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汪秋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3)
移动新媒体环境下图书馆公益讲座服务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汪秋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3)
分析了移动新媒体对图书馆公益讲座服务的影响,论述了移动新媒体环境下创新图书馆公益讲座服务模式的必要性,并从增强平台理念,拓展传播路径;围绕用户需求,开拓创新服务;延伸服务触角,创新发展模式3个方面论述移动新媒体环境下图书馆公益讲座服务模式创新策略,最后指明其未来发展方向。
移动新媒体 图书馆 公益讲座 服务模式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愈来愈倾向于在各种电子终端上方便快捷、随时随地的汲取信息知识。移动新媒体的数字化、互动性和强调分众、小众的特质,打造了一种有别于传统媒体的全新商业模式以及信息传播模式,新媒体开始逐渐走入公众视野并广泛应用于各种产业。在互联网大时代背景下,图书馆的公益讲座服务模式开始以更加多元化,与移动新媒体相结合拓展服务模式,加强对公共资源的合理优化利用,更好地凸显公益讲座的社会教育功能。
1.1 理念更新:传统服务模式的弊端与新媒体的冲击
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视,社会公共文化事业开始成为国家关注民生发展的重点。图书馆讲座服务因其内容的丰富化、多元化、公益性受到了群众的广泛喜爱,图书馆讲座的公益性也得到了广泛认可,不少图书馆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品牌,在国内外都享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图书馆公益讲座传统服务模式存在着参与群体老龄化、互动性弱、宣传意识不强等问题。在图书馆公益讲座活动中,以老年人为主要听众,对中青年和少年群体吸引力较小;传统公益讲座中侧重于“你讲我听”,而忽略了受众群体的个人感受与互动参与;宣传力度底下,公众不能及时获取图书馆公益讲座的信息和资源,这些因素都极大地制约了公益讲座的良性健康发展。随着全球新一轮科学技术的产业变革,互联网开始与各个行业、领域相互融合,以互联网为背景发展的移动新媒体也开始与各个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着力于改变传统行业落后的体制机制,致力于激发传统行业的体系创新和服务创新,利用数字化技术创新图书馆公益讲座服务模式的发展路径开始成为可能。
1.2 技术革新:从现实生活走向虚拟网络
图书馆公益讲座为加强其“品牌效应”,深化受众群体对公益讲座的“品牌意识”,通常选定某一固定地点、安排固定场次开展讲座,或者以公益讲座走进学校、走进乡村来扩大其影响力度,但地域的局限性和场次的有限性仍然制约了公益讲座的多元化发展。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博、微信、自媒体以及网络直播平台的发展开始打破公益讲座的时间节点和地域场次限制。在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融合中,科学技术的革新让互联网成为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1],越来越多的产业发展开始从现实走向虚拟,图书馆可以制作讲座视频的方式,将讲座视频发布在图书馆官方微博、微信上,以吸引受众群体随时随地、多次循环、重复点播讲座视频,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听讲学习,将线下公益讲座“搬运”到线上,利用各种新媒体让公益讲座从现实生活走向虚拟网络。
1.3 受众增多:由特定群体扩展到各个阶层
一直以来,图书馆讲座以其专业性、公益性一直深受听众青睐,但在公益讲座的受众群体中,主要是由5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构成,其他社会群体的听众所占比例偏少。通过调查问卷发现,公益讲座的内容不够多元化、学科的交互性少等因素影响了讲座对学生群体和上班族群体的新引力[2]。在移动互联时代,用户的需求是所有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要想改变图书馆公益讲座受众群体的单一结构,就必须转变思维,用互联网思维改变传统模式,按照学生群体、上班族群体的用户需要,转变单一传播模式,以不同客户需求为导向,为其定制符合大众心理预期和紧跟时代潮流的讲座内容。除此之外,利用多元化、便携式移动新媒体,丰富图书馆公益讲座的传播路径,增强与不同受众阶层的互动交流,及时获取听众的反馈信息,不断调整讲座的内容、形式,拓展公益讲座受众群体,发挥图书馆的社会公共文化传播职能。
