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崔 岩
[辽宁省图书馆(辽宁省古籍保护中心),辽宁 沈阳 110167]
近年来,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中承担着重要角色。2021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将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1]。2022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在深化公共文化领域改革、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统筹加强公共文化设施软硬件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扩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等方面提出了实施步骤和具体要求[2]。因地制宜、向源而生的图书馆分馆助力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社区、偏远和欠发达地区延伸,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区域均衡发展的同时,彰显文脉源址的地方特色。
总分馆制是图书馆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变革,将分散设置、单独运行的个体设施通过资源的整合优化、服务的开放共享,形成互联互通的“图书馆群”,实现优质资源下沉、城乡均衡发展、服务效能提升[3]。国内图书馆总分馆制在经历了垂直管理、通借通还、专业化改造等阶段的实践后[4],逐渐把工作与研究重心集中于总分馆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机制,如提升服务品质、创新服务模式等方面,研究视角多见于文化扶贫、数字共享、智慧服务、融媒体等。作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各地分馆建设在相关政策指导下谋篇布局,各类特色主题分馆应运而生,如杭州市陆续新建、改建、扩建了生活、音乐、佛学、科技、运动等主题分馆[5];江西省图书馆打造以“阅读红色经典 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的红色图书馆[6];上海市建有杨浦上海近代文献馆、上海视觉艺术主题馆、浦东图书馆源深体育分馆等[7];广州图书馆打造以地方名人专藏为特色馆藏的主题图书馆等[8]。
加快推进城乡公共阅读服务一体化,促进总分馆服务创新发展,需要业内人士立足总分馆建设实际,在对服务模式、推广成效、发展瓶颈等进行阶段性归纳总结的基础上,针对公共文化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创新式发展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理论内核上,对总分馆的运行制度创新、服务机能创新、城乡公共阅读服务融合发展等方面进行深究细琢。实践外推上,结合具体工作实践,在完善总分馆建设制度、健全管理机制、增加服务新举措、加快数字化进程等方面加大力度,探索总分馆制高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
近年来,辽宁省图书馆本着“开放、融合、专业、覆盖”的原则,在以省馆为中心馆、市县馆为联盟馆、街道(镇)、社区(村)为流通站的服务网络基础上,投入大量优质馆藏,成立专业团队,按计划、分步骤,通过直建、共建、委托、代理等方式建成了一批覆盖城乡、行业兼容、全龄共享的特色分馆(见表1),与原有的城乡公共阅读服务网络共同组成了全省公共图书馆阅读服务馆群,将公共阅读服务从市、区两级推进到镇、街道、行政村等基层,依托分馆定期举办的特色文化活动,加强了地区间协作互动,实现了总分馆资源共享共建、文献通借通还以及文化活动区域间协同联动。
表1 辽宁省图书馆特色分馆一览
面对资源配置不均、服务形式单一、管理主体权责不明、建设重复低效等总分馆建设中的问题,辽宁省图书馆发挥引领驱动作用,立足全省实际,遵循统筹规划、布局科学、分级管理、责任明晰的原则,探索适应自身发展需求、彰显本土优势的特色分馆发展道路,一些经验做法值得总结和探讨。
