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数字教学资源著作权侵权风险及其对策

时间:2024-07-06

张玲玲 代晓清 杜洪琳

(成都师范学院图书馆,四川 成都 611130)

数字教学资源著作权侵权风险及其对策

张玲玲 代晓清 杜洪琳

(成都师范学院图书馆,四川 成都 611130)

基于数字教学资源建设现状,阐述了可能产生的著作权侵权风险。根据可能产生的侵权风险,重点探讨了有效规避数字教学资源著作权侵权的应对措施,包括充分利用开放教育资源、与作者达成开放内容授权、增强用户著作权保护的法律意识、利用技术手段规避著作权侵权、谨慎对待著作权法指出的“合理使用”情况等。

数字教学资源 著作权侵权 侵权风险

1 引言

数字教学资源建设是数字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教育部明确指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是高校教育信息化的重点”[1]。教育部制定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也明确指出了“整合信息资源,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行动”的发展任务。

2 数字教学资源建设现状

教学资源与课堂教学同步更新、配套使用,可辅助老师进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培养学生数字环境下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习惯,促进教与学互动方式创新[2]。目前,国内已有300多所高校开展了教学资源服务平台建设[3],孙荣曾对20所“985”高校调研了数字校园环境下高校教学资源的整合运行策略[4],王亚希等探讨了高校现代化教学资源建设及应用[5],李庆华[6]开展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架教学资源服务管理平台研究。据研究现状可知,关于数字教学资源著作权侵权现象与保护措施问题,鲜有学者进行研究。数字教学资源建设不单是教学资源数字化存储,更应重视解决资源建设与利用过程中的瓶颈问题,更应加强作者著作权益保护的研究。

3 数字教学资源著作权侵权风险分析

3.1 著作权与著作权法

著作权也称版权,是指作者及其他权利人对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享有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的总称[7]。著作权法明确规定,著作权主要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摄制权、改编权、翻译权、汇编权以及其他应由著作权人享有的权利,共17项。教学资源主要由图书馆、教务处、老师等提供与建设,教学资源利用方则主要是老师、学生、科研人员,虽然数字教学资源建设与服务不涉及任何经济利益,但数字化教学资源绝大部分受著作权保护,著作权侵权现象极易出现,如图1所示。面对数字教学资源的复杂现状,笔者认为应从资源建设与资源利用两方面充分重视教学资源著作权侵权研究,基于两条线思考有效规避著作权侵权的策略和措施,充分保障作者著作权益,保证资源建设者与资源利用者的合法操作。

图1 数字教学资源侵权风险路径

3.2 数字教学资源著作权侵权风险分析

著作权法原本只针对纸本资源,随着电子资源指数式增长,数字化作品也逐渐受著作权法保护,例如新增加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在网络环境下,作品权益保护仍然存在很多空点与盲点,教学资源服务必须要解决好易于引发著作权风险的资源建设与利用问题。

3.2.1 复制权侵权风险

在资源建设环节,部分数字教学资源是通过馆藏纸本文献数字化[8]而获得的,而馆藏资源几乎都是受著作权保护的作品,馆藏电子化虽然不是传统形式上的复制,但从纸本资源转变为数字资源是否也是版权意义上的“复制”行为[9]?是否侵犯了作者著作权的复制权?2000年国家版权局公布的《关于制作数字化制品的著作权规定》明确指出:将已有作品制成数字化制品,不论已有作品以何种形式表现和固定,都属于中国著作权法所称的复制行为[10]。所以,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图书馆擅自将馆藏纸本文献数字化并通过网络进行传播服务,其合法性值得商榷[11]。在资源利用过程中,用户因电子资源复制的易操作性而连续、系统、批量、集中式复制资源,进行更广范围的二次传播利用;或是通过复制行为提供给朋友、校外人员使用等。

3.2.2 汇编权与署名权侵权风险

图书馆等资源建设方根据学校教学需求,对某些学科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段通过选择或者编排,汇集成新作品,确保所整理的教学资源更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实用性,更加方便用户按需索求。用户根据自我需求或本着资源共享的理念,对某些作品或资源进行重点内容采集,部分选择性组织作品,以满足教学、科研、交流需要。资源建设方或用户对作品进行选择性汇集形成新作品,资源整理方式上属于汇编行为,根据著作权法规定行使著作权相关权利理应先取得作者的许可,否则构成侵权。同时,资源建设者与用户很有可能在作品选择性整理组织时未注明原作品的作者,仅在新作品完成后署汇编者名。根据著作权法规定的著作权归属,汇编作品其著作权由汇编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那么,即便是基于为教学服务的初衷,编排新的教学资源,甚至为作品署名,属于合法行为吗?

