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摘 要:在当前教育领域内,远程学习、数字化学习与在线学习环境这些专业术语并不少见,学习者和相关研究人员在面临这些专业术语时往往会存在一些理解上的偏差,在使用过程中也会存在一些困惑,因此很有必要对这些术语进行深入研究。目前数字化学习、在线学习与远程学习环境领域相关的研究较多,他们之间的差异不仅仅是表达术语层面,重要的是不同学习环境的侧重点和呈现特点有一定的差异。为此,我们通过实证方法分析研究该问题,总结学习者是如何认识这些学习环境的。结果表明,不同学习者对数字化学习、在线学习与远程学习环境有不同的期望和认知。
关键词: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数字化学习;学习环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69(2020)02-0044-06
收稿日期:2019-08-05
作者简介:杨文阳(1980— ),男,河南南阳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科学学习、数字化学习与技术。
一、研究背景
随着新出现的信息技术在远程教育领域中的深入应用,数字化学习、在线学习和远程学习等关于学习环境方面新的专业术语也随之不断涌现。如何科学准确地利用这些专业术语就变得十分必要,我们在没有详细而明确地了解这些专业术语主要特征的情况下,很难对类似的学习环境进行评价和正确使用[1]。不同类型学习环境的设计取决于课程学习目标、学习者、学习媒介和学习内容。懂得如何使用学习环境对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来说是非常必要的,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习工具和信息技术对学习结果的影响非常明显。
二、概念界定
随着信息技术在网络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教育实践人员和研究人员对数字化学习、在线学习和远程学习环境这些专业术语利用频率不断增加,但没有对其进行明确的界定,区分之间的差异。因此,这就很难让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去利用这些专业术语进行有意义的交叉比较研究,并从先前的研究中总结出明确的结果,这主要是因为在实际研究和实践中对远程学习、在线学习和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理解存在冲突,甚至是误解。基于这种状况,我们有必要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来了解这些关于学习环境的专业术语到底是如何定义的。
(一)远程学习
远程学习是最常提及用于描述远程教育的概念。它通常指的是为那些在地理位置上有较大距离的人们提供渠道进行学习的行为。过去二十年里的相关文献表明,不同的教育研究者对远程教育和远程学习的定义都存在着不一致的地方。随着计算机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传播媒介,有学者对远程学习专门做出定义:远程学习是使用印刷媒体和电子媒体进行教学的材料的传递[2]。远程教学传递过程包括提供教学的教师以及与他处在不同时间和地点的学习者[3]。我们通常把传统教育方式称为“口授式教育”,这与传统教育环境的教学方式和媒介紧密相关。远程教育通过使用新媒介和与之相关的学习经验来产生分布式的学习机会。这两个定义都认识到了教育领域的新变化,并把它们归因于现成可用的新技术。远程教育是一个“伞状”词语,有类似的已经出现的相关术语,如“函授教育”等相关专业术语也在同时使用,并且被明确界定为远程教育的起源阶段[4]。
但也有学者不支持“远程教育”和“远程学习”这两个专业术语可以互换的说法,因为这两个术语有它们各自的特点[5]。一般情况下,远程学习被视为一种能力,远程学习中需要根据学习者原有的水平来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以及评价方式[6]。而远程教育只是在远距离学习能力中的一项学习活动。但是由于学习者学习发生时间和地点的差异,这两个定义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局限性[7]。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学习似乎成了所有类型教学关注的焦点,“远程学习”这一专业术语一度主要聚焦在 “远距离”这个特征及其局限性上,如时间和地点等[8]。教学交互是远程教育中最核心的问题[9]。这一术语随后演变为对其他学习方式的描述,例如在线学习、数字化学习、媒体与技术学习、在线协作学习、虚拟学习、远程学习或基于网络的学习等[10]。基于这些学者对“远程学习”的界定,我们发现他们之间存在共同的特点,教学形式存在于学习者和教学者这两部分人之间,而且发生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他们使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材料。
(二)数字化学习
“数字化学习”这个专业术语最早出现于19世纪80年代,差不多与“在线学习”同时出现。业内学者对数字化学习的界定较为详细,在这些界定中,有些界定与其他定义存在矛盾,有些界定仅仅通过对现有术语的特征进行简单比较而得出来。数字化学习是使用网络基础、网络分配或网络功能等技术工具进行访问的学习[11]。数字化学习环境是基于多媒體和信息化的学习环境[12]。尽管技术特点包含在该定义中,但该定义描述的数字化学习存在一定的不完整性和片面性。数字化学习不仅仅包括学习内容和媒介,而且还包括学习者个体的知识建构过程,学习者个体通过知识建构把个体经验转变为个体知识[13]。数字化学习环境是课堂学习环境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不仅要考虑虚拟学习环境对学习活动的支持,还要兼顾其与课堂学习环境各个要素之间的制约与联动[14]。在界定数字化学习时,互动水平应该用于描述学习者的个人学习经验,因此数字化学习属于在线学习的一种类型[15]。
