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清末阅报处:新图书馆运动之前奏*

时间:2024-07-06

翟桂荣

(河南大学文献信息研究所,河南 开封 475001)

1904年之后,作为清末思想启蒙运动之辅助形式的阅报处大量出现。清末阅报处不仅是近代报刊向大众传播转化链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亦是近代公共图书馆运动的重要序曲,百年之后仍透过发黄的报刊述说着被历史淹没的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见证着这场运动取得的广泛的社会效应和前辈们曾经付出的心血、智慧与艰辛。

1 清末阅报处的产生与发展

清末最早的阅报处所大约在1904年前后就出现了一批,不过并非专为中下层民众而设,所陈列的白话报刊亦非常有限。1904年,京师第一家阅报处在琉璃厂工艺商局楼上开办,因门槛过高,经营不善,鲜有问津者,不久就关门大吉。[1]河南士绅于1904年11月在省会开封筹建了“中州看报社”,备有中外各种报纸,凡在河南的人都可以随便阅览。[2]这种开通风气的新鲜事物,彼时在全国尚不多见,因而《京话日报》将其作为“紧要新闻”刊发。同年,直隶、山东、浙江、江苏、湖北、广东、江西、福建等地都出现了阅书报处所,地点多设在寺庙、茶馆等流动人口较多的公共场所。[3]

1905年春,刑部主政黄琮主持的北京西城阅报处在多方赞助下高调成立,运营十分成功,“创办一隅,影响全京”,[4]从而兴起了京师创办阅报处的热潮。西城阅报处由黄琮等10人捐款筹办,并得到管学大臣张野秋尚书嘉许。[5]张尚书不仅大力提倡,而且在资金上鼎力支持,先后捐助五十元又一百五十两,一时士绅积极响应,踊跃捐款,阅报处办得红红火火。[6]此后,北京各城区的阅报处所纷纷挂牌成立。据《大公报》记者调查,1905年7月底北京已有阅报处十几处[7],1906年6月则增加到26所(见表1)。

表1 京师阅报社调查表

《大公报》记者的这一统计资料并不完全。1905年,北京还有以下十多个阅报处成立:前门外大宛试馆阅报处(朱仲孚出资)[8]、东城中外阅报处(设在东单牌楼观音寺内)[9]、东直门外第二阅报处(设申家茶馆内)[10]、东城克明阅报处(设在崇文门内东观音寺,蒋范五等合资)[11]、护国寺街阅报处(八旗学堂同人设立)[12]、北城日新阅报社[13]、开智阅报社(设护国寺内)[14]、梦醒阅报社(设武隆厅)、戒烟公所阅报社(罗圈胡同)[15]、土地祠阅报处[16]、锦什坊街悦府阅报处、外城女学传习所阅报处[17]等。当然,这其中不排除这样一种可能性:有些阅报处存世的时间不长,或许在1906年6月前就已经关门,因而《大公报》记者未统计在内。不过,锦什坊街悦府阅报处是个人在自家府第所开,外城女学传习所阅报处为学校开办,此类阅报处可能不在《大公报》记者视野之内。

2 清末阅报处的高潮与启蒙意义

2.1 清末阅报处的高潮阶段

资料表明,1905~1906年间,北京地区不仅掀起了一个创办白话报的高潮,还相应地带动了一个开办阅报处所的热潮。当是时,开办阅报处所被视为一种善举,社会、单位、个人乃至官府,都对这一公益事业表现出很高的热情。1905年7月,候补直隶知州何朝锦为启文阅报社所撰的一副楹联道出了阅报处的启蒙功效:“不出户庭周知时事,开通世界输入文明”[18]。《大公报》记者亦谓:“京师自开办阅报社以来,风俗人心颇受影响,实为开通风气之转机。”[19]