3.2.3 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风险

网络技术的深入应用,既便利了人们的学习与交流,同时也带来了侵犯私人权利与利益的危险,面对网络环境这把“双刃剑”,我们须严肃对待教学资源的传播途径、传播方式、传播范围等。很多高校开设远程教学服务,或创办职业技术学院、三级学院,或与其他高校共享教学资源;部分用户也可能将教学资源传播给身边的朋友,教学资源可能因此而在网络环境下广泛传播与利用。著作权法规定信息网络传播权,即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虽然网络传播教学资源仅是出于学校发展与教学需求,不带任何商业色彩,但其本身的传播行为是否存在侵犯著作权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是否使知识产权保护受到严重挑战[12],这一点也必须引起图书馆与用户的重视。

3.2.4 翻译权侵权风险

翻译权,即将作品从一种语言文字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的权利。在教学资源建设中,出于广泛搜集国内外教学资源,将部分国外作品翻译成中文,以供用户利用国外该学科的教学资源;老师出于向学生提供最新国际学习资料,翻译部分外文教学资料。虽然图书馆或老师的翻译目的纯属为提高教学质量,与国际教学水平接轨,但资源获取方式本身属于翻译行为,对此可能存在侵犯翻译权的风险,原则上是否应先取得作者的许可,需谨慎而为之。

另外,关于美术、电影、摄影、音乐、传媒等相关专业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利用,可能会涉及作者的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摄制权等著作权的侵权现象。教学资源类型繁多、来源方式不同、表现形式各异、使用需求巨大等因素,著作权侵权风险剧增,重视著作权侵权风险研究,全方位探索规避著作权侵权途径与著作权保护措施迫在眉睫。

4 有效规避数字教学资源侵权的对策

著作权侵权风险在各种著作权利中都极易产生,面对如此严峻的现状,各高校图书馆必须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维护著作权人利益。目前,国外有高校成立了著作权协调委员会[13],专门负责解决作品侵权问题;有些图书馆为了避免因文献复制而侵权,在系统中取消了文档的剪、贴、复制、发送等功能[14]。笔者从以下几点详细论述关于规避数字教学资源著作权侵权的措施。

4.1 广泛利用开放教育资源

开放存取运动极大推动了信息公共获取,信息资源公共获取的适用范围就包括教育类信息。开放教育资源指免费为教育者、学生和自学者提供可用于教学或研究的数字化学习资料,开放教育资源包括学习内容、工具和实施性资源[15]。兴起于2012年的幕课(MOOCs)[16]是目前开放教育资源最主导的实践方式,开放教育资源运动进一步扩大了教育类信息公共获取的范畴[17]。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通过互联网向全球启动了开放课件计划,宣布将学校的课程教学以视频形式免费提供给全世界需要的地方,做出了开放教育资源实质性的一步。最近,又有多所世界知名高校加入edX和Coursera幕课平台,供全球师生免费使用,如表1所示。同时,网络免费的OA资源也逐渐增多,不仅有规范化同行评审,保证其文章质量与学术价值,更因其可以免费供用户检索、下载和复制,不用担心著作权侵权而被广泛利用。

开放教育资源是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优质开放资源,部分期刊的影响因子甚至已经超过13,这些资源都可以免费获取与利用。鉴于此,数字教学资源的搜集与组织可以适当纳入与本校课程教学相关的开放教育资源与OA期刊资源。笔者认为利用公开免费、已解决著作权问题的高质量开放教育资源,是数字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途径。

表1 部分开放教育资源

4.2 与作者达成开放内容授权协议

“开放内容授权”是在著作权人保留著作权的基础上,慷慨地允许他人获取和使用其作品,行使包括复制、出版、传播等在内的排他性权利[18]。基于开放内容授权,公众认为包括对作品的再利用、再修改、再混搭及再散布都不算侵犯著作权。国内外很多机构组织通过促进开放内容授权,获得作品的开放内容,极大促进了作品的再创作与资源再利用。英国data.gov.uk网站[19]、开放教科书计划[20]、谢勒基金会开放教科书大挑战[21]、维基教科书[22]等,在践行开放内容授权上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通过开放内容授权而获得的教学资料,申请者可以对所获得的作品进行修改、数字化处理、翻译、复制、传播。作者通过部分权利让渡,既保障了自身的财产权益,同时释放了作品作为人类知识造福社会的职能。申请者通过获取部分著作权,既有效规避了著作权侵权问题,又扩大了资源建设渠道。专业教科书因其价格昂贵、图书馆复本量不足而较为缺乏,严重影响了学校教学,若图书馆通过开放内容授权能将教科书数字化传播,将显著减轻图书馆、学生的经济压力,有效保障师生教学资源需求。所以,笔者认为对于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与作者达成开放内容授权协议而获取资源,是有效避免著作权侵权、保证教学资源合理合法建设的重要途径。

4.3 增强用户著作权保护的法律意识

国外高校关于教学资源著作权保护的法律法规比较健全,重要的是用户有较强的著作权保护意识,十分尊重作者的知识产权。而国内高校用户教学资源著作权保护意识淡薄,相关法律知识教育跟不上。所以,增强用户对著作权的保护意识,加强著作权法知识普及,是避免著作权侵权的又一重要途径。比如,清华大学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等高校图书馆详细解释了教学资源使用说明、版权公告。关于增强用户著作权保护意识,笔者有几点建议:①向清华大学图书馆等单位学习,明确告知用户相关规章制度,并告知侵权后果。②对用户进行著作权法、知识侵权的宣传与培训,通过著作权侵权案例讲解,告知著作权侵权的利害关系。③在用户利用教学资源时,与用户达成相关许可协议,用户同意则可使用,不同意则无法利用资源。④在教学资源服务平台中,链接著作权法原文或相关的法律法规。⑤学校或图书馆制定规范的管理条例、制度说明、惩治措施等约束条款。

