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张国友
(安达市图书馆,黑龙江 安达 151400)
扶贫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关乎国计民生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党中央关于精准扶贫目标的提出,如何更为广泛地组织社会文化部门来促进文化扶贫工作的精准度和受益面,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1]。多年来文化扶贫工作的实践证明,有效提升贫困人群的文化素养,使其价值理念与生活方式逐步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程度接轨,将会从根本上转变贫困人群的生存与发展状态[2]。近年来,随着“共享·共赢”理念在扶贫工作中的实践与运用,一些新思维、新模式、新方法也不断出现在我国各地的文化扶贫工作中,公共图书馆作为文化精准扶贫工作体系中的重要部门,有必要在共享理念下积极推动多方协作共赢的文化扶贫新局面的产生,这也是笔者研究的重点。
我国在持续开展扶贫工作的过程中之所以要实施文化精准扶贫,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扶贫工作的全领域覆盖,同时确保被帮扶的对象不仅能够获得物质方面的帮助,同时在文化精神领域也能获得新的改变。在以往粗放式的文化扶贫方式中,形式主义严重、实施成效不高、资源过度浪费等突出性问题,使得被扶贫对象难以真正地共享到文化繁荣发展的实质性成果[3]。这也是现阶段文化扶贫工作在制定其实施方略的过程中更加强调精准性的主要原因。同时,在政策实施的各个环节中,文化精准扶贫工作也要求帮扶主体必须依据被帮扶个人的实际情况,为其量身定制文化扶贫的具体方案。这种从大到小、以点及面的顶层设计方式,充分体现了“共享·共赢”理念在文化扶贫领域中的实践。由此可见,“共享·共赢”理念在本质上为文化精准扶贫工作顶层设计提供了目标导向,有助于保障工作开展的方向不偏离文化扶贫的初衷。
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对象在来源属性上较为单一,主要是通过精准界定的贫困人口,然而,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的主体在来源属性上却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他们可以是政府文化部门工作人员、基层公务员,也可以是社会公益组织以及社会爱心人士等[5]。由于这些人群来源属性与渠道各不相同,因此在文化精准扶贫过程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也就有很大的差异。要想使得文化精准扶贫工作中各个实施主体能够实现团结协作,促进实质成果的产生,就必须以“共享·共赢”理念作为基础性信念,作为合作的精神纽带。特别是在工作开展存在困难的情况下,通过“共享·共赢”理念的支持和指引,更加有利于各个实施主体通过与他人的协同合作,来共同寻求问题解决的最佳方式。由此可见,“共享·共赢”理念是文化精准扶贫工作不同实施主体价值目标统一的精神动力源泉。
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的主要目标在于有效地缩减贫困人群与非贫困人群之间对于现代文化认知的差距,并加快现代文明理念面向贫困人群的传播。因此,必须在对被帮扶对象文化程度进行精准识别的前提下,才能有的放矢地制定相应的扶贫策略。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共享·共赢”理念中所蕴含的多元化资源供给渠道、多元化思维方式结合以及协同化工作体系,可以为文化精准扶贫工作在不同环节中的创新提供多样化的选择路径。如此,创新性的工作理念、工作模式以及工作实施方案将会逐步实现融合式发展,从而促进文化精准扶贫工作在共享基础上的良性互动,为贫困人群更高质量地提供多样化的文化服务。
公共图书馆作为全社会信息收集、加工、传播的重要部门之一,其信息传播与推广的服务能力借助当前互联网技术以及移动信息技术的支持,获得了无限的发展空间。同时,在当前图书情报体系共享协作的总体趋势下,各级公共图书馆的信息获取与传播渠道进一步得以整合,为有效地解决贫困地区文化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匮乏、信息服务缺乏有效载体以及信息传递不平衡、不充分等突出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6]。
公共图书馆在“共享·共赢”理念下开展文化精准扶贫工作必须要的一定规模的文献资源作为基础支撑,否则贫困帮扶对象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就会沦为一句空谈。公共图书馆作为当前社会文献资源的汇集地,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贮存了各式各样、时间跨度悠久的纸质型文献资源,而且随着数字化图书馆的逐步普及,各种新型载体方式的数字化文献资源也呈现出不断增长和共享共用的态势,这就为“共享·共赢”理念下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资源供给基础。
