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刘 颖 董红霞
(中山大学图书馆,广东 广州 510275)
图书漂流起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洲,读书人将自己读完的书,随意放在公共场所,捡获这本书的人可取走阅读,读完后再将其放回公共场所,让下一位爱书人阅读,继续一段漂流书香。没有借书证,不需付押金,也没有借阅期限。这种好书共享方式,让“知识因传播而美丽”。[1]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图书漂流活动更为普及。2001年4月,美国的软件工程师罗恩·霍恩贝克(Ron Hornbaker)建立了一个图书漂流网站——“图书漂流网”(www.bookcrossing.com),无论你来自世界何地,只要登录网站并注册,就可成为“漂友”。[2]“漂友”将自己要“投漂”的图书在网站上注册一个号码,附上简单说明文字后,就可以把这本书“漂出”了。而遇到这本书的“漂友”也可以登录网站,通过该书的标识码查找该书。为该书留下记录,如读书心得、获取日志等,并在阅读后“放漂”该书。对该书有兴趣的“漂友”也可以主动“求漂”,让上一任“漂友”通过邮寄等方式把该书传到自己手上。参与了该书漂流的“漂友们”还可以通过网络、电话或聚会来相互交流,形成一个新的社区网络。
“图书漂流网”问世后,迅速风靡全球。2005年3月,第九届威比奖(Webby Awards)揭晓,“图书漂流网”获得了“社区”和“社区网络”两个类别的人民之声奖,该奖是由国际数字艺术与科学院主办的评选全球最佳网站的奖项,被称为互联网的奥斯卡。[3]发展至今,“图书漂流网”的注册会员已达93万多人,注册漂流图书已达798万余册,遍布世界132个国家(截至2011年5月)。霍恩贝克形容它为“一个没有国界的读书俱乐部”。
我国的图书漂流活动始于2004年。2004年初,春风文艺出版社在国内首次策划了“图书漂流”。精选了当年的3本畅销书,共800余册,投放全国各地。2005年3月,Laow和Jane在瑞士的旅行中第一次拾取到漂流书后受到启发,注册创立了国内第一个图书漂流网站www.tspl.cn,目前已有注册会员1.1万人,注册漂流书9600余册,漂流站87个(截至2011年5月)。2005年4月23日,湖南卫视和中国图书馆学会等多家单位联合举办世界阅读日“春天漂流书”活动,在国家图书馆前投漂上万册图书,拉开了国内图书漂流活动的序幕。[4]随后,图书漂流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展开,参加的机构包括社区、学校、图书馆、出版社、书店等。
2005年12 月,上海普陀区图书馆推出图书漂流活动,第一批投漂图书达两万余册,在辖区内9个图书分馆、区政府大楼、电影院等公共场所正式漂流。[5]2006年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100种、2000册的人文社科图书,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杭州、武汉、成都、西安、南宁、桂林等城市放漂,吸引了近万名读者参加。[6]2006年11月,深圳市在第七届读书月上,首漂了7000册图书,[7]在市民中引起了巨大反响。2008年4月23日世界阅读日,广州市团委联合广州日报社,启动了广州市首届图书漂流活动,首漂5000册图书。[8]同时,图书漂流活动也在高校图书馆如火如荼地展开。
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建设阅读社会”的目标,并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阅读日”。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世界阅读日”指出:书籍不能改变世界,但读书可以改变人,人是可以改变世界的。读书可以给人智慧,可以使人勇敢,可以让人温暖。[9]
图书漂流的宗旨是分享、信任和传播。图书漂流的创意,源于一种想法,即让人们将他们读过以后就束之高阁的图书流入社会,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让那些图书继续发挥作用,在漂流过程中不断供需要的人选择阅读,从而充分实现其价值。图书漂流活动打破了阅读的时空限制,使人们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体会到阅读的快乐,并鼓励人们积极阅读,从而促进全民阅读,实现资源共享。
图书漂流的口号是“爱它,就放了它”。图书漂流传递着尊重与信任,它不仅是对知识的分享,更是对读者素质的考验、诚信的挑战。由于图书漂流的过程往往没有硬性的制度制约和监督,完全依靠读者的社会公德、诚信和共享意识,它如同一张“诚信试纸”,测试着人们的诚信指数,挑战着“漂友”的道德底线。[10]同时,它也是一种鼓励,鼓励人与人之间充分信任、相互支持、相互帮助,促进诚信社会的发展,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图书宪章》规定,“每个人都有阅读的权利。社会有责任保证每个人都有机会享有阅读的利益。”而《公共图书馆宣言》也明确指出,“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有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11]图书漂流的过程中,不论读者的年龄、种族、国籍、社会地位等如何,读者都可以自由、平等、免费地获得漂流图书,这充分尊重了读者的权利,并与图书馆精神不谋而合。
