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罗江
(武汉科技大学图书馆,湖北武汉430081)
基于“高效流通”的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评价机制研究*
罗江
(武汉科技大学图书馆,湖北武汉430081)
为提高馆藏资源的流通和使用效率,帮助读者快速准确地获取所需资源,以馆藏教学资源的利用为例,将图书馆工作与本科教学相结合,从资源调研、数据统计与建模、平台建设3个方面对资源的指导评价机制进行研究。
馆藏资源高效流通评价机制
图书馆资源保障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让读者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源,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提出的图书馆学五定律:书是供使用的;每个读者有其书;每本书有其读者;节约读者的时间等[1]清晰地体现了图书馆的这个特点和任务。图书馆资源保障的研究领域有很多方面,笔者仅就如何创新机制和手段以提高现有馆藏资源的流通效率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1.1纸质资源的流通仍然是多数高校图书馆最基本的业务
随着图书馆网络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各种电子数据库资源的普及,纸质图书资源的利用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出现了一定的萎缩,但作为高校图书馆主要服务对象的本科生因为其教育背景、学习习惯和特点决定了纸本图书阅读依然是他们的主要阅读方式,阅读内容主要包括相关教学参考和一部分人文社科图书资源,特别是这些年来很多地方高校本科招生规模一直维持着较大的基数且较为稳定,本科生数以万计已是常态,因此图书借阅工作仍然是图书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服务内容。
1.2资源流通效率较低
对于很多理工类为主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而言,大多数学生都会在本科毕业后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因此其教学目的以应用技术为主,专业划分较细。然而,由于大学初级阶段的学生对专业特点和自身定位还难以把握,虽然求知欲望较高,但毕竟知识能力和信息素质还较低,在资源的需求和索取上不可避免地带有盲目性,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用于进行挑选、比较性质的泛读,针对性、深入性的阅读少。近些年的统计数据表明,以本科生为使用主体的书籍类教学参考资源中,超过1/3借阅周期不到一周或更低,即借阅率高,借阅效率低,既影响了自己的学习效果,也影响了图书馆资源的合理流动和利用效率。
1.3资源建设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特别是纸质资源方面
近些年来,各高校图书馆继前期硬件资源的投入和建设基本完成后,都进一步加强了文献资源建设的力度,采访部门每年根据各个学科建设情况和师生的要求购买了大量的图书资源,从宏观上看提高了图书的馆藏量,特别是大幅提高了生均藏书量和生均新书量这两个图书馆评估的重要指标。但资源的有效供给率并不是随着绝对总量的增加而成比例增加的,资源总量的不断增多与利用率相对较低的矛盾一直存在[2]。有的图书因为出版社、作者名气等原因受到读者青睐而供不应求,而有些书却因种种非学术性原因“养在深闺人未识”,借不到书、借不到合适书的抱怨仍然大量存在。因此本着“最适合的就是最需要的”的原则,图书馆有必要在微观上对资源和读者这两个庞大的对象做进一步的搭配工作,提高图书的流通率和文献资料的利用率,缓解图书借阅中的供求矛盾[3]。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高效流通”的概念,即相应的图书资源能够及时地被合适的阅读对象索取和阅读。其目的也就是要减少流通工作中的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借阅,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工作效率,因此可以认为高效流通是做好资源保障工作的重要前提条件。
而要实现高效流通,图书馆就要发挥主动服务的精神,利用图书馆资源、技术等条件加强对本科生(主要是一二年级)的资源利用指导工作,建立一个既能体现专业特点又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资源利用指导机制,帮助读者快速准确地获取所需资源。
2.1以资源的合理利用为导向分阶段对专业课程进行模拟跨专业分类
很多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为适应就业和市场需求,划分较细,专业数较多,但在教学上依然是重视素质教育,讲求博学与精专相统一,这是适应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和要求的[4],特别对于本科一二年级阶段,他们从中学应试教育的模式中走过来,是最合适的素质教育对象。因此在资源的分配和供给上应注意适当拓宽专业限制,通专结合,加强那些概念性强、适应面广且具有普遍意义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资源配置。这有利于扩大知识面和眼界,增强适应性、灵活性以及推动创新能力。本着这个原则,我们主要以本科一二年级学生为研究服务对象,采取按学期、专业分类的差异化研究方案。
一二年级主要以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为主,这个学习阶段专业口径较宽。为体现这个特点,同时也能够减少重复工作,提高可操作性,我们以每个学期为一个研究阶段,在每个研究阶段内,以课程为主键,按专业属性、教学要求、培养目的等相似性进行归类,并随着每个阶段的专业差异化要求而变化。如本校化工专业和材料专业,根据其专业属性在一定的领域和阶段有一定的相似性,通过对其专业教学的回溯研究可以发现,本科一年级在数学、计算机基础等基础课上的教材和教学要求是基本相同的,但在第二阶段的物理化学、基础化学等课程的教学要求上就有差异。同样,信息技术专业与机械工程专业对高等数学的教学要求是不一样的,因此图书馆在教参资源的推荐和提供上可以分阶段归类,对不同专业根据其属性分不同阶段在教参资源的推荐和提供上有所不同,即在各专业课程与资源的搭配上可呈现一对多、多对多等情形,不仅可以扩大资源的选择范围,也使资源的选择工作变得简洁高效,还有利于加深资源与教学的融合。
