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校图书馆特藏资源建设流程的再思考——基于TALIS特色项目建设的分析

时间:2024-07-06

张楠宋仁君

(1.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300204;2.天津工业大学,天津300387)

高校图书馆特藏资源建设流程的再思考——基于TALIS特色项目建设的分析

张楠1宋仁君2

(1.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300204;2.天津工业大学,天津300387)

特藏资源建设是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制定战略规划、进行馆藏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其在业内自我区分的一个明显标尺。以TALIS设立的两期特色数据库建设项目为样本进行考察,并在参考国内外优秀项目经验的基础上对高校图书馆特藏资源的开发、推广以及社会化服务等流程问题进行了实践性的思考与对策性的分析。

特藏资源数据库建设资源推广社会化服务

1 引言

高校图书馆的特色藏品资源(简称特藏资源)是指一所图书馆收藏的具有独特内容表征的信息资源。它既可以是依托学校重点建设学科而形成的部分馆藏资料,也可以是集中体现学校所在地域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领域发展状况的资源集合,具备独特性、优质性、创新性、完整性等属性,即通常所说的“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人缺我全”。

特藏资源的形成分为3种类型:一是内生型,即高校图书馆在馆藏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在某一领域自然形成明显特色的资源积累。这类特藏资源包括具有较长历史发展的学科特色资源、城市文化遗存等。二是影响型,即高校图书馆根据学校、城市建设的需要以及特定用户的需求,有意识地就某一专题收集而成的特色资源。三是捐赠型[1],即高校图书馆在接受来自校友、社会名人等具有学术、研究、纪念价值的捐献基础之上形成的特色资源,包括系列名人手稿[2]等。

2 资源趋同化的三层表象

2.1整体资源建设的趋同化

随着国家财政的不断投入以及各种社会资本的不断注入,高校的办学经费较过去有了更加宽裕的使用空间,其中相当一部分被用于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投入。但许多图书馆还固守着“求多”“求全”的规划理念,将自己建设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知识宝库,导致一些高校图书馆在资源建设上出现了“统一化”的现象。同时,随着图书馆整体建设理念的变革以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图书馆间合作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加深,数据库的联盟、集团化采购模式、文献传递、馆际互借、虚拟参考咨询服务以及网络开放获取资源等使得信息资源获取的非本地化、服务方式的“国际化”现象已十分明显,这些都容易使高校图书馆陷入“标准化”建设的“泥淖”。

2.2专业学科文献资源建设的趋同化

优势学科是高校对外实力和形象的重要品牌资源,图书馆也会配合该学科的建设在文献信息资源保障方面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撑。但在优势学科相近的高校图书馆,由于对学科内部专业方向的忽视以及受专项学科建设资金使用计划性不强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大量同质化专业学科资源充斥其间。这种“无差别化”的资源建设过程也是趋同化现象的重要表现之一。

2.3特色资源建设的趋同化

高校图书馆的特色资源建设虽然内含差异化发展的属性,但就目前的总体状况而言也有趋同化运作的表象。首先,在内容规划上,由于历史资源的传承和地区发展的影响,许多特色资源表现出内容近似的现象,如清华大学和天津大学都有关于“中国建筑”的特藏建设资源,有的内容重复[3]。其次,在整体建设和开发模式方面也是基本采取“统一步骤”,大多存在“为建而建”的心理,在特藏资源的语义化(se⁃mantic)处理以及满足用户“弱信息”(weak information)需求[4]方面鲜有思考与实践,缺乏个性表达。

3 高校图书馆特藏资源建设流程规范化的必要性

资源趋同化已成为高校图书馆面临的一个十分突出的发展现象。特别是对于那些资金相对有限的专业类高校图书馆,如何让自己在众多优秀同行中脱颖而出,拥有话语权,是摆在图书馆发展规划者面前极为现实的问题[5]。充分利用自身所在地区、院校的区域特点和学科优势,在保持正常科研需求的同时集中部分资金与人力建设符合馆藏定位、保障重点学科建设、反映地方社会文化特色的藏品资源无疑是一条有效、合理的发展途径。

有效规范高校特藏资源建设流程一方面可以使原本较为分散的资源通过科学的方式得以集中展示和利用。读者(用户)在查找、使用同类资源时会更加便捷。尤其是在特藏资源实现共享(或在一定范围内实现)后,这种便捷性更是不言而喻。另一方面,也可以将本馆的品牌特色向外进行推广,增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让资源获得更广阔的利用空间,从而提高特藏资源的使用效率。

