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国内外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研究述评

时间:2024-07-06

王方园

(辽宁省图书馆,辽宁 沈阳 110167)

国内外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研究述评

王方园

(辽宁省图书馆,辽宁 沈阳 110167)

基于对国内外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研究文献基本情况、年代分布、主要类型、有关内容的归纳分析,对比国内外研究的差异,提出加强我国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研究工作的有效策略。

图书馆 文化志愿服务 研究述评

1 引言

当今社会,志愿服务已成为一项关乎国家、关乎社会、关乎民生的社会公益事业。文化志愿服务更是日益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被纳入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范畴,成为国家下个时期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文化志愿服务成为推动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新兴力量。

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互砥砺、相互促进的过程。在图书馆界,一向注重知行合一。在我国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方兴未艾之时,构建符合我国国情和图书馆发展实际的文化志愿服务工作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志愿服务起源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起步早、规模大、社会效益好,备受各国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已进入快速、稳定发展的轨道,对我国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我国与欧美国家走着不同的发展道路,有着迥异的文化和国情,难以完全依赖舶来理论和经验的指导,必须坚持发展自己的理论体系。正是基于此,笔者试图就国内外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比较研究,以期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该领域研究发展规律和动态趋势,为我国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理论研究工作的深化发展提供必要参考。

2 研究方法与文献来源

2.1 研究方法

笔者主要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从收集的大量文献中去冗取精,提取国内外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理论研究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理论观点以及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综合。并利用比较分析法,对国内、国外相关研究情况进行比较研究,从中发现该领域研究的发展规律,并为我国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理论研究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

2.2 文献来源

国外文献数据来自Web of Science中的SCI-Expand和 SSCI数据库,文献收录时间为1968年至今。检索方式是主题 =library and(volunteer service or voluntary service or volunteering),时间跨度为所有年份,共获得检索记录355条。因国外关于图书馆志愿服务的提法较多,因此选用了多个检索词与“图书馆”连接进行检索,避免了对重要研究线索的遗漏,确保研究的全面、准确。

3 国内外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研究情况

3.1 时间分布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出现较早,时间跨度长,主要分布于1968~2006年间,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发展尤为迅速。国内研究文献出现时间相对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时间跨度较短,主要分布在1990~2015年间,并于2002年之后步入快速发展期。

图1 中外文献分布比较图

由图1可见,国内外文献均呈现出波浪式增长趋势。国外文献增长曲线较为平缓,呈现匀速增长的趋势。国内文献在2008年之后呈现出井喷式增长的状态,增长速度急剧加快。笔者认为,国内研究文献增幅迅速可能与文化部组织推出“文化志愿者基层服务年”“大地情深”“文化志愿服务边疆行”等全国性志愿服务活动或项目有关。这些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往往以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为平台和载体,极大推动了我国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的发展,与之相适应,相关研究文献的数量也随之激增。

3.2 文献类型

笔者将全部获得文献分为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类。以此为依据,将所得文献进行比较分析,笔者发现国外的355篇文献中,有121篇为基础理论研究文献,占全部文献的34%,有234篇为应用研究,占全部文献的66%;国内的282篇文献中,仅有32篇为基础理论研究文献,约占全部文献的11%,250篇为应用研究文献,占文献总数的89%。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在国内外的研究文献中,基础理论研究的文献数量都少于应用研究的文献数量,但明显可以看出相较于国内研究“一面倒”的趋势,国外的研究文献在类型方面比例更为均衡,研究体系的结构也更为合理。

3.3 国外研究主要内容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欧美一些国家的图书馆学文献中,关于志愿者制度的论述逐渐增加。

卡瓦列(Carvalho)在其文献中记录了一系列图书馆研究者对图书馆志愿服务提出的看法和意见,如1968年,学者姆恩(Moon)在《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中,建议图书馆员重视志愿者并以更积极的态度进一步了解志愿服务,可考虑将志愿服务应用到图书馆的基本服务性工作中;1971年,学者奈伦(Nyren)1971年,也在《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中,建议图书馆可以用志愿服务人员部分代替基层的图书馆员,从而减轻图书馆人员和资金等压力[1]。

