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任孟学 刘文江
(贵州财经大学信息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具有跨学科、全流程和协同性的特点[1],以图书馆、科研处为载体的传统服务形式并不能有效满足该服务的发展要求。国家知识产权局等部门先后印发《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实施办法》《关于新形势下加快建设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体系的若干意见》等多个文件,明确表述了新时期国家对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需求方向,并指出了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提升建设路径。高校构建以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为代表的服务机构兼具基础服务建设、科技创新支持、专业人才培育、服务经济社会、建立协调机制等服务职能[2],机构定位由校内科研服务机构转化为公共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机构[3],服务边界与职能得以延伸的同时,用户对服务深度与质量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
张群[4]、晁蓉[5]、储节旺[6]等人对入选的第一批和第二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进行了调研,指出现阶段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普及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服务多元化发展已成为趋势,但服务内容单一化、深度服务建设不足、服务保障能力欠缺等现象仍然存在。基于实际开展情况,研究人员构建了多种机制与模式,如,晁蓉[7]等基于技术创新需求视角,使用用户画像对不同类型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用户需求进行分析,提出了多资源整合、多机构联动、多信息共享的信息服务模式,达成了用户与机构间服务供给的平衡;伍亚萍[8]、陈一[9]将供应链、价值链等理论应用于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使原本嵌套于科研活动过程中的单一服务转化为成结构、成体系的系统性服务;张善杰[10]等基于用户参与式服务设计实践,深化了资源利用与馆员知识产权信息服务能力建设,避免了高校资源建设差异对服务质量提升的影响。现有研究结果均表明,服务机制与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有效推动了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发展,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正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2020年,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评选出30所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为正处于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建设阶段的高校提供了案例与范本,代表了当前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建设的最高水平,调研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建设情况并进行研究,对后续服务的建设与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采用网络访问法与文献调研法,通过访问30所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图书馆官网与公众号中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相关模块,结合现有研究资料对各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机制构成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对于无法通过调研获取的数据则辅以专家咨询与电话访谈等方法进行获取。调研内容包括资源建设、服务方式、服务内容与服务资质4类,调研时间为2022年2月17日至4月30日。
在对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机制建设特征进行总结的基础上,笔者根据《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实施办法》所提出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机构应具备的科技创新支持、专业人才培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职能需求,结合科研文献资料对调研对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内容体系进行研究。再结合知识产权示范高校服务主体建设特征与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内容体系构建特征,深入挖掘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建设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
德温特创新索引数据库、IncoPat专利检索分析数据库、大为Innojoy专利检索与分析数据库等兼具数据资源与分析工具属性的商业数据库被多所高校纳入资源清单,用户数据获取与分析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可在通过检索获取数据的同时完成对数据的基本分析,但深度分析与知识提取的需求仍无法满足。