以高等数学这门课程在本校的教学实践为例,由于我校专业面较广,涉及理、工、医、经、管、文,按各专业对这门课程的教学要求以及相互间的共性和个性,分为高数A、B、C类,其他课程与专业之间也照此方法分阶段(学期)建立专业课程分类库,为下一步的资源遴选工作打下基础。
2.2在分类的基础上对资源元数据信息进行检索统计
图书馆书目管理系统存储了图书馆全部图书资源书目信息,根据以上分类原则对各个阶段、各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参考资源进行分类统计,通过专业类别、关键词的检索,并结合教学要求对图书馆的本科教学资源进行组织、分类和遴选,对书籍的借阅次数、借阅周期长短、复本数量等数据建立资源档案库,同时图书馆员还要具备一定的知识能力和专业背景,对每本书的内容和结构有一定的了解,以便做出对专业课程适合度的初步评价,这些数据和评价就构成了这些资源的基本特征,作为下一步进行数据分析的基础。
2.3采集资源的使用和评价信息,突出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数据的有效和准确主要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数据来源是多角度多方面的,有利于提高数据的客观性和准确性。第二,数据要有一定量的积累,能够表现出一定的规律和倾向性。根据以上要求,图书馆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管理和技术条件以下述方式予以解决。
首先,从读者的角度进行评判。读者对资源文献的利用评估一直是馆藏资源评价较为常用的方式,也是较有价值的评估,且从资源在当前的利用情况也能够预见未来一段时间的利用[5]。由于各专业学生人数众多,其对教学资源的使用情况也比较复杂,图书馆可采用网上网下问卷调查的形式,在图书馆网站上专门设置一个调查栏目,将对应各年级专业课程初选的教参书籍数据库发布到栏目中,供学生进行评比打分,这样就可以获得学生对教参书籍使用情况比较客观的评价。
其次,各学院图书分馆作为总馆在资源和服务上的延伸,近年来在资源建设、联系与协作上不断加强,其特点是在资源建设上突出专而全,在数量和种类上尽量满足各学院教学科研的需要,同时由于地处学院,靠近教学科研一线,也便于了解各学科教学科研情况,如教学进度、教学安排以及教师和学生对于图书资源的使用情况、满意程度等。因此可利用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专业素质从教学的角度对这些专业的参考书籍进行一个初步的评价,评价方案为针对不同专业的同一门课程,其对应的各种教参书,对它的适合度如何等进行量化打分,这样对这些参考书籍就有了一个比较专业的评判标准。
2.4建立数学模型对数据进行计算统计
通过以上工作程序可以获得比较客观、多样性的资源评价数据,但由于对资源的认可和认识是受知识水平和使用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和左右的,因此为了得出对资源比较准确的总体评价,还应综合考虑各个因素的作用,分别给予其适当的权重,通过数学模型的计算,从而得出一个综合的资源评价指数,它能够反映出资源对各类读者的合适度、满足度及可借阅性等。在这里,我们定义为综合借阅指数T(n),模型的建立过程如下:
f(x)为综合评价指数,f(x)=αX1+βX2+θX3,其中X1、X2、X3分别为学生、专任教师、图书馆研究工作人员从不同的角度对资源的评价系数[6]。α、β、θ为系数所占权重,α+β+θ=1,根据各群体作用分别定为0.4、0.3、0.3,评价指数主要从主观认识的角度来评价资源,为其打分。虽然是综合了各类不同读者的看法和意见,但仍属于主观性因素,因此还要加上一个较为客观的指数进行修正和补充,这就是定义为体现借阅人气指数的u(n)。u(n)是依托于图书资源的各种相关借阅数据建立起的计算模型,从另一个方面体现出资源的被关注度和使用程度,属于客观性因素,可以视作f(x)的修正和补充。
Ni:单位时间段内该种书平均每册的借阅次数,包括成功和未成功的次数以及预约次数。
Nmax:单位时段内教参类资源中借阅次数最高的那种书的平均每册的借阅次数,包括成功和未成功次数以及预约次数,为一相对固定值。
Ti:单位时段内该种书的平均借阅周期。
其中n为该种书的成功借阅次数,tn为每次的借阅时间。
Tmax:所研究的该种书允许的最长借阅周期,为一个固定值。
ni:对应该种书的复本数,随着复本数的增加,资源对读者的满足度和可借阅性基本上是线性增加的。
2.5建立模型和数据库的关联
以上各元数据都可以从图书管理系统的相关管理模块中获得,制成数据库表,利用程序将数据库与以上计算模型进行关联,计算出相应数值,即可视为每种书在各个时段对应于不同专业的综合借阅指数即合适度、可借阅性等,根据数值之间的差距评定等级,供读者在借阅时参考,并建立查询平台,提供查询工具,以资源数据库的形式在网页上发布出来,方便大家查询和使用,如图1所示。
查询界面:
课程资源库示例:
图1
将教、学、管三方面有机结合,课题研究以建立客观、实用、易用的馆藏资源指导评价机制平台为目的,平台的内容将是动态的,它随着专业背景、教学内容的变化而调整,也随着各类馆藏资源研究和挖掘的深入而完善,因此它可以成为一个交互型、长期的学术研究平台,为读者高效率地使用馆藏资源提供帮助,也为图书馆资源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1]吴慰慈.图书馆学概论[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1-5.
[2]李璐,等.高校图书馆数据库资源的建设与利用[J].情报探索,2009(3):73-75.
[3]阎世竞.基于用户需求统计分析下的馆藏结构的动态优化[J].图书馆,2011(1):70-77.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第七章,(19).
[5]汪跃春.基于实际利用的馆藏图书定量评估方法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0(3):68-72.
[6]张必兰.高校图书馆图书流通效用的建模设计[J].现代情报,2009(2):136-141.
罗江男,1969年生。硕士,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数字图书馆应用与研究。
G253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基于宽口径人才培养的资源利用与整合机制的研究”(2012B097)阶段性成果。
(2015-07-12;责编:杨新宽。)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