总分馆制建设整体上是图书馆从“个体化”走向“体系化”、发生集群效应的过程,而分馆建设又需要凸显其“特色”,因此,特色分馆构建既要遵从科学统筹原则,综合考虑规划布局、服务对象、地理位置等因素,也要兼顾管理运营实际,如图书馆条件、资源基础、管理能力等,科学确定分馆的特色和规模,避免项目草率上马。分馆建设本质上是由图书馆和文化机构、社会力量等共同组织和运行,合力参与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涉及管理组织方式变革和图书馆功能扩充,因此构建规模、特色设定、组织架构、运营管理需要自上而下层层落实,一以贯之。辽宁省图书馆在总分馆实践中,注重顶层设计,科学统筹规划,本着布局科学、目标明确、责任明晰的原则制定分馆建设规划方案、实施步骤和管理办法。2016年12月,牵头成立辽宁省公共高校图书馆联盟,联盟成员馆包括省市两级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共计30家,为联盟分馆在全省范围内有效构建提供文化载体和协作力量。2021年,启动新阶段总分馆建设项目,探索创新基层图书馆运营模式,计划建设一批管理先进、特色鲜明、与社区融合共生的主题性阅读场所,重点打造“一馆一特色”。在构建特色分馆、优化基层服务,保持上下联通、深度融合的过程中,省馆积极发挥规划指导和沟通协调作用,坚持从全局出发,统筹多方资源,协调各方力量,通过统一标识、融合业务、制定标准、明确规范、厘清细则等方式,避免规划盲目无序、建设重复低效等问题的出现。从地域选址到合作单位遴选,从意向性接触到实地走访调研,从合作方资质审核、签订协议到定期回访、听取反馈,均按照相关工作规范和标准进行,为分馆的科学构建和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分馆建设在合作对象选择上秉承现代公共图书馆“开放、共享、合作”的发展理念,打破资源、专业、制度的局限,通过直建、共建、委托、代理等方式,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社会团体等达成合作协议。在项目合作方面,吸纳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资源管理与更新,多角度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提升服务效能,释放发展动能,开展多元化、特定性的“图书馆+”项目。如银行自助分馆的“图书馆+银行”模式,合作双方本着优势互补的原则,携手打造一个集文化与金融于一体的多元服务平台,产生了激发储户阅读兴趣和便捷借阅服务的双向带动效应。在资源服务方面,立足总馆流通服务体系进行纸电资源共享、数字资源远程访问及阅读推广活动共享,与合作方互通互联、融合发展。如联盟分馆的“联盟+”模式,扩大省馆服务辐射范围,增强省馆与各地方馆之间的互联互动,分馆提的资源需求由总馆买单,“对症下药”促进了总分馆资源建设优势互补和融合发展。截至2022年底,省馆累计向营口、葫芦岛、宽甸、鲅鱼圈、北镇等联盟分馆调拨各类图书期刊超过三十万册,定向流通与数字共享提升了馆藏资源的使用效率。在构建管理方面,实施总馆负责制、分级管理制,如联盟分馆以“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为实施原则,目标是建设两个“分级”、三个“一致”,即“分级建设、分级管理、标识一致、平台一致、标准一致”的覆盖市区、街道(镇)、社区(村)的服务一体化联合体系,将便利亲民的文化供应作为重点工作。在明确总分馆权责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放权给合作方,在充分调动合作主体积极性的同时,赋予特色新馆持续发展动力。如自带文化热点的“奉天记忆”城市分馆委托沈阳奉天记忆文化产业园代理,将建筑美学融入地域文化,先进的理念嵌入智能技术,深受读者青睐,已成为城市高品质阅读空间的代名词。
分馆资源建设在保障纸质资源供给的基础上,更注重地方特色资源的挖掘和利用,通过地方资源注入、专业资源汇集、新载体资源采购等渠道和方式,提升资源更新速度,激发资源活力。首先,地方资源注入是将地域文化与阅读行为相融合,通过地方经典呈现帮助民众产生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图书馆乃至整个地域的社会影响力和文化感召力。如,“奉天记忆”城市分馆选址在沈阳工业核心区,场馆设计融入老工业基地元素,馆藏侧重意蕴丰厚的文史类书籍,打造市民记忆和历史传承的文化载体。其次,在执行分馆标准化、规范化的同时,充分考虑各行业特定读者的阅读需求,推行汇聚专业资源的分馆构建新举措,在专业分馆建设道路上积极谋求发展,先后建成政协、法律、教育等分馆。最后,新兴载体资源的采购与投入为分馆资源建设注入新活力。位于沈阳市桃仙机场的数字分馆向机场工作人员及国内外旅客免费提供数十种数据库资源的查阅权限;位于丹东市的边防分馆配置了850个数字阅读账号,警民可随时享受数字资源远程服务。
