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王扩建 屈云萍 顾瑞婷
(南京审计大学,江苏 南京 21181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阅读作为一种塑造心灵的行为,引领着一个国家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测算,在反映我国国民阅读总体情况及其变化趋势的国民阅读指数指标体系中,2021年全国阅读指数为70.62点,其中个人阅读指数为73.09点,公共阅读服务指数为67.66点[2],相对而言都有一定提升空间。社区公共阅读服务解决了公共阅读“最后一公里”问题,对于阅读指数具有重要基础支撑作用。社区公共阅读服务是指由政府、个人与相应组织推动,以服务社区居民为主,发挥提供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培育社区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等功能,具有教育性、公益性、休闲性等特征的阅读服务,主要载体包括社区图书馆、城市书房、农家书屋等。社区公共阅读服务是一个城市文化生活质量的重要参考指标,能够催发社区文化自觉、提升社区文化自信、构筑社区文化自强,进而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环节。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作为文化事业与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公共阅读服务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具有夯基、铸魂、赋能的重要功能。
文化自觉是生活在一定文化环境中的人对其文化的“自知之明”,主要表现为“对文化发展的自主能力”及“决定适应新环境时的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3]。”社区公共阅读服务主要针对社区居民,满足其日常阅读需求以及其他相关文化活动需求。社区公共阅读服务的文化定位特殊,服务人群较为固定,文化传播以及辐射带动作用虽然有限,但是其作为助力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石枕木功能不容忽视。事实上,追求社区文化的自我意识觉醒,一直是社区公共阅读服务的使命,社区公共阅读服务发挥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重要作用——恰恰是社区公共阅读服务可以唤醒社区居民的阅读意愿并为渴望阅读的居民提供更优越的环境。从长远来看,社区公共阅读服务所提供的便利性及良好的阅读氛围,将引导更多的居民加入爱阅读行列,由文化被动式接受转变为主动式求索,文化实践的自发性减弱、自觉性增强。
***总书记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4]。社区公共阅读服务多以社区为单位,集中性和区域性明显,有利于增强居民的心理认同感。在区域文化发展过程中,社区公共阅读服务会潜移默化地提升居民的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自信心及对社会整体美好文化风尚的自信心。因此,社区公共阅读服务以社会文化小细胞的存在对居民思想具有导向作用,有助于提升居民文化素质。通过日常参与社区公共阅读服务活动,休闲时间品读经典,或是参与丰富多彩的社区联动活动,社区居民将会收获更多精神愉悦感与心灵丰盈感。社区公共阅读服务多层次、全方位地促进文化传播发展,有利于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育良好的人生观,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渗透于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5]。
文化自强是文化自觉激发、文化自信提升的必然结果,也是文化繁荣发展的最高层次。社区公共阅读服务在文化自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具有文化筛选、启智润心、培根铸魂的价值。特别是在互联网、大数据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更多的社区公共阅读服务设施转向为数字友好型图书馆。利用大众传播及各种新媒体打造社区公共阅读服务专属品牌,精“质”精“式”,进行良好包装,增强自身独特性,大大拓宽了影响面、增强了互动性,增强构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合力以及感染力,形成一种精神共鸣和自信自强的文化和声。很多社区公共阅读服务大胆创新,勇于开辟新径,优化社会及基层资源配置,不断提高广大居民对日常生活的满意度。此外,定期举办专场读书活动以及文娱游戏已然成为一些社区公共阅读服务的招牌并成效斐然。如此,更为舒适的阅读体验、更为精巧的阅读设计、更为新颖的阅读视角都成为社区公共阅读服务在新时代助力构建文化强国的方式。