2.1 强化图书馆公共服务效果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服务体系。”[3]现阶段,社会群体并没有充分、全面地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源,公益讲座在传播文化知识的同时,其服务模式简化性、传播路径单一性,限制了图书馆公共服务的效果。公益讲座以现场听取讲座为单一知识获取渠道,被动型的知识输出为主,受众群体的个人期待未受到足够重视,缺乏与主讲人之间的互动交流。移动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听众可以进入图书馆网络平台,在线浏览公益讲座视频。移动新媒体以全新的服务模式强化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效果,打造公益讲座特色化、个性化服务模式。
2.2 提升受众群体多元化需求
传统图书馆公益讲座的内容缺乏针对性,试图用少数内容满足大多数受众的需求,“然而在新媒体时代,这种短头模式逐渐被长尾模式所取代”[4],信息时代下的公益讲座受众要求讲座内容要多元化、趣味性,听取讲座的方式要方便、快捷、高效。基于移动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新媒体的服务属性开始压倒其自有的媒体属性,传统的图书馆公益讲座习惯自主决定讲座内容,缺乏服务意识;而新媒体时代,以受众群体的不同需求为中心,集中整合视频资源,按照学科分类和讲座内容提供便捷式的方式,才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3.1 增强平台理念,拓展传播路径
新媒体平台不同于传统的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体平台,它是以互联网为依托,帮助人们传递信息与获取信息的载体,是多方合作、共享、共赢的交流媒介平台。对于图书馆传统公益讲座来讲,发布讲座的信息主要是在图书馆官方网站,信息的发布平台少、影响力小。随着移动新媒体的发展,图书馆需要加强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广泛性、快捷性、全覆盖的特点构建“数字图书馆”。以上海图书馆的“上图讲座”为例,建立了包含讲座报道、讲座信息、讲座特辑和网友互动的“上图讲座网站”,并加强与其他数字图书馆的相互交流,构建集讲座资源、讲座服务、讲座发展于一体的资源交汇平台和文化知识传播平台,其服务平台框架见图1。除了优化已有平台,图书馆公益讲座还可以通过移动新媒体对接成熟平台和技术,在手机报、微信、微博等平台全方位布局公益讲座的传播渠道。
3.2 围绕用户需求,开拓创新服务
“以客户为中心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向用户提供服务是新媒体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用户思维,以用户为中心考虑问题,打造极致的产品和服务,拥有极致的产品和服务体验,用户才会从使用者转变为传播者。新媒体环境下,图书馆公益讲座服务要强化“用户”观念,从知识的供应转化到知识的服务,让用户不再被动地接受讲座输送的知识,而是通过加强对公益讲座的平台推送,增加新媒体用户与公益讲座的接触点,或者通过搜索引擎优化,来提高公益讲座内容在有关搜索引擎界面的排名。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到用户在观看视频公益讲座时候的“激发创造能力”,可以在视频网页上设置专门的用户评论区,加强用户之间的互相交流,围绕用户的需求来提升公益讲座创新服务模式。
3.3 延伸服务触角,创新发展模式
互联网技术和移动新媒体的发展为图书馆公益讲座资源的共建共享奠定了基础。在增强平台理念的基础上,图书馆应该充分整合多家平台的公益讲座资源,建立起公益讲座资源共享长效机制。上海图书馆在其网站建立讲座资源共享协作链接,不仅加强了上海图书馆与其他省市图书馆的交流协作,还对每期讲座主讲人都进行个人信息简介,并将主讲内容按照学科进行分类,使数字图书馆用户根据个人需要及时、快速查询,并对讲座内容进行收集整理,后期加工制作成光盘免费送给学校、敬老院等单位,延伸服务触角,创新公益讲座发展模式和服务理念,扩大公益讲座的受众群体。
图1 “上图讲座”服务平台框架
4.1 通过交流合作扩大内容资源
各地区的人文环境、风俗民情和社会习惯不同,各图书馆公益讲座的内容也要以本地区市民的审美情趣为主。除此之外,图书馆在馆藏图书、服务模式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也各具特点。在多媒体时代,信息量呈“爆炸式”增涨,更新速度快、周期短,使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信息掌握及时、快速、便捷的需求。图书馆公益讲座作为传播馆藏资源的一个重要传播途径,任何一个图书馆的公益讲座所能传播的知识都是有内容限制和区域制约的,要想扩大图书馆公益讲座内容资源,加强各区域图书馆之间的沟通协作,实现资源共享,这是必要的选择。现代网络科技的发展,使得知识通过网络的集合不受存储量、时间、空间限制,受众可以通过各种移动终端在同一时间浏览、听取多个城市的讲座视频资源,通过图书馆之间的交流合作,增强公益讲座的效用成为创新公益讲座服务模式的路径之一。
