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金 燕
(深圳大学图书馆,广东 深圳 518060)
金 燕 女,1968年生。本科学历,副高职称。研究方向:读者服务与图书馆管理。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试行于20世纪中期美国的一些研究型大学。1981年由卡耐基——梅隆大学图书馆正式推出,很快在全球范围内推广。1998年清华大学率先成立了“学科馆员小组”,随后东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实力雄厚的高校纷纷试行。2003年后这种新兴的服务模式受到国内高校图书馆的广泛关注,成为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建设的必然选择。虽然目前学术界对于学科服务没有统一的概念界定,各校学科服务的工作与管理模式也不尽相同,但其内涵基本一致,即依托具有某一学科专业背景,熟悉图书馆馆藏模式结构和资源利用手段,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较强的信息组织加工能力的图书馆高级专门服务人员,为对口学科提供高水平、深层次专业文献信息服务的实践活动[1]。学科服务被视为图书馆读者传统服务工作的延伸,是图书馆专业精神和个性化服务特征的具体体现,也是目前图书馆创新服务的主要形式。
经过10多年的试行与推广,学科馆员制度在全国各大高校图书馆正全面铺开。从“211”重点大学到普通院校,学科服务开展的方式各有不同,组织管理各有特色。根据南开大学柯平的研究,我国高校学科服务的管理模式主要有3种,即集中式管理模式、挂靠式管理模式和分散式管理模式[2]。如表1所示。
表1 学科服务的管理模式
学科服务的理念是与时俱进的产物,其具体运作和管理是摆在图书馆人面前的全新课题,上述模式都各有优点与不足,许多矛盾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
学科馆员在国外高校通常由具有某一学科背景的参考咨询馆员(Reference Librarian)或学科信息专家(Subject Specialist)、学科目录学家(Subject Bibliographer)担任。AIA(美国图书馆学会)对学科馆员的定义是:一种受过专门训练和拥有丰富学科知识,主要负责图书馆某一学科专业文献的选择和评价,有时也负责学科信息服务和书目文献的组织的专业人员[3]。清华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岗位职责包含以下规定:负责试用、评价对口学科的电子资源,为教师有效利用这些资源提供技术支持;开展定题服务,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和科研提供决策参考服务;协助对口院系教师进行相关课题的文献检索;按学科进行电子资源的整合与链接,定期在网上发布新信息,负责收集、鉴别和整理相关学科的网络信息资源并在图书馆主页上按学科大类建立学科网络导航等[4]。从以上表述中不难发现合格的学科馆员是跨学科的学者,具有图书情报与某一学科领域的多方面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现状是行业门槛低,无需执业资格,导致高校图书馆员的学术背景多种多样,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图书情报专业毕业的可能不具有某一学科领域的背景知识,具备某一学科专业知识的馆员可能不精通图书馆业务,一旦成为学科馆员,服务仅限于文献检索、沟通联络等简单工作,实时交互虚拟咨询无法开展,对科研的嵌入式服务只流于美好的愿景。以上这种情况往往成为学科服务的掣肘。
据江南大学图书馆张群于2007年对全国108所“211”大学的调查显示:提供学科服务的大学有32所,占总数的30%。而这32所著名高校中学科馆员人数最少的为零,最多是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全馆85人,学科馆员达21人,占到了总人数的24.7%[5]。即使在率先建立这一制度的清华大学,2004年也只有8位学科馆员服务38个院系[6]。尽管近几年学科馆员制度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各高校图书馆纷纷效仿,但学科馆员人数的增长远远落后于高校师生人数、新增学科数量的增长。以深圳大学为例,学校现有25个教学学院,仅本科专业就有72个,学科馆员39人,尚不能满足所有专业和学科的图情需求。学科服务对于馆员专业技能、学术水平的要求远远高于其他岗位,难以招聘选拔到足够数量、符合岗位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日益成为学科服务的瓶颈。
除少数高校在图书馆岗位聘任中设立了专门的学科馆员岗位外,多数高校的学科馆员分散在图书馆咨询部、信息部、期刊阅览部、采编部、参考部、读者服务部等多个部门,学科馆员基本上在原来的岗位上兼职提供学科服务。以国内年开放时间最长的深圳大学图书馆为例,读者服务部的馆员除了完成每周112个小时的阅览室管理与读者咨询、回应读者诉求、新旧书验收、书架整理、书刊查错、架标制作、书库调整、协寻查书、读者荐购书反馈、周末节假日值班、宣传推广馆藏资源等工作外,还担负着为对口学院提供学科服务的任务,学科馆员们的工作负荷和压力可想而知。而一些高校从院系中特聘的图情(信息)教授、教师顾问,在日益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的重压下已分身乏术,学科服务方面的兼职工作更让他们不堪重负。
开展学科服务的各高校图书馆大都要求学科馆员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具备某一学科的专业背景、精通图书情报业务,同时具备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这样的通才并非仅凭借大学4年图书情报专业的学习便能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入职后在工作岗位上日积月累,以及在继续教育下不断充电逐渐打造出来的。现阶段国内部分高校图书馆不同程度地存在轻培养重聘任的问题,对学科馆员的培训尚未制度化、规范化。一些高校图书馆对现有学科馆员的培训没有纳入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学科馆员往往埋首繁杂的工作,鲜有机会进修学习。即便有不定期的培训也仅限于图书馆业务,无缘涉足对口学科领域,长此以往学科知识无法更新,学术视野也无从拓展。
学科服务历经10余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定的规模。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设立学科馆员的高校已从2006年的近40所发展到现在的100所以上[2]。虽然各校办馆理念、制度、管理等方面有所不同,上述问题却普遍存在于学科服务建设中,只有不断完善学科馆员的管理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学科服务的现状。
