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图书馆隐性知识共享的技术与制度创新

时间:2024-07-06

杨海玲

(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辽宁 朝阳 122000)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对来自个人、集体、内部、外部各方面的隐性知识的管理。对隐性知识的管理是图书馆开展知识服务、促进自身发展、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一管理需要充分认识隐性知识的特征,把握人员隐性知识流动转化规律,排除隐性知识共享障碍,并运用现代先进的科技手段以及有效的制度管理机制整理、挖掘蕴藏于人员和各种显性资源中的隐性知识,达到组织内最大限度的共享。

1 隐性知识的创新管理

知识创新是知识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知识创新是充分调动人的聪明智慧,在已有的知识水平上不断进行新的知识创造的过程。隐性知识是知识创新的源泉,隐性知识创新管理是根据隐性知识特性,不断应用新的技术手段和新的管理理念,促使各种隐性知识不断碰撞和聚合,产生新的隐性知识创新管理过程。

隐性知识的表现形式有反映人脑中智慧经验和能力的无形的抽象模糊而高度个人化的知识,还包括隐含在各种已编码化的显性知识中的知识。隐性知识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的主要因素,它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显性知识,人类任何通过语言和其他表述形式呈现的明确知识,都依赖于隐性知识的存在,都必须有隐性知识的支撑,人类的认知过程在本质上也是“一个默然的认识过程”。隐性知识是人类知识的内核和内容,而显性知识只是在内核上赋予了可以表述和转达的外形[1]。“所有的知识不是隐性知识就是根植于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的重要性及其内隐性和高度个人化的特性决定了隐性知识的管理是一种复杂而重要的管理程序,需要不断探索挖掘共享隐性知识的途径和规律。

2 基于隐性知识共享的技术创新

2.1 图书馆隐性知识的共享理念

隐性知识共享即是通过一定的机制和手段,将图书馆个人的、集体的、内部的、外部的隐性知识在图书馆组织中进行流动和转化,将其变成图书馆整体素质的结构组成。隐性知识的流动转化是经过社会化、外化、融合、内化从而达到知识共享和创新的。知识的产生、转化、共享、创新的过程,需经历隐性——显性——隐性的过程,进而实现知识螺旋式上升的创新形态。人的能力的提高过程就是通过不断学习外界的显性知识和体会隐性知识,经过不断思考,内化为自身的隐性知识,形成自己的能力,在具体实践中又将自己的隐性知识外在化。其中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即外化)和显性知识隐性化(即内化)是实现知识传播和创新的重要步骤,而社会化即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是知识转化必备的人际环境条件,融合是由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这是一个聚合显性知识以达到新的隐性知识的过程。

高校图书馆是一个拥有专业性、系统性的高知识存量的组织,每个馆员身上都承载着大量的隐性知识,个人的隐性知识只有汇入集体中,才会发挥最大效用。另外,图书馆组织外部包括读者和其他组织中的隐性知识也对图书馆组织发挥重要的作用。图书馆组织即是一个协调个人、集体、内部、外部多方知识,将其融合为自身的结构资源,实现知识一体化的管理组织。通过各种技术和制度手段在组织中实现隐性知识共享是组织的重要职能。

2.2 实现隐性知识共享的技术创新

现代化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图书馆隐性知识的共享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利用先进的技术可以实现隐性知识的识别、获取、存储与挖掘等,从而更大限度和更大范围实现隐性知识共享。

2.2.1 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

现代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已经从简单的数据检索操作,发展为数据分析推理,逐渐形成了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等技术。数据仓库是面向主题的、集成的、稳定的、不同时间的数据集合,用于支持管理决策制定过程,它可以根据需要对大量数据进行清理、抽取和转换,并按需求主题重新组织,形成一个综合的面向分析的用户需求支持环境。数据挖掘是指从大量数据中采掘出隐含的、先前未知的、对决策有潜在价值的知识和规则,从而可以从数据仓库大量数据中发现新的更适合需求的知识[2]。数据挖掘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智能工具,能够挖掘出蕴藏于海量显性信息中的隐性知识,并形成专业知识库和知识仓库,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并给予管理利用。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决策者分析历史数据及当前数据,并从中发现隐藏的关系和模式,进而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行为[3]。

2.2.2 内部知识库

图书馆大量的个人和组织的知识,如各种会议记录、开展各项活动和各种讨论会的内容、项目实施的决策方案、个人的专业论文及经验体会文章以及图书馆在长期工作实践中摸索积累的大量工作理念、方法、规律、失败的教训、备选的技术方案和馆藏特色等,这些内部资料的积累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需要构建方便利用和有助于互动交流的图书馆内部知识库。知识库的作用有:①方便图书馆组织成员对隐性知识的学习领会和再利用;②曾经决策的成功和失误可为组织和个人起到预警作用[4];③有助于人员综合分析各种信息,形成更加完善的组织管理,产生更具创意的决策方案;④是内部知识交流互动的平台。知识库应实现内容实时更新,动态管理维护,不断扩展功能和更新技术,如设置讨论区、留言板、博客、论坛、知识评论、RSS等多种功能形式,为组织隐性知识共享创造更多途径。

