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靳 娟 祝淑君
(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61)
图书馆作为社会的文化机构,是文献信息资源的集散地、是传播文献信息资源的枢纽,其核心价值就是进行知识转移。图书馆知识转移指图书馆运用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技术,通过对图书馆的各种内部和外部知识资源进行发现、挖掘、选择、整合、存储、输出等工作,为读者提供知识服务,把读者所需要的图书馆知识转移一部分给读者,以提高读者获取、共享和创新图书馆知识资源能力的过程。[1]图书馆所转移的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主要指那些以各种载体存在的知识馆藏(如印本文献和电子数据库)等。隐性知识主要指图书馆在各种具体工作中形成的技术诀窍、群体协作能力以及凝聚在图书馆战略、文化、制度、组织结构上的知识等。显性知识转移是图书馆知识转移的重点,隐形知识转移是图书馆知识转移的难点。[2]
图书馆从引入知识到输出知识,其过程大致如下:首先,图书馆从外部引入显性知识(图书馆的知识主体)和隐形知识。其次,对引入的显性知识进行整合形成序化后的显性知识,同时形成自身的管理经验、模式和文化等(新的隐性知识)。然后,将整合后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转移给用户。最后是图书馆用户的知识使用回馈。此外,图书馆知识转移过程还包括图书馆以第三方的姿态,为自身相关方构建知识转移平台,促成他们之间的知识转移。上述图书馆知识转移的具体过程可见图1。
在图1中,A1阶段指图书馆从外部引入各种显性知识,如购入传统文献、电子文献以及网络数据库。A2阶段指图书馆吸收来自外界的隐性知识,如借鉴、吸收档案馆、博物馆等相关或者无关领域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等。B1过程表示图书馆员对引入的显性知识进行序化整合的过程。B2过程表示在图书馆内部,如馆员与馆员之间、馆员与部门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隐性知识交流的过程。C1过程表示图书馆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转移给图书馆用户,是图书馆进行知识转移的最重要环节。具体表现为图书馆通过开展参考咨询、建设FAQ知识库、开发检索平台对用户进行服务等。C2过程是知识回赠过程,是指图书馆向外部世界添加具有图书馆专业特色的知识,让其他领域或部门共享,如图书馆在文献组织、知识组织上的方法经验被其他行业所借鉴。[2]D阶段指图书馆用户向图书馆反馈意见和建议的过程。E指图书馆为自身相关方(主要指出版者和读者)构建知识转移平台,促成他们之间的知识(主要是隐性知识)转移的过程,如通过成立读者联谊会,将有志读书学习、热心交流者纳为会员,以宣传、帮助、推广、交友、共创为宗旨,激发社会读书热潮的形成。[3]
知识转移涉及知识本身、知识发送方、知识接收方和知识转移情景,因此影响图书馆知识转移效果的因素包括:知识特性(如内隐性、不可表达性和价值性),知识发送方特性(如传送能力、传授意愿、组织激励),知识接收方特性(如吸收能力、学习意愿、知识结构),知识转移情景(如组织文化、组织结构、信任程度等),特殊因素(如资金、政府支持等)。图书馆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具体见图2。这些因素影响交叉贯穿于如图1所描述的知识转移过程中。
图2 图书馆知识转移影响因素
3.1.1 知识属性的因素
隐性知识是个人或组织花费一定时间努力习得并深深植根于自身行为的知识,存在着不可编码、非结构性的个性化特征,传递难度较大。图书馆隐性知识转移主要体现在图1所示的B2阶段,即馆员与馆员、馆员与部门、部门与部门之间的隐性知识交流过程中。因此,认识隐性知识的属性是图书馆做好知识转移的前提之一。
3.1.2 知识的价值因素