各校对学科馆员的称谓不完全相同,如“学科联络员”、“咨询馆员”、“采访馆员”等,说明学科馆员的角色定位尚不明确。全国开展学科服务的高校图书馆中仅有一部分对学科馆员的岗位职责做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各校对学科馆员的专业背景、学历、职称方面的要求高低不一。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袁红卫的调查,2007年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聘请的学科馆员全部具有专业背景;被调查的12所高校中仅苏州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全部具有副高或正高职称;仅武汉大学图书馆对学科馆员进行了资格认证[7]。但迄今国内更多的大学对学科馆员的职称学历未作硬性要求。要完善学科服务的相关管理机制,首先要从工作、知识、能力、方向4个方面来对学科馆员进行角色定位,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岗位职责与要求,再确定招聘选拔的方式(包括建立“学科馆员”资格证书考试制度),实行资格认证,择优上岗,以杜绝学科服务建设一哄而上、人员滥竽充数的乱象。同时配合人力资源部门出台引进人才的政策,吸引拥有双学位的图书情报方面的博硕士或经过图书馆业务培训的其他专业的博硕士来馆工作。只有高素质人才参与到学科服务中,学科服务的效果和水平才会大大改观。具体流程如图1。
图1 学科馆员的引进机制
学科馆员所从事的是一项开拓性的资讯服务工作,与图书馆其他岗位相比专业性更强,工作挑战性更大。主要的激励方式是实行以能力和业绩为中心的分配机制,薪酬待遇与普通馆员拉开距离,达到甚至超过各院系专业教师的平均水平,充分体现收入与贡献的一致性。这样不仅能调动现任学科馆员工作的积极性,还能调动起普通馆员竞聘学科馆员的积极性。除物质激励外,还要强化精神激励。如授予那些具有突出业务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的学科馆员首席学科馆员的称号,在图书馆读者手册、视频宣传栏目中着力推荐;奖励优秀学科馆员外出学习观摩等等。
针对2.4所述现状,高校图书馆应把员工继续教育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如鼓励大家自我充电,使其形成终身学习理念;馆内拨出专款奖励业余进修学有所成的馆员;利用所在大学的学术资源定期请专家学者举办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方面的讲座;及时了解对口学科的国内外最新动态,搭建人才成长和交流的平台;鼓励馆员回到大学课堂,旁听某学科精品专业课,开展跨学科学习;图书馆在深入了解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科发展方向的基础上,确定重点学科的学科馆员培养计划,培养合理的人才梯队。
如果对学科馆员的工作没有定期的考核与评价,学科馆员的任务就必然沦为其完成日常岗位职责的额外负担。图书馆需制定一整套的规章制度,定期考核和评价学科服务的绩效,从而达到促进学科馆员工作的目的。考核学科馆员的工作可尝试从以下关键绩效指标(KPI)入手:与用户联络的频率、举办培训的人次及内容、学科信息资源建设情况、参与咨询课题情况、用户对学科馆员业务能力的评价以及学科馆员对院系教学科研的贡献度等。
如表1所示,经过10多年的摸索,我国高校图书馆在学科服务的组织管理上主要形成3种模式,这3种模式各有利弊。对于研究性图书馆,可建立由学科馆员为主管的集中式管理模式,这样的管理模式有利于学科馆员职业发展的连续性、稳定性、专业性,有利于将图书馆学科馆员学科专业信息服务融入到各院系的教学与科研中,有利于构建学科馆员、学科导航、学科专业信息服务三位一体的网络化信息服务平台[8]。而对于综合性图书馆,则可以将学科馆员集中挂靠到某部室,采取专兼职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总之高校图书馆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状况在实践中摸索出适合本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管理模式。
管理机制的滞后制约着图书馆学科服务工作的发展,只有不断完善各项管理机制,搭建起学科服务的组织架构,学科服务的运作才能顺畅进行。10多年的学科馆员制和学科服务的探索,既积累了经验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只要图书馆界同仁潜心研究,大胆实践,勤于反思,就能克服学科服务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为高校图书馆的未来可持续发展开辟出新的道路。
[1] 费晓炜.高校学科馆员咨询服务工作初探[J].图书馆建设,2007(1):77-80.
[2] 柯平,唐承秀.新世纪十年我国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的发展[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1(2):3-10.
[3] 王唯玮,马克芬.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制的困境及影响因素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9(9):89-92.
[4] 孙波.浅谈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建设[J].中国轻工教育,2010(5):41-43.
[5] 张群.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8(6):124-127.
[6] 郭依群,邵敏.网络环境下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职责的扩展——清华大学图书馆案例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4(5):51-55.
[7]袁红卫.国内部分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队伍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7(1):96-98.
[8]吕秀云.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图书馆学刊,2007(5):20-2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