由于目前这些专业术语对使用何种技术作为支撑还存在一些争议,学界对于这些专业术语如在线课程学习、网络学习、网络培训或远程学习等还没有提出明确的定义,一些学者认为这些专业术语是可以相互使用的[16]。这些专业术语各自的主要特征依然存在很大争议,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所有类型的数字化学习,无论它是基于技术应用和程序环境,还是实体环境或虚拟网络环境,最终都可以为学习者个体提供一个学习机会。
(三)在线学习
在这三个专业术语中,在线学习是最难定义的术语。一些学者为了把它与其他学习形式区分开来,把在线学习描述为完全地通过在线学习的学习形式,也有学者简单地认为在线学习是使用技术媒体或情境的学习形式[17]。还有一些学者指出在线学习中学习者在使用技术工具的同时也使用其他传统的学习工具,以此来说明其他学习方式与在线学习之间的直接联系[18]。大多数学者都把在线学习描述成为使用技术进行学习的经验。在线学习作为新一代的远程学习,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非传统的自由学习机会。其他学者不仅讨论了在线学习的可访问性,而且还讨论了其连通性、灵活性以及提升学习者的互动学习能力[19]。在线学习环境中,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与知识建构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20]。但很少有研究讨论在线学习、远程学习与传统教学之间的关系。在线学习是远程学习的一个新阶段,是对原有远程学习的升级改造。因此,大部分学者都认为远程学习(或教育)与在线学习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是他们在研究中没有具体分析其联系与差异特征。
(三)基于学习情境体验的学习环境认知
调查问卷最后向被试者提供了学习环境中的四个具体情境描述(见表1),让被试者根据自己的情境体验和认识从列表中的9个选项中选出一个与学习环境关联度最高的学习情境描述选项。结果分析显示:在情境1中,调查结果显示有62%的被试者认为在线学习与学习环境高度相关,有21%的被试者认为数字化学习和在线学习与学习环境高度相关。情境2与情境1较为相似,但情境2包括学习者和教师之间的面对面互动,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被试者(56%)选择了混合学习环境与学习环境高度相关,有23%的被试者认为在线学习与学习环境高度相关。对于情境3,调查结果显示有47%的被试者认为数字化学习与学习环境高度相关,25%的被试者选择了在线学习和其他类型,剩余28%的被試者选择分布于其他5种选项。情境4不包括学习者之间或师生之间的互动,有34%的被试者认为在线学习与学习环境高度相关,而22%的被试者认为数字化学习与学习环境高度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有8个被试者在每个情境描述的选项中选择超过了3个,因为他们无法准确判断在具体情境描述中哪一个选项与学习环境高度相关,因此,该调查问卷对学习者基于学习情境体验的学习环境认知分析剔除了这些无效数据。
六、讨论与总结
总体来说,与学习环境相关的专业术语之间都存在一些差异,而且这些差异说明了数字化学习、在线学习和远程学习环境各自都有自身的特点。这些专业术语之间的差异对学习者来说,由于学习者利用学习环境的目的和经验不同,各自在理解和利用方式上也存在明显差异。在前期的调查中发现,有些被试者把混合学习与数字化学习认定为同一概念,这就延伸了学习环境的另外一个专业术语。为了避免增加被试者在准确描述与理解学习环境相关专业术语上的难度,提高研究结果的客观性,本研究没有把混合学习专业术语引入到调查中,但这种状况可能会使被试者在描述和理解学习环境相关专业术语过程中缺乏一致性。
本研究设计由于存在不严密的地方导致学习者对问卷部分问题存在误解而没有回答完整。对于进一步的调查研究,调查数据应该更能清晰地展现被试者人口统计方面的信息,如被试者来源于城镇还是农村,是否参与过学术工作、学术会议,是否有相关公司实习经历等,这些调查数据有助于研究者深入了解学习者如何使用这些专业术语,并厘清行业术语和学术术语之间的应用差异,而这些差异可能在学习者应用过程中会导致更多的分歧。本研究另外一个需要探讨的主题是技术及其应用和发展,与此相关的专业术语的界定和应用值得深入研究。在研究中发现大多数被试者似乎更熟悉数字化学习和在线学习专业术语,但参与远程学习的经历非常少,本研究通过调查被试者参与各种学习环境的时间来增加对数据的解释。各种研究对学习环境专业术语的界定,反映在本研究中受访者对各个术语理解上存在分歧。研究中发现,这些专业术语对学习环境包含的具体情境没有足够的细节描述,并对其具体特征和使用范围没有明确的界定,这不仅会影响对学习者在线学习经验的评价,也会影响在线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未来基于信息技术学习环境的学习方式已经从远程学习、数字化学习、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等发展到泛在学习。
[1]PHIPPS R A,MERISOTIS J P.Whats the Difference?A Re-view of Contemporary Research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Dis-tanc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M].Washington D C:The 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 Policy,1999:98-105.
