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常态下社科院图书馆信息服务能力构建

时间:2024-07-06

朱奕静(上海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上海200231)

新常态下社科院图书馆信息服务能力构建

朱奕静
(上海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上海200231)

[摘要]以地方社科院图书馆为研究对象,阐释了在新时期图书馆“新常态”的出现及其内涵,分析了在新常态下社科院图书馆所面临的5方面变化,并提出了面对机遇与转变,图书馆重构信息服务能力的途径与对策。

[关键词]新常态社科院图书馆信息服务

[分类号]G252

1图书馆界“新常态”一词的出现及其内涵

在国外,“新常态”首先出现在公共图书馆领域。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许多公共图书馆遭遇政府财政预算的骤减,即使几年后金融危机的影响渐渐褪去,政府对图书馆的财政支持依然是不升反降。此后,人们便开始逐渐意识到政府对于公共图书馆的财政紧缩政策不是一种由于经济波动造成的暂时现象,而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人们所处的网络环境、社会需求、经济政策等变化所形成的一种常态化趋势。于是“新常态”一词便开始在图书馆界出现并流行。2012年11月上海图书馆吴建中馆长在中国图书馆年会上作了题为《新常态新指标新方向》的学术报告,图书馆的“新常态”发展趋势开始受到了图书馆界的关注。按照吴馆长的说法,“新常态”的大概意思是“高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必须适应如何在低增长或者零增长的环境中过‘紧日子’了。今天,‘新常态’已经成为欧美的一种价值观念和共同意识,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换一种方式思考,换一种方式生存了”。这个报告几乎让所有在坐的读者意识到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遭遇经济压缩的图书馆所必须面临的压力。社科院作为一个综合性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始终担负着为繁荣与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积极推进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学术理论创新的重要任务。近年来,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更是提出了创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社会主义新智库”的目标,积极推进智库建设和学科发展,着力提升科研核心竞争力,拓展学术国际化,不断完善智库形态,成为最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一流智库。而社科院图书馆作为承担为智库与科研提供专业文献信息参考服务的主要机构,在新常态下,却越来越不被重视。如今的科研人员越来越不依赖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与人力资源。图书馆正逐步沦为文献数据供应商和信息需求者之间一个无足轻重的桥梁中介和一个可供科研人员选择的工作“空间”。由于新媒体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以往通过完整的专业文献收藏所形成的学科文献提供能力和依托专业工具书所形成的学科问题咨询能力,由于网络时代信息的易获取性而荡然无存。长此以往,社科院图书馆将越来越被“边缘化”,最后甚至被某些机构合并或被取消。面对社科院转型发展中各种经济政策、信息环境、科研需求的转变,并且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这样的变化还将持续存在,图书馆必须对传统的信息服务模式进行战略性思考和改变。如果前文所指的图书馆“新常态”只是指经济上的,那么社科院图书馆所面临的“新常态”更应该是图书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已经或即将面临的各种矛盾、机遇与转变,包括读者对图书馆空间的需求体验与图书馆自身藏书空间结构的矛盾,读者获取信息与传统图书馆信息提供方式之间的变化,政府财政经费的低增长与文献采购经费上涨之间的矛盾、纸质馆藏文献与数字馆藏资源建设结构的变化、为学科建设服务与图书馆自身特色文献资源建设之间的矛盾等。因此,面对如此的“新常态”,社科院图书馆更需要重构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应对新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新常态”,更好地为社科院学科与智库发展提供文献信息保障。

2社科院图书馆面临的“新常态”

2.1自身的空间功能转型将成为“新常态”

