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大学图书馆古籍特藏文献资源的管理与服务——以上海大学图书馆为例

时间:2024-07-06

周伟军 盛兴军

(上海大学图书馆,上海 200444)

周伟军 男,1977年生。大专学历,管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学、古籍文献。

盛兴军 男,1967年生。硕士,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学。

1 引言

大学图书馆古籍特藏文献,主要是指在我国各级各类大学图书馆中收藏的、数量众多的、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和一定历史文物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的文献资源。目前,我国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特藏文献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古籍文献资源,一般指稀有、需要特殊储藏的古籍和特种文献。古籍,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 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包括善本书和普本书。特种文献,指除上述文献外,全国图书馆等单位所藏的其他特种文献,包括甲骨文、简策、敦煌遗书、金石拓本、舆图、书札、鱼鳞册、契约、文告、少数民族语文图书、刻本和高丽本(指古代日本、朝鲜翻刻中国古籍)等。这类古籍特藏文献属于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对这类古籍的保护,既是保护历史,也是保护未来。另一类是“民国文献”,即所谓的“新善本”。“是指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到 1949年9月止我国出版发行的中文文献[1]。”这类文献资源,在种类上包括图书(也包括辛亥革命以后的影印、排印的线装书籍)、期刊、报纸以及舆图、票据、海报、传单、手稿、档案等特种文献;在内容上,其主体则主要是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时期出版的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的各种书刊资料。这些以民国书刊为主体的“新善本”是目前大学图书馆开展特色服务、满足读者从事学术研究需求的必要条件。笔者将上述两类文献统称为古籍特藏文献。古籍类文献与民国文献资源的建设和保护工作目前已引起全国图书馆界的高度重视。近年来,随着古籍文献数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国学热的持续升温和对民国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历史文化以及文学艺术等研究的深入,古籍文献资源的保护性利用和民国文献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日益凸显出来。如何管理和利用这些文献资源,实现“藏”“用”并举,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上海大学图书馆新馆自 2000年开馆以来,在古籍特藏文献资源建设方面,经过 10余年的不懈努力,其古籍特藏文献从分散到集中,目前已初具规模,形成了自己的建设思路、管理目标和服务特色。笔者以上海大学图书馆为例,结合低利用率文献合作存储理论,探讨大学图书馆古籍特藏文献的合作存储问题,结合图书馆特藏文献资源的采访与管理服务,探讨在新的信息环境和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推动下,大学图书馆特藏文献资源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变化,为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新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

2 上海大学图书馆古籍特藏资源的整合

2.1 馆藏文献与空间的整合

上海大学图书馆古籍特藏文献资源的整合共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文献资源的空间位移与文献资源的聚合。上海大学的前身是上海大学文学院复旦分校,1994年,在高等教育走强强联合的政策下,新上海大学成立。2000年,上海大学图书馆新馆建成并投入使用。进入新馆的馆藏文献资源分别来自8所校区图书馆,这些文献资源分散在各阅览室和流通部,不仅给读者使用带来不便,也不利于保护与开发。尤其是民国文献资源,亟待整合以便利用。为此,馆领导审时度势,决定将原先分散各处的古籍文献、民国文献、美术文献、港台文献以及开馆时来自全国各地的捐赠书籍一起,成立特藏文献阅览室,开辟了古文献阅览室、美术阅览室、港台文献阅览室和赠书阅览室,这是上海大学图书馆古籍特藏文献阅览室的最初雏形。经过整合后的特藏文献阅览室,主要文献包括原三门路复旦分校(上大文学院)馆藏的一部分;原上大美术学院美术类书籍中的精品以及各馆原先购置的港台书、民国文献,加上捐赠书刊。2000年9月,上海大学特藏文献阅览室正式对外开放,受到师生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好评。

第二阶段为特藏文献资源的空间整合与文献资源的整合提高。这一阶段始于 2005年。从 2005年起,图书馆按照学校加强文科建设的指导方针,采用了“大文科”的概念。所谓“大文科”,是与自然科学相对而言的,包括西方人所说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主要指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而文、史、哲等学科一般叫“人文科学”)。为配合上海大学大文科建设思路,着眼于服务师生,图书馆对特藏文献资源进行了全面的调整。根据文科建设的实际需要,撤销赠书阅览室,书籍全部下架分流到其他阅览室,一部分搬迁到美术阅览室密排架;由于港台书籍购置数量的不断增长,原港台阅览室及散放他处的西文社科文献共同形成了“文科研究室”的一部分,加上已有的美术阅览室、古代文献阅览室和正在筹划中的4个“文科研究室”(该研究室正在筹划之中),一起构成了上海大学图书馆特藏文献阅览室。

2.2 文献资源的整合

众所周知,图书馆资源的建设,重点在文献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随着上海大学的学科发展,上海大学文科院系的发展成为学校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为配合本校文科建设,图书馆开始对文科资源进行系统调整,强化了特藏文献资源的格局,主要包括:

首先,对古籍、民国文献资源进行了筛选重组。在收集整理分散于各处图书馆的古籍特藏文献资源之后,对其进行了系统整理。一方面是对所收集文献进行抽片、片书核对,查漏补缺、鉴藏精选。片和书都存在著录项不详或有书无片、有片无书的情况,需要查漏补缺反复核对。另一方面是书目数字化建设,完善目录体系,回溯建库。因本馆已建有一个古籍阅览室,其藏书时间未受限制,主要以线装的版本、函载的形式确定取舍。

其次,对民国文献资源进行系统整合。民国图书和期刊种类很多,上海大学图书馆新馆自 2000年正式启用以来,经过 10余年的收集、整理,目前已拥有民国时期各类书籍、报刊数万册,不仅包括《万有文库》、《丛书集成》、《国学基本丛书》、《四部丛刊初编》、《四部备要》等大型丛书,也包括《申报》、《大公报》、《东方杂志》、《教育杂志》、《新青年》、《小说月报》等珍贵的大型报刊。这些报刊情况则较为复杂,既有原版也有影印本,还有少量杂志是 20世纪 60年代左右影印的,有些旧期刊因收藏不全解放后加以补充影印。为了方便阅览和管理,图书馆采取原刊和影印本合放的方式,将新旧版分开排序,一般读者只能看影印本。有些期刊则全部是解放后的影印本,如左联的许多刊物和清末民初的许多小说期刊等,也存放在内。这样便于保护和阅览,也体现了本馆的选书目的——以保护为主,兼顾使用。

通过空间调整和资源重组,特藏文献阅览室馆藏有以下文献资源:文史研究阅览室中有古籍线装书、民国文献、港台文献、西文社科文献、上海作家作品陈列与研究室5个部分的文献、美术类文献、四库全书影印本文献、文史类丛书、古籍今版影印书籍、工具书等文献。基本形成了自身的馆藏特色和服务格局,见表1。

经过几年的建设,特藏文献资源有了长足发展,目前,特藏阅览室文献购置量递年增长,印刷型文献资源建设速度较快,但电子资源购置量较少,整体上看,文献资源尚不能满足文科师生的科研需要,与本校大文科建设目标中关于文献资源的需求,还有一定距离。在某些文献资源的建设上已具一定规模和特色,甚至已形成体系,但尚需要进一步完善。功能性的矛盾仍旧比较突出。理论上,特藏重“藏”,现实上,“藏”“用”并举。就管理者和文献保护角度而言,“藏”大于“用”,而就文献的利用和用户角度而言,“用”大于“藏”。因此,购买影印本和数字化资源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最好途径。

表1 上海大学图书馆文科资源布局、管理与服务

3 古籍特藏文献资源的采访

3.1 指导思想:重“用”轻“藏”

在新的网络信息环境下,随着泛在网络环境的形成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图书馆的功能与角色正在发生巨大变化,这些变化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弱化了大学图书馆原有的存储优势,强化其服务性功能。②大学图书馆在服务形式上逐渐向数字信息和无纸化方向发展。③大学图书馆在服务内容上将向信息素养培育和个性化、学科化服务方向发展。④大学图书馆将在支持学习和教学、支持跨学科之间的信息获取和合作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化、泛在网络环境的形成和图书馆现代服务方式的不断发展,诸如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模式的建立,这种发展趋势越来越显示出其生命力,大学图书馆构建“服务至上、用户中心”的服务体系正全方位地改变着它的功能[2]。

长期以来,作为古籍特藏文献,人们一直强调它的保存价值,重“藏”轻“用”是长期形成的固有观念。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以及大学教学和学习方式的改变,这种观念已越来越无法适应图书馆的现代发展。因此,在对原有古籍特藏文献资源进行保护性利用的基础上,从 2005年起,上海大学图书馆积极响应学校加强文科建设的指导方针,开始加大人文社科类资源的建设力度。根据学校文科发展规划,上海大学图书馆在文科文献资源的采访上采用了“大文科”的概念,希望通过建立新的特藏文献资源采访机制,弥补特藏文献在利用上的不足。针对学校文科建设的发展方向、学科门类、专业设置,有针对性地强调了特藏文献资源的采访工作,如通过购置古籍影印本和民国文献的复印本作为老版本的替代文献,为师生提供文献服务。通过购买古籍特藏文献数据库替代印本文献,满足师生科研需要等等。

3.2 具体实施

3.2.1 文科文献资源采访向古籍特藏文献资源倾斜

为适应发展,解决特藏文献资源“藏”与“用”的矛盾,上海大学图书馆在最近几年特别强调了特藏文献资源的购置。以 2007~2009年为例,上海大学图书馆在特藏文献资源采访上,单是万元以上的文科古籍报刊影印、复印类丛书就达到数十套(见表2)。

从 2007到 2009年,上海大学图书馆购置千元以上的文科文献丛书 99套、14 987分册,投入经费 200余万元,其中特藏文献丛书购置费达到 100余万元。这些特藏文献资源的购置既丰富和完善了馆藏,又解决了以往馆藏中原版书籍在使用和保存上的矛盾。为此,图书馆还专门制定了文科类文献总的订购原则:特藏文献订购的学科范围为本校专业设置所涉及的所有学科;大型特藏文献丛书必须由所需学院提出正式书面申请递交图书馆,经图书情报委员会讨论通过后订购。在管理上,这类文献一般不外借,全部珍藏于新校区的特藏、美术等阅览室,必须到馆查阅。