4.4 利用技术手段规避著作权侵权

事实上,目前很大一部分数字教学资源仍是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因为资源仅是用于学校教学,不涉及任何商业行为,通常情况下不构成著作权侵权。但由于网络传播便捷、数字资源易复制,或许我们正在同著作权法“打擦边球”,所以从技术上对教学资源利用进行一定控制,确保作者著作权益十分必要。具有标杆性作用的CALIS“高校教学参考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项目[23]利用数字版权保护(DRM)技术有效避免了著作权侵权,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考虑DRM技术的应用。另外,曾婷、肖燕[24]详细论述了基于技术手段保护作品著作权,包括IP地址来源过滤、代理方式、基于凭证的方式等,这里不再赘述。

4.5 审慎对待著作权法指出的合理使用情况

关于规避著作权侵权现象,还应特别注意受著作权法保护作品的“合理使用”情况,因合理使用的空间、范围、程度、时限等较模糊,稍有差池,可能就会违反著作权法。笔者认为,可以在合理使用环境下,就处于著作权法保护范围内的资源与著作权人协商,通过共同讨论商定出按一定时间范畴或资源利用百分比进行资源利用,在作者许可下合法利用,从而远离作品著作权侵权风险。

5 结语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制定了“开发整合各类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立高等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进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图书文献共享、教学实验平台等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任务。数字教学资源建设正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任务的重要实践,解决好资源著作权保护问题,将加快各类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建设与应用。数字教学资源因其复杂现状,著作权保护比一般数字资源更难,既要充分发挥知识作品的教育意义,又要保障作者的著作权益,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1]温海龙.试论数字化校园中的教学资源建设问题[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131-134.

[2]刘硝亚.知识管理在数字化校园教学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基于Web2.0的教学资源共享设计[D].昆明:云南大学,2010.

[3]张兆富.基于.NET的新疆基础教育资源库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1.

[4]孙荣.论数字校园环境下高校教学资源的整合运行策略[J].现代教育技术,2012(5):46-51.

[5]王亚希,周红春.高校现代化教学资源建设及应用的实践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10(6):73-76.

[6]李庆华,付玉,洪璇玲,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架教学资源服务管理平台[J].现代教育技术,2011(1):73-76.

[7]百度百科.著作权[EB/OL].[2013-10-11].http://baike.baidu.com/view/26789.htm.

[8]王一伊,王铁军.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参考书数据库建设[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1):126-127.

[9]殷沈琴,葛家翔.电子教学参考资料系统的研究及其基于JSP技术的设计[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7(4):52-55.

[10]国家版权局.关于制作数字化制品的著作权规定[S].2000.

[11]花芳,肖燕.电子教学参考资料系统中的版权问题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1):30-33.

[12]李振钱.“高校教学参考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项目建设的几点思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4):53-55.

[13]Anderson J,DeMont L.Treading carefully through the murky legalities of electronic reserves[J].Computer in libraries,2001(6):40-45.

[14]花芳,肖燕.电子教学参考资料系统的著作权对策[J].图书情报工作,2004(10):45-48.

[15]李亚婉.开放教育资源:国际远程开放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2007 ICDE SCOP会议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2007(9):73-76.

[16]百度百科.幕课[EB/OL].[2013-10-19].http://baike.baidu. com/link?url=rCWCvze0dwNRjb0LFnrDkFqV_NKJHaW3 AlTUlyPtjk_7jZh5nsJFSUIqXa9rmxkoiWtQeuURjdp-uHG 5dCQna.

[17]夏翠军.信息公共获取及其相关概念的梳理[J].图书馆杂志,2009(5):16-18.

[18]张衠.政府信息著作权授权的新路径——“开放内容授权”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21):120-124.

[19]邱炯友.政府电子出版品暨信息之开发与应用:英国著作权观点之省思[J].大学图书馆,1999(4):107-119.

[20]开放教科书计划[EB/OL].[2013-10-19].http://www.opentextbook.org/.

[21]谢勒基金会开放教科书大挑战[EB/OL].[2013-10-19]. http://www.saylor.org/2012/02/otc-fourth-textbook-released/.

[22]维基教科书[EB/OL].[2013-10-19].http://zh.wikibooks. org/wiki/Wikibooks:%E9%A6%96%E9%A1%B5.

[23]中国高校教学参考信息中心[EB/OL].[2013-10-21]. http://iri.calis.edu.cn/cm/main.jsp?iplogin=1.

[24]曾婷,肖燕.电子教参系统服务著作权技术保护措施调查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4(9):15-20.

张玲玲女,1986年生。研究生学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竞争情报。

代晓清女,1979年生。研究生学历,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

杜洪琳女,1976年生。研究生学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G250.76

2014-05-13;责编:徐向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