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公共图书馆构建文化服务体系的现状与对策

时间:2024-07-06

姚 杰

(辽宁省图书馆,辽宁 沈阳 110015)

公共图书馆是政府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设施,是实现面向广大群众的文化关怀、文化享有、文化提高、文化创造的重要方式。建设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是建设公共文化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实现文化创新的必然要求。

1 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特征

1.1 公共性

公共图书馆的核心在于“公共”。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资源都是历史累积和留存下来的,或当代投资建设形成的,为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所有的物质文化资源,具有公共投资、公共所有、公共维护、公共提供、公共服务、全民享有的鲜明特征,其保护、建设和使用也由社会来共同承担、共同管理和共同监督。

1.2 公益性

公益性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最本质、最基本的特征,它最直接的表现就在于文化服务行为公益性——免费服务。从公共图书馆事业本身看,它是一种向全社会每一位成员提供文化服务的公益性事业。

1.3 均等性

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全体民众,即不管是区域、城乡,不管种族和肤色,不管性别与年龄,不管身份、职务与贫富都同样享有所有的公共文化服务,而不能有任何地域、城乡等的差别和种族、身份等的歧视。读者不分三六九等,不分贵贱贫富,都可以享受服务,人人都有享有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人人都有享有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机会和能力。

1.4 开放性

公共图书馆是一个面向全社会开放的文化服务机构,它不同于学校图书馆、科研系统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的公共性、公益性、均等性决定了公共图书馆体系的开放性。

1.5 创新性

创新是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生命所在。创新性具体表现在:公共图书馆服务观念的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体系的创新,建立公共图书馆服务机构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建立健全一整套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运作标准、运作原则、运作程序;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技术创新,整合文化资源,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网络信息平台;公共图书馆服务的管理创新,包括制定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长远规划与发展战略,这也体现公共图书馆服务的长远性和广泛性。

2 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公共图书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为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初步奠定了基础,国家图书馆和省(含自治区、直辖市,下同)、市、县公共图书馆四级服务网络框架已基本形成。我国从“六五”开始,几乎用了4个五年计划的时间解决了县县有图书馆的问题,在“十五”期间,全国新建或改扩建县级图书馆达1000多个,其中东部地区的县级公共图书馆建设突飞猛进。为在经济发达地区构建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江苏、广东、浙江等地将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来抓,在全国新农村建设中起到典型示范作用。“十五”期间,经济发达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是县城所在地的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这里的许多公益性文化设施在规模和现代化程度上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是复杂的、艰巨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一个良性且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也不是花一两年时间就能够完整构建起来的。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文化资源利用率不高、文化体制政策不健全、文化投入严重不足、文化专门人才过少等一系列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结构和布局的问题。

2.1 结构不合理

2.1.1 上下结构不合理

城乡公共图书馆有顶层、中层和底层的结构。顶层为城市中的省市级图书馆,中层有地市区县图书馆,底层有街道乡镇、社区、特殊人群集聚区和村图书室等基层服务点,这些上下结构存在有科学规划的数量和质量问题。从体系结构的协调发展而言,目前处于底层结构的基层公共图书馆最为薄弱,不少城乡结合部和进城务工者居住区的图书馆服务网络尚未阳光普照,不少街镇和村的图书馆室还难以维持,而这恰恰是保障广大读者使用图书馆的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因此应当成为我们构建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发展的重点。同时,顶层、中层和底层之间的联动与互动(如城市图书馆的通借通还等)也是图书馆结构优化需要完善的地方。

2.1.2 类型结构不合理

从服务对象的年龄层次而言,公共图书馆有成人图书馆和少儿图书馆,其中成人图书馆较为重视,少儿图书馆或成人图书馆中的少儿服务区则不受重视或不太受重视,如有的地方在规划建设少儿图书馆或成人图书馆中设置少儿服务区时,有相当的随意性。从服务对象层次而言,公共图书馆有研究型图书馆和大众型图书馆,其结构比例应当按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原则和广大读者的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和安排,同时要体现公共图书馆服务需求的适度超前性。

2.1.3 形态结构不合理

从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模式而言,有纯公共产品与服务模式,也有准公共产品与服务模式,还有私人公共文化产品服务模式。国家全额拨款的图书馆我们可视为纯公共产品与服务模式,国家拨款与社会资金投入相结合兴办的图书馆我们可视为准公共产品与服务模式,完全由社会上个人资金投入兴办的图书馆我们可视为私人公共文化产品服务模式。从目前发展的情况看,准公共产品与服务模式和私人公共文化产品服务模式还较少,我们应当鼓励和引导这两种模式在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结构比重。