1905~1907年间,不仅是京师,全国各地也掀起了一个创办阅报处所的高潮。以河南为例,省会开封1905年在龙巷、二曾祠创立了两所阅报处,怀庆(焦作)、彰德(安阳)、南阳、信阳州均设有阅报处,其中南阳达到6所。[20]1906年,卫辉府某君招集同志设一益智阅报社[21],孟县梁君肖严捐资设一阅报所[22],豫省驻防钟瑾如等纠合八旗同志于武备讲习所内设阅报社[23]。1907年,“汴省学务公所,前就大门外东旁余屋,设立阅报所。近又派员觅定城东之火神庙、相国寺门之栗大王庙、西门之马神庙、北门大街之两湖会馆等处,各设一所,每所各储日旬等报十数份,委派司事以经理之”。[24]至此,仅省会开封创办的阅报处就达9所。再如山东,1906年11月,“东省学务处前在省城四关四隅分设阅报处八所,一时风气为之大开。近因阅者日众,故又添设二处,以期普及”。[25]其他如直隶、江苏、浙江、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山西、四川、江西、吉林等地,亦纷纷创办阅报处和讲报所。

2.2 清末阅报处的启蒙意义

1905年7月3日《京话日报》“本京新闻”栏目刊载的一则题为《护国寺也要开阅报处》的消息,道出了清末忧时之志士创办阅报处与讲报所的真实动因、对启蒙对象的预设和对启蒙功效的期待,以及选择开办地点的诸多考虑因素:

中国识字的人少,讲报处阅报处,正是为此而设。这两件事,不但可以开多数人的知识,并且能够帮助学堂的不足。不过在僻静地方,总不大见效。必须拣热闹街道,才有益处。有人采定护国寺街,设立阅报处一所。逢七八庙会的日子,逛庙的人,随意都可进去歇歇腿儿,顺便就把报看了,比别处开设的更觉得合适。

1905年成立的北京西城阅报处是京师首家产生重大社会效应的阅报处,被其后各家业内同行奉为一面旗帜,一直起着排头兵作用,故而具有典范意义。《北京西城阅报处创办章程》“报目”条款列有在京出版的《中华报》、《京话日报》、《顺天时报》、《北京报》等,外埠出版的《时报》、《汉报》、《外交报》、《中外日报》、《大公报》等。[26]乍看白话报刊所占比例微乎其微,但如果考虑到《大公报》和《顺天时报》设有白话附张,《时报》亦间用白话撰写新闻稿件,它们都是清末白话文运动的重要阵地,则其比重就会增加许多。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西城阅报处则购进了外埠的《中国白话报》、《福建白话报》、《广雅俗报》、《湖南俗话报》、《新白话》、《童子世界》、《安徽白话报》等白话报刊[27],其眼光向下的鲜明的启蒙导向可见一斑。至1910年末,阅报处在开启民智、开通风气方面所发挥的社会功效已经得到各界的普遍认同。

3 新图书馆运动之前奏

清末阅报处在经营管理上已具备现代公共图书馆的思想与萌芽。这是欧美图书馆学思想本土化的酝酿阶段。

《北京西城阅报处创办章程》“时限”条款作如下规定:

夏天秋天,每日从早晨八点钟起,到晚上五点钟止。春天冬天,每日从早晨九点钟起,到晚上四点钟止。许人到里头看报,并备茶水,派役夫常川伺候,不取看报的半个大钱。到了时候就要散了。

由此可见,西城阅报处免费对全社会开放,且备有茶水,有专人负责报刊管理和读者接待工作。很多阅报处还配有专门的讲报人员,每日或定期开展讲报或演讲活动。清末阅报处的创办由民间社会首开其端,但随着启蒙思潮的推进,维新改革成为清政府的大政方针,官府士绅逐渐由后台走上前台,接管或创办了大部分阅报处。以河南为例,除首家阅报处“中州看报社”是民间组织创办,其后开封的8家阅报处都是由省学务公所开办的。山东济南府的10所阅报处也都是由省学务处创办并组织管理。京师的阅报处最初大都由私人创设,但1906年之后没有倒闭的多改为公立。究其原委,主要是因为维持阅报处正常运营的日常费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仅凭个人捐助难以持久。清末最后几年,随着宪政的推行,阅报处和讲报所等社会机构已经明确写入地方自治的章程之中,正式纳入各级政府部门推行的新政政绩体制之内。

