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丛全滋 田广琴 耿晓宁 王洪波 韩冰 王师爽
(大连工业大学图书馆,辽宁 大连 116034)
高校图书馆校园阅读推广对策研究*
——以大连工业大学为例
丛全滋 田广琴 耿晓宁 王洪波 韩冰 王师爽
(大连工业大学图书馆,辽宁 大连 116034)
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大连工业大学四个年级1724名本科生在课外阅读态度、状态、目的以及阅读环境、设备选择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针对影响课外阅读和改善阅读习惯的主要因素,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必须站在校园阅读文化建设的高度,整合校内资源,联合相关部门开展阅读推广工作;在阅读推广机构建设、制度建设和平台建设等7个方面提出了应对之策。
大学生阅读 校园文化 阅读推广 阅读文化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在大力倡导全民阅读的背景下,应结合本校实际,积极开展校园阅读推广工作。一些高校图书馆借助世界读书日,推出系列读书活动,以各种方式吸引读者参与其中,部分高校还为阅读推广工作设立专门的业务部门,专门负责校园阅读推广工作。从近几年运行的情况来看,整体效果不够理想,传统阅读状况没有明显改善,数字阅读缓步提升。随着出版业的现代化、大众传媒的普及和网络通讯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便捷,阅读方式更加多样,阅读内容更加丰富,阅读时空更加广阔,阅读环境更加开放,阅读视角进一步扩大[1]。在新技术、新媒体不断应用的当下,数字阅读逐渐成为大学生课外阅读的首选,其在阅读方式、阅读状态等方面的变化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越来越多的图书馆也正在实施移动战略,采用移动设备进行信息的存取服务,以满足用户的需求[2]。为了准确把握当前阅读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我们借助大连工业大学区位优势,展开广泛的问卷调查,以便准确掌握大学生的阅读状况,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学生对图书馆服务的需求,优化图书馆的服务功能[3]。
本项调查采取纸质问卷抽样方式,调查对象为大一到大四年级的在读本科学生,调查时间为2016年5月下旬,时长为两周,共发放问卷1800份,回收1774份,其中有效问卷1724份,有效回收率95.78%。卷面共设29个问题,包括单选和多选两种题型,内容涉及课外阅读态度、阅读时间、阅读方式、阅读环境选择等等。数据见表1。数据录入与分析完全采用问卷星网络问卷调查平台。
表1 问卷调查分布情况
3.1 阅读态度
我们通过单选题“你喜欢阅读吗?”来搜集不同年级大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态度。交叉分析结果显示,从大一到大四,喜欢阅读(包含很喜欢)的比例分别是69.46%、67.44%、63.96%和65.38%,呈下降趋势,而不喜欢阅读的比例分别是4.19%、3.85%、5.27%和7.59%,呈上升趋势。数据表明,大学生课外阅读态度总体上是好的,经过四年的大学生活,受校园环境和就业压力等外部因素的影响,阅读态度产生了微妙的变化。见表2。
表2 大学生的阅读态度
3.2 阅读状态
我们设置了单选题“您现在的课外阅读状态”,通过5个选项来了解不同年级大学生的阅读状态。在课外阅读主动性方面,大一至大四学生能够主动找时间阅读的比例分别为16.9%、11.01%、12.09%和9.62%,呈明显下降趋势,而不想阅读的比例分别为1.71%、1.92%、4.18%和9.62%,呈明显上升趋势。分析表明,大一新生在阅读积极性方面更高涨一些。见表3。
表3 大学生的阅读状态
3.3 阅读目的
调查问卷通过多选题“您阅读的目的”了解不同年级大学生的阅读倾向。从大一至大四,把业余爱好作为阅读目的的学生比例分别为56.59%、45.63%、46.59%和36.54%,把休闲娱乐作为阅读目的的比例分别为40%、37.24%、38.02%和32.69%,把学术研究作为阅读目的的学生比例分别为5.58%、6.64%、8.79%和9.62%。调查数据显示,随着年级的升高,把业余爱好和休闲娱乐作为阅读目的的学生数量在逐渐减少,而把学术研究作为阅读目的的学生却在不断增加。随着学习的深入,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比例在不断提高。见表4。
表4 大学生阅读目的
3.4 阅读数量
在大学生课外阅读数量方面,我们设置了“您平均每学期阅读课外书(含电子书)的册数”,调查数据显示,每学期阅读1-5册图书的大学生占49.19%,接近一半的比例,6-10册的人数比例为28.07%,11-20册的人数只有10.73%,每学期课外阅读能达到50册以上的读者仅有2.2%,令人不解的是,竟有6.26%的大学生根本不看课外书,阅读册数为0,见图1。
图1 每学期平均阅读不同册数课外书的大学生比例
3.5 阅读环境
有62.01%的大学生选择在宿舍里阅读,38.81%、37.18%和35.5%的学生分别选择在图书馆、教室和家里阅读,而选择在车上、户外和如厕时阅读的比例也分别达到19.14%、7.48%和9.69%。数据表明,我校阅读环境有待提高。见图2。