2.2 布局不够均衡

2.2.1 空间布局

从全国东中西部的大型区域而言,东部图书馆的数量要比中西部多,西部地区有的省市的顶层、中层和底层的三层结构还存在不健全的情况,如青海省西宁市图书馆多年来尚未落实馆舍。从一个城市的中型区域以及一个区县的小型区域而言,公共图书馆的空间布局都普遍存在有数量不够均衡的现象,包括空间区域布局不够均衡,人口数量对应不够均衡。近年来,有的城市提出15分钟图书馆文化服务圈或按照人口数均等进行图书馆布局建设,这是针对图书馆空间结构不够均衡而提出的改进举措。

2.2.2 城乡布局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各类资源要素向城市集中,城市在经济社会和市政发展的同时,文化事业包括图书馆事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北京、上海与重庆等直辖市和各省会城市以及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型城市,新图书馆建筑一座座拔地而起。相对而言,农村的图书馆事业就显得比较薄弱,不少县图书馆无购书经费,乡镇图书馆和行政村的图书室更为薄弱,有的连服务的物理空间尚不具备,当然更谈不上经费的落实和人员的配备。这种现象,即使在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的乡村也同样程度不同地存在。

2.2.3 网点布局

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目标是覆盖全社会,这就要求在进行空间布局和城乡布局的同时,对城乡社会的人口居住点和人口流动点有所关注,对特殊人群的服务网点要进行专门考虑。如市民集中居住的社区会所,进城务工者集中居住区,人流密集的商厦、街区、车站、机场,都应当考虑进行布点,使图书馆的文化流融入到生活社区和商品流以及物流之中,让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无处不在,更加贴近读者。在城乡进行残疾人服务网点的均衡布局,让残疾读者能够就近就便得到图书馆的服务。

3 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3.1 实行发展城市图书馆纵向统筹的两级总分馆制

城市图书馆的总分馆制是全球城市图书馆发展的普遍规律。上海图书馆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城市中心图书馆建设,进行了城市总分馆制的积极探索;之后,这种总分馆制又发展为两级总分馆制,即市图书馆为区县图书馆的总馆,区县图书馆又为街镇图书馆的总馆,这种发展模式现已开始为内地的许多城市所采用。

如东莞市采取的是“总馆加分馆的事业管理体制”,即一个中心(城市中心图书馆)、两个方面(镇区图书馆和院校图书馆)、三级结构(中心、镇区院校、用户与读者),形成以技术为依托的整体图书馆网群,并以此为特色,覆盖和服务全地区。总目标是建造以东莞图书馆新馆为城市中心馆(总馆),各镇区图书馆为分馆,村、社区(居委会)图书馆以及图书流动车为补充,同时吸收企业、学校等其他系统图书馆加入,形成服务全市的地区图书馆网群。

2003年深圳出台了《深圳市建设“图书馆之城”(2003-2005)三年实施方案》,提出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以图书馆网点和数字网络为基础,免费为深圳全市人民提供服务。这和东莞的总分馆制大同小异,都是在地方政府指导下,实现了各系统图书馆之间的联合与资源共享,形成与完善了图书馆的文化服务体系,值得各城市图书馆借鉴和推广。

3.2 社区流动图书馆——“流动图书馆”的典型模式

流动图书馆,是一种将馆内的信息资源(包括书籍、报刊或音像资料等)定期地流动到另一个图书馆(或服务点)内,同时也从其他图书馆中交流该馆的信息资源,以供当地读者使用的服务模式。流动图书馆拥有信息资源“巡回流动”的特点,所以在以往又被称为巡回书库。在英、德、美等西方国家,流动图书馆已成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社区流动图书馆是典型的“流动图书馆”模式,流动图书馆的实现方式多种多样,通常由具体的实施条件所决定。我国社区流动图书馆应结合国情,着重体现三种主要功能,即用户信息咨询中心、社区培训教育平台、社区娱乐活动场所。具体实施可以使用邮寄包裹流动图书馆、邻水城市的摩托艇流动图书馆、汽车流动图书馆等。

具体工作和服务应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更广泛地融入社区,强化各“社区图书馆”的角色及功能,使之发展成为区内重要的资讯、阅读及文化活动中心。

