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职高专数字图书馆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时间:2024-07-06

毕朝晖 王 慧 刘星星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江苏 南京 211188)

1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经过10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条件,经过持续建设,目前成绩斐然,不仅纸质资源已经达到一定规模,而且数字资源建设也得到发展。众多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不仅购买了中文电子资源,而且根据学科要求和师生需求,购买了部分外文电子资源;此外,一些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图书馆自建了一批特色资源数据库。数字资源已经成为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馆藏经费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数字资源建设必然要求进行数字资源评价。数字资源评价是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数字资源作出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判断的活动。科学地确定评价标准,是进行有效评价的前提。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在数字资源的采购和利用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缺乏科学、合理和系统的规划,因此,建立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是促进数字资源合理建设的有效途径。

2 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特点

2.1 数据库以中文为主,外文为辅

由于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对象主要是大专学生,英语水平相对不高,虽然教师队伍以研究生以上学历为主,但是整体师资一般不足千人,有些院校仅有两百余人。因此,在数据库建设方面,主要以中文数据库为主,外文数据库相对较少,或没有外文数据库[1]。笔者调查了江苏省全部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的数据库建设情况,根据表1统计,江苏省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除了12所图书馆没有网站或网站打不开,拥有中文数据库的有55所,占全部的81%,占能够访问的98%;拥有外文数据库的有31所,占全部的45%。

表1 中、外文数据库数量对比

2.2 数据库以包库为主,镜像为辅

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每年建设经费不多,一方面在数字存储系统和网络硬件建设方面投入不足,另一方面造成数字资源采购受限。因此,在数字资源购买方式上,主要是选择远程包库方式,镜像方式采购的数据库少。表2反映的是江苏省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镜像数据库与包库数据库的数量对比关系,由于江苏省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采用集团采购的方式购买了超星电子图书数据库、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新东方多媒体数据库等,如果排除这些镜像数据库,则事实上包库数据库数量超过镜像数据库数量的院校更多,因为某些院校图书馆只有这些通过集团采购的数据库。由于镜像数据库的建设成本高昂,很多高职院校图书馆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只能采购远程包库,从而降低了数据库响应速度。

表2 镜像、包库数据库数量对比关系

2.3 数据库数量少

虽然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都建设了数字资源,但是由于实力不尽相同,其数据库建设的数量一般不同。示范性高职院校由于经费充足,一般不仅数据库数量相对较多,而且还自建了一些特色数据库。有些民办高职院校由于经费紧张,图书馆数据库购买较少,停留在基本保障使用方面。总体来说,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数据库建设数量较少。表3表明江苏省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中,拥有15个以上数据库的院校占到全部的4%,拥有10个以下数据库的院校占到全部的47%,其中5个以下的占全部的21%。

表3 数据库数量统计

2.4 校园网络硬件设施水平不高

高职高专院校在建设过程中,对于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投入不足,造成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网络硬件设施滞后,网络访问速度较慢,有些院校网站打开速度较慢,有些院校图书馆网站无法打开。根据我们统计的68所江苏省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的情况,有12所学校图书馆网站无法打开或没有图书馆网站,占全部统计图书馆的18%。

2.5 读者信息利用能力不足

高职高专院校主要培养大专学生,而大专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性一般不是很强,对于信息利用的内在主动性要求不足,一般是撰写毕业论文时产生的被动需求。虽然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都开设了信息检索课程,有些图书馆还专门开展了针对学生的数字资源使用的培训,但是对于改进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的程度,效果并不十分明显。

3 指标体系构建

通过对高职高专院校数字资源建设现状的研究,结合数字资源固有的特征和现有评价体系,经过筛选和补充,分别从资源、技术、服务、投入产出4个维度建立一套适合高职高专院校特征的数字资源评价体系。

3.1 资源评价指标的组成与分类

将数字资源按照数量、质量以及各院校的特色数据库建设情况分为3大类,各类指标的具体定义和评估方式如下:

3.1.1 资源数量。以数字资源的类型、数据量以及资源重复率3个定量指标来衡量数字资源的数量[2]。

3.1.2 资源质量。从数字资源的学科覆盖率、核心权威出版物在数字资源中的比重以及数据更新周期3个角度来判断电子资源质量的优异[3]。

3.1.3 特色资源建设。随着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院校尝试建设和自身专业相关的特色数据库,因此从自建数据库数量、多媒体数据库数量以及图书馆管理系统软件开发3个指标衡量特色资源建设情况。

