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利用学科教师博客编制学科导读书目

时间:2024-07-06

杜玉玲 黄 群

(江西师范大学图书馆,江西 南昌 330022)

1 引言

博客是blog的中文译名,它是一种用来表达个人思想,内容按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的网络信息交流方式,从产生至今有近10年的历史。它始于1998年,2000年开始在欧美流行起来,“9·11”事件以后,博客现象呈指数增长。至2006年,国际上的博客数量已达到数百万。[1]

在中国,2002年,博客的概念被引入并得到快速发展;2005年,博客得到规模性增长;截止到2007年11月底,中国博客空间已达7282万个,博客作者人数达4700万,平均近每4个网民中就有一个博客作者。[2]

博客概念引入中国后,这种快速、便捷的网络信息交流工具很快就受到高校一批知识精英的青睐。自2004年至2006年及此后,一批大学教授、博硕士生导师纷纷在博客世界里扎根,从而形成了一种“学科教师博客”现象。这一博客群体有着勤于读、精于著、善于述的特点,他们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系统的知识结构体系以及较高的网络信息素养,把各自的博客经营得有声有色,使其成为网络上一块可读性、指导性非常强的阵地,这是高校一块非常宝贵的、不容忽视的网络免费资源。而其中最为亮丽的一点是他们对书籍的品评,这为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编制学科导读书目提供了一条绝好途径。笔者在参考咨询导读工作中,搜集、整理了一批学科教师博客,并阅读了相关研究文章,发现从对它们的应用现状和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图书馆界对这一资源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2 学科教师博客

“学科教师博客”主要发布博主在自己学科领域关注的热点以及自己从事研究方向的信息,进行知识过滤和知识积累,并与同一领域的教授、博硕导和自己的博硕士生形成互动,在这种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学习圈。[3]学科教师博客在如下3个方面具有典型特征:

2.1 博主身份

学科教师博客的博主均为各大学教授、副教授、博硕士生导师。如笔者所调查的4个学科的36位博主(见表1),分别是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中南大学、重庆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十几所全国重点大学的教授、副教授,博硕士生导师。他们都身担着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课程,他们都勤于读、精于著,也善于述。

2.2 博友链接圈

一个博友链接圈就是一个学科教师博客圈。如笔者调查的4个学科的36位博主,其中科技哲学专业13位,新闻评论学专业8位,经济学专业10位,图书馆学专业5位。往往通过一位点击率较高的教授博客,就可链接出该学科内十几位、二十几位知名教授的博客或者是网络空间,他们在各自的学科里,互为博友,互相链接,从而形成一个学科教师博客圈。

2.3 博文内容

一个学科教师博客圈基本上容纳了一个学科最前沿、最核心的学科思想和研究动态。36位博主的博客当中,其博文基本上包括:博主的论文,博主的著作,博主的买书、借书、读书、荐书、评书,博主的教学,博主的生活,博主的业余爱好等等这些内容。所有博文内容,都是围绕他们的专业展开的,一个教师博客就基本反映了该博主在本专业领域的科研成果和科研动态,而由十几、二十几位该专业领域的教师博客组成的学科教师博客圈就基本上容纳了该学科领域最前沿、最核心的学科思想和研究动态。

表1 初具规模的4个学科教师博客(数据截止到2009年2月24日)

3 学科导读书目

3.1 学科导读书目的现状

阅读是每个人都必需的,特别是对当今大学生来说。但有史以来,书籍之多,浩如烟海。在当今信息爆炸时代,这一点尤为突出。与此相对应的是个人时间、精力的极其有限,遍读古今中外的书籍根本不可能,所以选择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于是,自古至今就有名人、学者“开书单”一说。这一行为,提升到目录学学科层次,就命其为“导读书目”或“推荐书目”或“选读书目”。现代大学生都是分学科、专业攻读,为不同学科开列的导读书目即为“学科导读书目”。

历史上著名的导读书目有元朝程端礼的《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清末张之洞的《书目答问》,清末民初胡适、梁启超的《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等等。20世纪80年代初,著名学者蔡尚思、季羡林及文献学家王余光等,先后开列了《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40种书》、《西学基本经典书目》、《中国古典名著导读书目》、《中国近现代名著导读书目》等一批中外经典名著推荐书目。

到20世纪末,随着学生素质教育要求的提高,中国的大学校园里又出现了一批由名教授推荐的引导大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书目。最著名的如武汉大学于1997年出版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百部名著导读》、清华大学于1997年编印的《清华大学学生应读书目(人文部分)》和北京大学1998年由校内外50多位教授拟定的《北京大学学生应读选读书目》等等[4]。

