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校图书馆的隐性知识管理问题探微

时间:2024-07-06

郑加佳

(贵州财经大学图书馆,贵州 贵阳 550025)

高校图书馆的隐性知识管理问题探微

郑加佳

(贵州财经大学图书馆,贵州 贵阳 550025)

主要讨论了高校图书馆推行隐性知识管理的问题,指出隐性知识管理对于高校图书馆提升整体服务水平、创新知识管理模式的重要意义;进而指出了当前高校图书馆在隐性知识管理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介绍了贵州财经大学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的经验;最后就如何在高校图书馆开展有效的隐性知识管理提出了一些意见。

高校图书馆 隐性知识 知识管理

1958年,英国社会学家和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第一次提出了隐性知识的概念,他指出“在一个人所知道的、所意识到的东西与他所表达的东西之间存在着隐含的未编码的知识”[1]。

有学者把图书馆隐性知识分成3种类型:馆员积累的知识,馆员在图书馆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知识包括工作经验、技能和诀窍等;馆员的知识结构,馆员通过利用其学科背景知识与读者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对于读者所属学科的知识发展、研究的一种合理的判断;馆员的交流方式与途径,在与读者联系、交流过程中所采取的具有一定非正式的方式及途径[2]。

隐性知识源于工作经验的长期积累,此类技能只能依靠个人不断地练习与理解获得,难以通过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可以被证明存在却无法通过简单交流或传承获得。图书馆各岗位人员如何发挥隐性知识,诸如业务经验及服务技巧,是提高图书馆管理水平与服务能力的关键。

1 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1.1 隐性知识是创新的源泉

隐性知识是从实践中得出的对问题的理解和感悟,包含实践者丰富的思考和判断,若能通过某种机制在不同的主体间不断流转、交流和共享,就能促生新的知识。知识管理正是要挖掘存在于图书馆员个体中的隐性知识,通过组织机制的共享,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3]。

1.2 隐性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理论在图书馆的应用

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的读者群都由来自不同学科的师生组成,同时馆员的学科背景也多有不同,这就形成了一个多层面的知识架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校图书馆的工作重点也从信息管理过渡到知识管理,这能有效发挥多层面的知识架构的作用。高校图书馆之间的竞争变得激烈,而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不只在于图书馆显性知识即文献资料拥有的数量,还取决于图书馆隐性知识的发挥。

隐性知识难以交流和传承,但在特定的机制和条件下仍是可以进行转化和流动的。对图书馆而言,此种流动与转化就是隐形知识管理的核心。而要实现隐性知识间的相互转化,就必须在流动的基础上,促使各种知识要素产生相互作用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整合。

1.2.1 馆员之间隐性知识的流动和转化

首先,馆员个体之间隐形知识的流动和转化,是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的核心,也是其基础。各馆员之间可以通过相互交流、学习等方式获得隐性知识:如馆员把个人在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整理成易于理解和传播的知识进行分享;或将通过业务培训等渠道获取的知识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深入加工,使其显性化后进行传播。这种分享和传播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如个人交流、统一学习、报告会等,其目的是让其他的馆员也能掌握到技巧并借此提高工作效率。

1.2.2 馆内各部门之间隐性知识的流动和转化

图书馆各部门也具有其隐性知识,部门之间也存在流动和转化问题。部门间可以通过学习交流会等形式,将各工作环节中好的工作经验总结出来,并将这些琐碎的隐形知识凝炼成显性的部门成果,再通过相互沟通和学习,对这些成果进行交流和转化,完成部门之间隐性知识的流动,最终提升部门的工作效率。

1.2.3 馆际之间隐性知识的流动和转化

高校图书馆要对本馆的隐性知识进行挖掘、整理和总结,并与其他图书馆,无论是高校图书馆还是公共图书馆,开展互相学习,交流办馆经验,使得隐性的知识和工作经验等得以流动和传播。各馆应通过不断地深入学习和了解,将这些源自他馆的隐性知识转化成能为本馆所用的显性成果。

2 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馆员隐性知识的垄断性

馆员的隐性知识是通过长期实际经验积累起来的,属于个人所专有,其对个人的价值体现在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使所有者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取得优势。

基于上述原因,某些馆员并不愿意实行完全的工作经验共享,不管这种行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事实上都形成了隐性知识垄断。这对其他馆员而言,就失去了相互学习、交流进步的机会,对图书馆的整体发展而言,无疑也是巨大的损失。

2.2 图书馆管理制度的缺陷

高校图书馆通常比较重视显性知识的管理,如书库实体馆藏排架、数据库管理等,但在隐性知识上却没有予以足够重视,缺乏相关的激励机制,不利于激发馆员的主观能动性。根据马洛斯理论,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即将个人的能力发挥到最大程度、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如果一些表现优秀、愿意分享隐性知识的馆员没有得到相应的奖励,也许会严重打击其积极性,导致其不愿意再分享自己的技能与经验。

2.3 知识传递方式的制约

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在知识传递方式上往往忽视了隐性知识的传递。现代信息技术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很多图书馆却没有进行有效的利用,有限的利用也仅限于读者与图书馆之间,而图书馆内部却没有类似信息平台供馆员之间进行工作心得、工作经验的相互探讨与学习。此外,图书馆没有定期举行针对内部馆员的研讨会,让馆员相互间进行有效的交流,致使他们的隐性知识深藏于脑中,得不到共享,学习不到别人积累的经验技能,长此以往会阻碍员工自身经验的增长及技能的提高,甚至影响图书馆的整体发展。