表4 高职高专院校数字图书馆评估指标

3.2 技术评价指标的组成与分类

从建设电子资源所需要的基础设施,以及读者查找资源时的检索平台和用户交互3个类别对技术指标进行分解。

3.2.1 基础设施。建设电子资源需要一定的硬件设备和软件做支撑,设备的多少以及性能会直接影响电子资源的使用效果,因此选取服务器配置、存储器设备、局域网设施性能3个指标作为参考[4]。

3.2.2 检索平台。电子资源检索功能的优劣会影响读者的使用效率以及查全查准率,选取检索效率、查全率与查准率、检索字段的数量3个指标衡量检索功能的优劣[5-6]。

3.2.3 用户交互。数字图书馆用户交互界面很大程度反映了信息资源平台开发和信息资源建设、组织的技术水平,选取用户帮助、界面友好程度、个性化需求满足度3个指标衡量数据库系统与读者之间的交互功能[4]。

3.3 服务评价指标的组成与分类

电子资源建立与使用过程中,数据库商和图书馆提供的一系列服务支撑必不可少,因此选取供应商服务、读者服务、数据库系统服务3个类别对服务评价指标进行分解。

3.3.1 供应商服务。从数据更新、数字资源培训、数据库试用3个指标检验数据库商提供的服务的品质[7]。

3.3.2 读者服务。这一类别是站在图书馆的角度为读者提供的服务,选取读者培训、网络课件服务以及参考咨询服务3个指标。

3.3.3 数据库系统服务。选取访问方式(本地镜像或者远程镜像)、最大并发用户数量、响应时间来衡量系统性能。

3.4 投入产出评价指标的组成与分类

考虑到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经费有一定限制,且相当一部分电子资源要收取费用,因此图书馆在选择数字资源时必须考虑投入与效益的比率。笔者选择运营成本、使用效益、可持续性3个类别对投入产出评价指标进行分解。

3.4.1 运营成本。在电子资源的购买及使用过程中都需要花费一定的资金成本,通过数据库价格、数据库运营及管理成本、设备购置成本3个指标计算电子资源的运营成本[8]。

3.4.2 使用效益。选择读者访问数、读者人均检索篇次、读者人均下载篇次3个指标来衡量数据库的使用情况。

3.4.3 可持续性。图书馆数据库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必须考虑到数据库建设的可持续性。从数字资源经费投入比例、经费年度增幅情况、可存档资源比例3个角度衡量图书馆数字资源发展的可持续状况[9-10]。

4 指标权重评估

依据重要程度或达到的难易程度不同,同一级别上的指标权重系数会有所不同,为保证权值确定的科学合理性,笔者选用了层次分析法(AHP)进行评价体系的权值分配,综合图书馆工作人员以及现有文献对于元素重要性的评判[11-12],由此产生的高职高专院校数字图书馆评估指标见表4。

5 结语

数字资源评价是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必须重视的问题,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数字资源日益增加和图书馆经费长期受限的背景下,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通过运用科学、合理、可行的馆藏数字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对馆藏数字资源进行评价,不仅对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引进、建设和读者服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有利于图书馆对馆藏数字资源建设予以正确的规划和指导,有利于在宏观上把握馆藏数字资源的建设任务,使数字资源不仅能够满足学校科研和教学的需要,而且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1] 凌征强,等.广东省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模式与利用现状调查与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0(7):76-81.

[2] 贾文琴.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109-112.

[3] 伍星,张志彬.基于样本权重的数字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9-13.

[4] 闫乐林,亓莱滨,冯希叶.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情报杂志,2009(9):97-101.

[6] 张晓静.图书馆数字资源的评价与选择之我见[J].长春大学学报,2007(3):98-100.

[7] 郝蔷.新世纪十年间电子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成果综述[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s1):106-108.

[8] 张玉霞.数字图书馆及其数字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1(2):99-103.

[9] 肖珑,李浩凌,徐成.CALIS数字资源评估指标体系及其应用指南[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3):2-8.

[10] 张盛强.数字资源评估指标体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4.

[11] 宋迎迎.数字馆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郑州大学,2006.

[12] 刘晓霞.基于AHP的数字资源用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情报科学,2008(10):1525-153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