特色分馆丰富了公共阅读服务的方式和手段,阅读推广活动深化了公众的阅读兴趣和意愿,基于二者培育出的阅读品牌无疑是扩宽分馆服务覆盖面的有效方式。在培育阅读品牌,深化阅读体验方面,辽宁省图书馆坚持“走出去”,依托阅读品牌和主题活动将服务下沉到基层社区,将服务触角延伸到偏远乡村。如,以省内联盟馆、特色分馆、图书流通站为锚点而打造的文化惠民优秀阅读品牌“百万图书万里行”,每年开展深入基层、辐射全省的“七进”(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进军营、进校园、进家庭)文化活动,满足读者多层次文化需求的同时,使阅读推广活动更加灵活生动,让大众阅读生活更具温度和深度,为社会边缘人群、弱势群体、特殊群体特别设立“点对点”服务,彰显“普遍均等,优质均衡”的公共文化服务理念。“百万图书万里行”先后获得“辽宁省十大实事”“辽宁省公共图书馆优秀服务成果一等奖”等荣誉。截至2022年底,服务里程已近二十万公里,直接受众达30万人,为打通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发挥积极作用。再如,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分馆助力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推动文化扶贫工作深入开展,截至2022年底,省内乡村分馆、流通站的数量达到31个,累计为乡村阅读服务提供图书六万余册,农业科技捐赠资料九万余册,阅读推广服务正逐渐向偏远、欠发达地区倾斜,呈现纵深化发展局面。
辽宁省图书馆投入大量优质馆藏,配备专业团队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分馆构建工作,特色分馆相继成立并在各自地域或行业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但纵观总分馆总体发展状况,无论是建设规模、分馆数量,还是辐射范围和服务效能,与构建具有高效对接、高品质服务的全域覆盖、行业兼容、全龄共享的特色分馆集群目标仍有差距。
第一,资源服务不对等和低效。分馆资源建设单一的“点对点”供需模式越来越无法及时满足资源合理配置与服务高效对接的需要,服务征询机制和分馆资源动态报告机制尚未引入,出现了由于资源调拨和配备调整不及时导致的供需失衡和服务不对等情况。此外,资源和服务向基层社区、偏远地区及欠发达地区延伸仍然不够。随着城乡同网同速时代的到来,新兴载体资源增效空间很大,或许可以成为城乡资源不均的破局者。
第二,乡村专职人员匮乏。人员数量不足一直是困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开展的主要因素,也是阻碍推进总分馆制向乡村两级纵深发展的突出问题。作为开展阅读服务活动和激发民众阅读意愿的主要力量,一些馆员存在工作热情不高,主观能动性不强,创造性意识不足等问题。亟需利用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方式切实解决乡村阅读推广在管理、实施和保障等方面的服务缺位问题。
第三,城乡发展不均衡。目前城市阅读服务呈现网络化分布,各级公共图书馆、特色主题分馆、社区书屋、图书流通站点、自助借还设备等组成了较为便利的服务网络。而相对偏远贫困地区主要依靠政策扶持下的农家书屋,但其基础设施老旧、载体匮乏,阻碍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均衡发展。分馆建设一方面要满足城市内分馆的精细化、特色化发展要求,另一方面要加快乡村分馆建设步伐,扩大服务辐射范围。近些年在政策支持和引导下,财政和资源开始向农村倾斜,补偿机制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城乡基础设施和资源配备间的差距,然而与城市形成协调联动、互利共生的发展模式相比,实现城乡一体化高质量协同发展仍有差距。
