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王 斌
(辽宁省图书馆,辽宁 沈阳 110015)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祖先为我们留下浩如烟海的珍贵古籍,这是一笔极为丰厚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们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包含着5000年来无数劳动人民的心血,真切地反映了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每一部古籍都记录着神州大地的历史脉络,延伸着中华文明链条,丰富着人类文化宝库。古籍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应当得到很好保护。但现实却是随着岁月的变迁,我国现存古籍中不少已破损严重,有的甚至“灰飞烟灭”。竭尽全力保护和抢救古籍文献已经成为当前一项紧迫的历史性任务。古籍文献的保护与修复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它需要一大批训练有素的专业人才。笔者结合我国古籍修复人才队伍的现状,就未来该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谈几点认识。
据统计,我国公共图书馆和博物馆中共存古籍3000余万册,其中1000多万册古籍由于历经岁月侵蚀、火烧、水浸、虫蛀而损坏严重。也就是说,3本书中就有1本亟待修复。以国家图书馆为例,约有150万册件的珍贵文献存在不同程度破损,仅善本古籍中,轻度破损的就有13万册件,中度破损的26万册件,重度破损的12万册件。南京图书馆的170万册古籍藏书中,至少1/3需修复。辽宁省图书馆有56万册古籍,其中也有一些古籍善本有不同程度的破损。用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的话来说,以每人每年修复10册古籍计算,在古籍现状不再恶化的情况下,也得花1000年才能把已破损的古籍修完。就拿辽宁省图书馆现在正在修复的《嘉兴藏》来说,计划十几个人一年内修复320册,可是到规定的时间还是没能完成,每页书都需要洗书、托裱,从中可以看出古籍的破损程度不同,修复所花费的时间就无法计算。如果所有收藏单位都有这样的古籍急于修复,那么需要的修复时间和人员就可想而知了。
保护抢救古籍,不仅需要加强基础建设,改善保存条件,还需要大量地培养专业人才。库存古籍需由专业人才披阅研读,收藏整理;受损古籍需由专业人才裱褙修复,修旧如旧,恢复如初。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大国,我国这方面人才储备应当十分充足。然而,实际情况却大相径庭。按上述提到的我国古籍共有3000余万册,其中1/3由于历经岁月沧桑,或已被虫蛀,或已霉烂,损毁严重,也就是说有1000多万册古籍有待修复。目前,我国古籍修复专业人才不足百人,已是凤毛麟角,平均来说1个人竟要负责10万册古籍文献的修复工作。人才匮乏,使得我国古籍修复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度不高,破坏性“修复”也时有发生。
我国分别于1961年、1963年、1989年在国家图书馆、中国书店举办过3期全国性的修复培训班,培养了一批古籍修复人才。但由于各种原因,古籍修复人员流失严重,还有一部分老修复人员已经退休。十几年前,又在上海图书馆、浙江图书馆、福建图书馆举办过修复培训班。现在从事古籍修复的一线人员,大多数已年过半百,年龄普遍偏大,35岁以下人才寥寥可数。行业里没有年轻血液输入,面临人才断档。
在我国,人们对古籍修复的认识仍停留于“修补匠”的层面。对于此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一直沿用“师带徒”的形式,培养模式缺少连贯性和稳定性。目前,高等院校还未设置“古籍修复”这一专业,全国只有少数几个职业技术学校开设了该专业。其实,古籍校勘整理、裱褙修复需要专门的技巧和特殊的技艺。修复古籍更是一门既费心又耗时的“拯救艺术”,需要的是懂历史、艺术、化学、生物和古籍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没有充分的知识储备,很难成为行业中的“专家”。掌握这些知识需要通过专门的系统学习。遗憾的是,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中,这门专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此外,因待遇低、工作枯燥、职称等原因,也很少有人愿意问津。可见,解决古籍修复人才匮乏的问题,不仅需要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还需尽快提高待遇,创造条件留住人才。
2006年,我国文化部制定并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自此我国古籍文献保护工作迎来了新的春天。新成立的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为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于2007年重启古籍修复人才培训计划,现今已办了9期培训班,共培养了三四百名专业人才,有效地缓解了人才紧缺的局面。但无论从现有古籍修复人才的数量来说,还是就现有人才队伍的专业水平而言,与繁重的古籍文献修复工作任务相比,都显得捉襟见肘,无济于事。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可以说任重而道远。
中国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曾强调,古籍修复能不能做好关键是人,古籍的修复是一种特殊技术,现在很多行业都实现了工业化,但古籍修复完全做到工业化还很难。周和平介绍说,建国以后,中国组织过很多古籍修复人员的培训班,培养了很多修复人才。文化部门目前计划借鉴建国初期的做法,加大培训力度,使现有从事古籍保护工作的人得到培训,按照规范的技术进行修复。从全国范围来看,古籍修复需要制定统一的修复标准与工作条例,以实现行业规范。辽宁省古籍修复培训中心也在着手做这方面的工作,准备对辽宁省内的市、区、县或本系统的修复人员进行培训,加强本省古籍修复的力量。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只有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中国书店3家古籍修复机构,这3家机构也是中国古籍修复事业的龙头,曾经为整个古籍修复事业培养人才立下过汗马功劳。过去这些系统举办修复培训班,只接收本系统的人员。而现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举办的培训班,打破了这一传统,培训班学员不仅来自省、市、县公共图书馆,也有博物馆、军队院校图书馆、大学图书馆、社会科学院系统图书馆以及佛教协会图书馆。选送学员的单位之多,范围之广,史无前例。这就加强了同行业之间的交流,大家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如:图书馆主要修复的对象是古代书籍,对书籍修复技术研究的非常多,这方面就有很大优势;而故宫和博物馆主要修复的是书画,这方面优势大一些。所以,只有互相交流经验,才能有利于古籍修复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辽宁省图书馆在这方面起步较早,在10年前就曾派修复人员去博物馆学习函套的制作和书画装裱,这对后期的修复工作起了很大的作用。
古籍修复人员不仅需要心灵手巧,身体健康,还必须具备多种学科知识,如历史、艺术、化学、生物、版本学知识等。只有具备广博的知识,才能更深入地研究总结,写出高质量的研究报告和论文,这对做好古籍修复工作相当重要。根据国外的经验,修复专业教育应以研究生教育为主。而现在国内只有几家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古籍修复专业,如:南京金陵职业技术学院、南京莫愁学校和吉林艺术学院等,和国外相比相差甚远。国内高等学府应该审时度势,看到古籍修复专业的前景和人才需求,开设相关专业,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据悉,北京大学中文古典文献专业将设置相应的本科课程,并准备开设古籍文献保护与鉴定方面的研究生课程。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这些具备合理知识结构的高级人才,会将现代的科学技术和传统的修复技术相融合,把中国古老的修复技术发扬光大。
[1] 陈红彦.国外古籍修复人才的科学培养对我们的启示.国家图书馆学刊,2009(4).
[2] 杜伟生.古籍修复队伍的建设及发展机遇.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8(1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