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图书馆员去职业化现状及对策

时间:2024-07-06

孙恒韬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图书馆,辽宁 阜新 123000)

孙恒韬 男,1979年生。本科学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社会化服务。

1 引言

在发达国家图书馆员职业化的相关制度、机制已经达到完备的时候,我国图书馆员职业化道路还没有实现,去职业化的趋势却已经逐渐显现出来。所谓去职业化,行业内比较认同的是陈莹、李树林提出的定义,即由于劳动组织和劳工关系的市场化,工作从职业导向转为过程导向,工作内容不再取决于职业,而取决于任务,从而打破了传统职业的界限划分,为完成任务,可以跨越职业的门槛[1]。

2 图书馆员去职业化现状及原因

2.1 图书馆员去职业化现状

2.1.1 核心业务的转移与外包

信息技术为专业控制和标准化管理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图书馆学专业的核心知识变得越来越模糊,甚至已经产生不了深奥的知识,图书馆大量核心业务外包。业务外包分为专业性业务外包和非专业性业务外包。专业性业务是指:对满足读者需求,实现用户价值和图书馆生存发展起决定作用的业务;对图书馆最终服务和产品的质量及水平具有关键作用的业务;有助于图书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业务;具有增值性或竞争优势,能够促进图书馆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业务;富有技术进步或技术含量较高,体现图书馆职(专)业特点或馆员核心业务能力的业务[2],如图书采访编目、图书加工、报刊装订、书目数据库建设、现代化技术。非专业性业务如图书上架、整架、公共卫生、安全、消防、绿化、设备的保养维护和管理等。20世纪 80年代中后期,国外图书馆普遍将非专业业务外包,而目前,许多图书馆将专业业务的相关工作交给一些专业公司来做,或者选择人力资源成本更低的兼职人员、非专业人员、临时工等来从事图书馆工作,从而加强了图书馆员的去职业化。

2.1.2 图书馆员专业力量的降低

图书情报专业毕业生从事非专业工作比例增加,图书馆低层次工作人员数量上升。非图书馆学专业出身的人员正在占据或顶替大量原有的图书馆员岗位,如美国公共图书馆聘用非专业人员从事图书馆的核心工作,从总体上看正在削弱专业人员的力量,专业生涯的吸引力不断下降。根据日本图书馆协会公布的数据,日本每年通过司书课程和司书讲习获得专业职务资格者超过1万人,但 2000年真正在图书馆就业的,全国只有 200多人,仅占2%左右。图书馆员职业采用人事代理制度,图书馆对非本专业人员需求增强。

2.1.3 图书馆职业精神的削弱

图书馆业务内容单一,重复性的工作较多,久而久之,馆员很容易产生疲倦感,缺乏创新精神,单调重复的工作容易使人缺少工作激情,漠视职责,怠慢读者,图书馆的服务质量降低,自身的竞争力减弱。专业队伍还存在着较严重的知识结构老化和学科结构失衡的问题,馆员知识结构单一、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在继续学习深造上,一方面管理层重视和支持的力度不够,另一方面馆员个体进修的意识也不强,“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职业理念和“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严重削弱。

2.2 图书馆员去职业化的原因

2.2.1 图书馆法规不健全,无图书馆员资格认证

1956年美国颁布全国性《图书馆服务法》; 1950年日本颁布《图书馆法》与《图书馆法实施规则》。我国 1955年文化部抄发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工会图书馆工作的规程》,1956年高等教育部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图书馆试行条例(草案)》,1987年中国科学院颁发《中国科学院图书情报工作暂行条例》,1981年教育部颁发《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1982年文化部颁布《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图书馆法的主要作用是保证、监督和规范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而我国没有一部真正的图书馆法。我国图书馆界至今仍存在馆员上岗无行业统一资格标准、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界限不清、继续教育缺乏激励机制、图书馆学教育与图书馆实际相脱离等问题,使图书馆服务质量难以保证与提高,中国图书馆工作的国际化受到影响[3]。专家表示,我国真正的图书馆法出台还需要很长时间,及时制定图书馆法,缓解图书馆去职业化的趋势,是保证图书馆职业化的根本。