图2 大学生选择不同阅读环境的比例
3.6 思考性阅读
对大学生阅读过程是否深入思考问题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3.11%的学生经常会思考,41.71%的学生只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深入思考,34.57%的学生偶尔会深入思考,8.41%的学生仅仅是浏览而已,还有2.2%的学生根本不思考。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仍然停留在浅阅读和泛阅读阶段,缺乏深入思考,思维惰性增加,无限的网络链接使读者的阅读充满跳跃性,思维被过多的新鲜事物所吸引而难以做到专心致志,阅读专注感丧失,进一步导致了心态的浮躁和思想的浅薄[4]。见图3。
图3 大学生思考性阅读的分布状况
3.7 数字阅读设备
在数字资源阅读设备的选择方面,手机以其移动、便携、多功能等诸多优势,成为最受欢迎的数字阅读设备,其次是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和笔记本或台式机,其选择的比例分别是59.63%、17.69%、14.1%和8.58%。手机几乎人手一部,且随身携带,寸步不离,已经成为网络时代移动阅读的首选工具。见图4。
图4 数字阅读设备的选择
3.8 影响阅读的因素
发现和改进影响大学生课外阅读的因素,对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质量和水平至关重要。为此,我们共设置了7个多重选项,结果分别是37.4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没时间阅读;24.36%对课外阅读没兴趣;19.49%认为老师不要求课外阅读;30.51%不知道自己该读什么书;22.22%认为自己想看的书太少;20.01%认为周围的阅读环境差;还有1.04%的大学生认为阅读没用。见图5。
图5 影响课外阅读的主要因素
3.9 可改善阅读习惯的外部因素
一个人的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逐渐养成的,要改变阅读习惯是困难的,但要改善阅读习惯则是完全可能的,只要方法得当,坚持不懈,效果也是明显的。我们为此设置了7个选项供大学生多重选择,统计结果显示,对大学生阅读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名人讲座,比例为42.05%,其后效果依次递减的分别是教师推荐阅读占32.37%、举办阅读沙龙占29.29%、课外阅读与学分挂钩占27.67%、举办有奖阅读活动占23.38%、图书馆推荐书目占13.98%、微信阅读挑战赛占13.05%。可见名人虽然不可复制,但名人的人生经历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可借鉴性,影响是深远,效果更是突出的。见图6。
图6 对改善阅读习惯起作用的因素
通过问卷调查,一些影响大学生课外阅读的茅盾和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如阅读条件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究其原因,主要是校园阅读文化根基不牢,阅读环境不够完善,与阅读有关的环节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仅靠图书馆一个部门,势单力薄,号召力和影响力严重不足,参与学生极其有限,要改变这种尴尬境地,必须站在校园阅读文化建设的高度,整合学校资源,以图书馆为主体,开展广泛的校园阅读推广合作,在组织机构、制度、环境、资源、平台建设等多个方面形成合力,共筑校园文化,助推校园阅读。
4.1 健全组织机构
虽然高校图书馆在校园阅读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仅仅依靠图书馆单方面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课外阅读涉及到校园的方方面面。需要主管校长的介入,组建以图书馆、教务、团委、学生管理等相关部门主要领导直接参与的校园阅读推广委员会,在图书馆下设一个专门负责阅读推广业务的部门,组建优质的阅读推广队伍,专人负责策划、宣传、执行各项阅读活动,包括阅读推广活动事前调研、活动方案、宣传资料、活动联络方式、有针对性的各种培训、事后评价等[5]。健全的组织机构,是校园阅读推广工作有效实施的根本保证。
4.2 完善阅读制度
培育校园阅读文化,必须依靠行之有效的阅读教育及其管理制度。将阅读教育相关课程纳入高校整体教育体系;建立学分认证制度,有助于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立性、积极性、主动性。可以借鉴浙江财经学院学生读百本书学分认证、重庆师范大学学生读书学分、襄樊学院学生课外阅读评分等办法评估大学生的阅读能力[6]。完善图书馆借阅制度,取消超期罚款和遗失赔款等处罚性制度,增加支持和鼓励阅读条款等。如“遗失赔偿”过去一直沿用“原书赔偿”,否则只能按书价的数倍赔款,可调整为买不到原书,可买内容相近且近期出版的新书赔偿,而且手续由图书馆代为办理,最大限度降低学生的阅读成本。
4.3 改善阅读环境