[2]MOORE M G.Background and Overview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Distance Education:Contemporary Issues in American Distance Education[M].NewYork,NY:Pergamon Press,1990:13-20.
[3]DEDE C.The Evolution of Distance Education:Emerging Technologies and Distributed Learning[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S0892-3647),1996,10(2):4-36.
[4]KEEGAN D.Foundations of Distance Education(3rd ed.)[M].London,LD:Routledge,1996:351-362.
[5]KING F,YOUNG M F,DRIVERE-RICHMOND K,et al.Defining Distance Learning and Distance Education[J].AACE Journal(S1551-3696),2001,9(1):1-14.
[6]王志军,陈丽.远程学习中的概念交互与学习评价[J].中国远程教育,2017(12):12-20.
[7]VOLERY T,LORD D.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in Online Educ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anagement (S0951-354X),2000,14(5):216-223.
[8][21]GUILAR J,LORING A.Dialogue and Community in Online Learning:Lessons from Royal Roads University[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S0892-3647),2008,22(3):19-40.
[9]王志军,安德森,陈丽,等.远程学习中教学交互研究的趋势与问题[J].中国远程教育,2018(4):69-78.
[10]CONRAD D.Perspectives o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Digital Age[M].New York,NY:Nova Science Publishers,2006:21-33.
[11]NICHOLS M.A Theory of E-Learning[J].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S1436-4522),2003,6(2):1-10.
[12]徐明,周恕义,乔虹.教学模式引导下的多样性数字化学习环境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3):94-99.
[13]TAVANGARIAN D.Is E-Learning the Solution for Individual Learning?[J].Electronic Journal of E-Learning(S1479-4403),2004,2(2):273-280.
[14]簡捷,解月光.试论学习环境及其数字化:一种教学论的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2011(2):14-19.
[15][16]TRIACCA L,BOLCHINI D,BOTTURI L,et al.Mile:Systematic Usability Evaluation for E-Learning Web Applications[J].AACE Journal(S1551-3696),2004,12(4):316-324.
[17]LOWENTHAL P,WILSON B G.Labels Do Matter?A Critique of AECTs Redefinition of the Field[J].TechTrends(S8756-3894),2010,54(1):38-46.
[18]REKKEDAL T.Internet Based E-learning,Pedagogy and Support Systems[M].Norway,NW:NKI Distance Education,2003:191-205.
[19]HILTZ S R.TUROFF M.Education Goes Digital:The Evolution of Online Learning and the Revolution in Higher Education[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S0001-0782),2005,48(10):59-64.
[20]陈鹏宇,冯晓英,孙洪涛,等.在线学习环境中学习行为对知识建构的影响[J].中国电化教育,2015(8):59-63.
[22]WILEN-DAUGENTI T.Technology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s in Higher Education[M].New York,NY:Peter Lang,2009:48-63.
[23]张晓莉,任瑞仙.远程学习环境中促进情感交流的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04(9):31-34.
[24]殷旭彪,陈琳,李凡,等.基于设计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有效性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1):43-49.
[25]王志军,陈丽,郑勤华.MOOCs的发展脉络及其三种实践形式[J].中国电化教育,2014(7):25-33.
[26]RHODE J F.Interaction Equivalency in Self-paced Online Learning Environments:An Exploration of Learner Preferences[J].Th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S1492-3831),2009,10(1):1162-1179.
[27]GARRISON D R.Elements of Quality Online Education:Practice and Direction[M].Needham,MA:Sloan C,2003:47-58.
(责任编辑 孙震华 孙志莉)
Abstract: In the present educational field,these technical terms like distance learning,digital learning and online learning environment are commonly seen.Learners and related researchers may have deflection in understanding these technical terms,and confusion in the process of usage. So,it is rather necessary to make a deep research on these technical terms. At present,relatively more research is found related to digital learning,online learning, and the field of online learning environment.The differences among them are not only in the level of expressing terms,but more importantly,the emphasis and features of different learning environment have some differences.Hence, we have studied this problem through empirical method, and concluded how learners recognize these learning environments.The results show that,different learners have different expectation and recognition to digital learning,online learning and distance learning environment.
Key words: distance learning;online learning;digital learning;learning environme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