1971年4月,美国图书馆协会出版了《图书馆志愿者使用指南》(Guidelines for Using Volunteers in Libraries),为图书馆引入志愿服务制度提出了明确的规定,对图书馆招募、使用、培训志愿者提出了具体要求。最重要的是,《图书馆志愿者使用指南》确定了图书馆志愿服务的两项重要原则,即“事先规划并取得馆员与图书馆的认可”和“志愿者不应该取代或替换图书馆员本来的位置”,这两个重要原则对图书馆志愿服务后来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2]

1988年,罗瑞纳·洛伊(LorieneRoy)探讨了美国伊利诺伊州范围内,52家图书馆中使用志愿者的情况,确立了图书馆对志愿服务开展调研工作的基本模式。为图书馆志愿服务在美国的普及和推广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持和理论支撑[6]。

同年,谢丽尔(Cheryl A McHenry)在其文章《图书馆志愿者:招聘、激励并留住他们》(Library Volunteers:Reruiting,Motivating,Keeping Them)中,就图书馆应如何招募、激励并留住志愿者进行了探讨,并结合当时美国图书馆界的实际情况给出了较为有效的意见和建议。[3]

卡普(Karp)于1993年发表了《图书馆志愿者》一文。他在文中指出,图书馆是志愿者最愿意工作的地点之一,图书馆如采取措施得当,将通过组织相关活动,开源节流,节约大量成本,并极大提高服务效率。而最有效的组织计划应包括设计、招募、正确决策、培训、评价和表扬这六方面因素。[4]

1999年,卡罗(Carol)和斯莫伍德(Smallwood)在《小型图书馆馆员在培训学生、成人助理、实习生和志愿者过程中的最新技巧》一文指出,小型图书馆馆员在对学生、成人等不同背景的志愿者的培训过程中应当注意的有关事项,他提出在培训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应尽量让志愿者的岗位安排和其个人兴趣之间的有紧密关联。[5]

2002年,美国图书馆学会编撰了《管理图书馆志愿者:实用手册》(Managing Library Volunteers:A Practical Toolkit),详尽介绍了图书馆志愿服务的策划、招募、注册、培训、发展、激励以及档案管理等程序的操作指南和实施细则。此后,志愿者逐渐成为美国图书馆服务,特别是社区图书馆服务的重要支撑力量。[6]

2007年,艾瑞卡(EricaA.Nicol)和科瑞(CoreyM.Johnson)在《图书馆志愿者:项目构建、评估及理论分析》(Volunteers in Libraries:Program Structure,Evaluation,and Theoretical Analysis)中详细介绍了图书馆志愿服务发展的历史,探讨了在新技术环境下图书馆志愿服务的优缺点,他们认为在先进技术的辅助下,设计合理的志愿服务项目能够更有效地为用户提供服务。[7]

同年,麦高恩(McGown)在其《有价值的志愿者:如何找到并留住他们》论文中,提出了高校图书馆招募并留住那些有价值志愿者的具体方法和可行举措。他认为高校学生的父母应成为学校图书馆积极争取的潜在志愿者对象,而最合适的方法是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激励方式。[8]

2011年,马德胡瑞(Madhuri Tikam)在《图书馆志愿服务的结果:学生志愿者的期望是什么》(Library volunteerism outcomes:what student volunteers expect)中,以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等方法,对印度孟买大学图书馆的学生志愿者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志愿服务行为让图书馆与读者学生的联系更加紧密,并认为更丰富多元和更具挑战性的服务项目可以让学生志愿者与图书馆之间的互利关系延续更长的时间。[9]

3.4 国内研究主要内容

3.4.1 关于文化志愿者的概念及特征

刘彦方认为,公共图书馆义工(文化志愿者)是自愿无偿为图书馆服务的人员。[10]邱奉捷认为,公共图书馆文化志愿者是自愿无偿地为图书馆提供服务的社会人员。[11]杨玉麟认为,只要本着“自愿、利他、无偿”原则参与图书馆文化服务的活动,均可定义为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12]吴迪总结了公共图书馆文化志愿者的三个特征:一是具有志愿精神,有爱心,自愿为图书馆事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奉献才智和时间;二是具备从事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的意愿和能力,包括时间条件、物质条件、文化服务技能等;三是工作内容是基于图书馆的基本服务或延伸服务开展的,且能够以自身的无偿服务部分代替图书馆员工的有偿劳动。[13]