校园阅读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从上述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当前的校园阅读环境并不满意。馆舍狭小、座位不足、冬冷夏热、资源不足等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在数字阅读建设方面,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学校应该尽早开通手机移动阅读和APP客户端访问服务,开通图书馆官方微信平台和微博服务,提供必要的免费上机服务等,实现数字校园环境下数字阅读需之可得、得之乃畅。同时,将阅读活动纳入到学生评优、评先等考核条件之中。
4.4 搭建阅读平台
从调查结果来看,绝大多数学生是喜欢阅读的,这一点可以从3.1的调查数据中得到证实,但30.51%的学生不知道读什么,有19.49%的学生认为老师没要求,25.58%的学生把考级考证作为阅读目的,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大学生自主阅读的目标并不明确,功利化阅读倾向比较突出,这些问题都需要图书馆、教师、校团委、学生会和社团等相关人员从不同侧面加以引导和帮助,让学生认识到功利主义阅读的局限性,如果考什么读什么、怎么考就怎么读,完全被各种考试、考级、考证和职场攻略等所左右,阅读便不利于个人探索和创造精神的培养,不利于人文素养的提高[7]。阅读平台既可推广使用成熟的、有公信力的公共网络阅读平台,也可推广本校特色阅读平台,如图书馆微信阅读、超星云舟专题阅读等;还可以结合图书馆的阅读空间,实施现场阅读体验与交流等。
4.4.1 加强资源导读
有13.98%的学生认为图书馆推荐书目可以改善自己的阅读习惯,说明图书馆书目导读工作的价值所在。高校图书馆可通过构建导读平台、网络导读博客(发布学术热点、学科前沿信息),建立网络资源目录导航,提供表单咨询、实时咨询,建立专题导读等[8]。帮助大学生改善阅读习惯,及时化解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同时,图书馆要有针对性地为特定学生群体提供专项导读服务。如在图书馆显眼位置和图书馆主页设置新生阅读书目专区,为大一新生推荐与大学生活、未来职业规划等相关的书籍,针对新生好奇心强、阅读兴趣浓的特点,举办课外阅读系列读书活动等;为大四学生推荐创业、就业以及如何择业、撰写求职简历等方面的书籍、文章,让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在阅读中得到最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将信息素养教育嵌入专业课教学,提高专业文献检索与阅读的实效性。
4.4.2 推荐阅读书目
教务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任课教师在课外阅读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要适当给教师放权,松绑教师的手脚,积极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适当扩充相关知识,向学生推荐必要的阅读书目,并在课程考核中适当增加课外阅读的考核内容和比例,变相将课外阅读与学分挂钩,保证课外阅读的质量和效果,丰富大学生的知识结构。
4.4.3 推进数字阅读
数字阅读理念的开放化与平等化,数字阅读内容的数字化、智能化,数字阅读方式的网络化、泛在化,数字阅读形态的多载体化、融媒体化,数字阅读效能的便捷化、分享化,数字阅读服务的融合化、互动化[9],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数字阅读的特点。畅通的数字阅读必须建立在完善的数字校园建设上,推进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移动阅读全天候服务是数字阅读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在学生宿舍、食堂、教室等公共场所设立网络数字阅读入口,用手机扫描二维码,下载APP,即可进入数字阅读平台,真正做到数字阅读无处不在。
4.5 培养阅读兴趣
改善阅读习惯,培养阅读兴趣是一项长期、反复的实践过程。调查数据显示,大一新生的阅读兴趣最高,好奇心最强,图书馆应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联合校团委、校学生会社团等相关部门师生组织文学、艺术、诗歌、演讲等主题阅读活动;充分利用每年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扩大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联合学生处、校团委、宣传部等部门开展书画艺术大赛、主题征文赛、阅读沙龙等大型阅读展示活动,鼓励和表彰优秀参与者;与教务部门联合开展资源培训、校内外名人专题讲座等活动,对每学期参与活动累积达到一定次数、表现突出的学生计入学分;开展阅读微书评和留言墙活动,让更多的同学分享阅读中的感悟和收获等。总之,图书馆要整合校园资源,通过精神鼓励、物质奖励和学分刺激等形式多样的阅读推广活动,激发大学生的阅读兴趣(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形成自觉意识,同时注重经验积累和信息反馈,打造阅读品牌,构建校园阅读文化。