2.2.3 知识地图

图书馆是知识资源的集合地,在茫茫的知识海洋中,知识地图为快捷准确找到所需知识提供了可视化导航工具。知识地图的功能:①以网络化的知识资源中各知识单元为基础设立知识总目录,在总目录中通过揭示各知识单元之间的关系,建立各知识因素款目间的有机联系。②以可视化的树状阶层形式表达知识的分布情况,提供整体性的浏览。③只要以某一知识节点为检索入口,即可以进行任意的、非线性的、交互灵活改变检索途径[5],提供快捷、简明、个性化的检索方式。构造图书馆隐性知识地图,需要对隐性知识进行组织和标引,根据隐性知识之间以及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关联,对隐性知识具有的类别特征进行显性化标引,从而引导需求者根据描述的隐性知识特征及其相互间关系找到相关知识的存储地点和媒介、获取渠道和范围等。另外,由于某些隐性知识的类别特征不易用显性化概念明确描述,还有一些信息是需要在一定期间保密的,采取的办法是指向隐性知识的所有者,在知识地图中给出知识源头信息,用户可以直接与知识所有者或信息保密者进行交流沟通。因此知识地图是一种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有力工具。

2.2.4 Web2.0技术在图书馆隐性知识显性化中的应用

Web2.0的核心理念是以个人为中心;以自组织为中心;追求参与、互动、分享。Web2.0的表现形式或典型应用包括:博客、RSS(信息聚合)、Wiki(多人协作写作)、Tag(标签)、SNS(社会性网络软件或社交网络服务)、Social-Bookmark(网摘或社会化书签)、异步传输(Asynchronous Transmission)等。

①博客。博客是个人或群体以时间顺序所作的一种记录,且不断更新。博客是个人自由表达、深度沟通与交流、实现知识过滤和积累的网络传播交流新方式。人们将自己的思想认识、经验体会以及突发的灵感等通过博客日志及时表达抒发出来,相互交流共享,打破地域界限,拓展了视野和思路。通过博客的阅读交流可以获得和积累零散的隐性知识,加快隐性知识的传播和共享,为隐性知识显性化提供了转化平台。其零成本、零技术使得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博客空间,建立自己的博客,并通过图书馆博客空间获得信息资讯及得到个性化的咨询服务。

②RSS(信息聚合)。利用RSS技术,用户可以订阅自己关注的新闻或Blog,阅读Blog可以在线留言并进行进一步的联系交流;用户可以通过RSS在互联网上聚合需要的资源,而不必去到每个网站下载,并具有实时更新功能,更新的资源会及时下载到RSS软件,提供给用户。RSS可以实现个性化的信息提供和有效筛选,有助于将用户需要的隐藏在信息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RSS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的智能信息聚合,进一步实现信息需求与交流共享的个性化、智能化。

③Wiki(多人协作写作工具)。Wiki站点可以由多人维护,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对共同的主题进行扩展与探讨。Wiki的协作是针对同一主题作外延式和内涵式的扩展,将同一个问题谈得很充分、很深入[6]。Wiki是充分调动集体智慧交流互动、促进隐性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的工具。

3 基于隐性知识共享的制度创新

隐性知识共享需要组织制度作保障。图书馆组织制度则是为实现图书馆组织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的规范体系。制度是否有效关键在于它能否有效地激励和约束个人与组织的行为。

3.1 馆员隐性知识共享意愿心理分析

由于隐性知识高度依存于个人,个人隐性知识能否融入集体变成组织的隐性知识,从而提升组织的竞争力,完全取决于馆员的意愿。馆员能否有共享自己隐性知识的积极性,具有许多心理因素。首先,馆员在长期的工作中,不断学习探索和实践,积累起来的隐性知识会给个人自身带来许多优势,如地位优势、受尊敬受重视优势,如果是高技术的本领还可能构成垄断优势。其次,馆员在与其他人共享自己隐性知识同时,会对自己隐性知识的成本有一个预测,这些成本包括如学习资料成本、时间成本、消耗的体力精力成本等,当然,馆员也会对从他人那里获得的隐性知识的价值大小进行对比权衡,并对自己获得组织给予的利益回报有一个期望值。如果得到的回报能够符合自己的期望,馆员就愿意共享其隐性知识。否则就缺乏共享积极性。当然,对组织的热爱信任程度和同事的情感亲密程度也影响馆员隐性知识共享的意愿。

3.2 激发隐性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

激励,就是利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产生一股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7]。图书馆激励机制首先应体现为以人为本的组织环境,体现关爱、尊重、和谐的人际关系,为隐性知识顺畅流动转化和共享创造条件。其次,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在满足了低层次需求后会产生高层次的需求,在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等低层次需求满足后会产生被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高层需求。并且需求层次因人而异,同一馆员在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又会有不同的层次需求。因此建立符合个人需求层次不同需要的激励机制,能更有效地激发隐性知识共享。激发隐性知识共享的激励因素有晋升、尊重、荣誉、工资、福利、考核、培训等。报酬有时不再是一种生理层面的需求,而是体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身份的象征,知识程度越高的馆员往往越需求高层次的激励。因此,图书馆对知识馆员除物质激励外还可以考虑如外出培训、参加学术研讨会或授与管理权限等,以满足其提升个人知识资本和实现自我发展的精神需求。当然,激励是激发馆员隐性知识共享的一种手段,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增强馆员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提倡与发扬爱岗敬业和集体

主义精神也是促进馆员隐性知识共享的一种激发手段。

[1]张选民.隐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可能.[2008-02-10].http://eblog.cersp.com/userlog15/24972/archives/2008/749805.shtml.

[2] 岳剑波.信息管理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陈文.基于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的构件库管理系统研究[J].广西轻工业,2006(11).

[4]雷今民.图书馆隐性知识共享的障碍分析与对策研究[J].情报科学,2007(3):353-365.

[5]尉迟文珠.挖掘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资源构建高校图书馆知识地图[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5(3):9-11.

[6] 百度百科.Wiki.http://baike.baidu.com/view/737.htm.

[7] 程正方.现代管理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