4 高校图书馆特藏资源建设规范化流程及其特性

4.1规范化流程

高校图书馆特藏建设流程应该由过去的“重收集轻挖掘”“重前期轻后期”“重资源轻推广”“重形式轻利用”的建设模式转变为“开发精准有序、推广深广结合、利用内外并举”的建设思路。将开发、推广、社会化服务三者看作有机统一的整体。在开发阶段,应将注意力更多地凝聚在特藏资源深层信息的提取和加工上,让用户感受到“有的可用、用的方便”;在总结以往的经验基础上,特别强调特藏资源推广的重要性,将其作为科学化建设流程的重要一环,把握推广媒介的前沿化与大众化的关系,突出在专业研究以及相关衍生产业双重领域内的推介,避免出现“声高和寡”的现象;在社会化服务方面,应注重成果与服务的对外延伸发展,在满足校内教学科研需求的同时,多渠道扩展特藏资源的对象性的利用与合作,使其得到最大限度的“盘活”。

4.2规范化流程的特性

特藏资源建设中的每一环节都有其自身的运作特点和规范要求,具体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4.2.1整体规划过程的前瞻性

前期规划应具备整体意识和前瞻思维,要有计划性强的规划设计。

4.2.2资料收集过程的系统性

仔细考虑馆藏资源对于特藏资源建设的支持能力,在采购、甄别资源时要注意内容的前后衔接和贴合度问题。

4.2.3内容挖掘过程的科学性

在对特藏资源进行科技化处理以及标准化描述的同时,注意从内部知识元入手,深入整理可利用信息点。同时在人员、技术的支持下,把握提取内容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4.2.4成果呈现过程的友好性

特藏资源经过整合处理后,应将用户的使用放在最终呈现的第一位,充分考虑信息内容的可获取度、可视化程度以及与用户交互的友好程度[6]。

4.2.5对外推广过程的一致性

利用不同渠道对特藏资源的特点、优势等信息进行全方位的宣传与推介,注意媒介的选取与利用,把握内容描述的准确性与技巧性,区别业内描述与在相关衍生产品领域描述的内容表达,避免虚夸不实的情况出现。

4.2.6服务利用过程的多样性

特藏资源的利用要有靶向性意识,在注重学科服务的前提下,积极与校外的不同单位、部门就资源的增值性再利用以及围绕特藏展开的专题化内容服务展开交流与合作[7]。

5 TALIS特色数据库建设项目分析

特藏资源的重要表现形态是特色数据库的建立[8],笔者以天津市高等文献信息中心(TALIS)设立的“十一五”“十二五”特色数据库建设项目为样本进行考察。两期项目基本涵盖了天津市高等院校图书馆较具实力的特藏资源。这些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情况将为下面的对策性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从院校的特点来看,几乎所有的天津本科院校都参与到特藏资源的建设中。包括综合大学(如南开大学、天津大学)、“211院校”(如天津医科大学),以及天津市其他专业类院校。值得注意的是,“十二五”中独立院校图书馆也积极参与了特色资源的建设(如天津大学仁爱学院)。由于TALIS承担了大部分的项目资金,因此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是有一定后勤保障的。同时,由于馆领导的重视,其在政策、人力以及设施的配备上都给予了尽可能的支持。

5.1从特色库的类型来看,既有存储各类有利用价值事实的事实型数据库(所占比重为70%),也有以存储图像信息为主的图像型数据库(所占比重为14%),同时还有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的超媒体型数据库(16%)[9]。

5.2从资源收集渠道来看,有依托学校历史留存的珍贵资料,并根据学科特色,配合后期有意识收藏而形成的特色资源(如家谱研究与家谱文献专题数据库、近现代西文汉学文献数据库);有根据特殊需求在专项领域进行网络资源获取而形成的特色资源(如国际OA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等)。

5.3从资源特色来看,有与所在学校办学特点、所支撑的重点学科发展相适应的,如天津工业大学图书馆的服装面料信息数据库等;有与天津市历史文化特色、经济建设需要相适应的,如二十世纪天津地方美术史料数据库、天津音乐家资源数据库、天津特色体育文化数据库;有与社会热点、生活时尚相适应的,如中医养生与健康数据库等。

5.4从资源建设者来看,绝大多数特色库是由一个学校或单位依靠自身的力量加以建设的,但也有由于项目资源建设工程量较大,多个单位合作开展的情况,如天津高等教育文献信息中心与天津医科大学合作共建的国际OA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