在新时期,许多地方社科院正面临新的转型机遇,为了迎合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社会主义新智库”的目标,社科院图书馆自身的空间功能转型也将成为一种新常态。以前传统的图书馆只是提供安静的阅览环境,开放尽可能多的开架阅览空间以满足科研人员个人自身阅读和研究的需要。多数读者到图书馆来,主要是对所需文献资料的查询与借阅。而现在随着网络信息资源的增加,科研人员在哪里都可以获取自己所需的资料,为什么还要到图书馆来?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为了信息的交流和共享。如今,随着社科研究领域与范围的不断扩大,从单学科研究到跨学科研究,从独立研究到合作研究,从传统研究到创新研究,图书馆需要提供这样一个可供科研讨论、沟通与交流的空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信息环境。如今,一些图书馆已经意识到这种变化,开始重视交流空间,他们对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和模式进行重新调整,开辟出供科研人员开会、讨论、头脑风暴的场所。并且引进咖啡机、各式打印机,提供各种数字阅读器、平板电脑等多媒体设备,不仅讲究交流,更注重体验。在这个新空间里,激活各种信息资源,展现与传统图书馆不同的一面。因此,在新常态下,传统的以阅览室为主体的阅读空间管理理念是没办法走下去的,必须把图书馆转变为一个信息交流空间,由硬件建设转向软件建设,这是现在国际图书馆界的一个普遍趋势,也是新常态下调整社科院图书馆服务功能定位的新要求。

2.2优化馆藏资源,保证信息资源的有效提供将成为“新常态”

近年来,虽然各地政府加大了对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视程度,对地方社科院每年的财政预算投入有所增加,但作为科研辅助部门的图书馆每年增加的经费却十分有限。以本馆为例,近年来由于经费限制,不管是中文还是西文图书采购量都在逐年减少,报刊的订购量也有所下降,加之图书期刊价格每年都大幅上涨,每到年末订刊时期,领导还需煞费心思地算计,拆东补西,即使如此,经费还是捉襟见肘,最终难免留点亏空。其次,随着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学科种类的不断细化,图书馆自身空间、人力等因素的限制,已无法收藏及获得全部种类的人文社科类文献信息资源。经常听到读者抱怨,偌大的一个图书馆却没有馆藏他们所研究学科领域的必备基础文献,尤其是某些国外最新出版的文献资料。科研图书馆服务的对象与高校馆不同,基本都是学科领域的带头人,参与政府决策制定的参谋者,其工作性质及身份决定了他们需求的信息不仅数量大,而且对文献资料的先进性、时效性与专业特指性有更高的要求。而在新常态下,随着新兴学科领域的不断涌现,图书馆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及时更新补充这类文献资源,无法及时为这些学科领域的科研提供完整完备的信息服务,严重影响了图书馆为科研服务的能力。然而,虽然资金的短缺意味着图书馆每年新购的纸质文献有所下降会成为新常态,但这并不意味着馆藏质量的下降与文献提供能力的减弱。这就要求图书馆文献的采购者必须重新调整思路,由过去的什么书都买,也不管这些书是否符合读者需求,到现在必须积极主动地与读者沟通、交流,了解科研人员的现实与潜在需求及社科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把握采购的方向,社科图书馆馆藏的侧重点应是人文社科研究领域发展的最新的重点文献。从而使每年购书书目的制定更为精准,这也是“新常态”对我们的一种倒逼。因此,满足科研的现实需求并且保证图书馆重点学科、优势学科馆藏的权威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是新常态下社科院图书馆优化文献结构的一项长期任务。

2.3数字化建设与服务将成为新常态

在如今社会化共享和网络传播的时代,读者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以图书、期刊为主的传统学术资源载体只是读者利用信息中的极小部分,而许多文献资源已基本实现数字化,数字阅读正成为当今一种流行的阅读趋势。当传统纸质的藏书体系建构已成为地方社科院背负不起的巨大包袱,而读者已经适应了数字化的信息接受方式时,我们又有何理由不去选择更实用、更便利、更快捷、更能为社科研究提供高层次知识保障的数字文献资源呢?近年来,虽然一些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在数字资源采购经费上有所增长,但与其他高校、公共图书馆仍相距甚远,远远不能满足现今科研人员多元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其次,社科院图书馆的深层次数字资源提供服务还比较少。例如在本馆网站上,只有一些最基本的学位论文数据库、书目数据库、中西文报刊索引数据库等,而对于科研人员需要的深层次的信息挖掘还不够。同时,图书馆目前的数据资源类型较为单一,特别是隐藏着巨大学术价值的非结构化数据资源的数字化几乎是空白。再者,在数字化信息咨询服务方面,也大多停留在较浅的水平,主要是依靠邮件、电话、FAQ等,而很少有诸如针对科研人员的具体需求而进行的电子邮件信息推送服务,实时文献传递、网络参考咨询与互动等。这显然不能够满足网络时代资源激增的情况下读者对信息个性化、及时性、深入性的需求。在新常态下,信息获取方式的改变极大地影响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与服务内容,社科院图书馆需要积极应对数字化时代,加大对各类信息资源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在服务模式上进一步探索和创新,是今后图书馆核心竞争力建设的常态化工作。