3.4.2 关于文化志愿服务的组织领导

张静认为,图书馆在开展志愿服务之前一定要完善健全组织结构,设立专门的志愿者组织管理部门,并对负责的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以为志愿服务的深入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14]王方园介绍了辽宁省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工作的组织架构,提出应建立专门的办公室或工作站对志愿服务进行领导、管理和监督,并设置专门人员负责相关工作,以加强组织领导,理顺组织关系,推动志愿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15]陆丹提出了公共图书馆在与志愿者组织合作时,可考虑采取更有效的组织领导模式,一方面,志愿者在文化项目的服务中接受其所隶属志愿者组织的指挥和调度,另一方面,志愿者在具体岗位工作中应接受图书馆的领导和监督。[16]鲍军生等以图书漂流活动为例,指出在公共图书馆的具体文化志愿服务项目中,应对范围、目标、环境、规划、条例等因素进行全面研究,进而提出最具可行性的实施规划和发展目标。[17]

3.4.3 关于文化志愿服务的队伍建设

王冬阳认为,公共图书馆在文化志愿服务工作中既可通过招募组织本馆独立的志愿者团队,也可申请作为社会志愿者组织的分支机构进行图书馆专门文化服务;同时,应开展多元化的培训服务,增强志愿者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进而提高整个志愿服务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18]陈琦等认为,公共图书馆的文化志愿服务团队存在人员流动性较大,队伍不稳定等问题,对图书馆的志愿服务工作产生了一定不良影响;而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培训,建立激励机制,加强人文关怀等方式得到缓解或解决。[19]付翠阳全面介绍了深圳市宝安区图书馆成功采取合作模式开展文化志愿服务的经验,提出了开展志愿者骨干培训和职业化培训的具体设想,旨在通过细分化的培训,打造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的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伍。[20]张静认为,志愿者培训工作决定了志愿者服务的质量。由于志愿者来自社会各界,他们的素质良莠不齐,因此,岗前培训是做好志愿服务的第一环节。志愿者被招募到图书馆后,可以通过简单的图书馆知识培训和讲解,尽快让志愿者熟悉、了解图书馆的一些基本业务知识和基本技能。[14]

3.4.4 关于文化志愿服务的内容

谢海华认为,公共图书馆应提供“菜单式”的文化志愿服务,即将招募来的志愿者按照特长、爱好等进行分类,然后按照用户需求进行岗位分配和人员分工,尽量做到人尽其才的同时,也能最大化满足读者和用户的需求;形式多样、方式灵活的菜单式服务方式具有宽覆盖、广渠道、多层次等特点,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范围狭窄、形式单一等问题。[21]李英等认为,为了进一步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公共图书馆可与专业结构合作,吸纳具有成熟专业技能的志愿者,以提升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满足读者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22]付翠阳认为,公共图书馆应该进一步丰富志愿活动的内容,以增强服务本身的吸引力。如深圳宝安区图书馆根据实际,在新馆开放后增设了读者导航、新功能使用指导、资源介绍等服务内容,不但吸引了更多志愿者加入图书馆志愿服务的队伍,也满足了读者的迫切需求。[20]

3.4.5 关于文化志愿服务的管理

陈琦等指出,引入职业化管理体系是公共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具体做法:一是要明确管理职责,强化职业素养;二是要建立管理制度,提高职业技能;三是要注重风险管理,规范职业行为;四是要完善考评内容,建立激励机制;五是要营造文化氛围,加强人文关怀。[19]代晓飞则认为,应参照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职能程序,如通过工作分析、招募与甄选、系统培训、绩效评估、多元化激励等程序实现对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的严密组织与系统管理。[23]吴月芳认为,图书馆应从组织管理、培训模式、激励机制等方面加强对文化志愿服务的管理。组织管理上要制定明确的规章和制度,志愿者上岗前要进行系统培训,并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等。[18]张建明建议,在志愿者管理方式上综合开展合同管理、积分管理和信息保密管理等多种管理方式。[24]张清智等认为,公共图书馆必须成立专门的志愿者管理办公室,负责招募、培训、任务安排、奖励等日常工作以及研究和制定管理规范,保证志愿者服务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制定相应的管理条例,并详细告知志愿者,使他们可以有章可循。[25]谷遇春认为,应该为志愿者提供广阔的学习交流平台,包括提供能最大发挥志愿者能力和特长的工作岗位、提供志愿者开展学习研究的条件、提供志愿者进行相互交流沟通的环境和进行自我展示的机会等。[26]