纵观上述导读书目,或是针对一般读者,或是局限于古代近代文献,且偏重在文史的范畴,对指引当代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读书治学远远不够。[5]理想状态下的导读书目是:每一门学科,每一个分支,以至每一个方面或每一个重要的问题,都应该至少有一种导读书目。让大学生知道:要了解这门学科,应该读哪些书?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基础、不同的阶段分别应该读哪些书?那些书的优缺点如何?[6]

3.2学科教师博客的一个亮点——买书、借书、读书、荐书、品书

在调查的4个学科36位博主的博客里,都或多或少有关于博主买书、借书、读书、荐书、品书的博文,由于篇幅所限,每种摘取其中一篇以示说明,见表2。

表2 学科教师博客中关于买书、借书、读书、荐书、品书的博文举例

仔细研读他们的这些博文,发现无论是买书、借书,还是荐书、品书,都经过了博主的精心挑选和阅读,体现了博主的阅读和评判水平。这些由博主精心挑选和阅读的书籍,具有如下特点:

其一,及时与精典性。本年度本学科领域出了哪些书籍,哪些书籍是经典的、最值得阅读的,在博文里都及时、准确反映出来。如表2所列的江晓原的博文“从牛顿到布鲁姆斯伯里——2008年我最喜欢的3本书”和汪丁丁的博文“荐书2008年精选”中涉及到的《牛顿传记五种》和《经过省察的人生》等9本书籍,均是博主就2008年出版的、自己专业领域里他们认为最值得阅读的书籍给予阅读和推荐。

其二,系统性。如上表中所列的马少华的博文“昨天借的新闻书——我自己的知识结构”,其中一共涉及到了《王中文集》等9本书,博主对9本书的作者、写作缘由、图书内容及类似内容的论文、书籍都有文字交待,并对自己为何要借这些书,各本书之间互相又有些什么内在联系等等,都做了具体说明。通过阅读这篇博文,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到博主知识结构体系,也可以了解到这种知识体系是如何建构起来的,这对新闻评论学专业的学生有非常大的的阅读指导作用。

其三,随意性。在这30余位博主的博客里,所涉及到的书籍,都是非常随意的,或者是在叙述课堂教学过程中谈论到的书籍,或者是叙述在本校图书馆借书过程中看到过的书籍,或者是叙述在书店、旧书摊买书过程中碰到的书籍,或者是叙述在与朋友、同事交谈过程中涉及到的书籍,再或者就是在报刊、杂志上阅读到某本书的信息,从而谈及自己的看法。这种随意性,并不是每个读书人都能做到的,它需要深厚的专业、学术功底。

4 利用学科教师博客编制导读书目

4.1 可行性

首先,博客的即时性、开放性、零技术、零成本、零编辑、零形式等特性让编制学科导读书目只需利用网络即可完成。

其次,学科教师博客的博文质量如上所述,是无可挑剔的,这为图书馆学科馆员利用网络编制高质量的导读书目提供了一条绝好途径。从而可以避免传统的、严肃地把所有的名师、教授请到一块,商讨如何给学生开列导读书目,如何让名师、教授回家冥思苦想,然后开出一个严肃的、还有些许落伍的导读书目的方式。

4.2 具体操作

其一,图书馆学科馆员负责到网上搜索类似信息,及时关注各大学各学科教师博客。

其二,图书馆学科馆员可主动与本校各院系知名教授联系,了解他们开博客的情况,对于开通了博客的教授,把他们的博客地址拿过来,给予关注和宣传。对于没有开通博客的,则可建议他们开通,并把相关专业的知名的博客地址告知他们,建议互相链接,从而形成一个学科教师博客圈。

其三,图书馆学科馆员自己也可开通博客,可命名为“学科馆员博客”,或“某某专业学科馆员博客”,可以把本专业内知名教授、学者的博客链接过来,对本校相关专业师生进行宣传,从而形成资源共享。

其四,图书馆学科馆员要随时浏览相关学科教师博客涉及到书籍的博文,结合本校图书馆馆藏,编制面向本校师生的学科导读书目。

[1] 王成栋.博客(blog)及其在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6.

[2] 2007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http://www.sina.com.cn.2007-12-26.

[3]高海峰,任树怀.Web2.0技术在高校图书馆学科建设中的应用——以上海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平台建设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07(4):115-118.

[4]徐雁平.20世纪20年代的国学推荐书目及其文化解读[J].学术研究,2000(10):100-106.

[5] 夏南强,张炯.当代社会需要的目录学[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3(5):66-68.

[6] 葛剑雄.读书的“名堂”.文汇读书周报,1999-02-2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