2.4社科院图书馆与各研究所之间的交流协作将成为新常态

目前,多数地方社科院图书馆的管理都采用垂直管理模式,该模式虽然分工明确,职责清晰,但也容易造成图书馆与其他科研部门之间相对独立和封闭,缺乏交流,从而导致科研人员不了解图书馆的工作流程,图书馆也难以全面了解科研人员的研究现状。以前图书馆传统的信息服务,由于缺乏与各研究所、科研人员的沟通交流,即使是主动上门提供的信息服务,也只是协助完成个别科研人员一些临时性的基础性的任务,提供的文献缺乏系统性、针对性与时效性,导致研究人员对图书馆工作的信任度降低,图书馆信息服务缺位。新常态下,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科研人员重视的不再是图书馆馆藏文献的规模与数量,而是图书馆对其现实需求文献信息的满足程度,对于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已不再简单地满足于文献的检索与获取,而是需要图书馆提供经过整理加工的符合其专业需求的个性化信息。众所周知,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具有很强的学科性与专业性,如果图书馆与各研究所之间没有形成长期规范化、制度化的合作交流机制,便无法了解和掌握各研究所目前所研究课题项目的最新进展,更无法了解科研人员对最新前沿科研信息的实际需求,也就无法高效地为科研提供全方位、个性化、专业化的文献资源保障。因此,以往那种坐等读者上门的传统图书馆服务方式,终将被时代所淘汰。如今,加强与社科院内各所的交流协作已成为新常态下图书馆提升服务能力的一项必然工作。

2.5为社科院学科建设服务将成为“新常态”

长久以来,社科院图书馆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本院的科研工作者,作为收集、整理、保存、研究并提供服务的科研辅助机构,图书馆一直担负着为科研工作提供信息保障的任务。众所周知,地方社科院要强化学科建设,要创新发展,在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拓宽学科研究领域及发展优势学科的同时,更需要图书馆丰富的馆藏文献、特色专题数据库和科研成果数据库等作为其学科建设和发展的信息保障。以帮助科研人员及时了解掌握国内外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和发展方向,并根据掌握的信息,分析和确定自己从事的研究是否处于学科发展前沿,有无研究价值,为领导提供决策信息有没有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等。此外,图书馆通过各类学科信息的使用和挖掘,可以节省科研人员收集资料的时间,缩短科研周期,节约科研经费。因此,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地方社科院图书馆作为为学科建设提供信息保障的文献中心,已不再是简单的保存、整理文献的场所,而是为社科研究提供专业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推动学科发展和学科创新的重要力量。在新常态下,图书馆更应承担社科院学科建设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的重任,逐步提升图书馆学科服务水平和质量,以促进社科院整体科研水平的进步和发展。

