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文献的定量分析

时间:2024-07-06

宋丽华董 涛

(1.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陕西 西安 710062;2.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陕西 西安 710048)

1 研究背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自民间的“草根文化”,长期以来是被列入正统文化的范畴之外。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1]于是,开发本土文化资源,让世界了解中国特色文化成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本身也涉及到了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重点,如各种宝卷故事大都包含中国本土的道德伦理理念;版画、刺绣、剪纸等民间美术则传承着中国民间精湛的艺术特色。[2]新时期,在党的新文化政策指引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再被隔离于中国主流文化之外,已成为加强民族凝聚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事业单位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传承民族记忆的有效方式,更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图书馆发掘自身核心价值的契机。笔者通过搜集整理国内近10年来关于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成果,以文献计量学的基本定律作为数据分析的方法,为该课题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以及有价值的理论借鉴和参考。

2 文献计量统计数据来源

笔者以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文献期刊检索的来源数据库,采用“高级检索”方式,时间限定在2000~2011年之间,以“题名”为检索项,“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检索词,采用模糊检索方式,得到文献320篇,去除重复以及与研究课题不相干的论文,得到文献177篇。

3 论文的计量分析

3.1 文献发表年代分布统计

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期刊论文的时间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领域的研究状况和发展速度。图1显示的是2000~2011年(12月31日之前)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发文量情况。可以看出在2000年以前国内并无学者关注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研究,而在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后,便陆续出现该课题方向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在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之后研究成果逐年增多,到2009年达到了顶峰。而2010年的文献量少于2009年,根据笔者的调查现状分析,2011年的文献产出也很难突破2010年的文献量。这说明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课题已经进入一个瓶颈期,一方面研究本身很难突破原有的方向,另一方面刊载论文的期刊也对研究课题提出了更高要求,希望有新的研究内容注入其中。

图1 2000~2011年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论文分布情况

3.2 论文的期刊分布

研究论文的来源期刊是了解该领域空间分布特点和掌握该领域重要期刊群的最有效方法。调查发现,已经发表的177篇文献刊载在73种学术期刊上,其中图书情报类期刊32种,发表文章120篇,占论文总数的67.8%。各类大学及专科学校学报23种,共发表论文29篇。其他类型期刊18种,共发表论文28篇。由图2我们可以看到,图书情报类期刊对该课题投入很大关注,而学报类和其他类型的期刊虽然在种类的数量上可观,但是发表论文的数量却不尽如人意。

图2 2000~2011年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论文期刊分布

表1 刊载5篇以上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文的期刊分布

由表1可知,发表5篇以上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文的期刊共8种,其中7种为图书情报类期刊。根据布拉德福定律划分核心期刊的三区分法,这8种期刊刊载了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论文64篇,占发表文献总数的36.1%,处于该研究领域的布拉德福核心区,是重要信息源。但这8种期刊只有两种为图书情报类核心期刊,表明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专业学术性不强,学术研究的价值仍然有待提高。

3.3 论文著者分析

3.3.1 论文作者分布

2003~2011年间发表的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论文中,第一作者为158人,其中发表1篇论文作者数为142人,发表两篇论文作者数为14人,发表3篇及以上论文的作者数为两人。

表2 作者发表论文数量统计表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撰写1篇论文的作者数占总作者数的75.5%,远远超出了洛特卡定律规定的发表1篇论文作者的数量约占所有作者数量的60.79%。而同样根据洛特卡定律的描述:撰写n篇论文的作者数大约是撰写1篇论文作者数的1/n2。依据笔者统计的数据,撰写1篇论文作者数为142,那么根据洛特卡定律计算出的撰写两篇论文的作者数应该是36人,而实际统计的撰写两篇论文的人数为14人,远远低于洛特卡定律公式计算出来的结果。这说明在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一个固定的研究群体,很多研究者大都在政策力量的驱动下进行浅显的研究后便再也没有新的成果产出。