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并没有形成完善、有效、统一的标准,各校服务方式存在差异。多种服务方式存在包含与被包含的密切关联性,如专利分析与专利检索分析、态势分析;知识产权服务与专利情报服务、专利信息服务;知识产权咨询与专利信息咨询、科技情报咨询;知识产权培训与专利培训、知识产权基础培训、培训教育服务等。通过服务方式名称间的逻辑关系对服务方式进行汇总,当前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主要方式包括检索、分析、咨询、培训、文献传递、成果转化等。
服务内容建设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多种服务方式交融、逐渐呈体系化发展以及较强的目标导向性特征,如北京大学等开展的专利资源检索咨询;浙江大学等开展的专利申请与科技立项前的预检索服务;天津大学等开展的用户指定区域及技术领域专利情报获取与分析服务等。复杂性与专业性并存促进了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多元化发展,高校机构知识产权情报提取能力进一步提升。
高校普遍取得较高的服务资质,说明已经具有完善的服务管理机制,符合评审文件所规定的标准,具有较强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保障能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普遍具有一种以上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相关资质,其中较为普遍的有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全国专利文献服务网点,部分高校则同时兼具国家知识产权实训基地与远程教育平台等资质,可以保障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高质量、高水平开展。
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内容根据服务职能可依次划分为科技创新支持、专业人才培育、经济社会服务3类。科技创新支持包括专利检索、文献服务、科研定题、决策支持服务、研究工具推荐、科研数据整理、投稿指南、成果转化等;专业人才培育包括课程教学、培训讲座等;经济社会服务包括基础检索咨询、法律政策咨询、竞争情报咨询、专利战略咨询等(见表1)。
表1 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汇总
专利检索与基础检索咨询涵盖查收查引、科研立项与专利申请前专利预检等检索业务相关内容;文献服务包括文献获取与传递;决策支持服务包括技术布局分析、技术生命周期分析、重点专利技术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分析等与高校科研活动创新相关内容;成果转化包括创新创业孵化、专利授权许可等;法律政策咨询包括专利诉讼、专利保护、国家政策、地区政策等相关内容的服务;竞争情报咨询包括指定地区与行业领域技术检索与分析、专利跟踪预警、机构技术竞争力分析等;专利战略咨询包括专利技术布局、技术防御风险规避、知识产权估值投融资等服务内容。
科技创新支持服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服务机制与服务模式的创新与探索,多机构协同[11],以科技创新需求为导向[12],科研管理流程覆盖[13],已成为高校科技创新支持服务的建设范式。如,浙江大学构建的“科研团队—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专利事务所—技术转移中心”多主体协同合作机制[14];东北师范大学构建的由学科背景馆员与知识产权服务馆员组成的专属服务团队与科研人员相结合参与科研活动全程的“1+N”模式[15]。
高校科研管理流程划分为科技立项、项目研制、项目完成3个阶段[8]。科研立项阶段涵盖专利检索、文献服务、科研定题;项目研制阶段涵盖决策支持服务、研究工具推荐、科研数据整理;项目完成阶段涵盖投稿指南与成果转化。科研立项阶段,开展专利预检、查收查引、文献服务的超90%,具有较高的普及度,但开展定题服务的不足半数,普及度不高;项目研制阶段,开展决策支持服务、研究工具推荐服务的超半数,科研数据整理服务仅有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等少数高校开展;项目完成阶段,开展成果转化服务的超过90%,投稿指南服务则仅有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山东大学等少数高校开展。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集中于科研立项阶段与成果转化,研制阶段及论文投递的关注度不高,部分高校并未完成对项目生命周期信息服务的完整覆盖,科研立项阶段的服务内容基础性较强,创新性较高的深层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集中于项目研制与完成阶段。
我国并未建设知识产权一级学科专业,知识产权关联课程开设有限,针对在校人员的分层次、分学科的知识产权信息素养教育是高校专业人才培育的重点内容[16]。高校工作人员提出多种知识产权信息素养教育提升路径,如,校内外机构联动[17],建立知识产权信息素养教育效果评价体系[18],丰富知识产权信息素养教育形式[19],根据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及时做好培育内容迭代等[20]。高校知识产权信息素养教育以课程教学与培训讲座为主要形式,可根据内容特征进一步细化。
课程教学内容可分为检索利用、实务分析、法律法规、创新发展4类:检索利用与高校资源及学科建设关联密切,包括北京大学开设的数字图书馆资源检索与利用课,复旦大学开设的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课,中南大学开设的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等;实务分析与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日常工作内容关系密切,包括天津大学开设的专利实务与专利情报分析课,北京理工大学开设的信息分析与决策课,中国科学院大学开设的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课;法律法规多为知识产权信息服务行业课等法律内容,包括江南大学开设的知识产权法律基础课,北京理工大学开设的信息管理与信息法律课等;创新发展强调知识产权与技术经济之间的联系,包括北京交通大学开设的专利申请与创新实践课,南京大学开设的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与产业化、创新创业与知识产权课等。