3“新常态”下社科院图书馆构建核心服务能力的途径

3.1转变服务理念,构建数字文献信息服务平台

众所周知,图书馆工作的最终目的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使文献的信息价值得到最大化。所以,在新常态下,图书馆要摈弃以往坐等读者上门的传统服务理念,走出去,请进来,真正树立起一切为了读者的服务思想,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由主动服务转为参与式服务。服务的视野要更加开阔,服务的理念要更加超前。在服务模式上,改变过去传统的单一的借阅、参考咨询模式,组建图书馆与读者的交流系统,建立移动图书馆、手机图书馆,开通图书馆官方微博、微信,用多元的手段传递信息资讯,用专业的视角推介最新的文献资源及学术动态,积极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参考咨询工作,为读者提供一个与图书馆互动、沟通的桥梁。其中,最为迫切的一项就是建立一个图书馆自身的一站式信息服务平台。目前,大多数地方社科院都建立了自己的智能办公平台。但很少会将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系统融入其中。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现有不同系统平台的数据结构、信息内容、呈现界面及使用方式各不相同,当科研人员需要某一方面的资料时,还需逐个登录各个数据库进行检索,不仅费时费力,而且还容易导致重复劳动。因此,图书馆应为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一站式的资源发现与获取的高效平台,使科研人员能够在一个检索界面实现多个数据库的联合查询、检索、存储与利用。这样,一方面能使科研人员在种类繁多的数据库中用最短的时间检索到最多、最有价值的信息,提高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此平台可以作为一个信息的存储平台,用于存储科研人员已经收集到的最新学科科研信息,并为其做相似度对比,为以后的创新型科研做准备。此外,在网络环境下,此平台还可通过网络远程服务和虚拟服务,实现图书馆借阅网上预约、网上阅读和文献传递等服务,使个性化的服务不受时空的限制,成为馆内日常服务的一种补充、延伸和拓展,更为将来社科院图书馆建立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打下良好的基础。

3.2围绕学科建设,构建特色馆藏体系

如果说“学科建设”是成就地方社科院科研实力与竞争力的良方妙药,那么围绕本院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而形成的图书馆特色馆藏也必将成为社科院图书馆未来的金字招牌。然而,如前文所述,由于财政经费的限制使得多数地方社科院图书馆无法集中进行特色馆藏资源建设,这需要重新调整思路,合理配置资源,多途径构建特色馆藏。首先,图书馆要确立“围绕重点,兼顾一般”的资源配置原则,对于重点学科、优势学科文献的收藏要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学术性和完整性,确保专业文献在整个馆藏文献中所占比例。同时,可以积极开展特色数字化典藏,通过各种类型资源的合理配置,形成纸质馆藏与数字馆藏、核心馆藏与基础馆藏的合理互补。其次,地方社科院图书馆经过长期的积淀,在一些特色专业学科领域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结构比较完整的文献资源。比如本馆具有各地地方志、古籍善本、民国旧平装等方面的文献收藏特色,有关中国近代史、上海史、城市史及民国期法律文献的学科馆藏曾被评为国家研究级学科文献。各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可根据自身科研的需要及学科建设发展趋势,全面整合现有馆藏文献、数据库资源,通过对文献进行收集整合,建立具有本馆特色的数据库。例如,本馆可对某些独具特色的地方文献、善本古籍文献、历史文献进行甄别搜集、整理分析,归纳总结成具有专题特色的索引、综述、研究报告等,并建立专门的如古籍善本数据库、民国报刊文献数据库、文化名人数据库等,使其数字化、专业化、系统化,从而构建本馆的馆藏特色。此外,社科院各研究所收集的资料也具有专业性和特色性,其中不仅有专业文献而且还有大量会议文集和著作,利用这些有价值的、独特的文献建立起来的数据库也是最有特色的数据库。努力挖掘和开发这些文献,或将成为图书馆今后开展文献信息服务的一个新常态。

3.3建立社科研究成果库、专家库,为社科院发展提供支持

近年来,由于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在资源建设方面受到种种限制,许多最新的科研优秀成果得不到及时收集、更新和补充。随着社科院从纯学术研究向智库建设的转型,解决成果库建设问题已经迫在眉睫,而建立成果库的关键是成果的收集。一般情况下,成果库需要能够普遍担当科研任务的基础性文献积累。至少需要近期3~5年的成果连续出版物,而要达到较高的水平或成为系列化的成果,至少还要有5年以上的成果连续出版物。因此,为了保证社科院图书馆在新常态下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制定研究成果库建设的短、中、长期规划,同时采用各种措施如访问学习、异地交流等加快形成社科成果库的系列优势。与此同时,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社科院图书馆要投入一定的人力和物力,组织专门的技术人员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重点学科专家数据库。对院内学科专家提供的论文、著作、研究报告和会议讲稿等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标引,并为科研人员提供尽可能多的检索途径,使其逐步数字化。同时需要保证数据库建设的系统化和常态化,方便科研人员及时掌握自己研究领域的国内外最新动态,为社科院的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3.4加快学科馆员人才培养,建立学术型研究团队