文化强国建设在国内层面的最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文化生活的新需求与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这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在文化领域的表现[6]。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在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过程中,社区公共阅读服务在带来新的文化构建动力的同时也面临着共建缺位、共治失调、共享不足等问题与挑战。
当前,社会文化服务的供给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快速增长[7],社区公共阅读服务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其原因在于社区公共阅读服务多元主体共建协同机制发展尚未成熟,社区、政府和社会各方力量未能充分发挥,具体表现在社区公共阅读服务的制度设计、资金投入等方面。
2.1.1 缺乏顶层设计,缺少科学规划
我国社区公共阅读服务设施建设尚缺乏严密的科学发展规划。国外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即对阅读相关领域进行立法,我国主要有2017年颁布的《全面阅读促进条例》及相关地方法规,但因其强制力不够,导致权责不清,社区阅读服务设施建设更多被当作政治任务来执行。同时,我国社区公共阅读服务设施一般按条件而设,着眼于个体,而没有着意整体推进,缺乏网点意识[8]。社区公共阅读服务相关规定和规划,政府与社区居民和社会之间并未形成完善的互动和反馈机制,在建设社区公共阅读服务设施的具体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此外,社区公共阅读服务设施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不同地区、城乡之间以及同一城市的不同社区之间,都呈现出建设水平上的差异性。
2.1.2 建设资金短缺,文献资源不足
资金问题是一直以来制约社区公共阅读服务发展的实质性问题。我国社区公共阅读服务设施尚未被明确纳入社区文化建设的硬性要求,地方政府难以将社区公共阅读服务摆上社区建设重要位置,社会共建投入、社会捐赠等非财政资金来源目前并不普遍,在共建模式下资金问题并未得到彻底性解决。受资金所限,投入的人力、物力不够,社区公共阅读服务设施多存在设备简陋、更新不及时、基础设施参差不齐等问题。此外,文献资源是公共阅读服务发展的硬性条件,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社区公共阅读服务中无论文献数量还是种类都十分匮乏。
社区公共阅读服务共治是社会治理新模式在社区公共阅读服务上的生动应用,而当前社区公共阅读服务面临共治失调的困境。
2.2.1 协同管理机制不畅
随着社会飞速发展,社区居民的阅读呈现变化快、需求量大、范围广、多元化等特点,社区公共阅读服务尚未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市场规律进行调整,不能满足社区居民多元化的阅读需求。很多社区阅读设施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与其他公共图书馆缺乏交流。甚至各社区阅读服务相互间也缺乏交流与合作。
2.2.2 社区公共阅读志愿服务失灵
在社区公共阅读服务中引入志愿服务是普遍做法,当前社区公共阅读志愿服务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志愿者缺乏专业图书管理知识。现代化图书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作,与公共图书馆相比,社区公共阅读服务倾向于服务社区居民,在进行图书资源配置时需考虑到社区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的文化差异,这就更加需要管理人员的专业性加持。但在实际招募中,社区公共阅读服务的志愿者普遍不具备专业的图书管理知识。二是志愿者队伍管理难度大。不同于正式的工作人员,志愿者一般流动性较强,服务时间较短,无法按照统一的工作规章对其实行严格管理,社区公共阅读服务志愿服务团体较为松散。同时,志愿者年龄、性别、服务时间等的差异性,也加大了社区公共阅读志愿服务工作统筹安排的难度。
2.3.1 社区公共阅读服务共享模式亟待完善
大多数社区公共阅读服务仍采用较为传统的人工借阅模式,设备智能化程度低,图书资源流动不足、更新缓慢;同时也存在过度依赖自助设备的现象,缺乏人性化考量,忽视老年群体对新技术的适应程度,这与共享理念存在矛盾。又如,馆内设备主要按照成年人的标准配置,对儿童以及老年群体特性考虑欠缺,无法为社区所有居民提供舒适的阅读环境[9]。
2.3.2 开放时间不合理
社区公共阅读服务的主要服务群体是社区居民,而我国大多数社区公共阅读服务设施每周开放五天,个别设施双休日开放,每天开馆时间一般为8:00-17:00。开放时间基本与机关、学校等单位的作息时间同步,导致社区的上班族和学生等很难享受社区公共阅读设施及服务,利用率普遍较低。社区公共阅读服务打通了全民阅读的“最后一公里”,距离不再是阻隔,时间却成了居民阅读的困扰。
2.3.3 阅读活动少,缺乏宣传