3.4.6 关于文化志愿者的权益保障

王冬阳认为,志愿服务“不计报酬”并不排斥公共图书馆为志愿者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公共图书馆应切实地关注志愿者、保护志愿者、激励志愿者、优待志愿者、尊重志愿者,为志愿者提供工作餐饮、交通补贴。[27]沈艺红认为,作为志愿服务组织方的公共图书馆要考虑到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发生意外的可能性,因此应为所有在图书馆参与服务的志愿者购买保险,以保障他们的人身、财产安全。[28]

4 国内外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研究分析

4.1 国外研究

4.1.1 发展更为成熟和稳定

比照国内,国外的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起步早,发展历史长,因而已广泛为政府和社会普遍认可和接受,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已经走上了组织化、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的轨道。与此相适应,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相对成熟和稳定。不仅研究文献数量较多,研究程度也较为深入,内容涉及到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工作的方方面面,且形成了体系。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均衡发展,兼容长期与当下的全面关照,并蓄宏观与微观多元视角,为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学指导和理论支撑。

4.1.2 可以参考,难以复制

国外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研究虽然发展较快,更趋成熟,但我们必须意识到,引入国外经验容易发生“水土不服”现象。由于国情和文化的差异性,国外研究中能被我国图书馆参考和借鉴的内容十分有限,一味照搬照抄或完全复制,不能实现本土化融合,将如南橘北枳,终难成功。

4.2 国内研究

4.2.1 起步较晚,但符合国情

尽管国内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相较国外研究仍有差距,但却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体现了中国特色和行业特点,是在国家、社会发展的大走势和大框架下进行的研究。因此,尽管存在诸多不足,诸多研究成果对我国图书馆志愿服务实践仍有着不可小觑的推动作用。

4.2.2 有的放矢,导向明确

国内的研究多以案例或项目出发,遇到的问题和获得的经验均基于文化志愿服务的现实情况,这让研究具有较为明确的导向性:就是以破解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作为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梳理和归纳案例中可供借鉴的有效经验为切入点和发力点,所有的理论研究来自于实践,也完全服务于实践,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一定的可操作性。

4.2.3 应用研究多,理论研究少

相较于国外研究的比例均衡,国内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研究约九成是应用研究,基础理论研究严重不足。国内研究的基础往往是实际工作,多以微观的视角为切入点,以单一的案例作为实证研究的素材,缺乏大范围的整体行业研究,更缺乏系统的体制机制研究,难以形成对实践系统、规范的全方位指导。

4.2.4 雷同较多,创新较少

目前,国内的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研究文献尽管在数量上增长较快,但内容上仍大同小异,多有雷同,地方特色模糊,项目特点不明,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较为有限,缺乏具有创新性的成果。

4.2.5 方法单一,数据不足

国外研究较为科学规范,采用的研究方法更具多样性。而国内研究多采用较为单一的研究方法,且多为描述性、解释型研究,虽提出了观点,但缺乏有力证明,且一手资料、相关调研等数据普遍不足。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案例分析等手法虽多有应用,但整体仍缺乏研究的实证性。

5 加强国内研究工作的建议

5.1 加强基础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是发展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的基础,是建立健全完善的研究体系的根基和柱梁,是事业能够长期、稳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却也是目前我国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研究领域被严重忽视了的薄弱环节。学界和业界应对文化志愿服务基础理论研究工作引起高度重视,更广泛、深入地开展基于我国国情和工作实际的基础理论研究,尽快建立起布局合理、结构完整的研究体系,推动我国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工作进一步的发展。

5.2 搭建研究交流平台

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应将图书馆志愿服务理论与实践研究纳入公共文化调研规划,推动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各级图书馆学会应将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研究作为研究专题纳入学会学术研究规划,定期举办不同规模和层级的志愿服务研讨会或学术报告会,以推动图书馆文化志愿研究的深入开展。各级公共图书馆应将文化志愿服务理论研究纳入工作日程,组织人员针对文化志愿服务相关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研及课题研究。