4.6 整合学习资源
校园阅读文化建立在数字校园基础之上,而数字校园建设离不开校内资源的共建和共享。当前,由于行政壁垒的客观存在,高校教学资源建设工作存在严重的自我意识和封闭性,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因图书馆、教育技术中心与教务处等部门的自然分工而造成的重复开发、重复建设[10],导致校内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分散和重复,给用户检索和利用带来了不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课外阅读活动。为此,需要转变各部门的工作理念,变重管理为重服务,以服务师生为先导,将分散于不同部门的优质资源整合起来,实现书刊、课件、试题、素材、案例、作品等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库的信息共享,充分保障师生的阅读需求。
4.7 拓展阅读空间
从大学生阅读方式和阅读需求来看,网络信息资源已经成为课外阅读的主流,数字阅读特别是手机移动阅读已经成为时尚和潮流。建立起纸质文献阅读、电子资源校园IP访问阅读和移动终端阅读三位一体的校园阅读体系,是校园阅读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加强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的宣传途径,发挥广播站、校园网、图书馆网页以及微信、微博等信息传播媒介的宣传作用,充分利用BBS论坛和Blog等网络平台,进一步拓展功能性阅读空间建设,满足娱乐性、休闲性、知识性和研究性等阅读需求相对独立的空间;深化信息资源整合力度,开展以微课程等形式的专题信息网络推送服务等。
面对网络资讯时代复杂的阅读生态,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分析大学生的阅读倾向,有针对性开展各项阅读服务,以便帮助大学生适应新的阅读环境,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11]。本次问卷调查,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广泛搜集本校大学生的阅读状况,准确把握大学生的阅读倾向和阅读需求,及时发现影响大学生阅读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站在校园文化建设的高度,整合全校资源,挖掘相关部门在校园阅读文化建设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发挥图书馆在校园阅读推广中的主导作用,为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推进校园阅读向纵深方向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1]杨卫民.读者的大阅读——新媒体时代的大众新阅读观.高校图书馆工作,2009(1):14-17.
[2] 高春玲,卢小君,郑永宝.基于个体特征的用户移动阅读行为的差异分析——以辽宁师范大学师生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3(9):70-74.
[3] 李铁梅.大阅读环境下高校学生阅读行为调查及图书馆对策[J].图书馆学研究:应用版,2011(4):69-73.
[4] 闫芳芳.信息时代中国大学生阅读行为的嬗变及高校图书馆的对策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4(12):124-127.
[5]季亚娟,王醒宇.国内外大学生阅读情况比较及高校图书馆阅读教育与推广的反思[J].图书馆杂志,2014(8):65-69,52.
[6] 王慧秋,陈明华,孙志梅.大学生毕业资格读书认证制度及其运营——一种颇有创意的大学生阅读教育促进机制[J].图书馆杂志,2008(11):43-45.
[7]张立群.当代大学阅读行为及对策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5(增刊2):105-107.
[8]韩凤伟.新媒体时代高校读者阅读行为改变与图书馆应对策略[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3(8):42-44.
[9]王世伟.论数字阅读[J].图书馆杂志,2015(4):4-10.
[10]冯向春,肖希明.论高校校内数字化教学资源整合的环境与策略[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9):78-81.
[11]郑小茹.大学生阅读倾向与高校图书馆对策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1):85-88.
丛全滋男,1967年生。工学学位,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信息咨询、读者教育。
G258.6
2016-10-16;责编:徐向东。)
*大连工业大学社科联2016年校级课题“高校图书馆推进校园阅读文化建设研究”(项目批准号:GDSKLEL201606)研究成果之一。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