5.5从资源与地方发展的角度看,两期的建设项目中与天津社会发展有关的数据库占到总数的22%,并且“十二五”中相关的立项资源有了显著上升,是“十一五”的3倍。

5.6从项目建设的内容承接度来看,“十二五”获批的18个项目中,有14个建设单位也参与了“十一五”项目的建设。对比他们两期项目的建设内容,前后内容有承接、发展关系的数据库占29%,如天津商业大学的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资源库。近7成的学校另辟领域进行建设。

表1 TALIS“十一五”“十二五”特色数据库建设项目

6 高校图书馆特藏资源建设流程存在的问题

6.1可持续性问题

许多高校图书馆在开发特藏资源时缺乏连贯性,有了一些成绩后就开始减少投入,逐渐忽视;有的又将注意力转移至其他特藏资源建设,形成许多“死库”“冷库”。这种缺乏整体、长远规划的做法对图书馆未来的发展、资源使用效率、图书馆管理绩效等方面都是十分不利的。

6.2特藏资源“藏”与“用”的关系问题

许多高校图书馆的特藏对保存条件要求较高,需要非常科学的典藏设备与技术。但不能因为藏品的珍贵性就过分限制用户的合理使用,将藏品束之高阁[10]。

6.3版权问题

版权问题是双方面的。一些图书馆在特藏资源建设的筹备阶段缺乏版权意识,造成侵权行为,引发法律纠纷,影响了特藏资源的建设。另一方面,许多图书馆的特藏资源由于缺乏有效的版权保护措施,在开放使用的过程中被他人大量复制,用于商业目的,致使自身的利益受到了严重损失。

6.4共享与推广问题

由于版权、技术等因素,许多特藏资源只限于校内使用,其他院校不知或无法共享;馆际间缺乏沟通,无法形成合力。这严重限制了特藏资源创新利用的空间,也阻碍了这些院校图书馆形成行业优势竞争力与影响力。同时,以区域联盟为后盾的许多数据库建设项目往往没有统一的平台加以规范和整合,对日后的整体性推介与使用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6.5地方特色资源的整合问题

很多学校拥有的特藏资源多是能展现地方经济、历史、文化等鲜明特色的内容,但往往由于是单兵作战,没能充分地集中整合,未发挥出其应有的研究价值与资源优势。

7 高校图书馆特藏资源的开发、推广与社会化服务策略

7.1高校图书馆特藏资源的开发策略

7.1.1制定合理的特藏发展战略规划

高校图书馆特藏建设的发展需要以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作为指导,是建立在大量的数据调研、详细的财力预算、认真的版权考量等内容基础之上的。要与学校战略的远景规划以及本馆自身馆藏资源、各类软硬件配备的状况相适应。再者还要考虑能否与服务本地区的事业发展相协调,往往这样的建设项目会扩大资源的社会化利用率,为学校带来多方面的隐性或显性收益。

7.1.2制定完备的资源开发标准[11]

图书馆应对特藏资源进行科学编目,为进一步的资源利用做铺垫。在数字化、建设特色库的过程中,元数据标引格式是否规范、文献著录是否标准会直接影响资源深度信息的揭示、用户的检索访问、数据库兼容等问题[12]。在这方面,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就已制定了自建数据库的标准。凡是获得CALIS资助的高校图书馆的特色数据库建设都要遵照相关的标准[13]。

7.1.3重视内容的深度挖掘与揭示

特藏资源开发需要将价值含量较高的内容信息通过人为的发现展示出来,进而被利用。需要学科专家、图书情报专业人才以及计算机网络方面的专业人士共同完成,贯穿信息收集、分析、组织、传播等多方面[14]。

7.1.4掌握目标用户和潜在用户

图书馆特藏部在日常的运作中应采用标准的使用记录,注意收集用户的信息以及需求内容(当下需求和潜在需求),进行筛选、比对以及预测,充分利用数据的有效性为特藏资源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15]。

7.1.5整合区域特色资源

地方院校图书馆肩负着服务地方建设的职能。具备所在地区发展特色的资源应采取共享共建原则,并由地方图书馆联盟、协会牵头进行整合。如天津地区的“天津高等教育文献信息中心”(TALIS)就是典型的区域联盟,在其以后的建设中可将各校特藏资源中关于天津历史文化的内容按照一定的标准加以整理,集中放在统一的平台进行发布,为各类研究者以及传播媒体提供新颖、可靠的研究和工作参考。

7.1.6树立保护性开发意识

“保护性”一方面指提升资源存储条件的物理性保护[16],同时也指对其本身价值的产权性保护[17]。尤其在特藏数字化处理和呈现的过程中,技术人员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如电子文档添加水印、重写覆盖式加密(Palimpsest Steganography)等手段对资源进行保护,防止被恶意盗取[18]。