2.2.2 图书馆财政压力增加

近年来经费短缺一直是困扰高校图书馆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作为服务型部门,高校图书馆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学校统一规划拨款和个人捐赠,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图书馆开展的服务越来越多,但经费却捉襟见肘,财政压力不断增加。虽然电子资源的投入有所增加,却是以纸质资源的缩减为代价。资源价格的大幅上涨也给图书馆带来巨大的资金压力,迫使其降低在其他方面的支出。

2.2.3 网络环境对图书馆的冲击

网络已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我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途径,图书馆早已不是信息和知识的唯一来源。网络文献和电子图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这种传统的服务模式,信息传播前所未有地快捷和方便。图书的数据化和信息化也悄然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电子商务迅猛发展,并纷纷将拓展线上电子书业务作为重要发展方向,无形中挤压了图书馆的生存空间。

3 防止图书馆员去职业化对策

3.1 增强图书馆核心竞争力

独具性、持续竞争优势、知识和资源及能力等要素的整合是图书馆核心能力内涵的主体部分。石聿根认为,图书馆核心能力是指在图书馆系统中作为竞争主体的图书馆通过对资源、技能和过程的有机协调与整合,形成独具的、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服务竞争力[4]。首先是进行服务创新,用新技术和新思想来变革服务模式,拓展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其次是进行图书馆内部资源配置和优化,进行图书馆各部门之间的整合,即资源建设、读者服务、人力资源、图书馆文化、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整合,确定本图书馆潜在的核心动力,从而调动必要的资源进行培育。第三是专注于核心业务,将非核心业务进行外包,这样图书馆可以集中有限的资源和能力,专注于自身的核心业务,创建和保持长期竞争优势,并能达到降低成本、保证服务质量的目的。

3.2 建立我国的图书馆法和相应的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体系

成立于1909年的美国专业图书馆协会(SLA),作为公司、私人企业、政府部门、博物馆、院校、医院、信息管理咨询公司等专业机构图书馆员的行业协会,其特别委员会于2006年修订了《21世纪专业图书馆员职业能力报告》,该报告从Professional Competencies(专业能力)及Personal Competencies(人格素质)两方面对专业图书馆员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进行了全面的阐述。英国和日本等国外图书馆也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而我国图书馆员职业化进程十分缓慢。近年来,图书馆职业化受到业界关注,与之相关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等问题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吴慰慈在《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一文中提出: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可以从源头净化和强化图书馆专业队伍,使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逐步纳入法制轨道,以保证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3.3 培养和构建图书馆员的职业精神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图书馆学教授肖希明认为:“图书馆的职业精神,就是图书馆从业人员在对图书馆整体利益认识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对图书馆职业所承担的社会义务的文化自觉,是图书馆从业人员的职业观、价值观。”可见,图书馆职业精神涵盖了馆内各层次、各部门从业人员的职业精神。这种精神可以激励馆员更好地提升自我。具体包括:爱岗敬业精神、崇尚服务精神、开拓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培育图书馆员的职业精神,使图书馆在读者服务、文献采选、典藏、调用、组类等各环节始终表现出有机体的生长特征;塑造图书馆员的专业水准,实现从传统借还服务向个性化知识服务的转型,匹配读者的专业阅读需求,完成新时期图书馆事业的本质化转型。

3.4 营造图书馆员终身学习环境,提升图书馆员职业素养

新一代图书馆员必须不断学习,激发自身潜能,力求掌握完善的专业理论、应用技术及相关背景知识,努力成为集各种技术于一身、跨多学科和多领域的多样化尖端人才。培养图书馆员独立学习的态度以及强烈的科研意识,提倡终生学习理念;管理层高度重视,改变领导方式,提供馆员提升和进修的机会,并把通过培训和教育提升的科研能力和工作能力作为年终考核的内容,进一步转化为图书馆服务师生读者的行为,从而塑造和完善馆员的职业素养。

[1] 陈莹,李树林.论德国劳动力市场“去职业化”趋势及其对职业教育的影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6):130-133.

[2] 王国庄.图书馆核心业务与业务外包的再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2008(2):116-119.

[3] 王世伟.论中国图书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J].图书情报工作,2003(1):7-10.

[4] 石聿根.图书馆核心能力及其培育[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2(3):3-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