自建数据库平均为3.13个,有175所院校没有自建数据库,这表明高校图书馆在资源开发上存在着缺陷,这其中有人员、设备、经费、认识等诸多因素。因此,如何开发整合自身的资源是高校图书馆必须思考的问题。

2.4 天津市高校图书馆共享共建的启示

表1可知,天津地区高校图书馆中文电子资源、外文电子资源以及自建电子资源各项指标均列全国首位。天津地区按经济实力和教育水平在全国都不是最高的,然而在电子资源建设上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其发展的脉络和经验是值得研究和借鉴的。

首先,政府的支持。“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是天津市高等学校“十五”综合投资规划的建设项目。“十五”期间,天津市教委累计投入经费7000余万元,各校自筹配套经费数千万元,建立起天津市高校数字图书馆中心,中心为天津市教委的正式机构,且工作人员均为正式在编人员。目前,天津市19所本科高校图书馆全部以成员馆身份参加该项目的建设。宗旨是打造若干个地区文献信息中心,形成一个网络互联互通、资源高度共享、服务功能完备、服务效益明显的天津市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共建和开发利用,在共知共建共享理念指导下建设国内一流的高校图书馆联盟。

其次,公共系统平台建设。在天津教委领导的支持下,天津高校图书馆联盟达成共识,确定天津高校图书馆统一采用Unicorn系统软件平台,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两馆仍保持各自系统的独立运行,其余的17所高校馆联合引进一套Unicorn Consortia系统,共享一个系统平台、一个服务器、一个中央数据库。这样的联合模式,在我国大学图书馆中是一个大胆尝试。事实证明,其打破了单一图书馆模式,17所图书馆在一个系统平台上共同使用一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自动化系统的决策是有远见的,天津高校图书馆联盟具有坚实的发展基础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三,天津高校图书馆联盟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联盟的资源建设原则:以引进为主,自建为辅;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教学需要为主要目标,兼顾研究工作的需要。联盟电子资源建设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①联盟买断,联盟中心承担全部费用。②联盟买断,费用由成员馆和中心共同分担。③充分发挥天津地区“985”院校的作用,依托天津大学、南开大学联合出资为联盟买断。④自愿参加的方式组织部分数据库的团购(联盟中心给予半额补贴)。

采用区域性联盟方式购置电子资源使天津高校联盟成员馆获益匪浅,初步估算,仅引进数据库就节约经费超过7000万元人民币(与单一图书馆采购模式相比)[6]。

第四,特色数据库建设是天津市高校图书馆联盟的又一特色。天津高校图书馆联盟以集团采购招标方式为各成员馆配备了数字图书馆数字加工制作系统,并组织启动了有15所高校馆参加的14项特色数据库建设项目,每个学校的自建数据库,联盟中心都有相应的经费作为支撑。所建特色数据库联盟成员馆都可以共享,自建数据库无论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在国内都属领先地位。

另外,天津高校图书馆还实现了联合目录与联机检索、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公共数据中心建设、参考咨询服务协作、业务交流与队伍建设等功能。这样一个有组织、有计划、共同协调、共同发展的高校图书馆联盟使得各个成员馆在资源建设、人员培训、读者服务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在电子资源上名列全国首位,这绝对不是偶然的,因此,天津市高校图书馆共享共建的经验值得借鉴与推广。

3 结语

高等学校肩负着提升国民素质的使命,高等教育大众化单靠“985”和“211”院校是难以实现的,绝大多数适龄青年的高等教育任务要靠普通高校来完成。因此,广大普通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基石,基石不稳,那么教育大厦将会倾覆。因此,教育资源(文献资源)配置需要政策上的调整;高校系统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增强自身的生产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全国教育的视角,来审视现有资源,进行科学整合,解决弱势群体的问题,使得教育资源配置能更加有效均衡,更好地为高等教育服务。

[1]何琳.我国区域性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建设现状调查分析[J].图书馆,2010(4):61-62.

[2]李昕朔.河北省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2012(6):51-52.

[3]武二伟.河南省本科院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现状与对策分析[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1(4):87-89.

[4] 王滢.广东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的瓶颈及新模式选择[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1(5):120-121.

[5] 李明,王敬宇.论弱势群体本质及特征[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3-36.

[6] 李秋实.天津高校图书馆联盟建设实践[J].晋图学刊,2007(3):8-10,4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