第四,服务质量评价尚属空白。目前针对总分馆服务效果的评价仍然停留在场馆规模、馆藏数量、服务人次、读者反馈等低维层面,鲜有针对总分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搭建的实证研究。没有针对总分馆服务效果的客观审视和科学评价,便无法从根本上判断总分馆构建的合理性和后续发展的可行性,也无法对服务效能进行多维度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对总分馆管理模式和服务效能进行自评或第三方测评,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对促进总分馆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行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持续推动公共图书馆资源和服务向基层社区、偏远地区及欠发达地区延伸。有针对性地进行分馆布局,提高资源适配度,增加信息服务覆盖面,实现城乡信息获取均等性和公平性。切实解决农村阅读推广在管理、功能、保障等方面的服务缺位问题,可通过管理运行责任制、提高组织化程度、内生式发展模式、突出农民主体性等机制缩短城乡阅读圈的差距,打破农村阅读空间利用率低、专业度弱、体验感差的窘境,最大限度发挥乡镇图书馆、农家书屋等基础服务设施的文化价值与文化功能。
将加快推进文献数字化建设纳入阅读推广高质量发展策略中。逐步扩大图书馆数据开放程度和共享范围,降低数字资源的阅读门槛,注重对网络覆盖率低、数字阅读终端短缺地区的政策倾斜和重点帮扶,切实扩大区域阅读资源储备和服务辐射面。数字化提质增效,应多渠道挖掘资源融合和共享交换的提升办法,完成资源数字化从单项突破到整体覆盖的过渡,激发知识生产、扩散及应用动能,进而提升全民的数字技能与文化素养,增强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效能。
深入开展社会化合作,吸引更多社会力量深度参与、共同探索“图书馆+”“阅读+”等融合发展新模式。以共享协作为合作基点,形成资源平台构建上的互通互融,服务管理机制上的内外联合,品牌运营上的多重互动与协助。通过优选合作对象、丰富合作内容、精细项目分工,在流通、维护、推广等多维度提升图书馆社会化合作的深入性和精细程度,共同开展多元阅读服务,进而形成从项目合作到跨界共赢,从资源互补到资源融合,从单项合作到深度捆绑的跨系统多领域创新合作。合作应从纾解创新人才短缺困局、提高服务专业能力等方面出发,与更多优秀合作方深入开展互利共生式合作,促进图书馆服务载体的拓展和升级,为全民阅读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增添新型供给。
新时期、新技术驱动下,探索分馆构建中阅读推广项目品牌化培育与深耕的多种模式。如,文化景点模式,通过最美图书馆、最美阅读空间、网红打卡地标等项目的重点打造和大力宣传,大幅提升馆舍的社会关注度和知名度;互动体验模式,主打沉浸式、创新性的增强型体验互动类文化活动,强体验、重感受的专题性活动提升读者的参与感、满足感和文化获得感;地方文化模式,重点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并将其融合到阅读品牌的打造与运营中,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不忘文化创新,为城乡一体化建设互动式发展开辟新渠道。此外,依靠系列化、持续性和创意性活动,以及高质量品读、多角度精读的阅读导向来实现品牌化蓄力和深耕,逐步形成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相适应的品牌效应。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以开放的姿态拥抱外部挑战,保障新时期公共图书馆良性构建和持久发展。一是人才创新,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提升内部驱动力,尤其是在新媒体普及和新技术快速迭代的时下,需要馆员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知识更新的能力;二是运营创新,本着“开放、共享、共赢”的原则,主动融入社会创新环境中,聚集和接纳社会各方创新力量,推动阅读与各行业碰撞融合,提升图书馆的文化价值创造能力,打造专属的文化特质和阅读氛围;三是宣传创新,建立融媒体创新思维模式,在巩固传统媒体宣传出口的同时抓住新媒体时代机遇,搭建图书馆融媒体宣传高效渠道,合理利用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渗透率高的媒介和平台,变被动传播为主动传播、互动传播、联动传播,提高读者积极性和读者黏性,引导大众阅读良性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