专题培训根据内容特征可划分为基础知识、相关实务与职业发展3类:如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开展的知识产权基础培训,华东理工大学举办的专利信息素养提升培训营;清华大学举行的专利申请培训,中南大学开展的专利数据检索和分析技巧培训;南京大学开展的专利代理人、知识产权师等知识产权工作领域资格考试考前培训。此外,部分高校开展了对外知识产权培训服务,培训内容以专利数据检索、实务分析等为主,如北京大学、天津大学、中南大学等,培训方向为企业知识产权信息专员;个别高校在上述内容外还开展了其他培训,如厦门大学的创新创业培训、北京理工大学的成果转化大讲堂,培训内容与知识产权成果的转化及商业化相关联,培训方向为知识产权转化专员。
张发亮[21]、马宪民[22]等指出发展多方合作协同创新是推动深度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有效途径,即高校内部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机构与外部企业或相关机构合作共建,实行区域内服务辐射,如厦门大学的“一个中心,多个支点”业务布局模式,在区域产业聚集地建立工作站拓宽服务辐射范围,以工作站为平台对区域内技术型企业进行专利咨询、专利授权等知识产权服务[23]。华南理工大学的校地共建共享模式是高校与当地政府合作,共建共享服务机构,在区域内构建知识产权服务品牌业务,提供全流程全方位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24]。
咨询服务是高校服务经济社会的主要方式,根据服务层级可分为基础咨询服务与深度咨询服务。基础咨询服务代表了高校知识产权咨询服务的基础服务能力,服务内容包括专利资源检索咨询、专利法律状态咨询等;深度咨询服务代表了高校知识产权咨询服务的服务深度水平和发展方向,服务内容包括机构专利竞争力分析、专利跟踪预警、竞争对手专利分析、技术创新决策咨询等。相对于基础咨询服务,深度咨询服务与企业技术竞争活动关联更为密切,具有更高的服务价值。根据服务内容与机构技术竞争关系对深度咨询服务内容进行划分可分为竞争性和非竞争性咨询服务内容,竞争性咨询服务针对企业等营利性机构技术发展,内容包括专利竞争力分析、专利跟踪预警、竞争对手专利分析等内容,开展相关服务的高校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非竞争性咨询服务针对政府及其他非营利性技术发展,内容包括技术创新决策咨询、技术发展态势分析、特定技术领域专利分析等内容,开展相关服务的高校包括大连理工大学、同济大学、江南大学等。
丰富的数据资源是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机构的特色,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建设有多种可利用、可靠性较高的商用数据库或学术数据库,部分资源具备基础知识产权信息分析服务功能,用户专利检索与基础分析等常见知识产权需求已初步满足,但深度挖掘与情报提取等科研创新辅助支持能力仍欠缺,且低年级在校学生与部分科研工作人员由于未进行系统知识产权信息检索与分析培训,信息素养较差,对知识产权数据资源的使用较少,知识产权数据资源整体利用效率较低。
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以论文和专利为主,同时也包括专著、软著等内容,但在30所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中,仅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等少数高校开设投稿指南业务,其余高校的服务建设体现为专利成果的转移转化,针对专著、软著等形式的服务尚未引起重视。经过进一步服务挖掘,与专利成果服务相关的科研成果专利化服务也仅有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少数高校开展,高校针对科研成果的服务建设仍有不足。高校科研活动的重心在于基础研究,论文、科研著作是基础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但针对此类成果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内容缺乏建设。高校科研成果服务建设应进一步深化和平衡,完善知识产权科研流程服务工作。
知识产权数据检索与利用能力的培训和相关课程是高校专业人才培育构建的主要形式与培养方案,旨在夯实人才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基础实务能力,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但随着知识产权教育的普及,专业人才大量涌现,技术经济深入发展对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专业人才能力要求进一步加重,创新意识已成为知识产权工作提升的重要催化剂,是复合型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必备能力。创新意识具体表现为对技术创新方向的把控与对深度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开发能力,目前仅有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等少数高校开设有与创新意识培育相关联的课程或培训内容,其余高校并未对相关内容进行建设,专业人才创新意识培训缺乏。
高校构建了以竞争性、创新性为导向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体系,为区域内技术型企业以及职能机构提供了具有较高水平的服务内容。宣传推广不足是限制高校知识产权社会经济服务发展的原因之一。随着信息化的推广,高校与企业等机构展开深度合作,企业对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建设已足够了解,宣传推广水平已不再是限制服务利用的主要原因。高校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依托高校图书馆等知识产权机构,服务内容以科研服务或知识产权服务作为服务板块,嵌套于高校图书馆官方网站或微信公众号等开放平台。此类平台主要为校内学生及科研人员提供服务,缺乏对校外人员的相关服务。以企业为代表的校外用户获取相应服务的主要形式仍依托于校企产学研合作,对于具备独立研发能力但缺少校企合作业务的企业而言,相关服务获取仍存在障碍。