社区公共阅读服务是为了方便社区居民阅读,助力全民阅读,提高国民文化素质,推动我国文化建设事业发展。社区公共阅读服务设施大多设置在社区工作站内,社区工作站对公共阅读服务设施的宣传力度不够,很多社区居民并不知道自己身边就有一座公共阅读设施。社区公共阅读服务的对象是社区读者,社区公共阅读服务要获得发展,就必须吸引社区居民参与公共阅读服务,以激发居民的阅读积极性。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0],必须坚持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工作导向,高度重视社区公共阅读服务工作。
课后,为了让青少年能够充分利用课后时间开展文化活动,学校调整放学时间,留有充分时间保证课后家长可以带领孩子进入博物馆或图书馆,开展相应活动。此外,马克龙政府正在积极进行图书馆的开馆时间改革,确保孩子和家长能够在课后进入图书馆阅读和学习。
为了将社区公共阅读服务打造成基层文化服务的核心力量,充分发挥社区公共阅读设施的靶向作用,首先要解决其建设问题。
3.1.1 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多元化主体协同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发布的《图书宪章》中明确宣示:每个人都有阅读的权利,社会有责任保证每个人都有机会享有阅读的权益。社区公共阅读服务要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明确社区公共阅读服务设施的必要性和合法地位,将社区公共阅读服务设施纳入城市规划建设体系,并明确其性质、设备、规模、经费、人员等,如此才能为社区公共阅读服务提供保障。社区公共阅读服务要以公益发展理念推动多主体参与,引导实体书店、商场、便利店等向阅读模式转型。同时,社区内企事业单位、学校等也要积极参与,形成错位发展、互相支持、适时合作关系。此外,社区公共阅读服务需要一定的社区志愿公益服务设施作为依托,也需要规范合理的社会非营利组织机构作为支撑,使社区公共阅读服务运营具有必要的服务依托与机构支持,从而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道路模式。共建的力量来自社区居民,落实在社区互动,充分发挥社区居民人力资源力量,加强内部联动,经营公共关系,探寻与社区多点合作的抓手。
3.1.2 提升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
社区公共阅读服务设施的建设既包括基础建设资金投入、设备购入、人才引进、图书资源采购等硬件建设,还包括科学规划、管理和运营模式、制度规范等软件建设。资金的投入将决定社区公共阅读服务发展的质量、速度和规模。作为一项持久性的公益性事业,社区公共阅读服务设施需要稳定的经费投入才能保障其正常运转,这意味着仅靠政府有限的财政支持,难以支撑社区公共阅读服务设施的可持续性发展,需要社会多方力量的参与。社区公共阅读服务设施可以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采取政府拨款、社会筹款等方式,动员院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出版商、企业及个人,采用捐资、赠书等方式进行有效筹集,以主体带动、多方应援、抓细抓要等形成共建合力,鼓励创新建设,打造新格局,是社区公共阅读服务“共建”的重要体现。
3.1.3 智能化、数字化的实践运用是共建不可缺少的环节
“智慧生活,便捷你我”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灵活有机的共建模式下,社区公共阅读服务应努力实现与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间联合编目、资源整合等图书文献信息共享机制,促进社区公共阅读信息资源的有效挖掘。随着社区公共阅读服务资源协同效能倍增,社区公共阅读服务的作用也将放大。
在共治层面,要采取辩证的科学治理理念,构建社区公共阅读服务新格局,突破旧有的传统治理模式,快速成长。
3.2.1 创新管理机制,调动地方积极性
在社区公共阅读服务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增强其生命力和持久性是一个重要课题。应从共治可持续发展出发,将公共管理的理念融入基层社区公共阅读服务中,努力实现精益化管理。一是形成各级图书馆合作机制。破解图书馆分属各级行政部门管理障碍,市级图书馆应把阅读活动向社区延伸,实现公共图书阅读活动进社区;学校和文化部门也尽可能支持社区阅读活动。同时,建立对社区公共阅读服务的业务指导、人员培训、活动开展等合作机制,发挥社区公共阅读服务的作用。二是改革评价体系。在一些社区公共阅读服务发展薄弱的地方,政府应当在文化机构治理方面协调基层治理组织,动员居民参与,通过将社区公共阅读服务的运转情况纳入当地文化绩效考核项目,激发地方基层社区文化建设治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向上力与热情度。同时,转变现有指标只重视社区公共阅读服务设施有形硬件建设,忽视日常管理的问题,实现软硬件并重,突出管理与维护作用,真正让社区公共阅读服务成为社区文化服务资源,推动社区公共阅读服务良性发展。
3.2.2 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化解人力不足