当前,国内公共图书馆已基本构建起了“省—地级市—县/区—乡镇/街道”的四级联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同时,为了保障“共享·共赢”理念下城乡文化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各级地方政府也从政策、资金、物力以及人力等多个层面,加大了对所属公共图书馆的投入力度,各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于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的能力获得显著提升。从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的组织形式来看,总分馆模式、校地联合模式、流动图书车模式等创新型的组织模式不断应用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公共图书馆各类基础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共用,为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支持文化精准扶贫创造了条件。
公共图书馆开展文化精准扶贫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通过对帮扶对象的正确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此来实现精神层面的脱贫,更好地融入现代化社会。而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必须有一支具备基本人文服务精神、懂得如何有效同扶贫帮扶对象进行沟通的馆员服务团队来组织该项工作的实施。公共图书馆一直以来都是文化扶贫的重要参与部门之一,在长期参与文化扶贫的过程中也锻造了一支合格的馆员服务团队。同时,随着“共享·共赢”理念在文化精准扶贫中的逐步深入,公共图书馆也逐步强化了对贫困地区扶贫干部的培训,从而有效地强化了这些扶贫干部的文化扶贫能力,并与文化扶贫馆员形成了良性的互动[7]。
“共享·共赢”理念下公共图书馆开展文化精准扶贫的协作主体涉及面很广,部分主体的来源渠道较为复杂,只有有效地把握这些主体在文化精准扶贫工作中所具备的优势以及职能范围,才能有的放矢地推动服务体系的合理运行[8]。同时,由于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涉及贫困地区人文环境、文化精准扶贫引导措施、公共图书馆运行体系以及协作主体参与路径等多个层面的内容,因此有必要对“共享·共赢”理念下公共图书馆开展文化精准扶贫的协作主体的义务与责任进行详细的分析。结合当前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这些协作主体可以划分为地方政府,社会公益组织、企业或个人,新闻媒体等三大类别。
图1 “共享·共赢”理念下公共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的协作主体及职能角色
地方政府在文化精准扶贫协作过程中主要发挥政策指导以及资源协调两方面作用。其中,政策指导主要是指地方政府必须依据上级文化精准扶贫的基本要求,结合区域内贫困地区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文化精准扶贫方案,并通过方案的实施来给予公共图书馆多方位的支持;资源协调主要是指当公共图书馆开展文化精准扶贫需要其他部门帮助时,地方政府应积极出面进行协调,保障资源供应,并努力推动对方利益的共赢。
社会公益组织在文化精准扶贫协作过程中主要发挥多元化支持者作用。其中,社会公益组织的参与角度最为全面:它既可以直接参与到公共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的具体事务中,也可以帮助公共图书馆筹备文化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的资金、图书、设备以及场地等基础性资源,还可以组织人力资源配合公共图书馆参与到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的执行环节;而企业主要是通过无偿供给资金、图书、设备等方式来支持公共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对于个人而言,既可以通过小额捐赠资金、图书的方式对公共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工作所需基础资源进行补充,也可以通过自愿担任文化扶贫志愿者的方式帮助公共图书馆做好执行工作。