4.2 利用移动终端打破空间限制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使“快餐式阅读”应运而生。“快餐式阅读”的特点是在互联网数据库中快速检索所需信息,将检索出的信息以图片、视频等简单明了、容易记忆的方式呈献给用户。生活节奏的紧张使得大部分现代人很少有充足的时间去听取一场完整的讲座,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各种便携式移动终端使用户群体可以随时随地听取讲座,完全不受时间、空间的影响,听众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移动APP观看、推送、传播视频资源。这种资源获取模式给图书馆公益讲座服务模式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就是创建一个专门用来观看视频讲座的APP,打造全面覆盖移动终端领域的图书馆讲座信息传播新平台,借助微博、微信领域迅速扩散传播的技术优势,打破传统公益讲座的地域、时间、场次限制。
4.3 建立直播平台加强互动交流
图书馆公益讲座的传统互动模式主要集中在线下进行,主讲人与听众的互动仅仅限于面对面交流,虽然已经有不少图书馆建立了专门的讲座网站平台,开通了视频直播服务项目,如上海图书馆的“上图讲座”,进入网站页面之后点击“讲座直播”就可以观看到正在进行的讲座直播现场,但听众在观看讲座时不能与主讲人进行互动交流,这也成为制约公益讲座服务质量提高的问题之一。随着互联网和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互动直播可以通过在网上构建一个集合视频、音频、桌面共享、文档共享、互动环节为一体的多功能网络直播平台[5]。图书馆的公益讲座可以充分利用这种网络直播系统,将公益讲座的现场通过摄像、录音等方式集合视频、音频传送到网络平台上,收看网络直播的用户可以通过电脑、手机、IPAD等方式在线接入,体验亲临现场的多媒体互动,通过语音连线或者输送文字的方式与主持人进行互动,将线下的互动交流通过移动新媒体转化到线上交流,激发讲座听众的主动性、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为图书馆拓展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创造条件。
4.4 分析用户需求推广私人订制
图2 图书馆公益讲座线上线下模式
未来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就是建立数字化图书馆,并建立专门的公益讲座网站,方便受众随时随地点播视频讲座。但不同群体由于年龄段、受教育程度和个人喜好不同,导致他们对公益讲座视频选择也各不相同,图书馆公益讲座应该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按照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要求,以移动新媒体终端的为依托,挖掘不同用户需求的搜索推送方法[6]。基于群体用户相关查询历史行为,统计用户的高频率搜索词汇,当用户再次进入数字图书馆平台搜索感兴趣的视频时,平台根据高频词汇对比分析会自动推送用户有可能感兴趣的视频,为用户量身打造与其兴趣、职业、学历、文化相匹配的讲座视频,将图书馆公益讲座的泛众化升级为根据客户需求的私人订制。
为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信息需求,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开始借助互联网平台发展数字化图书馆,并通过思维创新、技术革新综合运用移动新媒体技术,扩大图书馆公益讲座的受众群体,采取各种措施拓展公益讲座线上与线下同时进行的服务模式,创新公益讲座的发展路径,整合多方图书馆公益讲座资源并加以合理利用,为最大限度发挥图书馆公益讲座传播知识的效能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1]范并思.阅读推广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问题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5):4.
[2]施国洪,夏前龙.移动图书馆研究回顾与展望[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2):78-91.
[3]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8.
[4]秦小华,王红涛.大数据时代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4(22):14.
[5]王小青.图书馆公益讲座的运行模式与深化发展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2(13):29-32.
[6]张兴旺,李晨晖.当图书馆遇上互联网+[J].图书与情报,2015(4):63-70.
汪秋雁女,1974年生。本科学历,馆员。
G252
2016-08-29;责编:徐向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