②加强与各区的合作关系,建立具有地方特色及切合地区需要的“社区图书馆”,在地区的层面上,更深入及更广泛地服务不同社群,推动阅读风气。

③在可能的范围下,尽量提供更多元化的图书馆资料,例如杂志或视听资料等,外借给“社区图书馆”,供更多社区居民使用。

④在更广泛的工作层面,公共图书馆能够为参与计划的伙伴提供更详尽、更精辟的图书馆管理专业知识及意见。此外,各图书馆有关服务者亦可透过参与区内的社区文化活动,增加对地区事务的了解,促进社区融和。

⑤强化宣传推广工作,务求令更多有需要的读者及社区居民知悉及了解“社区图书馆”的运作,令他们可以更加方便地使用公共图书馆的资源。

⑥透过与不同团体的协作,推广其他文化活动。“流动图书馆”旨在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图书馆藏书量少、图书陈旧、群众看书难的问题。“流动图书馆”以网络为基础,以知识导航为动力,以资源共享为目标。应该看到,“流动图书馆”才刚刚起步,路漫漫其修远,此中当然仍有不少拓展空间,需要图书馆人继续努力,才能将服务更广泛、更深入地推广给每一个社区、每一位居民享用。

3.3 建设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体系的“层、网、群、圈、带、线”

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应当融入当代全球图书馆事业三大发展空间的理念:

①物理空间:纵向布局从国家馆到省市馆,从地市馆到区县馆,从街镇馆站到社区村落馆室的“图书馆层”。

②网络空间:立体布局的“图书馆网”大力发展图书馆的网络服务平台,加强各类有特色的文化数据库的建设并整合社会数字资源,丰富网络服务的内容,打破服务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作为发展的主引擎,发展城乡网络一体化的图书馆集群,建立“图书馆群”。

③社会空间:横向布局的“图书馆圈”、“图书馆带”、“图书馆线”,通过城市群和经济圈,通过经济带和地理线,实现从同质竞争到主动对接,实行规划共绘、网络共构、资源共享、服务共联、品牌共推、人才共用、事业共兴的文化业态发展新模式。

以上这种“层、网、群、圈、带、线”的发展模式,还可以统筹国内发展与全球发展,有的网群可以整合全球的文献资源和人力资源,有的线可以连接到境外各个国家和地区,使文化业态的发展突破国界,充满活力。

3.4 建立多种办馆模式

3.4.1 中心图书馆模式

“中心图书馆模式”以上海模式最为典型。以上海图书馆为中心馆,以区县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及专业图书馆为分馆,以网络为基础,实行总分馆“一卡通”,在不改变各参与图书馆行政隶属关系、人事、财政关系的前提下,组建了图书馆联合体。截至2005年10月,上海有市、区、街道、社区图书馆235所,其中市级图书馆1所,区县级图书馆22所,街道、社区图书馆212所,上海地区三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初步形成。这种以公共馆为中心,其他馆为分馆的办馆模式,值得各省或市进行区域管理,从而节约资源,进一步实现文化资源共享。

3.4.2 农村农家书屋建设模式

“农家书屋”工程是党和政府为农民群众办的一件好事,是一项民心工程、利国工程。“农家书屋”已经初步显示出良好的社会效益。截至2007年2月底,全国新闻出版系统建成各类“农家书屋”已超过3000家,其中起步较早、建设较快的有江苏、北京、甘肃、贵州、内蒙、河南等地。农家书屋工程大大加快了农村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步伐。

综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经过一个长期建设的过程,同时也要求我们保持为人民群众稳定的、随着时代变代而有所变化的持续的服务。不是在强调文化重要性的时候,上一些设施,搞一些活动,而是要长期地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让人民群众接受文化的熏陶,享受政府公共文化服务带来的文化成果。

[1] 梁贵红等.滁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探索.滁州学院学报,2008(3):42-44.

[2] 羊守森.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策略思考.安徽农业科学,2008(12):5189-5190,5195.

[3] 王晓峰.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一个综述性的观点.北方经济,2008(5):61-62.

[4]项继权等.构建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湖北省乡镇事业单位改革调查与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9):2-11.

[5]王世伟.关于加强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结构与布局的若干思考.图书馆,2008(2):5-13.

[6] 刘淑兰.政府创新与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以福建省为例.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41-4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