新闻媒体由于其自身工作属性的关系,主要以宣传者的方式来协作公共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现阶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以及移动终端设备的逐步普及,公共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工作可供选择的新闻媒体协作对象,不再仅仅局限于电台、电视台、报社等传统新闻媒体部门,一些新媒体、自媒体模式下的媒体组织形式逐步得到了公共图书馆的重视和利用[9]。例如,吉林省图书馆通过与吉林省旅游新媒体联盟开展合作,以微博、微信公众号、头条号、一点号、一直播、企鹅号六位一体的矩阵模式,有效地对吉林省图书馆文化扶贫工作进行了宣传和报道,极大地提高了吉林省图书馆文化扶贫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组织机制是促进“共享·共赢”理念下文化精准扶贫协作机制形成的核心。其中在组织机制当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应当是地方政府,综合考虑地方政府政策指导、资源协调两大职能范围,可以由地方政府协调上文所述的三大主体,在地区直属的公共图书馆的牵头下,成立文化精准扶贫帮扶委员会。该委员会工作的开展可以遵循以下步骤:首先,要对区域内的文化精准扶贫工作进行基础性调研,总结出现状、问题,并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或对策;其次,要依据调研成果形成区域内文化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的总体规划方案,作为“共享·共赢”理念下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的指导蓝本;再次,可以根据不同主体的优势,以目标任务为导向,采用分类结合的方式,将帮扶委员会细分为不同的工作小组,并明确各个小组的职能和任务,以保证文化精准扶贫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管理机制形成的目的在于通过建章立制的方式对总体规划方案中的任务进行细化,从而推动文化精准扶贫工作中的权力的科学化整合、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信息的及时传导。其中,应当以当地的文化管理部门为主,对各工作小组进行权利的分配,并建立起相应的政策扶持制度;应当以当地的公共图书馆为主,负责文化精准扶贫所需资源的合理配置,并建立起资源供给清单和分配台账,以此来推动各类资源的高效利用;可由公共图书馆信息部门联合区域内的主要新闻媒体共同成立信息传导小组,负责文化扶贫工作的信息采集、整理以及传播报道;可由社会公益组织联合区域内的爱心企业及公益事业热心人士成立资源资金募集小组,负责资金、图书、设备的募集捐赠,待汇集后统一交付公共图书馆进行调配使用;可由社会公益组织募集文化扶贫社会志愿者,结合文化扶贫工作中的具体环节,开展志愿者服务[10]。
监督机制是任何一项体系化运转工作不可或缺的机制内容。“共享·共赢”理念下文化精准扶贫工作建立监督机制的目的在于,要对已开展的各项工作进行有效的实时监控,及时察觉工作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制度漏洞和问题,并指导工作执行部门进行整改和完善。结合“共享·共赢”理念下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的特殊性,可以考虑从以下3个方面形成监督机制:一是要建立起工作执行台账,对工作小组各个时间节点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定时定期进行督查和工作追踪;二是要形成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在每次的联席会议中,各工作小组要向帮扶委员会如实汇报工作开展的进度以及存在的问题,帮扶委员会在汇总工作进展情况后,要及时对工作小组所反馈的问题进行协调解决,并要求工作小组对工作开展中存在的执行失误和遗漏事项进行限期整改;三是要建立起监督回溯制度,通过开展对整改事项的定期回头看,来保障工作小组职责的履行到位。
文化精准扶贫工作作为一项长期性工作,在不同的时期其工作的主体方向都有可能产生变化,因此有必要建立评估机制对当前文化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的实质效应进行评估和考量,以保障“共享·共赢”理念下文化精准扶贫工作能够做到与时俱进。首先,可由公共图书馆负责召集专家组成工作评估小组,负责评估工作的全过程执行;其次,要建立起科学化、可操作性强的文化精准扶贫工作效益评估指标体系,并结合文化扶贫工作的实时动向,做到对评价指标的动态调整;再次,要注重评估结果的及时反馈运用,可以以评估报告的形式对当前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的实际效益进行全方位的衡量,以此来保证文化精准扶贫工作共享共赢、协同共进这一基本目标的实现[11]。
文化精准扶贫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作,绝非公共图书馆一家所能独立承担,必须要在“共享·共赢”的理念下,促进多方主体的团结协作才能取得长足的发展。同时文化精准扶贫作为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一个领域方向,也不应当仅仅将扶贫的工作内容局限于文化领域的框架内,还应当与经济扶贫、科技扶贫、医疗扶贫等其他领域实现创新性的结合,以此来促进全社会在扶贫工作中的协同、共享与共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