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发展已经到了新的阶段,资源类型的丰富化、分析工具的专业化,内容体系的多元化、内容服务的深度化,服务团队的专业化、服务意识的创新化,平台功能的健全化、服务辐射的全面化是未来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发展方向。针对当前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需要,笔者提出以下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建设提升策略。
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发展与资源建设休戚相关,调整资源建设类型,避免资源重复性建设而造成的浪费和由于技术手段原因而造成的资源建设不完善,对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有序发展有着积极促进作用。现阶段,高校进行知识产权信息资源的分析与科研情报的提取多依赖于专利资源库自带分析系统,并未进行分析工具的自我研发,咨询等相关工作的开展对商业数据库和知识产权信息资源开发者的依赖度较大,同时专利资源库所配套的分析系统并不能完成诸如专利追踪、竞争情报分析等深度知识产权服务的分析需求。因此,对现有分析工具进行解构,构建符合服务业务开展需要的新型分析工具,是解决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深度化发展的必然措施。
针对专利的服务,如转移转化、技术布局、专利预警等是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建设的重要内容,但科研成果可专利性分析、专利撰写等关联性服务建设力度较弱,以专利为核心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内容体系仍需进一步拓宽。同时,专利权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但并非高校知识产权内容的唯一体现,著作权、软件著作权等同样是高校知识产权体系的构成部分。尽管在对经济社会的服务过程中,专利具有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可以充分推动行业技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形成战略领先优势,但技术的创新仍需要理论的创新作为支持。因此拓宽高校知识产权服务内容体系,同等对待专利、论文、学术著作、软件、电路设计等学术科研成果,构建相对应的配套服务内容是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发展的必然,也是解决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效率低下问题的有效途径。
高校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已经形成学科馆员、信息服务馆员、行业专家等协调合作的新型团队结构,对以科技创新支持服务为主的学科服务有积极促进作用。但现有团队结构在应对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的对外咨询服务上已力有不逮,完善团队结构是解决该问题的必然途径。通过对高校专业人才培育内容分析可知,现阶段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为知识产权实务与分析专业人才,缺乏在创新意识与创新管理等内容上的建设。培育与引入当前服务深化所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的知识产权实务人才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高校在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育课程上应设置技术经济及管理、创新经济发展等内容,培养工作人员对知识产权转化经济效能的敏感程度,提升相关人才对外咨询服务工作水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高校所持有的待转化的知识产权成果进行商业转化。
尽管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内容建设已趋于完善,但根据高校和社会发展需求,部分服务功能仍存在可提升空间,如科技创新支持、专业人才培育以及对外咨询服务等模块。完善科研流程、提高专业人才创新意识、深化咨询服务等都是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提升的有效途径。但推动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稳步发展并非仅仅依赖服务质量与服务功能的提升,构建用户与服务之间的有效通道同样重要。高校在对外咨询服务上已有多个成功案例,如厦门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上述案例的成功均与其对外沟通渠道的构建息息相关。构建专用对外服务平台,提升学校与区域内企业等机构间沟通交流效率是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过程。高校在进行对外服务平台构建时可采取联盟的形式,同一区域内高校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协同建设对外服务平台,在节约建设成本的前提下,最大程度激活高校知识产权服务的灵活性,推动深度合作和知识产权服务发展。
通过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的调研可知,现阶段该领域的建设与发展已初见成效,具备助力科技创新、专业人才培育与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知识产权信息资源与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正在稳步向综合化、深入化推进,但与真正的建设目标及要求仍存在一定距离。针对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发展的研究仍需深化,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人才的培养仍是各高校服务水平与服务能力提升的重要影响因素,高校在知识产权服务建设过程中应该打破壁垒,进一步协同驱动,加强合作共建,推动区域知识产权的良性循环。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