图书漂流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出版业极度繁荣的产物,而在物质贫困、知识匮乏地区,图书的漂流自然也无从谈起。图书漂流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在“图书漂流网”注册的93万会员中,34%来自美国,8.7%来自英国,5%来自德国,4.6%来自加拿大,3.8%来自西班牙。而印度只有会员5751人,中国(包括港澳台地区)仅有3549人。非洲、亚洲和美洲的很多欠发达国家,会员数甚至只有个位数。在“图书漂流网”上注册的中国会员中,真正参与“放漂”的更是屈指可数,绝大多数人的网上书架都是空空如也。此外,从中国会员的地区分布中可以看出,会员的数量与该地区的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基本呈正比关系,拥有会员人数过百人的地区依次为上海、北京、广州、武汉、深圳和九江(截至2011年5月)。
我国目前的图书漂流活动也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图书漂流活动遍地开花,而中西部省市则相对落后;图书漂流活动为城市地区的人所熟悉,在一些县城、乡镇则鲜为人知,而在文化生活落后的农村几乎无人知道图书漂流,更不用说开展图书漂流活动。[12]
回漂率低是图书漂流活动的瓶颈。中国最早“放漂”图书的春风文艺出版社,当时“放漂”了800册畅销书,只漂了半年就全军覆没;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发起的图书漂流活动中,放漂了300册图书到成都,据估计,大多都已“遭遇不测”;上海普陀区图书馆在每个图书漂流点都设有义工管理,图书漂流两个月后,回漂率仅为30%;南开大学图书馆“放漂”了140多册贴有“图书漂流”标签的图书,结果在一周之内全部不翼而飞;[13]中山大学图书馆“放漂”了1600册学生赠书,上架当天就漂走了一半。
有些放在公共场所进行漂流的图书,可能还没遇到第一位读者,就被当作废品卖掉;而很大一部分图书首漂之后尚未进入第二漂,就可能因“漂友”的爱不释手而据为己有;还有部分回漂的图书出现残缺现象。读者的诚信问题,成为图书漂流活动的绊脚石。即使是“图书漂流网”的创始人霍恩贝克也表示:“我们能找回来的书大概有25%,很多书不是不见了,而是还没被找到。”[5]
目前,我国漂流的图书主要以文学类、社会科学类图书为主,多是一些畅销小说,专业学术书籍和科普类图书很少。图书漂流以传播知识、营造社会良好的读书风气为目的,如果漂流的图书本身价值不高,都是娱乐消遣类读物,不仅没有达到分享阅读的效果,而且会降低民众参与图书漂流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2]
图书漂流主要以个人参与为主体,个人藏书的质量和数量都比较有限,而且“放漂”出来的图书大多是个人不再阅读的图书,良莠不齐。此外,大多数参与者持观望态度,“接漂”和“求漂”的“漂友”居多,“放漂”的“漂友”较少。
为了让社会各界和全体公民重视和关注图书漂流活动,应该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媒体的力量,大力宣传有关图书漂流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阅读日”,并发出宣言:“让世界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因此,在每年的世界阅读日,可以重点组织一次图书漂流的宣传和推广活动,包括投放一些“首漂”书,推出漂流书和“放漂”人的排行榜等,将图书漂流活动与“世界阅读日”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宣传和影响。
例如,“图书漂流网”列出了按照漂流次数排列的图书排行版,其中第一位是名为《Der seltsame Bücherfreund》(《奇特的藏书家》)一书,该书已经漂流了558次,足迹遍布德国、挪威、荷兰、澳大利亚、瑞士、英国、法国、美国、匈牙利、韩国、爱尔兰、捷克、加拿大、意大利、西班牙及新西兰等16个国家。
书是为了用的,广大“漂友”应该改变“重藏轻用”的思想。有些“漂友”虽然享受了图书漂流带来的阅读快感,却不愿将自己的藏书捐献出来进行“放漂”;有些“漂友”将漂流图书截留,用以充实自己的书架。只有改变“重藏轻用”的思想,遵守“爱就释手”的游戏规则,才能提高图书的漂流量和回漂率。同时,为了让图书漂流活动有足够的图书进行漂流,应该鼓励“漂友”在参与图书漂流中,遵循自愿和无偿原则,多捐献一些优质图书。在图书漂流过程中,也可以对捐赠图书的“漂友”设立一些优惠条件,以鼓励“漂友”捐书,从而达到广泛向社会征集图书的目的。