3 贵州财经大学图书馆的实践与启示

3.1 “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发挥

贵州财经大学图书馆重视“以人为本”管理理念。从文献采购开始,重视各分院图工委的意见,对专家教授、教师、学生等读者荐购的图书积极处理,将他们潜在的隐性知识用最简单的方式显性化展现。充分利用了各层次读者隐性知识资源来增加馆藏资源,把“以人为本”的理念发挥到实处。

3.2 “以读者为中心”服务理念的传播

为了加强与读者的交流,传播图书馆的文化理念,共建文明和谐的文献资源利用环境,贵州财经大学图书馆在各项服务中,事无巨细地考虑读者利益,增加与读者互动的机会,将“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贯穿于整个馆务工作中。每年贵财大图书馆会多次举办“读者座谈会”,向读者征集图书馆服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每个月举办不同形式的“资源推介培训”,向广大读者展示图书馆的专业文献资源和特色服务项目,活动包括数据库培训、特色服务(省情资源利用)等;开展读者征文活动,选定不同征文主题,如读书征文活动——《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对新馆建设的感想的征文活动——《我心目中的财大图书馆》等。贵州财经大学图书馆的读者服务活动虽然涉及内容较多,但每项活动的开展都有利于图书馆的建设以及图书馆隐性知识资源的发挥与累积。我们还参考其他高校图书馆开展的专项活动,把图书馆的活动当作学习的一部分,积极地调动读者和馆内员工参与进来,共同为图书馆的建设出谋划策。

3.3 “泛在图书馆”发展方向的引入

通过引入“泛在图书馆”的发展,就图书馆发展方向、新技术应用进行培训,让全体馆员知道,图书馆员要充分认识知识的开放性和全球化流通以及相互依赖和共建共享已经成为图书馆发展的核心问题。在泛在知识环境中,数字图书馆的核心业务将转变到以用户为中心,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上,其服务将更加智能化、简单化、人性化[4]。而关于数字图书馆的各项服务,不仅仅是服务能力和知识结构的储备,馆员科研能力、交流沟通和处理矛盾的能力以及自我继续学习能力也绝对不容忽视,必须提升显性知识,强化个人隐性知识。

4 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实施途径

4.1 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切实将读者的想法融入到图书馆各项工作中,听取读者的意见,传输图书馆服务的理念,让读者利益最大化,读者的想法与建议对图书馆隐性知识的管理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是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发挥到实处的基础之一。

图书馆有重大决策时,可以请馆员参与讨论、建言献策,经过长期的工作经验累计,对于图书馆的发展,馆员的意见通常是最有代表性的。同时馆员要树立起集体主义观念,把图书馆的发展与自己的发展相联系,让馆员们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到图书馆的建设中来,这也是图书馆“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

4.2 建立激励制度

高校图书馆要想让员工把他们辛苦积累的知识拿出来分享,就必须在组织内部建立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工作机制,要通过建立按知识贡献参与分配的薪酬制度,以知识贡献的大小作为评价馆员工作绩效标准的评价机制,让知识贡献越多者获得酬薪、奖励越多,职务晋升、学习深造的机会越多[4]。正确地运用激励机制激发馆员的潜在价值,促使组织成员隐性知识显性化。

4.3 建立学习型图书馆

建立学习型图书馆,营造出整个图书馆的学习氛围,促进知识的交流。学习型图书馆是把共同愿望作为基础,以增强图书馆学习力为核心,能够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与具体措施,促使其馆员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在学习过程中激发个人潜能,提高人生价值以充分实现自我,努力实现自我超越和不断创新,进而带动图书馆的创新与进步,形成良好的图书馆文化[5]。学习型图书馆包含了继续学习、共享知识等特点,高校图书馆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馆员开展业务培训、开办内部研讨会等,通过各种途径促使馆员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鼓励馆员自主进行提升,掌握更多有利于图书馆建设的知识。此外,除了个人学习,还要强调馆员之间的相互学习和相互交流,共同进步,创造出有利于个人发展与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4.4 建立岗位轮换制

岗位轮换是实现图书馆内部隐性知识共享的一条有效途径,它打破了“一岗制”从一而终的格局,有利于解放馆员思想。服务读者是贯穿整个图书馆工作的中心,但各个部门在工作性质、工作内容上存在着差异,新岗位会促使馆员努力适应新环境并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岗位轮换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是从整体和长期来看,是有利于提高图书馆整体水平,增加图书馆竞争力的。

4.5 建立有利于隐性知识交流共享的环境和平台

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现在网络上比较流行的社交工具“微信”“微博”“人人”等,建立一个图书馆账号,宣传并让读者关注,把图书馆作为一个实体,与读者进行网络上的互动,图书馆各项活动的开展情况,可以第一时间通过这些社交工具发布出去。当然,社交工具不仅仅是把图书馆近期的活动作个公告,也可以对馆内的图书资源信息进行发布,比如新书推介、新数据库试用等。馆员通过这种方式与读者互动的过程,也是对隐性知识的积累与利用的体现。

[1]程实.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场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4(5):32-36.

[2]郭建平.图书馆隐性知识共享中知识产权风险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1):44-47.

[3]习琴琴.我国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模型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3.

[4]张丽萍.泛在图书馆与图书馆员[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85-88.

[5]古志文,张志强.基于知识管理与服务的图书馆组织文化模型[J].情报杂志,2008(11):124-126.

郑加佳女,1980年生。硕士,副研究馆员,采编部主任。研究方向:文献采访、读者服务。

G258.6

2014-05-09;责编:姚雪梅。)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