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初的十几年里,在我国各地先后建立起数以千计的报纸阅览室(处),其中直隶、山东、河南、江苏、江西、浙江、湖北、四川、广东各地开办的报纸阅览室(处)数量均超过百家。[28]1917年,沈祖荣在报界俱乐部发表演说:“图书馆与报纸性质相类,皆以开通民智,补助政策为前提,故两者犹有密切关系。报纸赖图书馆为参考,图书馆赖报纸为导引。诸公皆报界健者,深望大力提倡,俾我国图书馆事业,早日发达也。”[29]可见,新图书馆运动诞生的背景基础与阅报处的运作与转化关系十分密切。新图书馆运动提出了一个核心——普设图书馆以启发民智,在实现图书馆藏书为社会所共享的同时,强调公共藏书机构的社会教育职能。图书馆不仅成为中国近代教育事业之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成为中国近代社会教育之重要辅助机构,社会教育亦成为近代图书馆与生俱来和最为重要的属性与职责。图书馆成为了“活的教育中心”,这种以民众为本,启迪民众民主平等的意识,与清末阅报处有着不谋而合之处。

可见,清末阅报处为其后的新图书馆运动酝酿了背景,奠定了基础。

[1] 奉劝诸君多立阅报处[N].顺天时报,1905-07-13.

[2] 紧要新闻·中州看报社[N].京话日报,1904-11-30.

[3] 警钟日报[N].1904年7月至11月份的相关报道.

[4] 阅报处详志[N].大公报.第1021号,1905-05-05.

[5] 要紧新闻·阅报处真要兴旺了[N].京话日报,1905-05-07.

[6] 本京新闻·阅报处风气大开[N].京话日报,1905-05-15.

[7] 中外近事·北京·文明进步[N].大公报,1905-07-30.

[8] 本京新闻·纷纷立阅报处[N].京话日报,1905-05-17.

[9] 第二讲报处广告[N].京话日报,1905-05-19.

[10] 本京新闻·又要开立阅报处了[N].京话日报,1905-05-30.

[11] 东城克明阅报处[N].京话日报,1905-06-21.

[12] 北京新闻·护国寺也要开阅报处[N].京话日报,1905-07-03.

[13] 各省报界汇志[J].东方杂志.第2卷第12期,1905-01-19.

[14] 开智阅报社[N].京话日报,1906-09-23.

[15] 时事·北京·阅报社之发达[N].大公报,1905-09-19.

[16] 各省报界汇志[J].东方杂志.第2卷第9期,1905-10-23.

[17] 各省报界汇志[J].东方杂志.第3卷第11期,1906-12-10.

[18] 纪启文阅报社[N].大公报,1905-07-23.

[19] 京师阅报社调查表[N].大公报,1906-06-27.

[20] 各省报界汇志[J].东方杂志.第2卷第11期,1905-01-21.

[21] 各省报界汇志[J].东方杂志.第2卷第12期,1906-01-19.

[22] 各省报界汇志[J].东方杂志.第3卷第5期,1906-06-16.

[23] 各省报界汇志[J].东方杂志.第3卷第10期,1906-11-11.

[24] 各省报界汇志[J].东方杂志.第4卷第7期,1907-09-02.

[25] 各省报界汇志[J].东方杂志.第3卷第10期,1906-11-11.

[26] 北京西城阅报处创办章程[N].直隶白话报,1905-05-15.

[27] 阅报处详志、阅报处被人偷窃报本[N].大公报,1905-05-05.

[28] 李希泌,张树华.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春秋至五四前后)[M].北京.中华书局,1982:258-262.

[29] 沈祖荣.沈绍期君在报界俱乐部演说图书馆事业[C].中国图书馆学会.百年文萃——空谷余音.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