7.2高校图书馆特藏资源的推广策略

特藏资源的利用是一种用户需求与图书馆服务彼此互动的过程。这种服务更多的是一种向用户传递文献价值的服务[19]。其需要有效的认知媒介和手段进行推广,而这也恰恰是特藏资源社会化服务的前提。

7.2.1开展积极的校内推介

充分发挥大学的平台功能,尤其是学生所产生的衍生效应。一方面是学生之间相互影响与传播;另一方面是其毕业后走入社会的扩散效果。图书馆可以利用入馆教育、信息检索课程等途径向学生宣传本馆的特藏资源[20];同时与院系的相关老师联手将特藏资源融入日常的课程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掌握一手资料的过程中熟悉特藏资源,为后续的自觉推介打下基础[21]。

7.2.2制作目录和宣传手册进行推介

高校图书馆可以借鉴出版机构的营销经验,将自己的特藏资源制作成宣传手册、纸质或电子目录对外推介或与同行进行业务交流。如北京大学图书馆整理《北京大学图书馆藏西文汉学珍本提要》并公开出版发行,极大地扩展了相关资源的认知空间。

7.2.3开辟专属宣传空间进行推广

宣传空间既包括传统意义的物理空间,也包括网络环境下的虚拟空间。有条件的高校图书馆可以设立专属特藏展室供师生以及参访人员了解本校的珍贵收藏[22]。如天津外国语大学图书馆就专门成立名为“古韵骊珠”的特藏展室,将该馆收藏的西文汉学特色文献等进行展示,扩大资源的知名度。国外许多图书馆也为自己的特藏资源开通了可视化特藏网站,让其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进行传播[23]。

7.2.4利用网络社交媒介进行传播

高校图书馆可利用微博、微信等现代网络社交平台定期发布和介绍本馆的特色藏品、特藏资源建设动态等。在这方面还可以借鉴许多国外出版商的做法,如Proquest、Igroup等知名出版集团都利用微博、微信等工具及时推送最新出版的产品信息,方便关注他们的用户查阅。

7.2.5利用区域、行业图书馆联盟的优势对外推广

高校图书馆(区域、行业)联盟是推动特藏资源建设、创造协同竞争力的重要力量。目前,天津地区高校图书馆的特藏资源建设已由TALIS给予了资助。随着建设项目的不断成形,后期阶段还可由TALIS牵头在全国范围内举办联合宣传发布会,以区域的形式集中推广特藏资源。同行业的如医学、外语、美术等院校,也可以利用自己的图书馆联盟进行联合推介。

7.3高校图书馆特藏资源的社会化服务策略

高校图书馆特藏资源的社会化服务分为系统内和系统外两个层次。系统内包括狭义的同类高校图书馆系统和广义的教育系统。系统外包括政府机关、各类文化、传媒等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

7.3.1协作互惠型

高校图书馆可与各类文博机构(博物馆、纪念馆、文博院等)针对特藏资源联合进行开发。围绕着反映地方政治沿革、历史发展、文化变迁等方面的特藏资源,高校图书馆和文博机构可以采取联合举办展览[24]、共同研究开发的模式,既弥补了博物馆馆藏的不足,也使得高校图书馆的特藏研究更加丰富、更趋多元化;同时也可拓宽高校对外宣传的平台外延。在互惠交流活动中也可以采取一些方法冲抵在协作过程中产生的一些费用。如可采取文博机构为合作院校提供对外收费而对其免费的新近展览的参观导览等服务;高校图书馆的各类文献资料免费向文博机构的研究人员进行开放等。而且随着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特藏资源的脱媒效果(disintermediation)逐渐显现,更多的研究者会参与到特藏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形成一种积极构建的良性发展态势[25]。

7.3.2对外服务型

对外服务是指高校图书馆发挥知识存储与信息咨询的功能,利用特藏资源所揭示的信息内容为校外单位提供有偿或免费的服务,产生的效益包括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在这方面比较典型的有广东金融学院图书馆,该馆从1995年就开始对货币金融提供相关服务,并凭借特藏资源成立了广州货币金融博物馆。从先秦货币到我国第一套人民币再到珍贵的国外货币,其藏品资源非常丰富。广州货币金融博物馆不仅是广东金融学院货币理论、货币反假教学的实习实践基地,同时也是兄弟院校货币文化交流基地以及银行反假币的培训基地[26]。需要注意的是,有偿使用不能以纯盈利为目的,所得收入只能用于补偿特藏使用过程中的资料耗损以及产生的运营费用,否则有可能产生版权使用纠纷。