社区公共阅读服务经常会面临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应立足社区并寻求外部人力资源协助,积极吸纳辖区居民、政府、学校及各类机构组织的加入。一是要建立志愿者集中协调组织管理制度。良好的规范制度、运营标准和完善服务制度的上层建筑以及打造精准的治理结构都是共治的利刃。二是建立共治主体与辅体服务常态化推进机制。社区居民能否积极参与社区公共阅读服务活动至关重要。社区公共阅读服务还应提高居民对该类志愿服务措施以及理念的认知,同时深化居民及其他志愿者对社区文化共同建设的理念。此外,要对社区居民和相应的志愿人员进行培训,促使社区公共阅读服务志愿服务的常态化。三是要制定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规范化流程制度、公共服务项目公开竞投制度、社会参与全方位监督制度,统筹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工作的开展[11]。在一系列必备的程序完成后,还要及时跟踪考察人员安排进展,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2.3 开展特色活动,满足居民文化需求
社区公共阅读服务还可以结合当地的文化需求及文化特色,开展特色品牌活动,从而增强活动感染力、向心力、聚合力。社区可以广泛采集居民意见,从居民的需求及满意程度出发,定期举办各类活动,提高社区公共阅读服务的频次,增强社区、周围居民及图书馆的联系,更好地融入社区发展,让社区公共阅读服务设施成为社区文化发展的中心。此外,利用社区公共阅读服务设施这个平台可以宣传非遗文化,通过相关文化组织及非遗传承人的展示宣传,让更多人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而组织多彩的非遗文化展示活动也起到了促进社区公共阅读服务良性发展的作用。
社区公共阅读服务设施作为城市的社会文化细胞,成为政府、社会和读者平等参与的社区共享多向互动之地,对促进城市文明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2]。
3.3.1 发挥社区公共阅读服务设施“第三空间”的作用
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社区图书馆打造成社区的“第三空间”,使之真正成为一个动态的知识库和与他人交流共享的空间[13]。通过社区公共阅读服务精准地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聚焦社区各方期待的增长点,找准各方利益的结合点,更好满足社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可充分开发社区公共阅读服务设施的功能,使其成为政府治理与社区居民良性互动的重要场所。此外,通过延长开放时间,甚至采用“颠倒式开放”,即白天休息,晚上开放,满足大家公共阅读服务需求。
3.3.2 关爱特殊群体——幼儿、孕产妇、老人等
西方很多国家在儿童6-9个月时就开始进行阅读引导和启发,而中国儿童普遍要到2-3岁才开始阅读[14]。因此,作为儿童早期阅读的网格,社区公共阅读设施要发挥其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提供亲子阅读环境和资源。要通过完善社区公共阅读服务基础设施,既让一些孩童得到临时托管,又能带领他们阅读或者给他们讲解更多生动有趣的书中故事。针对孕妇,可以通过建立社交圈的方式组织大家交流相关知识经验以及注意事项。老年人喜欢聚在一起喝茶聊天,可以安排养生分享会,组织一些社交活动等。
3.3.3 整合优化各类社会资源
社区资源的广泛性是特色项目的创意基础,学校、社区和各类机构、组织提供的专业资源,是特色服务的内容源泉[15]。社区基层组织要积极行动起来,提高资源利用率,打破资源壁垒,发挥共享优势。组织社区与学校以及其他一些社会组织对接,通过协商,找到最大公约数。鼓励支持学校学生来社区公共阅读服务设施开展阅读交流以及专业知识讲解,为社区老人带来更多温暖与活力;其他一些社会组织可以为社区公共阅读服务进行一些帮扶;政府也可以进行重点社区公共阅读服务项目资助和政策支持。
3.3.4 打造地方基层文化活动亮点
开展交叉特色活动,通过名人在当地进行演讲、网络平台新媒体宣传等举措,提高整体链条附加值,改变传统的坐等借阅者前来阅读的常规惯性,积极主动邀请更多居民来阅读,也可以扩大受众群体范围,让其他社区的人也来参与,激发当地居民对社区公共阅读服务的支持与参与热情。此外,开展社区公共阅读服务联动,设定个别有意义的时间节点,多个社区可以联合举办活动,借鉴音乐节+阅读会、“经典咏流传”等模式,通过一些比赛提高大家的参与意识,为精品活动注入生命活力。
阅读是人类文化与精神的传递,发挥着重塑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的重要功能。公众阅读能力和水平不仅影响公众素质,还直接决定国家的创新力和竞争力,甚至影响国家的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建设的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国家,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一种境界,体现了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本真[16]。推动社区公共阅读服务既是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直接体现,更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稳定发展。应加强社区公共阅读服务共建共治共享,推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