知识在一个绝对条件下不存在价值评价的问题,但引入主题概念后,由于有主体(知识接收方)对客体(知识)的价值评价,知识便有了价值评价的问题。如果知识接收方认为是没有价值的知识就不愿意接受,知识也就无法转移。例如在C1过程中,用户在向图书馆进行参考咨询时,若图书馆参考咨询员由于自身素质原因无法提供用户所需的信息(对用户来说无价值的信息),则导致C1知识转移过程中断。所以,有价值的知识是实现图书馆知识有效转移的前提,这就需要图书馆学习并了解用户的知识心理和知识需求,同时提高自己的知识服务能力。
知识发送方特性包括知识发送方的传授能力、传授意愿、组织激励等。由于隐性知识构成个体和组织的竞争力,传授隐性知识可能会失去自身优势,所以,知识发送方如果有垄断知识的私欲就可能不愿意转移隐性知识。例如在B2图书馆内部知识转移过程中,由于馆员之间具有同行竞争关系,隐性知识转移会导致丧失一些优势,从而影响到职位升迁等。鉴于此,图书馆要发挥激励的职能,给予馆员物质与精神上的激励,重视因激励不足造成的图书馆内部隐性知识转移的障碍。
知识发送方传授能力指发送方是否有能力进行知识转移或者知识转移能力的大小。就像老师教学生一样,同样的学生由不同的老师教导会有不同的效果,所谓“名师出高徒”就是对知识发送方转移能力的肯定。
3.3.1 吸收能力、学习意愿因素
知识接收方特性因素影响图书馆知识转移。知识接受方特性包括知识受体的吸收能力、学习意愿以及知识结构。吸收能力指的是知识接收方对所接受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例如在A1和A2外部显性隐性知识向图书馆转移的过程中,图书馆作为知识转移的知识接收方,如果馆员知识素养不够,吸收能力不足,就会导致:①馆员对外部导入的显性知识无法有效整合和序化;②馆员对外部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模式等隐性知识无法有效借鉴和利用。
学习意愿不同于吸收能力,它是从主观角度来说的,有吸收能力的不一定愿意主动寻求知识转移。因此,图书馆如何调动潜在用户的学习意愿并让他们接受图书馆的知识转移是图书馆进一步实现自身价值的关键所在。图书馆要在提高自身知识服务能力的基础上,做好宣传工作以吸引更多的用户。
3.3.2 知识结构因素
由于个体或组织接受并吸收知识的能力具有路径依赖性,知识转移效果还受到知识受体原有知识结构的制约。知识接收方原有知识量越大或与知识发送方的知识结构越兼容,知识接收方吸收知识的能力就越强,知识转移就会越成功。
知识转移具有情景嵌入性,知识转移的效果除了取决于知识本身、知识转移双方的特性,还取决于知识转移双方所处的组织的情境——转移情景。图书馆知识转移的情景可以划分为图书馆文化、图书馆组织结构、信任关系、社会环境、技术。
组织文化建设是知识转移机制构建的关键环节,图书馆知识转移必须要得到一个良好的馆员间相互信任、鼓励知识共享的图书馆文化的支持。要想建立起这样的图书馆文化,图书馆必须首先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学习型的组织,只有拥有一支不断学习的图书馆队伍,图书馆才能够在知识经济时代与时俱进,有意愿也有足够的能力为知识需求越来越高的图书馆用户做好知识转移的服务工作。
在知识转移过程中,知识发送方和知识接收方是一种合作关系,若合作中双方彼此信任,将促进知识转移。特别是在隐性知识转移过程中,由于隐性知识的“价值”较大,是发送方付出一定的成本和精力而习得的,知识发送方可能会因为害怕失去隐性知识带来的优势感而拒绝知识转移。所以,隐性知识转移更加要强调彼此间的信任关系。例如在图1所示的B2阶段(隐性知识转移过程中),如馆员A与馆员B之间具有信任关系,而与馆员C之间不具备信任关系,A自然愿意向B进行隐性知识转移,却由于戒备心理不愿意向C进行隐性知识转移。
从知识接收方来说,如果知识接收方认为知识发送方的知识不可靠,那么接收方会不愿意接受和吸收发送方转移的知识,导致知识转移无法进行。可见,知识转移双方的信任关系制约着知识转移的效果,尤其是在隐性知识转移过程中。
我国目前大多数图书馆的组织结构是按照刚性管理要求设计的呈金字塔式的等级组织体系,馆长下面设副馆长、馆长办公室,再下面设置采编、流通部、阅览部、咨询部等部门。在这种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中,信息和知识从上向下流动,缺乏知识反向流动,部门之间横向的知识流动也较少,严重阻碍了知识的转移。要想知识在图书馆内部被迅速有效地转移,必须打破这种传统的组织结构,消减组织层级,创建一个较传统图书馆结构更加柔性化、扁平化、网络化的图书馆组织结构,以确保馆员之间、馆员和部门之间在工作、学习上有较多的互动机会,使隐性知识转移能够贯穿于图书馆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在现代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践以及知识的转移必须依赖计算机科学和网络等相关信息技术的支撑。如:建设特色数据库、建立强大的跨库检索系统、开发各种离线或者实时交互的用户参考咨询服务界面。如果一个图书馆信息化程度不够,将大大阻碍知识转移的效果。