5.3 促进研究成果转化

要在大力开展图书馆志愿服务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认真梳理分析研究成果,以研究成果推动文化志愿服务的制度建设,使研究成果最终转化为文化志愿服务的相关制度,转化为能够破解瓶颈问题的可行路径,转化为推动事业稳定发展的有效举措,让理论能够科学指导实践,切实发挥效能。

6 结语

目前,我国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正处于蓬勃发展、方兴未艾的战略机遇期,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均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无限的发展空间。然而,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和探索阶段,若要建立起完善、系统的理论研究体系,进而对事业发展形成正确引导和科学指导,仍然任重而道远。这有待于专家学者们的高度重视,有待于业界的普遍关注,有待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的研究工作必将进入系统化、规范化的良性发展轨道,切实为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和理论支撑。

[1]Joseph Carvalho III.To Complement or Compete?The Role of Volunteers in Public Libraries[J].Public Library Quarterly,1984(5).

[2]Loriene Roy.The Use of Volunteers in Public Libraries:A Pilot Study[J].Public Library Quarterly,1987(8).

[3]Cheryl A.McHenry.Library Volunteers:Recruiting,Motivatin g,Keeping Them[J].School Library Journal,1988(9).

[4]Rashelle S.Karp.Volunteers in Libraries[M].Small Libraries Publication,1993.

[5]Smallwood,Carol.Training student and adult assistants,interns,and volunteers:tips for new librarians servicin smalllibraries[J].Book Report,1999(4).

[6]Preston F.Driggers and Eileen Dumas.Managing library volunteers:A Practical Toolkit.[M].ALA Editions of the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2002.

[7]NicolErica.A,JohnsoCore.M.VolunteersinLibraries:ProgramStructure,Evaluation,and Theoretical Analysis[J].Reference&User Ser vices Quarterly,2008(2).

[8]Mc Gown Sue.W.Valuable volunteers:how to find them and keep them[J].Library Media Connection,2007(2).

[9]Madhuri Tikam.Library volunteerism outcomes:what student volunteers expect[J].Library Management,2011,32(8/9).

[10]刘彦方.试论图书馆义工的引入[J].图书馆杂志,2002(9).

[11]邱奉捷.图书馆志愿者管理探讨[J].图书馆学研究,2009(8).

[12]杨玉麟.也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公共图书馆的作用[J].当代图书馆,2009(4).

[13]吴迪.海外图书馆志愿者的经验及启示[J].图书馆学研究,2009(1).

[14]张静.志愿服务在公共图书馆中的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3).

[15]王方园.多方共建文化志愿服务保障机制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5(10).

[16]陆丹.公共图书馆开展志愿服务之我见[J].图书馆学刊,2011(3).

[17]鲍军生,等.公共图书馆图书漂流志愿服务机制探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5(5).

[18]王冬阳.对公共图书馆发展志愿服务的思考[J].图书馆,2013(4).

[19] 陈琦,等.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管理工作调查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图书馆界,2014(2).

[20]付翠阳.关于公共图书馆开展文化志愿活动的思考——以宝安区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研究,2014(5).

[21]谢海华.省级公共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调查分析[J].新世纪图书馆,2015(2).

[22]李英,等.专业化视域下图书馆志愿服务的实践与思考——以重庆图书馆为例[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8).

[23]代晓飞.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调查研究[J].图书馆界,2010(2).

[24]吴月芳.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在高校图书馆活动刍议[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3(1).

[25]张建明.高校图书馆志愿者管理模式探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5).

[26]张清智,等.浅谈公共图书馆中的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以临沂市图书馆为例[J].科技视界,2014(9).

[27]谷遇春.关于图书馆志愿者工作的思考[J].图书馆,2006(5).

[28]沈艺红.谈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以广州图书馆为例[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1(2).

王方园女,1980年生。本科学历,副研究馆员,决策咨询部副主任。

G252.8

来自CNKI(www.cnki.net)的《中国学术文献

总库》。该库包括了我国学术期刊、博硕论文、会议论文等较为全面的学术研究信息,其整体文献收全率位于全国首位。笔者以图书馆+志愿、图书馆+义工、图书馆+志工等为主题词进行搜索,共得相关文献记录282篇。

2016-09-16;责编:徐向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