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小型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所面临的关键问题

时间:2024-07-06

王卫红

(武汉工程大学图书馆,湖北 武汉 430073)

在信息环境下,图书馆为满足用户需求,推出了一种创新服务模式——“学科化服务”。学科化服务最早起源于国外一些研究级大学图书馆,与传统组织科技信息的方式不同,它是按学科、专业、项目、课题等类别来获取、存储、检索与提供信息,来实现信息服务学科化。学科馆员常由具有某一学科背景的参考咨询馆员担任,它是一种全新的服务模式,是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过渡的必然结果[1]。1998年清华大学率先在国内实行学科馆员服务,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图书馆紧随其后,现在,包括武汉工程大学图书馆在内,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都推出了这项服务。

1 学科馆员制度实行的现实性

1.1 学科馆员制度实行的现实基础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图书馆资源日益丰富,但如何使用户能有效地利用专业资源是图书馆服务中一直面临的难题。近几年,随着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用户也更倾向于利用网络获取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过去传统的工作理念和服务模式已不能适应这种需求。学科馆员服务就是要以用户为中心,提供更方便快捷的一站式资源和服务。学科服务既有满足各学科共性需求的一般性服务,也有专业性强、学科差异大的个性化服务。院系是高校基本的划分单位,不同学科与专业产生的用户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当前,高校图书馆已形成较完善的基础服务流程,但要实现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和服务的高效传播,进一步延伸图书馆的服务,必须使服务向学科化、专业优化方向发展,因此学科馆员制度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结果[2]。

1.2 学科馆员制度的服务模式

本馆在参考咨询部下设5位学科馆员,根据专业背景的不同,每人负责2~3个院系,职责包括:对口负责本学科师生的信息服务。如:负责搜集整理对口学科师生对图书馆的文献需求,并为有需要的师生开展参考咨询服务,指导培训其学会正确使用图书馆,负责相关学科的网络资源建设和学科网络导航,深入对口院系,征求师生意见,以完善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和服务工作。同时,在各学院聘请“图情教授”,以加强图书馆与院系之间的联系。本馆学科馆员工作包含原有的信息服务和教学工作,如本科教学、新生入馆教育、各种检索服务、数据库使用、文献传递、学位论文提交等,在此基础上,还要完成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经过几年的工作实践,这项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参考咨询部原有业务的深度与广度,更好地发挥了参考咨询工作的价值,但同时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学科馆员制度所面临的关键问题

2.1 资源建设与保障不足

完善的馆藏资源是开展学科服务的最基本保障。目前,中小型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仍较为薄弱,由于经费原因,购买的电子资源很难完全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而通过资源共享等渠道获得的资源补充也相对有限。当前,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保障方式依然以自给自足为主,资源共建共享程度不高,同时馆际互借也没有广泛开展。即使是图书编目,由于各馆所采用的书目数据并没有达到标准化和规范化,使数据资源无法实现完全共建和共享[2]。笔者曾经在本校开展读者对电子资源的需求调查,结果显示:本校师生对外文电子资源的满意度最低。目前中小型图书馆普遍存在经费紧张问题,而外文数据库因能及时反映国外最新科技成果而广受教师欢迎,但常常因其价格昂贵而放弃购买,与此同时,各高校馆重复购买电子资源的现象却相当严重。由于各图书馆采用的集成管理系统标准不同,同时受数据库商及知识产权保护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要实现完全的网上资源共享尚有难度,而资源建设与保障的不足又直接影响了学科服务的质量。

2.2 学科馆员服务的定位不够准确

目前对学科馆员服务的定位在观念上存在一定误区,有人认为学科馆员就该精通每个课题,能为用户提供其所需的全部信息,这其实不够准确。因为高校的各专业、课题涉及的知识往往很专业,必须经过多年的专业学习和探索方能掌握,而学科馆员由于具备相关的专业背景,但并非学科专家,应将其定位为该学科的信息专家,由于学科服务的专业划分很难完全对口,学科馆员也不可能达到对每个课题都能熟悉和深入了解,他主要的优势在于对信息资源和服务的把握。在科学研究中,专业的信息查询和分析本来就是科研的重要内容,会贯穿整个研究活动的始终,只有用户本人才能判断一条信息是否具有价值,因此自助式服务才是学科服务的主要方式。通常情况下,用户都希望能够简单、高效地获取图书馆的资源,因此,为用户提供优质的学科资源才是图书馆追求的目标。图书馆要积极有效地宣传、推广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并提高用户的信息获取能力,使他们可以通过自助来获得所需的信息。只有认同学科服务的最终目的,才能给学科服务以准确的定位,避免因不切实际而提出过高期望,这对学科服务的长期健康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3]。

2.3 学科馆员服务的对象亟待明确

针对不同用户,学科馆员应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信息获取模式,在课题检索时,一些用户具备一定检索能力,可独立完成课题检索,而另一些用户则无需亲自动手,有专门的科研团队来完成这个环节,可见这两类用户没有很大的学科服务需求。有人做过用户获取专业信息的方式调查,结果67%的用户选择了自助完成。图书馆收藏的资源以已出版文献为主,这对于许多学科研究者而言是不够的,他们更希望获得科技最前沿的动态的零次信息,甚至一些只在内部交流的灰色文献。而且教师对不同类型的文献也会选择不同的获取方式,若是急需的图书,往往会通过网络或到书店自行购买,而期刊文献的获取常常更依赖馆藏的期刊数据库。不仅如此,不同学科的用户其需求也具有差异。作为学科馆员,要用心分析和寻找用户的各种隐性和显性需求,并尽力去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