3.3.2 核心作者群分析

核心作者群指的是那些发文量较多、影响较大的作者集合。为了确定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核心作者群,笔者依据美国科学史学家普赖斯提出的计算公式N=0.749进行计算分析。在计算公式中N代表核心作者最低论文篇数,μmax为所统计年限中产出论文最高篇数作者的论文数量。按照计算公式,并依照本次调查数据,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文最高篇数作者的论文数量是“4”,所以N=,也就是撰写两篇以上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论文的作者便是此次论文定量分析中的核心作者。

表3 论文核心作者

根据表3统计的结果看,核心作者群中来自高等院校图书馆的有9人,占总数的50%左右,而来自公共图书馆的有8人,占45%,与高等院校图书馆平分秋色,说明在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课题中,无论高等院校图书馆或是公共图书馆都有极其浓厚的兴趣,但是却没能在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上有所突破,以至于核心作者群并不壮大,这并不利于课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3.3.3 合著情况分析

在177篇论文中,独著论文153篇,2人合著的14篇,3人合著的8篇,4人及以上合著2篇。独著论文占论文总数的86.5%,合著论文占13.5%,一方面合作率这个概念可以反映一个研究领域内科研合作情况,合著率越高合作度单度就越大。从以上统计数据中就可以明显看到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论文科研合作度很有限,另一方面在合著的24篇论文中仅有3篇的合著者来自不同的工作单位,其余21篇合著论文的作者均来自同一个单位,且同一个图书馆的作者居多,说明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图书馆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单位的合作率很低,研究内容只局限于图书馆责任与职能的范围内,这同样不利于本课题的深入研究。

表4 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文被引用频次

表5 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典文献

3.4 论文引文与经典文献分析

3.4.1 论文的引文分析

学术界认为,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不仅表现为其相关论著能否在著名刊物上发表,而且表现为该论著被引用和应用的情况。因此评价某研究成果是否先进是否实用,既要看发表其研究论著的刊物知名度或影响力,也要看其被引用和应用的频度。[3]笔者以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为检索平台,对调查的177篇文献进行了被引用频次的统计。具体情况如表4。

3.4.2 经典文献分析

根据文献计量学的规定,若一篇文献自发表以来平均每年被引用4次或4次以上,可以列为“经典文献”。在笔者调查的177篇论文当中,有29篇可以被列为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论文中的经典文献,具体统计情况如表5。从表5中可以看出:①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典文献出处比较分散,29篇文献出自19种刊物,其中图书情报类期刊16种,大学学报3种。《图书馆建设》、《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刊载经典文献4篇,说明这两个刊物对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课题探讨兴趣浓厚。②被引次数较多的文章主题可分为3类:其一是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职能、作用以及社会地位;其二是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其三是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实践。

3.5 论文研究主题分析

对某一领域研究论文的主题内容进行分析,可以揭示该领域研究的基本特点、发展动向和发展规律。表6是177篇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论文的主题分布情况。

从表6中看到,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关系的研究共发文125篇,占总发文篇数的70.62%。研究论文主要从图书馆的职能、角色以及实践工作的角度去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诸如图书馆如何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定位思考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各类型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对论文研究内容的统计分析中不难看出,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之初(2003~2007),研究者的关注点更多是从图书馆的职能角色角度出发进行基础理论的研究,而从2008起,研究者渐渐将关注点转移到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研究上,进入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阶段,研究内容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数据库开发、图书馆参与某种特色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案例分析等。可以说在过去近10年的时间里,图书馆研究者重点关注着图书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并逐渐认识到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图书馆事业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学科理论之间的互动关系,而从某种意义上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也得益于图书馆职能的充分发挥。

纵观近10年的研究过程,在肯定现有研究成果的同时,我们亦应看到该领域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存在,诸如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图书馆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的标准及可操作性有待加强。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还需要与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学、宗教、法律艺术学等不同领域的研究力量通力合作,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学术合作,才能拓展图书馆学研究本身,才能加强图书馆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能动性,从而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提供支持。

[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网站.2007-10-27[2011-06-20].http://www.most.gov.cn/yw/200710/t20071026_56736.htm.

[2] 唐代兴.文化软式力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5.

[3] 张庆云.试论引文分析的意义与方法[J].淮海医药,2001(3):25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