社科院图书馆作为一个专门为智库和科研服务的图书馆,在新常态下,要提升其信息服务的能力,就必须完善和深化学科馆员制度,构建专业学术研究团队,为科研工作和学科建设提供科学化、个性化和系统化的服务。图书馆一方面要逐步引进既精通图书情报工作又具有社科专业背景的复合型高素质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要制定并实施学科馆员队伍建设的中长期规划,深挖现有人员的潜力,根据学科服务的对象和现有人员的实际情况确定学科人才培养目标,采取多种形式对现有在岗人员进行培训,培养其较强的学科调研能力、综合分析研判能力和熟练的文字驾驭能力,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提高个人的整体信息素养,并鼓励其向某一自身感兴趣的专业学科领域发展。同时,挑选一批能力较强的馆员组建学科专题研究小组,承担起专门为某一学科提供深层次嵌入式信息服务的工作,特别是为重点学科和重点课题提供对口性跟踪服务。以一定的专门学科背景融入服务对象的研究情境,及时跟踪了解国内外社科研究发展的前沿动态,了解研究人员对文献信息需求的内容与范围,并通过多种途径为科研提供集文献咨询、检索、整理等多形式于一体的个性化文献信息推送服务。此外,在着力培养专业学科馆员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社科院的学科及科研专家的优势,聘请对口学科的学科带头人或学术秘书担任客座学科馆员及学术顾问,实现馆员与科研人员的良性互动,从而更有针对性地为科研提供服务。

3.5加强馆际合作,打造社科系统图书馆联盟

众所周知,社会科学学科门类众多,任何一个图书馆都无法单靠自己的力量来收藏和挖掘全部的文献信息资源。各地区社科系统图书馆都有自己的馆藏特色,图书馆实在没有必要像公共图书馆那样面面俱到,去采购那些读者利用率不高的书刊或数据库。我们不否认在实际工作中,科研人员会从别的系统图书馆或其他渠道获取他们所需的信息。在新常态下,面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缺失,应加强与各地方社科院图书馆之间的馆际合作,挖掘整合各地方社科院的社科资源特色,构建区域性的社科信息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打造社科系统图书馆联盟。另一方面,加强与党政机关、社科联和高校等专业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其数字化平台,进行文献资源的传递与交流,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例如,去年本馆就免费为全院科研人员办理了上海图书馆与国家图书馆的阅览证,科研人员不出家门即可通过登录国图或上图的数据库查询到所需的文献资源,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此外,本馆还通过国家图书馆馆际互借系统为科研人员借阅或传递了他们所需的中外文图书资料。如今,馆际互借已成为本馆的一项常规业务。今后将进一步提高馆际互借的效率,扩大服务内容与范围,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吴建中.新常态新指标新方向[J].图书馆杂志,2012(12):2-6,67.

[2]范并思.阅读推广:高校图书馆服务“新常态”[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13(2):1-4.

[3]孙慧.地方社科院图书馆服务危机的成因及应对策略[J].情报探索,2012(6):120-122.

[4]白云.当代信息环境下地方社科院图书馆的发展障碍与对策[J].情报资料工作,2012(2):98-101.

[5]黄荔梅.创新图书馆服务模式适应地方社科院决策服务需要[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7):16-18.

[6]吴慰慈,蔡箐.国家图书馆发展战略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8(2):15-20.

朱奕静女,1984年生。本科学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服务。

收稿日期:(2015-04-26;责编:徐向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