图书馆的知识转移还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如受到法律、经济、社会文化的影响,笔者尤指受社会文化的制约。如图1所示的知识回赠阶段,知识转移效果就严重受社会文化的制约。如前面所述,知识回赠是指图书馆向外部世界添加有图书馆专业特色的知识,让其他领域或部门共享,最典型的如图书馆在文献组织、知识组织上的方法经验被其他行业所借鉴。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图书馆事业起步较晚,发展相对落后,受传统社会文化影响,外界总认为图书馆的职能就是藏书、借书、还书之类,没有多大作用,更不用说借鉴学习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经验和模式。上述这些都导致知识回赠一度成为被忽视的一种知识转移。
图书馆知识转移还受到其他一些特殊因素的影响,如资金问题、政府支持程度、知识产权过度保护问题等。例如:在图1所示的A1阶段(外部显性知识向图书馆转移的过程中),如果受制于上级主管单位的财政拨款,图书馆就无法采购所需的文献资源,从而导致A1知识转移过程无法开始或中断。
政府支持力度也会从宏观上影响图书馆知识转移,两者存在正向关系。图书馆属于公益性事业,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管理,政府的支持和重视程度无形中向社会大力宣传了图书馆的性质职能,使人们对图书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促进图书馆的知识转移。
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图书馆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有些因素是图书馆可控的,有些因素是图书馆不可控的。要想提高图书馆知识转移的效果,必须针对各个影响因素点对点地策略设计。对于可控制的因素,图书馆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如设立柔性、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弘扬鼓励知识共享的图书馆文化,提高图书馆知识存量,建立多元化激励机制,采用适合本图书馆的现代信息技术等。而对于不可控的影响因素,如隐性知识的自身属性、知识接收方的吸收能力和学习愿望、政府的支持力度、社会政治文化等,图书馆可以在熟知这些因素的基础上,在进行知识转移服务时,相应地调整自身行为,尽量将影响因素降到最低点。
[1] 邓文红.论图书馆的知识转移[J].图书馆,2005(4):85-87.
[2] 周九常.图书馆知识转移与共享[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3] 耕有三.图书馆知识转移模式研究[J].情报科学,2008(8):1171-1174.
[4] 余敏,丁照蕾.图书馆知识转移情景的构建[J].图书馆论坛,2008.
[5] 徐洪升.图书馆知识转移的障碍与对策分析[J].情报杂志,2007(27):27-30.
[6] 陈浩义,孙丽艳.图书馆知识转移机制研究[J].图书馆建设,2007(3):38-41.
[7] 林海.知识转移效率的研究现状[J].中国科技论坛,2011(3):113-119.
[8] 董燕萍.图书馆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8(1):46-49.
[9] 郭春侠,储节旺.图书馆知识转移的过程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8(3):91-9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