在用户群中,那些信息能力缺乏者:如年龄较大、计算机检索比较陌生的用户;或者是不熟悉馆藏资源和服务流程导致获取信息困难的用户;此外还有一些对文献信息依赖多、需重点保障,以及一些新设课程和专业的用户等,学科馆员需重点关注这些群体。学科服务也是一种带营销功能的服务,因此若能得到知名教授、学科负责人等高端用户对学科服务的认同,对学科服务会有良好的宣传作用,容易激发更多用户的参与,他们也是学科服务的重点。

2.4 学科馆员的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学科馆员的业务能力是影响服务质量的关键,目前一些中小型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并不具备学科背景,存在服务意识差、思想陈旧、知识老化、能力低下等问题;加上学科馆员的选拔和培训制度、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方面都不够完善,直接导致服务方式单调,没有能力为用户开展量身定做式的深层次服务,所提供的学科服务也难以得到用户的认可和响应,结果学科馆员服务日益流于形式化[2]。学科服务是一种集资源建设、技术支持、学科馆员、学科用户多方通力合作的多层次、全方位合作,学科馆员是其中的关键因素,如果不具备相应的业务能力,无法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就无法有的放矢地提供学科服务,因此,要使服务更具有针对性,学科馆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业务能力和学科背景。

3 措施与建议

3.1 加强资源体系建设

这是目前中小型高校图书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经费紧张可能长期存在的情况下,单一图书馆不可能购买所有需要的资源,在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上,必须加强合作,与其他馆、出版商、技术机构开展广泛合作,努力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如本馆现在与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图书馆建立了“湖北省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对部分数据库可实现题录检索以及免费原文传递,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本馆在外文数据库方面的不足。另外,资源建设中不仅要加强传统纸本书刊与电子期刊等数字资源的建设,也要重视非传统资源的收集整理,在尊重知识产权的前提下,针对网络开放获取资源,如重要的科技成果、会议文献、专利文献等,都应纳入图书馆的资源体系建设中,丰富图书馆的数字资源[2],同时也可以自建一些学校重点学科网站,这也是图书馆特色资源的一部分,如本馆为本校“化学工艺”重点学科建设了“化工信息中心”网络平台,每天发布国内外最新的化工资讯和技术以及省内和校内相关新闻,很受用户欢迎。同时,在资源建设和利用中要注重设计的个性化,对一般服务与重点服务进行区分,不仅要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还能根据不同的需求重新组合为简便、可靠性高的服务流程。

3.2 明确学科馆员的定位和服务对象

学科馆员的定位应是学科文献信息专家,而不是学科的专家,其优势不是对所有该专业的课题有深入的研究,而是对图书馆所拥有的资源和服务有精准的把握。现在有研究者提出了“嵌入式学科馆员”服务[4],要学科馆员从满足用户的需求出发,能够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嵌入用户科学研究过程,为他们提供知识化、个性化、泛在化、学科化的深层次服务,为用户的科研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甚至成为该课题组的一员,能够参与查新检索、可行性分析、发表论文、科技成果评价等所有过程的服务。这种新型的学科馆员服务模式,由于专业性太强、而馆员的时间精力有限,在目前尚不具备普遍性。

在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学科服务方面,要加强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通过提升用户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可以激发其更多地利用图书馆的资源,有效促进科研活动,同时也能够提高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利用率,保证学科服务的良性循环。

3.3 完善服务机制和人才培养

当前许多中小型图书馆尚未形成良好的学科服务和人才培养机制,无法提供高质量的学科服务。学科馆员服务机制的制定要依据各馆的实际情况和服务对象,要考虑学科服务方式和服务的最终目标,争取得到校级人事部门的支持,引进一些高素质的人才,形成良好的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此外,也要重视学科馆员的培养,现在许多高校用户都具备很高的专业素质和信息素质,在学科服务方面,他们对信息与服务的获取即时化、专业化都有很高的要求,并且所涉及的学科领域往往属世界前沿,这些都对学科馆员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目前许多中小型图书馆专业人才缺乏,在职学科馆员的知识结构单一,加上工作态度和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参差不齐,容易导致信息服务质量与效果存在明显差异,只有完善学科馆员服务机制,加大人才引进和选拔培训制度,不断更新学科馆员的知识结构,不断探索学科服务的最佳服务方式,才能适应这种需求[5]。

[1] 金岩,于静.国内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创新模式探讨[J].图书馆杂志,2008(4):38-40,44.

[2] 李名洋,鄢小燕.面向科研的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0(1):54-58.

[3] 韩丽风,徐璐.高校图书馆面向学科服务中的关键问题探索[J].图书馆杂志,2010(12):45-48.

[4]廖敏秀,蒋知义.嵌入式馆员——高校学科馆员发展的新方向[J].图书馆学研究,2008(12):6-8.

[5] 郭向勇,等.学科馆员制度在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创新与实践[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5):121-12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