例如,高等院校的师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图书使用群体,他们对图书的更新和淘汰也很快,淘汰的图书主要包括各科教材,各类考试辅导书,哲学、社科、文艺类图书和词典等工具书,这些图书在高校中具有非常高的流通和循环再利用价值。因此,可以面向该群体,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图书征集活动,将这些图书经过简单加工处理后,用以图书漂流。
图书漂流是为了给更多的人提供阅读图书的机会,让好书在读者中广为流传,令知识和关爱再次漂流,让书籍传递文明,传递诚信,传递和谐。让读者懂得诚信读书,才是图书漂流活动的最终目的,同时,每次放漂图书,也是给人一个做诚信人的机会。[14]
而诚信意识的培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诚信建设,则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不能因为回漂率低就放弃图书漂流活动。在一定的管理程序和准则下,读者会逐步养成诚实守信的习惯,从而慢慢培养出高素质的读者群。只有越来越多的高素质读者群涌现,才能潜移默化地促进社会诚信风气的形成,实现文明漂流。
图书漂流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则,而目前我国很多的图书漂流活动则是“放任自流”,缺乏必要的制度约束和监督。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设置一些能让图书顺利漂流下去的规章制度,引导漂流活动进入良性循环,增强读者的责任意识和公德意识。比如,为了确保图书的顺利回漂,图书漂流的主办方应该统一制作漂流标签和漂流号码,并对漂流图书予以标记。对于“接漂”读者,可以进行简单登记,并在回漂前撰写读书心得、汇报图书的漂流情况,以便“漂友”之间进行交流。还可以制定规则,要求读者尽量以书换书,同时,设置一些相对固定的漂流点,图书的回漂率将会大为提高。
图书漂流的核心,就是给图书以自由。图书漂流,漂流的不仅是书香,还有公德和信任;图书漂流,交换的是信任,传递的是尊重,营造的是和谐和温暖的氛围。通过图书漂流,促进全民阅读,从而提高全民的道德素质,建设诚信社会。我们相信,只要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保持图书漂流的良性循环,图书漂流必将成为流动的风景。
[1] 图书漂流[OL].[2011-05-11].http:∥baike.baidu.com/view/244665.htm.
[2] 郭鸿昌.全球“漂流图书馆”[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2):24-27.
[3] 袁子英.图书馆人对“图书漂流”的思考[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7(4):14-15.
[4] 袁文利.图书漂流与图书馆[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5):219-221,225.
[5] 海永雯.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新举措:推行“图书漂流”活动的开展[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12):99-101.
[6] 何维义.“图书漂流”刍议[J].新世纪图书馆,2007(6):35-37.
[7] 深圳“图书漂流”活动为全国贡献经验[OL].[2011-05-11].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6-11/29/content_5406294.htm.
[8] 广州首届图书漂流活动启动[OL].[2011-05-11].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08-04/21/content_171523.htm.
[9] 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温家宝总理参加“世界读书日”活动纪实[OL].[2011-05-11].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4/23/content_11245846_1.htm.
[10] 张玉琢.图书漂流,墨香中的诚信共享气息:浅析高校图书馆开展“图书漂流”活动的可行性[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1):127-129,133.
[11] 程亚男.“读者权利”的再思考[J].图书馆论坛,2005(6):99-101.
[12] 曾苏.图书漂流在我国的发展[J].情报资料工作,2007(3):95-97.
[13] 李慧.高校图书馆参与图书漂流活动的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36):62-63.
[14] 杨祖逵.图书漂流活动对公共阅读行为的影响思考[J].图书馆论坛,2006(5):63-64,5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