表 22007~2009年图书馆订购的万元以上文科大型套书

3.2.2 强化文科文献资源联合采访,建立特藏文献资源采访的新机制

在文献采访上,通过与学校院系沟通,购买到师生急需的文献,图书馆在特藏文献资源的采访上建立了联合采访的机制,力争通过各种途径满足不同专业师生的科研需求。具体办法有:

①组成文科资源采访委员会。该委员会由图书馆、院系领导、院系师生代表共同组成,他们有对特藏文献采访的建议权、决定权,从而保证了特藏文献采访的针对性。

②建立VIP合作采访机制。即由图书馆采访部门将文科学院的著名教授、博导、学科带头人视为VIP服务对象,与他们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保持信息通畅,他们可以将自己熟悉的专业书刊及时反馈给图书馆采访部门,采访部门的工作人员也及时向他们回报书目信息,征求他们对于这些书籍的意见,作为是否购买的重要参考依据。

③建立院系图书馆联合采购网,与院系文科资料室资源共建共享。即通过校园网与各文科院系资料室建立即时交流平台,互通信息,资料室在文献购置和使用数据上,与图书馆共享,这样既可以实现文献资源利用上的共享,也可以避免图书馆和资料室在文献采购上的重复浪费。

3.2.3 围绕学校大文科建设目标,做好特藏文献数字化资源的采访工作

在强化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印本资源的有限采访的同时,图书馆充分考虑到现代信息技术给文献信息利用带来的便利,在今后一个时期,将着力于特藏文献资源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具体做法是:①制定了电子资源与印刷型文献资源同时并举的采访原则。②加快图书馆现有古籍特藏文献数字化,开发特藏文献资源书目网上查阅系统,师生可以直接到图书馆主页上查阅。③购买大型、专业的古籍特藏文献数据库。

4 特藏文献资源的管理和服务

4.1 “藏”“用”结合,在管理服务上区别对待

对于新旧特藏文献资源,要区别对待。对原有馆藏中文献资料贵重、没有复本不容许损毁或丢失的文献,采取的原则是“重藏轻用”。首先,要进行原生态的保护。本馆特藏文献资源虽已整合在一起,但对残破书的修复和脆化书的加固等原生态保护工作还没有完全展开;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如对藏书环境的控制、恒温、恒湿、空气质量标准的检测等。因此,应尽快完善这部分藏书室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藏书环境,使其达到避光、恒温( 22℃)、恒湿( 55%)的标准。增加自动加湿除湿设备,装置空气过滤器,达到过滤有害气体之目的。其次,应尽快加强原有特藏文献的修复工作,培训专门的技术人员,建设一支责任心强、技术过硬的专业队伍,尽快对破损的图书进行装帧修裱。如为图书增加保护性书皮,为散架的图书重新装订,加强手工修复技术等。第三,要解决保护与使用日益突出的矛盾,必须加强再生性保护,用新型载体保护文献的内容。如运用缩微、影印、数字化照相技术、全文数据库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加以保护,利用新的高科技成果保护民国文献。对于新购置的特藏文献,采取的原则是“重用轻藏”,重在利用。这也是缓解矛盾冲突的一个策略。当然,不管是新旧哪种特藏文献,提高读者对文献的保护意识,也是解决文献使用过程中矛盾冲突的有效措施。

4.2 古籍特藏文献资源的知识化、个性化服务

特藏文献资源在本质上属于低利用率文献,因此它在利用上不像一般性书籍那样拥有众多读者,但在实际使用中却有针对性、专业性的特征。因此,在服务中应强调以下几点:

①文科特藏阅览室的建设与服务主要强调针对性(针对本校文科发展)、实用性(满足学习研究的实际需要)、服务性(与文科电子资源相配合,形成实体与虚拟资源双重服务)。

②扩大服务内容,为有需要的教师提供现场教学服务。如特藏阅览室先后接待了广告系和影视学院的学生实践课程,他们利用《申报》进行广告实践和新闻写作实践。美术阅览室也经常性地接待美术学院老师带领学生在美术阅览室进行现场课堂教学。

③针对特殊群体开展特色服务。比如四角号码字典的使用方法;文科工具书的查阅方法等。

5 结语

特藏文献资源藏与用的矛盾是我国图书馆界长期存在的难题。特藏文献资源建设是图书馆业务工作和图书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如何实现古籍特藏文献资源采访与利用的一致性?上海大学图书馆的这些做法以及在特藏文献资源的采访、管理与服务上的探索,相信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赵洁敏,黄霞.北京图书馆藏革命历史文献的过去与未来[J].国家图书馆学刊,1998(4):9-14.

[2] 盛兴军.基于复合图书馆背景下的研究型大学学科化个性化服务[J].情报科学,2009(11):1623-163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