8 结语

高校图书馆的特藏资源建设应以发掘资源为基础,以积极地向外有效推广为途径,以多元的社会化服务为最终目的,其中推广过程最为重要。高校图书馆不是博物馆,其内在属性决定着不同需求的读者来对其收藏的稀有、独特资源加以解读和研究。如果只是少量人员有机会对那些蕴含丰富价值的特藏资源进行查阅,而将其他更广阔的开发利用空间拒之门外的话,这些特藏资源就会失去它本身的存在价值,高校图书馆也就丧失了其本来的职能意义。

[1]晏凌,张蓓.基于捐赠的高校图书馆特藏建设关键问题研究——系统管理、特色资源发掘模式及服务机制[J].图书情报工作,2010(21):88-92.

[2]John Hoffman.Manuscript Solicitation for Libraries,Spe⁃cial Collections,Museums,and Archives by Edward C. Kemp;Archive-Library Relations by Robert L.Clark,Re⁃view[J].The Journal of Library History,1980(3):373-377.

[3]杨艳华.高校图书馆特色文献资源建设的趋同化特征[J].图书馆建设,2012(1):22-24.

[4]张晓林.颠覆数字图书馆的大趋势[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5):4-16.

[5]Alan Cornish,Alex Merrill.Enabling Integrated,Online Ac⁃cess to Special Collections[J].Technical Services Quarterly,2010(2):151-163.

[6]李书宁,等.985高校图书馆数字特藏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杂志,2011(8):58-63.

[7]金以明.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建设[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6):93-97.

[8]刘葵波.特色数据库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图书馆建设,2015(4):14-17.

[9]曹彩英.科技信息资源检索[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3:33.

[10]Robert A.Seal.Special Collections in Academic Libraries:Introduction[J].Journal of Library Administration,2012(3-4):231-232.

[11]Beth M Russell.Special collections cataloging at a cross⁃roads:a survey of ARL libraries[J].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04(4):294-303.

[12]KE Attar.Modern Special Collections Cataloguing:A Uni⁃versity of London Case Study[J].Journal of Librarianship and Information Science,2013(2):168-176.

[13]周明华,等.CALIS“十五”全国高校专题特色库建设情况综述[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4):36-41.

[14]Valerie A.Harris,Ann C.Weller.Use of Special Collections asanOpportunityforOutreachintheAcademicLibraries[J]. Journal of Library Administration,2012(3-4):294-303.

[15]KristinaL.SouthwellMLIS.TheUseofRegistrationFormsin Special Collections Libraries[J].Collection Management,2007(4):77-93.

[16]Thomas P.Wilsted.Renovating Special Collections Facili⁃ties[J].Journal of Library Administration,2012(3-4):321-331.

[17]Michael Mounce,Patricia Mounce.An Investigation of Spe⁃cial Collections Library Theft[J].Library&Archival Secu⁃rity,2012(2):99-118.

[18]Jack Scott.Digital Watermarks and Palimpsest Steganogra⁃phy in Special Collections[J].Preservation,Digital Technol⁃ogy&Culture,2013(4):204-208.

[19]朱小梅,等.图书馆特藏服务模式研究:服务策略和价值创新[J].图书与情报,2014(1):65-69.

[20]Todd Samuelson,Cait Coker.Mind the Gap:Integrating Special Collections Teaching[J].Libraries and the Acade⁃my,2014(1):51-66.

[21]Jason Tomberlin,Matthew Turi.Supporting student work:some thoughts about special collections instruction[J]. Journal of Library Administration,2012(3-4):304-312.

[22]张慧丽.高校图书馆特藏资源推广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4):83-87.

[23]Thomas Sommer.UNLV Special Collection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J].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 2009(12):184-186,190.

[24]Laurence Ward.Exhibits in archives and special collec⁃tions libraries[J].Exhibits in archives and special collec⁃tions libraries,Archives and Records:The Journal of the Archives and Records Association,2014(2):182-183.

[25]John Overholt.Five theses on the future of special collec⁃tions[J].RMB:A Journal of Rare Books,Manuscripts,and Cultural Heritage,2013(1):15-20.

[26]江红辉.专业院校图书馆特藏管理的成功实践——访广东金融学院图书馆、广州货币金融博物馆馆长温万虎[J].全国新书目,2010(17):79-80.

张楠男,1983年生。馆员,天津国际发展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宋仁君女,1983年生,研究生。

G250.74

(2015-07-10;责编:王天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